分享

魏征诗歌: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江山携手 2016-11-08

  前记:初唐时期,朝野上下还是延续六朝时期的绮靡浮艳的诗风,魏征的一首《述怀》诗歌却能于叙事写景抒情中,将北方的浑朴的气势注入南朝的绮丽之中,气势宏阔,立意高远,迥异时俗。

 

述怀·出关

             ——魏征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魏征,是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我就简单介绍一下他的生平经历。魏征,字玄成,公元580年出生于魏州曲城(今河北巨鹿)人。少年时期,父母就不在了,是个孤儿,家里很贫困,于是出家当了道士,阅读道家经典,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这一经历对他以后得到唐太宗的赏识有很大关系。我们都知道李唐王朝以道家创始人老子李耳为先祖,唐朝开国即以道家思想治理国事。后来,魏征得到唐太宗重用,就反复劝谏唐太宗要以无为为本,与民休息,这对贞观之治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魏征,在隋朝没有什么作为,他对隋炀帝的所作所为也甚为不满。时值岁末,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中原。素怀大志的他,曾投靠瓦岗寨,可惜他的雄才伟略不能够被心胸狭隘的李密所赏识。

于是,魏征几经曲折,最后投靠了李唐王朝,在太子李建成的门下做事,成了掌管图籍的洗马官。可是后来,发生了玄武门兵变,太子李建成被杀,秦王李世民夺了帝位。他对当时的太子李建成非常的忠心,正是由于他的忠心耿直,唐太宗不但没有斩草除根,反而重用了他,拜谏议大夫、秘书监,寻晋检校侍中,封郑国公。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魏征改变了对唐太宗的看法,一心辅佐,将自己的经世之才,雄涛武略都奉献出来。生性耿直的他,对于太宗是知无不言,敢于劝谏,君臣二人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唐太宗曾说:“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民,犯颜正谏,匡朕之违者,唯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后来,他以疾辞职,仍知门下省事。他在公元643年,身染重病,离开了人世。唐太宗给了他很高的礼遇,谥曰文贞,陪葬昭陵,太宗非常难过,并亲自撰写碑文。他对魏征思念不已,对自己身边的近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太宗论定功臣,魏征得以图像于凌烟阁,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名臣之一

 

他的文学作品,集二十卷,今编诗一卷。翻看《全唐诗》,他的诗歌大都是应制之作,五七言诗歌很少,这首《述怀》,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从这首诗歌的题目来看,这是一首抒怀言志的诗歌,写作时间应该在唐朝初年。唐朝初年,天下还不是很稳定,有好几股割据势力。魏征投唐不久,为了报答知遇之恩,实现自己的抱负,向唐高祖李渊请命,奉使出潼关,劝降李密的旧部。临行之际,作此诗以抒怀,表达了他重意气不畏艰险,誓报知遇之恩的雄心壮怀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起首这四句诗,主要是叙述自己青年时期的生平经历,面对国家战乱,群雄并争的局面,表明自己的雄心抱负。

隋朝末年,动乱不堪,各种政治势力之间是你争我夺,素怀大志的魏征,不甘愿做一名道士,打算效仿汉朝的班超,投笔从戎。“投笔从戎”,指的是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后汉书·班超传》记载:“(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这里借用班超的故事,来表明自己的决心和抱负。

于是,魏征就去投靠在当时实力最强的农民起义军——瓦岗寨。可惜的是,李密是个心胸狭隘,妒贤嫉能的昏主,魏征的计谋方略没有被采纳。这里“纵横计”,指的是合纵连横之计。我们都知道,战国时期,也是七雄争霸的时期,当时很多谋士奔走于各国,希望在乱世实现自己的理想。最有名的当属纵横家张仪、苏秦,他们都是鬼谷子的徒弟,学习权谋纵横之术,饱读诗书,满腹韬略,游说诸国,建立了自己的一番功业。当理想遭遇现实的时候,魏征碰了壁,这里用苏秦张仪的故事,委婉的表达出自己用他们的才能,却生不逢时。

慷慨志犹存”一句,表示自己的雄心和信心依然存在,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得遇明君,实现自己的志向。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这四句,主要写的是自己怀抱治国之策去拜见明君,请求东出潼关为天子分忧。义无反顾之决心,自告奋勇的豪迈,使命之非比寻常,溢于言表。

当是时,魏征见不被李密重用,就毅然离开瓦岗寨,经过坎坷经历,终于投奔到李唐麾下。唐高祖李渊对魏征很是重用,魏征以为自己遇到了明君,可以一展自己的抱负,为报知遇之恩,主动请缨,为国君分忧。

“请缨”句,用了西汉终军向汉武帝请求安抚南越的典故,“凭轼”句,用了西汉郦食其像汉高祖请命说服齐王田广的典故。魏征以此二人自喻,表现自己安邦定国的志向,也表示这次使命的重大,关乎国家社稷。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这四句是写出关之后途中所遇的艰险和景况。山路崎岖,坎坷不平,诗人登上高山,山上云山雾罩,所见的平原若隐若现。山上古木参天,寒鸟悲鸣,夜晚时分,猿声哀嚎响彻空荡的山谷。

诗歌写景一般都是言情服务的,所谓景种含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是也。这里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给我们营造了一种荒凉凄楚的情景。诗人借沿途所见的场景,来表现自己此次使命的艰巨以及内心波澜起伏的心境。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这四句是从上四句写景中衍生出来的感慨,这是对出关前景的展望,表明自己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虽然诗人有壮志情怀,但是此去前途仍然会有不少艰难险阻,不会那么一帆风顺。

   “千里目”,出于《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九魂”,语出屈原《哀郢》中有“魂一夕而九逝”的诗句。这两句,引用屈原的诗句,来表现自己前景的担忧和国事的操劳后两句,表示对自己对前途艰险有所忌惮,但是内心仍然身怀国恩,显示出作者坦荡的胸襟和拳拳报国之心。这一如实的自我揭露,足以表现诗人的坦率真实,重情重义,使自己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最后四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示自己要效仿古人季布和侯赢,侠肝义胆,一诺千金,为报国君知遇之恩,不图功名的情怀。

季布,秦末汉初人物,初为霸王项羽帐下五大将之一,数围困刘邦,后为刘邦用,拜为郎中,历仕惠帝中郎将、文帝河东郡守。季布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著称。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

侯赢,战国时期魏国人,年七十始为大梁监门小吏。信陵君慕名往访,亲自执辔御车,迎为上客。公元前257年,秦急攻赵,围邯郸,赵请救于魏。魏王命将军晋鄙领兵十万救赵,中途停兵不进。他献计窃得兵符,夺权代将,救赵却秦。因自感对魏君不忠,自刭而死。

诗人以季布、侯赢自比,表示自己既然答应就不会出尔反尔,一定不辜负国君的信任,不辱使命的决心。自己不是为了图一时的功名,而是为了报答国君的知遇之恩,为国君分忧,为结束战乱尽自己的一份心意。

 

魏征的这首诗歌,是初唐时期难得一见的诗篇。叙事写景言情,气势恢宏,意境开阔,立意高远,用于自然,用典妥帖,毫无堆砌之感,将北方的浑朴的气势注入南朝的绮丽之中,一扫六朝绮靡浮艳的气息,为盛唐气象的到来打下了铺垫,后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评论说其“气骨高古,变从前纤靡之习,盛唐风格发源于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