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建诗歌: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江山携手 2016-11-08

前记:常建,盛唐时期诗人。《全唐诗》存诗一卷,50余首诗歌,以山水田园为主,语言洗炼自然,意境清寂幽邃,代表作品为《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

 

常建,盛唐时期诗人,诗风接近王孟一派,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广为后人传诵。

 

由于他官职低微,因此新旧《唐书》均无传记。关于他的生平事迹,直到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才有较详细的记载,但是舛误颇多,著名学者傅璇琮先生综合各种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作了较为详细的考证。

 

常建,生卒年不详,主要生活于唐玄宗统治时期。关于他的籍贯,《唐才子传》载其为长安人,但是根据他的诗歌《落第长安》中的诗句“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推断,他并非长安人。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与王昌龄为同榜进士。仕宦之途颇不得意,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后遂放浪琴酒,往来太白、紫阁诸峰,隐居于鄂渚之间。

 

他的诗歌,多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唐代诗选家殷璠对其诗歌最为推崇,在《河岳英灵集》中首列常建诗,评论曰:“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惟论意表。”他的代表作就是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对其忌口赞赏,曰:“吾常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析这首诗歌的妙处所在。

 

从题目来看,此诗乃题壁诗,作于破山寺禅院的墙壁上。题壁诗历史悠久,始于两汉,至唐代,题壁诗骤然大增,开始形成一种风气,就载体而言,有寺壁、石壁、邮亭壁、殿壁、楼壁之分。据唐人诗集统计,当时题壁诗的作者有百数十家,诗歌数以千计,常建的这首题诗歌,就是唐人题壁诗中的经典之作。

破山寺,建于常熟县破山之上,又名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古寺,初名“大悲寺”。梁大同五年(539年)大修并扩建,改名“福寿寺”。相传唐贞观年间,有黑白二龙交勇,冲迸成溪,遂成破涧,故又名“破山寺”。唐懿宗咸通九年御赐“兴福禅寺”额,兴福寺成为江南名刹之一。破山寺,青嶂叠起,古木参天,飞泉石桥,气象雄古,颇擅林泉云壑之美。

禅院是佛教寺院的一种,是佛教禅宗派别的禅师们所建,仅供禅师们参禅悟道修行的场所。由于以禅宗为代表的佛教,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简化了教义和修行方法,吸收儒家的一些思想因素,增添了世俗宗法色彩,因此在唐代诸多佛教教派之中颇为盛行。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这两句的意思是:清晨,我漫步走入这座古老的寺院,一轮红日照耀着参天丛林。

“清晨”,天刚刚亮,这是出游的时间,空气清新,适合出游。“古寺”,破山寺,这次游赏的地点,历史悠久。“初日”,刚升起的太阳,一轮红日,光线柔和。“高林”,古木参天的树林,幽雅宁静。

这两句诗,表明诗人出游破山寺的时间、地点,以及清新、悠久、柔和、幽静的环境。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两句的意思是:竹林中的小路,通向那幽静的地方,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掩映在花木深处。

“竹径”,竹林中的曲径。竹子,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青,直立中空,生而有节,象征着挺拔洒脱、青春永驻、虚怀若谷、正直清高、清秀俊逸的美好品性,颇受文人雅士喜爱,寺院园林多种植此物。“禅房”,僧人居住修行、讲经诵佛的地方。“幽处”,幽静的地方。“花木深”,花木掩映的深处。

这两句诗,抓住破山寺中竹径、禅房、花木等景物,描绘了山寺清逸、幽雅、清静的环境。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的意思是:青山焕发光彩,使鸟儿性喜欢悦,潭里的倒影,让人心中的杂念消除殆尽。

“山光”,初日照耀,青山焕发光彩。“悦鸟性”,山寺中古木参天,花木幽深,因为初日高照,让鸟儿焕发生机和活力,欢喜跳跃。“潭影”,因为初日高照,清澈的潭水中有了花木的倒影。“空人心”,潭水清清,倒影其中,给人一种空明的感觉,心中的俗世杂念消除殆尽。

这两句诗,描绘山光、潭影给人的怡然自得、空明澄静的感觉。

 

“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这两句的意思是:自然界中各种声音都沉寂下来,只剩下山寺的钟磬之声在山中回荡。

“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声音,这是一种俗世之音。“都寂”,都安静下来。万籁静寂的幻境,是诗人内心空灵静寂的领悟之境。“但馀”,只剩下的意思。“钟磬音”,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所发出的悠扬宏亮的声音。这是一种禅世之音,将诗人引入纯净怡悦的禅境之中。

这两句诗,是诗人面对破山寺中的景物的感悟,诗人此刻忘情于万籁静寂的自然俗世,进入到一种空灵纯净的禅境之中。

 

这首诗歌,是诗人游历破山寺禅院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一个清幽、空灵、静寂的禅境,抒发诗人忘情山水,忘怀世俗的隐逸情怀。全诗情境混融一体,笔调古朴清净,构思幽美,意在言外,是唐代山水诗歌中的名篇佳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