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芦雪广即景联句详解三

 果冻0881 2016-11-08
芦雪广即景联句详解
作者 君子九思(抚琴居)
深院惊寒雀,(探春)空山泣老鸮。
阶墀随上下,(岫烟)池水任浮漂。
照耀临清晓,(湘云)缤纷入永宵。
诚忘三尺冷,(黛玉)瑞释九重焦。
僵卧谁相问,(湘云)狂游客喜招。(宝琴)
“深院惊寒雀,空山泣老鸮。”大雪覆盖,鸟雀无处觅食而噪声如惊,昼夜皆白,鸱鸮难辨日夜而怪叫如泣。“鸮”音萧,俗称猫头鹰,猫头鹰绝大多数是夜行性动物,昼伏夜出。下联极言雪光明亮、夜晚如昼,猫头鹰因日夜莫辨、生活失序而哭泣。此联也出自韩愈《咏雪送张籍》:“误鸡宵呃喔,惊雀暗裴回。”“裴回”同徘徊。
“阶墀随上下,池水任浮漂。”台阶被雪填满,形成一顺坡,雪团落入水中,在水面漂浮。“墀”音迟,台阶上面的空地。也指台阶。
“照耀临清晓,缤纷入永宵。”雪光灿烂,堪与晓光争辉;纷纷扬扬,持续整个冬夜。“永宵”,即永夜,指冬季漫长的夜晚。
“诚忘三尺冷,瑞释九重焦。”为求达道,立三尺雪中全忘寒冷;大雪呈瑞,处九重宫内顿释焦虑。上联用中土禅宗二祖慧可故事,《五灯会元》载:“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慧可)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祖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这是“禅宗立雪”故事。“三尺”是概言,表积雪深厚。今人也有援引“程门立雪”来解释这一句的,意思也大致可通。《宋史·杨时传》说:“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宋史》这里有近乎精确的数字“一尺”,《近思录》也作“一尺”,《二程遗书》、《伊洛渊源录》作“尺余”。由上可见,“诚忘三尺冷”不是用的程门故事。下联的“九重”原指宫禁,是帝王之居处。宋玉《九辩》有句:“君之门以九重。”后又代称天子,唐代李邕《贺章仇兼琼克捷表》说:“遵奉九重,决胜千里。”此处湘云的对句也指帝王。
“僵卧谁相问,狂游客喜招。”高人闭门僵卧,有谁前来探问;豪士扫径迎宾,共作暖寒之会。“狂游客喜招”即“喜招狂游客”。这一联也用到两则典故,上联用汉代“袁安卧雪”,《艺文类聚》引《录异传》说:“汉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按行,见民家皆除雪出。至袁安门,无有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
以为贤,举为孝廉。下联用唐代“暖寒会”故事,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巨豪王元宝,每至冬月大雪之际,令仆人自本家坊巷口,扫雪为径路,躬亲立于坊巷前,迎揖宾客。就本家具酒炙宴乐之,为暖寒之会。”
天机断缟带,(宝琴)海市失鲛绡。(湘云)
寂寞对台榭,(黛玉)清贫情箪瓢。(湘云)
烹茶冰渐沸,(宝琴)煮酒叶难烧。(湘云)
没帚山僧扫,(黛玉)埋琴稚子挑。(宝琴)
石楼闲睡鹤,(湘云)锦罽暖亲猫。(黛玉)
从这一段开始,大家不再使用跨句联法,也打破了联句的拈阄次序。庚辰本此处的批语说:“一定要按次序,恰又不按次序,似脱落处而不脱落,文章歧路如此。”规则是基础、是保障,但完全的遵守规则,决不会有出人意料的成功。文章也是这样,打破固有规则、节奏,才能有波澜、有高潮。显然,作者是谙熟此道的。
“天机断缟带,海市失鲛绡。”大雪如天女织机断落的素绢落下,也像海中蛟人丢却的冰绡飞舞。这一联意象得自韩愈《咏雪赠张籍》“随车翻缟带,逐马散银杯”句。上联用织女故事,《月令广义·七月令》引南朝梁·殷芸《小说》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缟带”是未染色的白色绢匹。下联用海中蛟人织绩传说,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说:“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海市”即海市蜃楼,由于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这里指传说中的虚幻的海中世界。
“寂寞对台榭,清贫怀箪瓢。”雪天萧索致台榭无人,不免有兴废之叹;陋巷清贫而时雪有情,更激励冰霜之节。温庭筠诗《赠考功卢郎中》有“雪中无陋巷”句,其大意是雪后江山一统,陋巷也同样变作琼楼玉宇。湘云这个对句是赞孔门弟子颜回安贫守志的高尚情操,《论语·雍也》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湘云出身贵族而有困苦之厄,与颜回正许多相似处。
“烹茶冰渐沸,煮酒叶难烧。”敲冰烹茶看冰水缓慢沸腾,煮酒御寒觉草叶淋湿难燃。“渐”,缓慢。冰雪之沸难于常水。上联“敲冰煮茗”也见于《开元天宝遗事》:“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日与僧道异人往还。每至冬时,取溪冰敲其晶莹者煮建茗,共宾客饮之。”下联出元人马致远散曲[越调·夜行船秋思]:“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
“没帚山僧扫,埋琴稚子挑。”积雪没过笤帚,山僧奋力清扫;冰屑包裹铁马,儿童执杆挑打。“埋琴”:“埋”在此没有掩埋之义,是掩藏、包裹的意思。《康熙字典》说:“又‘藏’也。《左传·昭公十三年》:‘埋璧于太室之庭。’《后汉·张纲传》:‘汉安元年,遣八使循行风俗,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亭。’”“琴”在这里指檐上铁马,由数枚铁片或铜片构成,又叫风铃、风琴。《康熙字典》说:“又檐前铁马曰风琴。”王安石《和崔公度家风琴八首》写道:“疏铁檐间挂作琴,清风才到遽成音。”埋琴,即是大雪将铁马包裹起来,不能鸣响。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押韵的问题。当“挑”字作“挑打”解的时候,发仄声,属于“上声十七筱”韵部。乍看起来,这对于此首押平声“二萧”的联句诗来说是错韵了;但相似的情形也出现在唐诗中,如岑参《和刑部成员外秋夜寓直寄台省知己》有句:“笔为题诗点,灯缘起草挑。”在这里,“挑灯”之“挑”也是仄声字。前人既然有成例,那么后人沿用便不为错。从后来的角度出发,与“借韵”、“借对”相对应,可以将这种现象称为“借声”。——稚子挑之“挑”仍应读平声。
“石楼闲睡鹤,锦罽暖亲猫。”连降大雪,仙鹤为不能出外遂无聊地在石楼中睡去;天寒地冻,爱猫因失去活力而懒散地在锦毡上偎依。“锦罽”是华丽的毛毡,罽音记。 
月窟翻银浪,(宝琴)霞城隐赤标。(湘云)
沁梅香可嚼,(黛玉)淋竹醉堪调。(宝钗)
或湿鸳鸯带,(宝琴)时凝翡翠翘。(湘云)
无风仍脉脉,(黛玉)不雨亦潇潇。(宝琴)
欲志今朝乐,(李纹)凭诗祝舜尧。(李绮)
“月窟翻银浪,霞城隐赤标。”银河飞出浪涛,月窟遂遭吞没;赤城落下大雪,天台也被掩埋。
上联的“月窟”,是传说中月亮的留宿处。《汉武帝内传》说:“仰上升绛庭,下游月窟阿。”岑参《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有句:“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银浪”是天河之浪,唐人李咸用《雪》诗有句:“云汉风多银浪溅,昆山火后玉灰飞。”
下联之“霞城”指赤城山,在浙江天台县北,为天台山南门。《太平御览·地部六》“天台山”条说:“孔灵符《会稽记》曰:赤城山土色皆赤。岩岫连沓,状似云霞……”“赤标”,赤城之内的高标,指天台山。用晋代孙绰《游天台山赋》“赤城霞起以建标”句。
  “沁梅香可嚼,淋竹醉堪调。”梅花和雪可嚼,正欲寒香沁入肺腑;密雪击打竹楼,方能乘兴醉中弹琴。上联典出明代吴彦匡《花史》:“(宋时)铁脚道人常爱赤脚走雪中,兴发则朗诵《南华·秋水篇》,嚼梅花满口,和雪咽之。曰:‘吾欲寒香沁入肺俯。’”(据《广群芳谱》)下联化用宋代王禹偁《黄冈竹楼记》意:“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或湿鸳鸯带,时凝翡翠翘。”打湿腰间绣有鸳鸯的衣带,冻结头上翠羽做成的发饰。上联“鸳鸯带”,是绣有鸳鸯的衣带,出唐人徐彦伯《拟古三首》:“赠君鸳鸯带,因以鹔鹴裘。”下联“翡翠翘”,指翠鸟羽毛做成的发饰,唐代李九龄《春行遇雨》有句:“采香陌上谁家女,湿损钗头翡翠翘”
  “无风仍脉脉,不雨亦潇潇。”北风停住,雪仍不断;虽非春雨,飘洒连绵。“脉脉”、“潇潇”都是风雨的感觉和样子。形容落雪亦可。
  “欲志今朝乐,凭诗祝舜尧。”若要记下今天的愉快心情,就用诗篇来祝愿吧——皇帝圣明比尧舜古帝,百姓安乐如大同世界。“志”是记载、记录;“舜尧”即尧舜,为押韵词序颠倒。这一联结束全诗,“二萧韵”字还有不少,小说中李纨说:“够了、够了,虽没作完了韵,剩的字若生扭用了,倒不好了。”
  总体看这首联句诗,它体现了同中有异、众异趋同的特点。所谓“同”表现为:诗的主旨不能离开“即雪景”,出句、对句联系要紧密,层次之间的转接要基本妥帖、互相承应。而“异”主要表现在:一是各人的思想风貌不同,如“颂圣”之句不会出自宝玉、黛玉之口,功业勋名之句也由宝琴等人来完成;二是诗才高下、雅俗不同,如“捷速”之湘云、“朴质”之熙凤;三是诗风的平和、奇峭特点不同,宝玉等人的诗句以平易流畅为主,而湘云、宝琴等人不同程度的化用了韩愈诗句,其雄险瘦硬的诗风自然也带入进来。
多人的联句诗本来就难做到意境浑一、风格无二,更何况参加这次联句的人员程度、背景、才情等因素差别悬殊。所以,以这个角度的较高标准来要求这首诗,无疑是缘木求鱼。但若放开一步、不拘不执则成另一番天地:一种错杂之美、一种融融之美,都会扑面而来。
联句本身的游戏娱乐功能,在这次创作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最活跃的人物是湘云、宝琴和黛玉,她们不顾既定规则而争先恐后的抢作,自然是妙趣横生。小说中写道:“湘云笑的弯了腰”;“黛玉笑的握着胸口”;“湘云起身笑道:‘我也不是作诗,竟是抢命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