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色小镇精选:麓湖生态城,神一样的存在!

 【点石成金】 2016-11-08
9月23日
TEDx合江亭

成都尼依格罗酒店盛大开讲





9位跨行业讲者

  樊建川、许任棠、姚智怀、闵笑、张立  
 雅各布·克林可、吕锐、周茹英、罗立平 
悉数到场,深度分享

 
麓湖总设计师——罗立平
首登TED思想讲台
从湖的故事开始,追溯理想的缘起



一个理想国的十年之旅

一座水城之梦的源头
一段长达数年关乎城市,关乎历史
关乎如何创造人们栖居空间的深刻思考


“罗三最”18分钟演讲全图文直播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罗立平,其实我有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叫“罗三最”。哪三最呢:最偏执、最折腾、最自虐。所以,今天的演讲题目也可叫做“偏执狂的麓湖故事”。好吧!就让我们以一段视频来开始吧。


  跟随42s的视频,开始湖的故事


视频里的美丽湖区,就是我的理想之地——麓湖。对于一个没去过的人来说,大概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乌托邦”式的水城就在城市中轴线---天府大道旁,位于天府新区的核心位置。

↑ 匍匐在天府大道旁的麓湖·艺展中心,麓湖理想的入口



十年,一对双胞胎的成长

十年前,我与我的团队开始了麓湖项目漫长的征途,那时,我的小女儿雪儿还不到一岁,在我心里,麓湖与雪儿就像自己的一对双胞胎孩子。
 
这十年是过得最慢的十年。直到现在,女儿还是稚气的小姑娘,麓湖的理想也只完成了一小部分。但猛一回头又觉得时光飞驰,雪儿已经很独立,夏天刚离开我们去英国读书了;而麓湖也名声远扬,以她的美丽征服了挑剔的业界,吸引了众多追随者。
↑ 麓湖的前世今生

很多人会觉得,麓湖是一个地产项目,我们所做的不过就是开发商的行为。很遗憾,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开发商”成了一个令人尴尬的称谓。我们的客人赞叹麓湖时,最常说的话就是:你们所做的完全不像个开发商啊。
 
确实,对我和我的团队来说,麓湖不是一个寻常项目,它的背后深藏着一个千年水城的旧梦、和渗透在成都人骨子里的临水而居的梦想。


它曾是一座城市的记忆

图上的照片来自于专门拍摄老成都的自由摄影师周筱华老师,它们纪录了八十年代的府南河、望江楼与合江亭。
1983-1985年,我大学毕业后在西南建筑设计院工作。傍晚时分,经常沿城北体育馆旁的小溪散步,在溪边的柳树下总能看见一对对相依相偎的恋人。二十年后,我旧地重游,但还没走到溪边,就被一阵异味给熏走了。

回想那个年代的水质也并不太好,至少我从未看到有小孩在里面戏水、游泳,也没见有人在里面淘米、洗衣。但这些场景对60-70年代的老成都人来说则是见惯不惊,传说在50年代,人们会用锦江水来泡茶,这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再往前追溯,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它的漫长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治水史。辽阔西部的融雪,汇流成奔腾的岷江,到达李冰父子留下的千古遗产—都江堰,而被驯服,分流成无数的支流与灌溉渠,滋养着整个成都平原,造就了天府之国的美誉。
 
我们常说巴山蜀水,但其实重庆就座落于长江与嘉陵江边,为什么我们只将水魂赋予蜀地呢?这恰恰是因为只有成都平原的水,才是经过驯服,可与人们亲密互动的清澈之水,是渗透进成都人骨子里的温润之水。


梦里水乡,今何在

这张图片是水井坊街道的一位龚阿姨绘制的,这是存在于她回忆中的被水环抱的老成都。
而残酷的现实是,从80年代起,成都的河道就开始淤塞、遭受污染,城市道路也开始了与水网的争夺,上世纪初,成都有记载的古桥曾多达192座,可现在,在我们孩子心目中,成都“桥”的形象恐怕就只有那些喧嚣的高架桥了吧。

这是城市野蛮生长的代价,当我们开始摆脱物质的贪念,意识到失去的水魂对我们有多么重要,新一轮的治水便又成为成都20多年来发展的主线。
二十多年来,我们投入巨资治水,试图弥补过失。但我们已经不可能在老城中心重建水网,也更难回到数十年前,人们与水亲密无间的关系。对于很多像龚阿姨这样的老成都人,曾经美好的图景都只能是旧梦了。

所以我们今天讲湖的故事,讲一个水城的理想,而刚才所说的这些,才是一切的缘起——麓湖看似开创,但其实更是一种回归。我们实际在做的,是重构城市与水的关系;再现临水而居的生活方式。
 
而这个理想里暗藏着两个命题:
如何将水还给城市?如何将水还给人?


第一次看到这片土地时
麓湖就在那里

我们相信城市与水的关系,不是被生硬塑造的,十年前,当我们看到这片土地的原生地貌时,其实麓湖就在那里。

这里是成都平原与龙泉山余脉的交界处,在这片独特的地貌上,我们放弃了常见规划中大刀阔斧的板块分割,小心翼翼的去探寻原生地貌能带来的机会。
1
这片土地有着15-20米的山体高差,刚好是一个非常适合创造建筑与水紧密结合的地貌关系;
 
通过对场地等高线的缜密研究,我们发现了它独特有趣的肌理结构——区域西侧的谷地分布相当连续,以珊瑚状的形态均匀的贯穿南北。我们只需在场地西侧构筑低矮的水坝,便可蓄水形成漂亮的珊瑚状水域。

2
当然这样还不够完美,我们进一步对水系进行了连通,创造出理想的水网系统。
 
而东侧区域由于谷地条件不支持蓄水,我们将其作为生态公园进行利用,形成了左湖右园的两片生态绿肺。

3
接下来我们选择对地形破坏最小的地方,轻轻地把路网放置上去。
 
在路网与水系绿地之间,承担着不同城市功能的建筑自然而然的生长出来——水与城市形成了相互咬合、亲密无间的状态。


让人忍不住想跳进去的水


接下来,就该看我们的水源了。


大家所看到的这条蜿蜒的蓝线,就是麓湖的水源——来自都江堰东风渠的老南干渠。而它的水质,在历经漫长疲惫的行程后变成了这个模样。
 
南干渠的水是国家五类水标准,作为农业灌溉用水还可以,但无法提供我们期待的水质。这样的水,就算走投无路,也很难下决心跳进去。
 
如果我们要将水还给人们,就必须将被引流的野水驯化成真正可以陪伴我们的、可以参与的水,让人看到就忍不住想跳进去的水。

从2007年开始,我们访遍世界寻找治理水的资源和方式:化学治理、流动水系、湿地系统……但这些方法都不符合麓湖的设想。

几经曲折,我们找到中科院南京湖泊研究所的刘正文教授,他是国内湖泊治理的权威专家。
当时他正在惠州西湖做水质修复实验。我们专程拜访,了解了他独特的治水方式——简单讲就是通过水草、鱼虾贝类的科学培育,建立起动态平衡的水生态系统,达到湖水的自净能力。

他还告诉我们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道理,我们追求的“活水”并不等同于流动的水,而应该是具有生命力的、鲜活清澈的水。
↑ 惠州西湖治理前后
我们认定这会是适合麓湖的方式,开始了与南京中科以及刘正文教授的合作。但这其实是一次历险,当时惠州西湖正在进行治理实验的范围仅仅不到麓湖规划水面的5%,而且麓湖需要做的,是从一片陆地开始的零起点的“构建”。

2011年麓湖开始蓄水,观察了5年,我们终于可以不谦虚的说,麓湖的水生态系统已经成功构建。它现在是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由陆地生态系统转变为清水型生态系统的人工湖,并获得了两项国家专利。成都后来的锦城湖、兴隆湖的建设其实都是参照了麓湖的成功案例。
2014年以来,麓湖水质长期保持在国家二类水标准,这是饮用水优质水源的标准。周边我们熟悉的湖泊,除了作为饮用水源保护的黑龙潭,已经很少有能达到这个标准的了。

图上的小动物都是麓湖的居民。而拍摄这些照片的是麓湖水环境部门的负责人,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现在却成了全成都学历最高的水产养殖户。
夏天的时候我们会开放部分水域,孩子们穿上救生衣就可以在湖里游泳或者玩各种水上活动。这种情形我们小的时候曾亲身体验,又眼见着它消失,而现在终于可以还给他们了。
这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水城生活情景:轻松,自然。但其实过程充满艰难与曲折。


历经波澜,重新起航

2011年,成都开始筹建天府新区,这是国家级的战略开发新区。新规划下,天府大道作为串联老城与天府新区核心区的重要城市功能轴线,将向南延展从麓湖片区的正中穿越。
对麓湖而言,这当然带来了区域价值的大幅提升。但也意味着,原有的规划几乎面临从头再来。

1
根据政府规划思路,不仅天府大道将笔直地横穿麓湖,豆腐块似的方格路网也会横平竖直地压在麓湖的浅丘地形之上。
 
在这样的格局下,大部分的原始地形将被抹去,大多数的水系也毫无无生存机会。

2
于是2012年开始,我们陷入了与政府漫长的探讨研究过程。

我们重新梳理了交通与地形的关系,坚持道路的规划应该在尊重原生地貌的前提下与周边城市路网进行“无缝对接”。

3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提出了一个更为创新的想法,就是将麓湖的水系引入到天府大道两侧,使得水与城市中轴线紧密互动。
我们将在此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水镇,让这段轴线变得绚丽多彩,成为可与宽窄巷子和大慈寺片区媲美的城市形象名片。

正是这个想法最终打动了政府,使得我们的生态规划思路,和我们规划的核心—生态水系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现在你们应该理解为什么我要叫罗三最了吧——偏执、折腾又自虐,对我来说,任何毫无理由的妥协,都是难以接受的缺憾。
今年初,天府新区通过了新的麓湖片区控规方案,我们的理想水城重新启航。
 
未来,我们将用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建造实现这个梦想。我相信这座跨越当下、面向未来的宏大项目将为这座城市和生活其间的人们带来永恒的价值,让成都重续千年水城的理想与骄傲。


一座城市的永恒价值

对于我们这代人,不胜遗憾地是,很多童年时的生活场景已无处可寻,我们变成了没有故乡没有家园的漂泊者。而对于我的小女儿雪儿——虽然她去到国外念书,但我希望她无论走到哪里,麓湖都会是她出发的起点,这里有让她慰籍、思念的湖水与自然,还有随时可以回来重聚能量、重寻温情的家园。

这就是我希望带给大家的启示:尊重自然、传承历史。一座好的城市不仅应该在当下给予我们全新的生活方式,还将造福于我们的后代。
 

谢谢大家!




特别鸣谢:
成都市科技新闻学会副会长、
《成都河流故事》主编  
原亚纯公司副总经理  刘俊
对本次分享亦有贡献  深表感谢
部分图片来源 :
周筱华 / 麓湖A4美术馆 等
视频拍摄及制作:
启视文化




转自公号寻麓之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