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湘菜的上海滩故事——从《色·戒》说起(一)

 刘十香 2016-11-08

每位餐饮人都可以是喜爱湘菜的;新朋友点标题下蓝字关注我们。

作为中国经济的高地,上海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湘菜企业的目光。近年来,一大批湘菜企业在在上海扎根,57度湘、食在不一样、望湘园等都在上海攻城略地,让湘式铁板、剁椒鱼头等菜肴成为上海市民钟情的美味。湘菜企业在上海滩站稳了脚跟,湘菜的旗帜在海上高高飘扬。


然而,上海滩,这块中西餐饮交汇的先锋场,湘菜何时再这里洒下自己的足迹?或者说,上海滩的湘菜文化史是怎样?不要说湘菜从业者,就是上海餐饮研究者,过去都并不怎么了解。这段历史的空白,让如今在上海滩攻城略地的湘菜企业倍感困惑,如何书写湘菜和上海的故事,成为摆在进军上海餐饮的湘菜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小说里的湘菜名店——“九如”




实际上,湘菜在上海滩可靠的历史虽不长,但也不乏精彩。著名小说家张爱玲的1950年创作的《色·戒》经李安导演搬上荧屏后,成为享誉华人社会的著名电影。然而少有人注意,这部短篇小说,实际点出了民国时期上海的湘菜名店。让我们先回味下《色·戒》的结尾:


“易先生请客请客!太太代表不算。”

“太太归太太的,说好了明天请。”

“晓得易先生是忙人,你说哪天有空吧,过了明天哪天都好。”

“请客请各!请吃来喜饭店。”

“来喜饭店就是吃个拼盆。”

“嗳,德国菜有什么好吃的?就是个冷盆。还是湖南菜,换换口味。”

“还是蜀腴——昨天马太太没去。”

“我说还是九如,好久没去了。”

“那天杨太太请客不是九如?”

“那天没有廖太太,廖太太是湖南人,我们不会点菜。”

“吃来吃去四川菜、湖南菜,都辣死了!”

“告诉他不吃辣的好了。”

“不吃辣的怎么胡得出辣子?”

  喧笑声中,他悄然走了出去。


这是易先生和几位女麻友的对话,小说至此戛然而止,但从张爱玲这位老上海的笔下,我们不难想见当年川菜和湘菜,在上海堂客们中,是颇受欢迎的美味,是能够与西洋菜抗衡的中国地域名菜。但其中提及的湘菜名店——“九如”,是张爱玲虚构还是实有其名呢?


○湘菜在上海的历史

关于民国时期湘菜在上海滩的资料异常稀少,在艰苦的资料寻找之后,我发现,“九如”的确是民国时期上海首屈一指的湘菜名店。我们先看第一份材料:


《湘菜》

上海人宴客,往往喜欢广东菜馆,派头虽大,而多吃粤菜,往往觉得无味,故近来有人爱上川菜馆,除川菜外,不妨吃湘菜,则别有滋味。


沪上湘菜馆,仅“得味”与“九如”两家,得味规模太小,“九如”则为新开,在南京路六合路口。


“九如”之厨师十余名,均系道地湖南人,湘菜名目甚多为吾人所未尝者。“九如”之早点茶点更好,有卤子面,食者莫不称赏。


这是1946年《海涛》杂志第29期刊发的一则短文,文章提及当时粤菜在上海势力大,其次则是川菜,然而才是湘菜,有趣的是,这与当今各大菜系在全国餐饮的地位基本一致。然而1946年湘菜馆在上海的势力很是单薄。仅有两家——“得味”和“九如”。




“九如”的茶点、早点、卤子面颇受人欢迎,但是一家店要在上海立足,没有拿手的湘菜怎么行呢?遗憾的是,这篇文章并没有提及湘菜。幸而,我找到以下两份材料,有助于认识1940年代行销上海的知名湘菜菜肴。


《湘菜》

凤朝阳

湘菜在上海简直很陌生,对于川菜,上海人或许还有相当印象——原因是湖南菜馆实在太少了,只有“得味”一家,可是设备简陋,不能引起人的注意,最近六合路(大新公司东)上开设了一家“九如食品公司”专办湘菜,总算有相当规模。“大哙海参”、“麻辣子鸡”、“腊鱼腊肉”等倒是上海食客所未曾尝,或许可能使湘菜在上海开始占得一席地,也未可知。


这是1946年《上海滩》1946年第18期刊发的文章,作者凤朝阳提及了九如食品公司有名的湘菜“大哙海参”、“麻辣子鸡”和“腊鱼腊肉”。但我们对这家店仍然感到陌生。譬如,谁是这间湘菜馆的老板,他们的厨师是谁?好在,民国时期在上海的湘菜馆少得可怜,这间湘菜馆因而备受瞩目,另外一则报道便揭示了其厨师的奥秘。




《湘菜领袖张浩然》

易眉

六合路,是条使人不注意的马路,可是因了有“九如食品公司”,于是悉人注目了,原来“九如”是一家湘菜馆,菜肴非常精致、丰美,如“玻璃琉鱼”、“大会海参”等,都是“杰出的作品”。


主持人是张浩然,张君是一个道地的湖南人,为人忠实策厚,对于顾客们是万分周到,时常亲自招待,使每人非常满意,感到可亲。

而九如虽然是股东的集合,然而张君的态度是坦白,账目是全部公开,他为了发展业务,更在招新股,凭了张君的干材和豪爽,他的成绩一定不差。


“吃湖南菜去”,使吃腻了广东菜和本帮菜的,不觉喊出这口号,本来湖南菜是极好鄂菜之精华,很合下江人的脾胃。

而湖南名产腊鱼、腊肉也上市,张君更将亲自飞湘,去熬菌油,不久我人又有菌子面可尝!


张君在湖南本是湘菜领袖,这回在上海来打出天下,是湖南人的光荣,也是上海人的口福。


《沪光》杂志1946年第2期刊发的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湘菜在上海的历史。例如,“九如”的主理人是湘菜名厨张浩然,这位张浩然先生在此后的湘菜史上默默无闻,也许因为早早地去了上海滩闯荡,也许建国后张浩然没有回归湖南餐饮行业,总之,在此后的湘菜史上,没有关于他的更多记载。


从“九如”,探索经营策略

但毫无疑问,他早在1946年,经营九如时,就为湘菜企业探索出一些可取的经营策略。一是平易近人,作为老板,常常亲自接待顾客;二是经营得当,在当时就懂得透明、公开,以便吸纳更多股东,发展企业;三是对食材和菜品有不懈的追求,腊肉、腊鱼上市,他便从湖南进货,对于当时顶级的食材菌油,他更是亲自飞回湖南老家熬制。




所谓菌油,为湖南著名特产寒菌所熬制,相当鲜美,以此下面,尤为一绝。湘菜大师王墨泉至今怀念不已,在民国时期,以九如斋所制罐装菌油最为知名,一度行销全国。但张浩然并不使用罐装菌油,而是亲自飞回湖南熬制。可见这是一家相当注重食材的湘菜馆。由此也可见,这家湘菜馆的定位并非普通菜馆,乃是中高端消费,而这点,则是今天出征外地的多数湘菜企业所不及的。

(未完)


作者:秦少油,《湘菜》杂志文化顾问,美食专栏作家,著有《亲爱的湘菜:长沙吃喝指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