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嘿,30岁的你,焦虑吗?

 木当归 2016-11-08


本文约6000字,现在感觉很焦虑的人,就先别读了

两个月前,和一大学要好的同学吃饭,她和我说起自己今年在上海买房的经历。

她和老公都是三十岁的外地人,大学毕业后在上海打拼多年,攒了一些钱,原本打算在上海中环买一个一室户,可春节过后,上海房价便开始像脱缰的野马,一路疯涨。眼看着市区的一室户,自己已经买不起了,再等下去,上海郊区的房子也要错过,她坐不住了,加入了郊区二手房看房的大军中。

在这个过程中,她经历了很多内心的煎熬。她看到有的有钱人,房子只看了不到半分钟就掏出几十万定金,买套房像买一棵白菜;一套老破小的房子,居然有6、7个中介在推,同时很多客户看房,故意营造出一种特别紧张的氛围,很多看房的人焦虑不安,判断力下降,即便房子有严重的漏水情况也会买下;自己稍稍中意一套房子,中介便像催命鬼似的催着付定金,她想考虑一下,晚个三五个小时,房子就被其他人抢走了;还有坐地涨价十几万、几十万的卖家,因为他急着卖掉郊区的房子置换到市里,而他想买的市区房子,卖主坐地涨价了,于是他也不得不跟着涨……

她说,非常庆幸的是她终于买到一套自己还基本满意的小房子,虽然在死远死远的郊区。

她还说,自己有幸遇到一个讲诚信的好卖主,她万分感激对方。原来卖主是个中老年阿姨,也是卖掉郊区的房子置换到市区,因为一些手续问题,要回老家办理,我同学拖了一两周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卖主的上家给她涨了房价,而她并没有涨他们的房价。

短短一个多月,经历了这般焦虑无比的买房经历,我同学说,感觉整个人都脱掉了一层皮,再也不敢回头想,因为只要一想,就觉得非常可怕!

经历了买房焦虑后,我同学的焦虑并未就此停止,她陷入了另一个焦虑:生孩子的焦虑。

她因想跳槽,陆续面试了几家公司,刚开始双方谈得都还不错,面试方对她的能力也非常认可,可一知道她处在三十岁已婚未育的年龄段,就含混地说,感觉不太合适。

这就是中国女性在职场面临的困境,用人单位不赤果果地歧视你,说,你已婚未育,我们担心你来了,就要生孩子,公司的人力成本负担太重,所以不愿意要你,但会委婉的拒绝你,让你颇感无奈(这其实是国家政策的问题,无法保障女性获得平等的就业权)。

要不要生孩子?是先生孩子再跳槽,还是先跳槽晚几年再生孩子呢?升职、还是生孩?她倍感焦虑。

我的另一位30岁的同学,准备和恋爱多年的男友结婚,但深受婚前焦虑的折磨,她焦虑的原因有很多。

虽然爱着自己的未婚夫,但爱情诚可贵,自由价更高,作为一枚经济独立的女性,她搞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结婚。

一想到结婚,她想到很多令人恐惧与不安的事情:

结婚意味着生活模式会发生改变,一个人生活的自由态,会变成两个人,甚至三个人(有孩子),四五人(与公婆住一起)的生活的状态,自己不能接受这样的改变,怎么办?

与丈夫的父母相处不来,怎么办;

需要面对更多恼人的家务,怎么办;

如果结婚后,两个人没有感情,怎么办;

现代婚姻很脆弱,自己出轨或者对方出轨,怎么办……

可是,两个人恋爱这么多年,感情也不错,都处在三十而立这个年龄,双方父母也都希望他们结婚,面对男朋友、双方父母似乎说不出口“我还不想结婚”这几个字。

另外她已经三十岁了,对自己的年龄没有一点恐慌,那是不可能的,再拖下去似乎自己也拖不起……

总之,不结婚,她焦虑,结婚,她也焦虑。

不久前,我在公众号后台收到一网友的留言,他说自己去年400万卖了上海房,投了实业,现在看到卖的房子变成近千万,同时,实业反而微利润。这个踏空的一年多房子600万再也赚不到,也买不起了,以后买要支付600万的成本,欲哭无泪,踏空的痛苦持续焦虑,失落,他已经失眠一周了。


那作为一枚心理咨询师?我焦虑吗?焦虑的。

过了29周岁生日(2015年6月),我感到自己比以往更焦虑了(我本来就是一个容易焦虑的人)。

想着自己马上就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纪,在上海也生活了近十年,自我感觉已经很努力,可一回头,对自己还是不满意,好像什么都没有“立”起来。

没有在上海买房,也没有结婚,虽然喜欢做心理咨询,喜欢自由职业的工作状态,但是收入一直不稳定,还要不断花钱上各种心理学习班、培训课,应对各种专业考试。

虽然写了好几本书,有的卖得好,有的卖得很一般,但想写的小说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迟迟未动笔。

和男朋友大卫的感情不错,一直在朝结婚的路上走,同居,拜见双方父母,一起存钱,可内心深处却处在极大的恐婚中,我和自己的个人体验师(心理咨询师的咨询师)每周见一次,有段时间我们每周谈的主题都是我的婚前焦虑,我不知道自己要不要和这个男人结婚,不知道结婚的意义在哪里,对婚后的生活也没有信心,可这些问题谈来谈去,最后我好像也没有搞清楚自己的想法,这让我更加焦虑。

就这样伴着各种焦虑生活了大半年,我忽然有了孩子,为了孩子能在上海顺利进行产检和生产,我们顺便扯了结婚证(心理咨询师的自我分析的毛病犯了,觉得自己潜意识里似乎被婚前焦虑的问题搞烦了,索性利用这个孩子来让自己做出结婚的决定)。

所以,婚期焦虑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你看,so easy)!

因为有了孩子,我们俩领了结婚证,因为有孩子,我们还换了一套更大更舒适的房子租着。

记得,在距离我三十周岁生日还有几天的一个晴朗午后,我和大卫走在上海街头,两旁都是翠绿的梧桐树,斑驳的阳光洒在我们的肩上,感觉特别美好。

大卫忽然停下来,看着我,大声说,你有一根白头发!

你骗我吧?

真的,不骗你!

天啊,我马上就要三十岁了,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站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我有了人生中第一根白头发!

我们停下来,大卫当街帮我将那根白发拔了下来。

我拿着那根头发,它在阳光下银闪闪的,除此之外,它仅仅是一根白头发,与其他的白头发也没有什么两样。

我不知道自己当时是什么感觉,但是忽然一瞬间就感觉特别轻松,我把白头发一扔,去他的三十岁!

三十岁又如何,没房没钱没有稳定的工作又如何!生活还是会朝前走,一如既往的苦乐参半,我相信自己一样也能过得好,忽然好像对自己,对未来多了一份淡然和笃定。

啊,三十岁的焦虑好像就这么离我而去了。

现在的我,30.5周岁,说自己完全不焦虑,那一定是在讲假话。

我会焦虑自己能不能做好一个妈妈,会焦虑能不能拿到在职研究生的硕士学位,会焦虑父母来陪我做月子,他们和公婆相处会不会有矛盾,会焦虑我的心理咨询个案能不能做得更好一些……

一起学心理学的某同学说自己在上海买了第三套房子;某作者朋友告诉我,他最近买了一幢别墅,写的是自己一个人的名字;某心理咨询师同行告诉我,他最近去外面讲课,又赚了多少钱;某自媒体朋友,说自己每月公众号打赏和广告的收入有十万;某写小说的朋友,说自己写的小说影视版权卖出去了,要拍成电影了……

所有的这些时刻,我的内心还会泛起圈圈的涟漪,但是我已经不太焦虑了。

为什么呢?也许是之前快两年的个人体验(作为心理咨询师接受心理咨询)帮助了我,让我的心态变得更稳定平和了;也许是我清楚自己也想挣钱,但是挣钱并不是排在我人生中第一位的事情,我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许是我接受自己是个挣不了大钱,只能挣点小钱,过过普通日子的普通人;也许是我接受了自己焦虑,觉得焦虑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

为了搞清楚并缓解自己的三十岁焦虑,我曾问了一圈身边30 的朋友,你三十岁的时候焦虑吗?他们都回答我:是的,三十岁前后,会特别焦虑,但过了就好了。

还有一部分年纪稍小一些的朋友对我说,别说三十岁焦虑了,我二十六七岁就感觉自己焦虑得不行了。

你今年多大?三十岁了吗?或者快三十岁了吗?

你现在焦虑吗?你的焦虑与年龄有关吗?


关于如何缓解自己的焦虑,经过这么长时间和焦虑共处的经验,我总结了一些方法:

1、重新认识焦虑,焦虑并非全是坏事,接受你的焦虑,带着你的焦虑一起生活,它可以促进你更加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一切都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房价、物价、家门口的小店经常一天一个样,甚至自己所处的阶层和财富也在一天一个样,社会保障制度又不健全,所有的这一切都让我们很没有安全感,感到异常焦虑。

身处这样一个焦虑的时代,作为社会一员的你,想完全不焦虑,那是不可能,也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感到焦虑,可以说,人人都焦虑。

其实,美国也经历过这样一个全民焦虑的阶段。

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写了一本很有名的书《焦虑的意义》,讲到50年代的美国人集体焦虑。当时的美国处在经济快速上升期,一切的变化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发生,很多人一夜暴富,跟90年代的香港,现在的中国大陆一样,那是一个充满了机会和竞争的时代,大家因为有很多的选择,反而不知如何选择,生怕做错了一个选择,就会付出巨大代价,自己就被时代和他人远远地甩在后面。

罗洛梅说:“那是一种与创造性同在的情绪,而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焦虑的人才是真正健康,恰当的感觉到时代脉博的人。”

 

在这个时代,我们感到焦虑是非常正常的,说明我们很健康,说明我们正与时俱进,说明我们还有雄心壮志,渴望为自己创造一种更美好的生活。

不信,你看看那些浑浑噩噩过日子,一点都不焦虑的人,大多数是对更美好的生活没有追求和向往的人。在这个时代,只要有点追求的人,都会感到焦虑。

当我们觉得有焦虑情绪是很正常,去接纳自己的焦虑,不去对抗焦虑时(越是对抗,越被放大),反而就没有那么焦虑了。

带着你的焦虑一起生活,把它当成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提高自己对它的适应性,它反而可以成为你的动力,促进你更加努力的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

2、搞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同时减少与他人的比较。

不得不说,大多数人的焦虑来源于搞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同时又在盲目的攀比中进一步迷失自己。

我喜欢的英伦才子型作家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谈到我们的焦虑的原因之一是喜欢与他人比较:

令人奇怪的是,人类物质方面的实际拥有极大地丰富了,随之而来的竟然是一种挥之不去且愈显强烈的“一无所有”的感觉,以及对这种感觉的恐惧。怎样才算足够?我们从来就不会孤立地形成我们对事物的相应期待,我们的判断必然有一个参照群体——那些我们认为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只有同他们比较,我们才能确定我们合适的期待视野。

我们嫉妒的只是和我们处在同一层次的人,即我们的比照群体。我们总爱拿自己的成就与被我们认为是同一层面的人(一起长大的伙伴、一起工作的同事、熟识的朋友)相比较,身份的焦虑便缘此而生。如果我们拥有和他们一样多或更多的东西的时候,我们才认为自己是幸运的。

很多时候我们与他人比较的意义并不大,即便是一起长大的伙伴、一起工作的同事、熟识的朋友,每一个的家庭起点也会有不同,每一个人拥有资源和能力也是不同的,别人能拥有的东西,你并不一定也能拥有,你能拥有的东西,别人也未必都能拥有。

他提出了很多缓解身份焦虑的方法,其中有两点我觉得对大多数人来讲会比较有效,一是知道自己真正所需,二是停止比较和嫉妒。

他说:“确保我们想要的就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害怕的确实就是我们应该害怕的。”

他还说:“不管我们认为自己在思想上多么独立,我们实际上并不理解我们自己的需要,这是一个极为危险的现象。我们的灵魂很少直接说出自己需要具备什么,才能够使自己满足,或者即使它们有时嘟哝些什么,它们的指令也往往建立在谬误的基础之上,或者干脆自相矛盾。外界有各种声音在不停地告诉我们,应该获取什么,然后我们才能得到满足,我们的思维极易受到这些声音的左右,我们灵魂深处发出的一点点微弱的声音将会淹没在这些外界声音之中,而我们也会很容易地受到误导,从而使我们偏离了对我们生命中何者真正重要的谨慎而艰苦的求索。”

当我们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对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比较确信时,就容易专注于自己的目标,不那么容易受到外界的裹挟了。

当我们能够减少或停止比较和嫉妒的时,外部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也就没有那么巨大了,我们的焦虑也会降低很多。

3、以发展的眼光看自己,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允许自己慢慢来。

中国俗话“三十而立”,这在古代是容易实现的,因为他们很多人十几岁就结婚生子了,奋斗到三十岁差不多就 “立”住了,然后很多人活到五十岁就翘辫子了,活到六十岁算长寿了。

“三十而立”搁现在是不容易实现的,除了我们上学的时间延长了,社会竞争也比古代激烈N多倍。

尤其是在大城市,三十岁的年轻人很难“立”起来,三十岁的我们,刚穿越了大学毕业后适应社会和职场的挣扎和迷茫,很多人正刚刚开始直面工作、买房、结婚、生子等人生问题。

如果我们不要求自己“三十而立”,而是改成“四十而立”,给自己多十年的时间,我们的三十岁的焦虑是否会少一些呢?

如果我们看待自己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三十岁这个节点,而是用过程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到过去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相比,已经进步很多了,我们时不时就不容易对自己求全责备,焦虑的感觉也会减少很多呢?

成功其实是一个外在的表现,内在则是我们不断花时间与一个事物建立关系,随着时间推移,我们与这个事物的关系越来越深厚,于是自然取得成功。

所以,从来就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成功需要一个时间缓慢累积过程。

如果我们不再两只眼睛盯着外面,而是愿意停留在自己真实的生活里,调整好我们的心态,让我们的心慢一点,允许自己慢慢来,相信时间的力量,也相信时间可以带领我们到自己想去的地方,那我们是不是就不会那么焦虑了?

4、隔段时间,关掉手机,关掉电脑,让自己和网络环境脱离,回归自己的内心。

必须承认现在手机、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焦虑的重要来源之一。

手机里订阅了那么多公众号文章没有看,真焦虑;看到朋友圈里大家都在晒幸福晒进步,有出国旅游的,有移民成功的,有结婚生子的,有读了多少书,又学习了什么新技能的,真焦虑;网上那么多时事新闻、娱乐八卦、热门韩剧日剧美剧、还有学习资料没有看,真焦虑;晚上躺床上刷手机,越焦虑越刷得厉害,越刷的厉害越焦虑,天天熬夜玩手机,又控制不住,真焦虑……

隔一段时间,我会关掉手机,脱离网络一两天,或者远离网络到大自然(有山有水的地方)中呆那么两三天,这两三天我什么都不做,而是放空自己的大脑,回到自己的内心,和自己的心相处、对话。

这种回到自己中心的方式,对我缓解焦虑非常有用,也许你也可以试试。

5、知识就是力量,多看看有关焦虑的书,也可以缓解你的焦虑。

阅读,是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它很简单也很低廉。

当我们去阅读与焦虑相关的书籍,对焦虑有更多的了解时,会发现焦虑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

在我二十九到三十岁这焦虑的一年中,我读了几本书(有的是重读),它们分别是罗洛.梅的《焦虑的意义》、阿兰·德波顿的《身份的焦虑》、马克·舍恩的《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维雷娜·卡斯特《克服焦虑》、还有梭罗的《瓦尔登湖》,它们对我认识焦虑、缓解焦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如果你喜欢看书,也受到焦虑的困扰,也许阅读这些书,可以帮到你。

最后,用《瓦尔登湖》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

我们被迫生活得这样周到和认真,崇奉自己的生活,而否定变革的可能。我们说,只能这样子生活呵;可是从圆心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来,而生活方式就有这么的多。一切变革,都是值得思考的奇迹,每一刹那发生的事都可以是奇迹。

愿你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注:部分图片来自豆瓣电影《华尔街之狼》的剧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