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门上海纽约大学最难的课,还是教学生这两种能力

 jinjin1698 2016-11-08


看点 “全球视野下的社会”(GPS)是上海纽约大学的一门必修通识课,由美方校长杰弗里·雷蒙一手设计、亲自授课,这门被上纽大学生称为“最具挑战”的课,实际上还是在强调两件事:读经典书,知天下事。近日,在雷蒙先生办公室,外滩君专访这位美方校长,请他跟我们分享博雅教育的精神:海量的阅读、批判地思考、独立研究和探索,理解世界的关键概念,形成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才是大学的意义。


文 | 吴妍娇   摄影 | 洪宇哲

编辑 | 闻琛



▲ 课堂讨论是GPS课程的重要内容


传说在上海纽约大学,有一门通识教育必修课给每一位大一新生都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每周一早晨,由美方校长杰弗里·雷蒙亲自授课,300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学生手中没有现成的教材,有的是学校自编的“世界哲学精选”,一年下来学生要读完近50位来自不同文化的名家精华篇章。


每一位学生都需在课前充分做好阅读功课,因为这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课堂,这里没有老师千篇一律的授课,只有师生间针对文本来回反复的提问、回答、追问、辩论。


这门课的“设计师”雷蒙校长是法学专家,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校长、中美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主席,深谙跨文化的广博视野对学生的重要性。



▲ 雷蒙校长接受外滩君采访

 

在这门课上,学生涉猎颇广,从历史、文化到政治、经济、社会学,甚至哲学、伦理,无一不囊括其中。且光有广度还不够,课堂讨论的深度也超乎常人的想象,每一个观点的争锋都是一场激烈的头脑风暴。


在这个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都会受到同样的鼓励和重视。这门课的人力成本也相当惊人,老师加博士后、博士生助教竟是一支接近10人的小团队。

 

这门屡屡被学生点名、号称最具挑战性的课程名为 “全球视野下的社会”(Global Perspectives On Society),简称“GPS”。


它之所以出名,也许是因为它在极大程度上,给了上纽大的新生们一记毫不留情的下马威:海量的阅读、批判地思考、不轻易下结论、独立研究和探索,形成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看似简单的教学目标,需要一年的时间不断锤炼才能初步形成,而这也正是博雅教育和大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何为批判性阅读?


说起创立这门课的初衷,雷蒙校长告诉我,是博雅教育背后的哲学决定了每一个上纽大的学生都需要GPS这样一门课,“学生能够对一些有助于人们理解世界的关键概念有所熟悉,批判地看待它们,并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


在担任上纽大校长以前,雷蒙教授曾是康奈尔大学的第11任校长,因此他非常清楚,真正的博雅教育会带给学生怎样的改变。

 

外滩君曾听闻这样一句话,大学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学生懂得问正确的问题。而在雷蒙校长口中,GPS课程的另一个目标也是希望学生能够问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例如:


  • 相同的观点能否被应用于不同的文化?

  • 生活的意义对于中国人和外国人来说是一样的吗?

  • 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都对吗?

 

除此之外,“世界主义”(cosmopolitism)的概念是GPS课程的核心。世界主义的支持者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发现每个人身上的共性,那么我们的世界和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好。


但同时,我们允许来自不同文化的人有不同之处,我们允许这种多样性的存在,因此世界主义面对的最大难题就是:我们如何拥抱这种全球性的核心价值,与此同时尊重各种文化间的差异。

 

显然,即使对大学生而言,这也是一个相当有深度的问题,而GPS课程的目的正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思考和讨论努力找到答案。


而更为重要的是,可能最后学生会发现,很多问题并没有唯一的答案,甚至根本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而真正有价值的是探寻答案的过程本身

 

雷蒙校长说,对大多数人而言,有两种阅读的形式。


一种是单纯的接受性阅读,在你阅读时,对所读之物全盘接受;


而另一种则是对抗性阅读,阅读时,你会有不同意、不喜欢的地方,往往非要找出一些不对的地方,然后拒绝接收,甚至以后不再去想。

 

而GPS课程想培养学生做到的是第三种阅读:批判性阅读


首先,批判性阅读不等于对抗性阅读,并非是找到什么东西然后去批评它,一味地说它不好,相反它是以一种理解、体谅和包容的心态去阅读,从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整个世界。

 

“虽然知道作者可能与你想法不同,但是你依然想知道他是怎么看世界的,同时你也会想象另一个和作者拥有不同世界观的人会怎么回应,他们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他们如何表达各自不同的意见。”

 

批判性阅读,可以基于一个文本,阅读后提出一些问题,也可以呈现两个互相对立的文本,而GPS课程选择的是后者。因为这样一来,当你站在作者的角度读其中一个文本的同时,已经天然地形成了对另一个文本的批判性视角了。


这样做还有另一个好处,作为读者的学生,不会被一种观点洗脑,而是可以站在相对客观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它。


价值观的推倒重来


作为GPS课程的创立者,自办校以来,连续执教三年的雷蒙校长对于给学生选择何种阅读材料向来非常谨慎用心。他最感兴趣两种阅读材料:


第一种是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第二种是能够呈现对世界不同理解的作品


也许是由于他曾长期在法律界工作的关系,一向严谨的雷蒙校长不希望他的学生对任何一种观点做想当然的判断,把普世的价值观默认为自己的价值观。


甚至希望学生能够推翻一些既定的世界观,一步步推导,寻找到让自己信服的论据,来重构自己的信仰。

 

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阅读材料中有很多在世界主义视野下的道德推理。例如学生们会讨论到道德相对主义的问题,学生会思考:

 

每一个社会都有其自身的道德准则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是否无论他们做什么都是合理的?因为存在即合理。


我们可以说某些文化的道德准则是坏的吗?即便我是一个外来人,以某种普世的道德观来看,我依然不能容忍某个社会残害女性的行为,这种道德准则虽然存在但不合理。

 

又比如关于功利主义的平衡问题:

即一切能够最大化快乐之于痛苦的平衡的行为

都是正确的


其中有一个经典的“器官移植问题”

是雷蒙校长经常和学生探讨的:


假设有一家医院里有五个濒死的病人,如果他们能够移植到心脏、大脑、肺或者其他器官就可以活下来,然后你有第六个病人,是否应该杀死这第六个病人,然后把他的器官移植给其他五个人呢?


一个简单的功利主义的算计就是,如果这样做,五个人都能得救,只有一个人会死去,这样做是对的。但是反对者会说,我们永远也不能把一个人视作使另一个人获利的工具,你不能说一个人等同于一堆器官,因为每个人都值得被同等地尊重。


显然,这两种哲学会导致截然不同的行为和结果。


从道德准则,

学生们进一步讨论到跨文化交流的问题:

 

如果我们假设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在共同探讨某些东西,只是每一种文化平衡不同东西的方式不同。比如某些文化更关注纯粹性,而另一些文化更关注互惠主义。


但如果我们意识到,从根本上,这些不同的文化都拥有这些共同的东西,是否意味着我们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并且能够理解对方的文化呢?

紧接着,

学生们继而开始讨论爱国主义的核心

 

假设一个人把自己定义为美国人,那么即使川普当选总统,他也会选择支持他,而不是移民去加拿大。又或者说,他首先是一个人,所以如果他的国家干了什么蠢事,他完全可以离开。

除了上面这些话题以外,还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字眼:劳动力与资本、女权主义、不平等、环境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们在整整一年中会接触到的话题,几乎涵盖了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但它们无一例外都是社会形成的基础。


学生通过阅读各家的观点,建立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并且学会在未来的生活中做到,绝不简单粗暴地对待一些复杂的问题。

 

技术 阅读=高效


当外滩君听到这些高大上的话题时,真心为这帮学生捏一把汗,想必这一年的阅读绝不会轻松。而为了让学生们能够真正从坚持阅读中有所收获,雷蒙校长也是山人自有妙计。

 

他的秘密武器是一款叫做“For Class”的应用程序。学生在上课以前,首先会阅读纸质版的阅读材料,他们可能会拿着笔圈圈画画,甚至在空白处提一些问题。


然后他们会在网上找到一模一样的文本材料,只是每读完一个段落或几个段落,屏幕上会显示一些问题,他们需要回答这些问题,可能是写一个句子,或者是选择、判断一类的问题,学生需要在上课以前,阅读完材料并回答这些问题。

 

“这个科技非常棒,因为学生在阅读纸质材料时,即使手上拿着笔,也可能会开小差,或者打瞌睡,尤其是读一些比较长的材料,读完几页以后,可能完全不记得任何东西,这是非常正常的。但是有了这个app,他们需要回答问题,就可能会返回去重新读,而且是带着问题去读。”

 

这项技术迫使学生不得不做文本细读(深度阅读 close reading)。而且这个app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在上课以前,雷蒙校长能够看到所有学生的答案,他能够从宏观上分析学生们对文本的不同理解。上课时他就能针对这些回答,叫一些学生来阐述他们的原因,有效地建立起对话的氛围。



▲ 本学期接棒GPS课程的Duane Corpis老师

 

无独有偶,这学期接棒GPS课程的Duane Corpis也使用了类似的技术,这一次高科技被直接应用在了课堂上。


每个学生手里都有一个类似小键盘的遥控装置,在课上用它来回答各种问题,Duane第一时间收到反馈,调整课程的节奏,同时将话语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来给出各自独特的解读。

 

总的来说这种技术达成了三个目的:


第一,它使得学生在上课前必须很认真地阅读,不会发生学生在上课时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的情形;


第二,老师能够知道学生在阅读时遇到了什么问题,哪一部分对学生最具挑战性;


第三,老师还能够获得第一手资料,调动起课堂的互动,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不同的观点,以一种礼貌的方式辩论,建立起良性的课堂氛围。


写作是终身技能


众所周知,一门优秀的通识课自然少不了高强度的写作训练。每周的小作业加上期中、期末两篇6-8页的学术论文,对GPS的学生来说已是不小的压力了。


写作为什么如此重要?雷蒙校长道出了其中的两个原因:


首先,写作能使人更清晰地思考如果你觉得有义务写下所有的推理,而且还要说服那些充满怀疑精神的读者,就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因为你的读者可能会随时提出质疑。


“以我过去和法官打交道的经验来说,当我必须写下我断案的依据时,就会发现我的观点似乎不对。”

 

另一方面,写作是人与人互动的有效形式。而只有通过不断的训练,才能成就一个有力量的写作者,你的观点也才能真正做到有影响力。


养成持续写作的习惯非常重要,而且任何一个人都能够也有必要学会写作。Duane告诉我:


“一些传统意义上的理科生,他们可能就不喜欢写作,但不管以后他们从事什么职业,他们必须得学会写作,尤其是一些短的文章,因为你的老板可能随时都会让你写一个报告。”

 

这学期Duane给学生布置的其中一篇小论文,需要走出校门去拍摄一些上海的街景和生活情景,然后把课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的分析当中去,比如说:全球化是如何具体体现在城市文化中的?

 

“我希望他们能够亲眼看看全球化在上海的印记,活学活用课堂上所学的去解读这个城市。这也能说明这些观点都不是抽象的,学者们曾经用它们去分析过现实生活。”这样一来,学生也真正做到了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既锻炼了写作能力,也巩固了大量阅读中的思考,可谓一举两得。


博雅教育2.0


当问起GPS算不算一门典型的博雅教育通识课时,雷蒙校长告诉我,其实在美国,每一所大学践行博雅教育理念的方式都不尽相同,有些大学可能会要求学生必修某些核心课程,而另一些大学则会让学生基于兴趣有所挑选地涉猎。


但可以肯定的是,几乎每一所美国大学都有博雅教育的影子,只是他们所使用的工具不尽相同。

 

而上纽大践行的是所谓的博雅教育2.0。和一些美国优秀大学一样,上纽大希望学生能够修读一些核心课程,在他们的视野被充分拓宽以前,他们不会选定自己的专业。


比如他们会上GPS,这是一门思想文化史的课程,他们还会上Perspectives on Humanities,这门课会关注世界各地的文化形式,会讲到文学和艺术是如何被表达的。他们还会上一些数学课、科学课、语言课,甚至算法思想课程。

 

但除此之外,上纽大对于博雅教育的理解也有其独到之处。学校相信,21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会是那些充当纽带和桥梁的人,那些善于团队合作的人,那些来自不同文化的人


当学生在每天的生活中,遭遇文化间的距离和不同的价值表达方式时,就会思考如何意识到这些不同、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不同的视野,以及如何应对那些可能发生的对抗。


正如GPS这门课就是教会学生去欣赏从不同文化中提炼出的精彩观点,如果学生们对此有所了解,就会对他们产生长远的积极影响。

 

另外,在这个时代,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也相当重要。其实它存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只是我们需要找到方法去把它们激发出来。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主张主动学习。学生不是被动地从老师那里吸收知识,而应该形成自己原创的观点,然后不断地验证;如果不对,也没关系,就换下一个。

 

“我们的目标从来不是打造一个从来不犯错误的学生,因为一个从不犯错的人也不太可能创造出什么新的东西。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能够形成自己的想法,并且准确地进行分析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