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油观察家】中国石油“十二五”物探技术研发应用进展及启示

 ixhixh 2016-11-09
加入石油观察家私享会俱乐部!

文|易维启1  董世泰2  曾 忠1 汪恩华1  梁奇1  郭宏伟2

1.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十二五”期间,油气勘探开发目的层从中浅层向深层延伸,勘探开发对象从构造向复杂岩性延伸,勘探开发区域从东部向西部深层、新区、新盆地延伸,勘探开发重点从石油向天然气延伸,业务链由勘探向开发延伸,目的层面临“低、深、隐、难”的问题。在富油气区带已基本实现二次三维地震采集和其他探区实施高精度地震采集的情况下,充分挖掘资料处理解释潜力,是当下物探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重点。“十二五”物探技术的主要方向是,立足核心技术系统完善与配套,继续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加强重大储备技术超前研究与试验,积极构建适合于股份公司上游业务快速发展的物探技术体系,突出物探技术在勘探中的主导技术作用,提高优质圈闭预测评价成功率和钻井成功率。

在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领域,为解决地震分辨率低和储层预测精度低问题,需要发展薄互储层识别与叠前地震反演预测技术、非均质储层预测技术、岩性识别与油气检测技术、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等。

在前陆盆地油气勘探领域,复杂山地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山地静校正困难、高陡构造成像问题依然突出,需要发展复杂山地地震叠前成像技术、三维地震叠前偏移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有效储层预测与复杂构造圈闭识别评价技术、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天然气预测与识别技术等。

在碳酸盐岩勘探领域,储层埋藏普遍较深,储层非均质性强,成藏模式复杂,油气水关系复杂,储层类型包括礁滩、缝洞、风化壳等多种类型,需要发展宽方位地震采集技术、各向异性叠前偏移处理技术、风洞储层三维定量雕刻技术、烃类检测技术等。

在火山岩勘探领域,储层埋藏普遍较深、地震反射弱、火山岩内幕反射杂乱,火山喷发不同期次叠置界面反射弱且顶面起伏剧烈,储层非均质性强,需要大力发展改善深层地震资料品质的技术,发展三维重磁电震储层综合预测技术,开展岩石物理和烃类检测技术研究,提高火山岩有效储层预测精度。

在老区勘探领域,断裂系统复杂、断裂小,精细识别难度大,深层资料信噪比低。除了迫切需要加强以新思路、新理论为指导的整体地质认识研究外,普及高精度二次三维采集,发展推广三维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和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发展完善复杂断块精细解释与评价技术,推广叠前储层预测技术,利用地震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参数的变化对储层的含油气性进行预测,达到油藏精细描述的目的,为提高滚动勘探成效、提高采收率提供技术保障是主要需求。

在大于7000m的超深层、海域、煤层气、页岩气等新领域,努力提高资料品质,准确识别构造,提高非常规资源含气富集区预测精度。

为此,制定了着力推广成熟技术、攻关瓶颈技术、研发配套技术、跟踪前沿技术,实现物探技术应用“六个转变”(从叠后向叠前、从定性到定量、从构造解释到烃类检测、从单井平面解释到多井三维立体雕刻、从定勘探井到定勘探开发井并重、从事后到事前预测转变),通过提高物探成果质量达到提高探井成功率和高产井比例的发展思路。确定了夯实基础工作、优化采集技术、强化处理解释技术、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监督,充分挖掘资料潜力,不断发展和完善勘探地球物理技术、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天然气地球物理技术的工作重点。以提高目标描述精度为原则,分盆地分领域制定了采集、处理、解释技术发展方向和技术政策(见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十二五”物探技术发展规划,2010)。


强化技术管理,提升保障水平


1.1  强化源头,优化技术,努力提高资料采集质量

“十二五”期间,二维地震工作量年平均为27730km,相比“十一五”的年平均40504km,减少32%。三维地震工作量年平均为13015km2,相比“十一五”的年平均15327km2,减少15%。在工作量减少的情况下,做精做优物探,进一步强化源头,科学论证、确定技术方案,制定“禁采期”制度,推广应用Seis-Acq.QC野外实时质量控制软件,不断提高地震资料质量(见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十三五”物探技术发展指导意见,2016)。

1.2 强化基础,建设平台,明确技术发展方向

组织开展了物探信息化建设,研发了《物探工程生产运行管理系统》,为物探工程全过程管理及生产数据的综合分析奠定了基础。完善修订了《地震处理质量分析与定量评价规范》等5类28个技术规范和管理办法,强化物探技术发展基础,规范物探技术管理,提高物探工作效率和信息化管理水平,确保物探成果质量和精度。组织开展了重点盆地物探技术专题研讨,总结近年来各盆地物探技术重要进展,分析问题挑战与技术需求,探讨技术发展方向与对策。

强化静校正、去噪、一致性、Q补偿、速度建模等资料处理基础工作,开展多方法速度建模攻关(表1),地震资料品质大幅度提高,为提高成像精度和储层预测精度奠定了基础。


1.3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资料采集方面,大力推广高精度三维地震、高密度、宽频可控震源等技术,接收道数、面元、覆盖次数、横纵比、炮道密度等均较“十一五”有大幅度提高。可控震源激发方式得到推广,扫描频率从8~84Hz向3~96Hz宽频发展。井中地震接收级数提高到32级以上,点距缩小到3.25m。重磁电勘探从二维走向三维,比例尺缩小到1:50000(表2)。



资料处理方面,随着技术方法突破和计算机能力发展,计算速度由百万次/s提高到万亿次/s,处理数据量由G级(千兆)提升到T级(百万兆),偏移方法实现由时间到深度、由射线到波动、由单程到双程地震处理的跨越。逆时偏移(RTM)已批量化处理,各向异性(TORT)逆时偏移也已经形成生产能力。处理频带从8~60Hz拓宽到6~70Hz。处理速度提高4倍以上,复杂波场、复杂构造成像精度大幅度提升(表3)。


资料解释方面,大力发展层序地层学、岩石物理和叠前储层预测技术,提高构造解释、储层预测及油气检测的精度。利用三维可视化、虚拟现实技术和快速自动解释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地震解释效率和成果展示效果。应用多学科协调工作平台,加强地震与地质、钻井及油藏的结合,提高了综合解释和目标评价的可靠性(表4)。



物探技术的进步,使松辽盆地储层纵向分辨能力从8~10m提高到5~8m,横向分辨能力从80m左右提高到20m左右,储层预测符合率从65%左右提高到80%以上,流体预测符合率从60%左右提高到70%以上,有效指导了水平井轨迹设计,为构造、岩性、缝洞储层、致密储层、非常规、深层、海洋等油气勘探和油藏描述提供了技术支撑。

1.4  针对复杂领域、致密油气勘探持续开展技术攻关

为解决油气勘探开发中的技术难题,自2006年设立物探技术攻关专项资金以来,在高陡构造、碳酸盐岩、低渗透、致密油气、火成岩、岩性、潜山7个领域,以“推广成熟技术、攻克瓶颈技术、引领技术发展”为原则组织技术攻关。经过10年国内外研究力量共同努力,完成114个攻关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技术和地质成果。其中“十二五”完成65个项目。与“十一五”相比,“十二五”领域目标更加复杂,技术挑战性更强。通过不断优化攻关组织管理模式,成效进一步提高,形成了7项配套技术,共发现落实圈闭844个,预测有利面积43175km2,共提交井位1537口,有力支撑了重点领域重点目标勘探取得突破(表5)。





物探技术攻关,为松辽、辽河、大港、新疆、长庆等致密油领域,库车、英雄岭等复杂构造领域,塔北、川中古隆起、鄂尔多斯盆地古隆起等碳酸盐岩领域,苏里格、福山等岩性领域,华北、辽河等潜山领域目标的落实提供了有力支撑。

1.5  跟踪前沿技术,开展先导试验

跟踪对生产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技术,开展先导试验。在四川公山庙、准噶尔南缘、塔里木塔北开展了UniQ(一体化单点系统)高密度地震采集先导试验,信噪比、分辨率显著提高;在四川龙女寺、苏里格等地区开展多分量地震先导试验和处理解释技术攻关,转换波剖面信噪比、含气储层预测符合率显著提高;在新疆、吐哈、长庆、华北、青海等地区开展可控震源拓低频采集先导试验,地震频带向低频端拓展5Hz左右,向高频端拓展15Hz左右;在长庆等地区开展了节点式无线地震采集技术、致密储层刚性参数预测技术试验;在辽河、塔里木、四川、大港、新疆、青海等探区开展了OVT处理技术试验;在塔里木塔北探区开展了FWI全波形反演技术的试验。

1.6  强化处理解释能力建设,推广国产软件

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软件应用,推广应用GeoEast软件。在股份公司的15个油气田、4个科研院所共安装12套处理系统(12408核)、12套Lighting逆时偏移软件(466944核)、26 套解释系统、30套特色功能包。举办软件培训班43期,培训股份公司技术人员共计739人次。较熟练掌握GeoEast处理的技术人员146人、解释人员207人。

自主研发地震工程地表信息支持与辅助设计系统(易选)、地震采集数据质量实时分析与自动评价系统(Seis-Acq.QC)、地震数据处理质量过程分析与定量评价系统(Seis-Pro.QC)等特色软件,进一步提高了地震采集、处理质量的量化管理水平。目前,Seis-Acq.QC技术和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地震野外采集质量监控效率提高8~10倍,在股份公司内部应用推广263套,地震采集小队覆盖率约80%,在野外施工采集项目中得到全面应用。GeoMountain、KL-Seis 等特色软件得到持续推广应用。


加强技术集成与配套,突出应用实效


围绕复杂山地、巨厚黄土塬、巨厚大沙漠、滩浅海、复杂城区等特殊地表以及致密储层、碳酸盐岩、复杂构造等复杂领域的世界级物探难题,持续开展提高资料信噪比、分辨率、成像精度、储层预测精度的技术攻关和集成配套,“两宽一高”地震采集、深度域地震处理、叠前综合地震解释、重磁电、井中地震5类技术应用助推油气勘探开发业务持续高速发展,为英雄岭、龙王庙、环玛湖、塔北、库车及渤海湾地区重大发现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基础。

2.1  “两宽一高”地震采集技术持续发展,为复杂领域突破提供手段

2.1.1  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

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软件、装备,以及适用新技术为基础,以高效采集和数字化地震队管理、采集设计、量化质控软件等手段为依托,创新集成了陆上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具备10万道排列、日采集万炮的高效采集、日处理大于6TB数据现场质控的生产能力。在复杂山前带、碳酸盐岩、低渗透、地层岩性、潜山、非常规等各个领域近50个地震项目中得到应用,满覆盖面积超过10000km2,平均覆盖密度210万道/km2,取得了显著地质成效。如在柴达木英雄岭地区,地形高差大、海拔高、表层干燥疏松,逆掩推覆构造复杂、断裂十分发育,地震资料信噪比极低,构造落实极难,油气勘探“六上五下”没有突破。应用高密度高覆盖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小面元(15m×15m)、高覆盖(468次)、宽方位(0.66),加强表层调查和激发接收,地震资料有了质的飞越(图1),查明了英雄岭地区地质结构和断裂系统[1]。在英东地区明确地质结构和断裂系统,落实各类构造圈闭超过10个。在英中地区明确受油砂山断层影响的冲断构造样式,呈典型双层构造样式,新发现多个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在英西地区主攻盐下、兼顾盐间,盐下发现新的高产富集区,狮38井日产油605m3,狮205井日产油1108m3、气21.7×104m3,成为青海油田30年来单井产量最高的井。


2.1.2  单点接收地震采集技术

以单点宽频、高灵敏度模拟检波器和数字(含三分量)检波器为基础,在适当的炮道密度情况下,在野外对信号和噪声实行“宽进宽出”充分采样,避免采集过程中因组合压制噪声而使反射信息受到伤害,既保持了反射信号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又避免了野外组合时差对高频的影响,提高了分辨率。在长庆苏里格、大川中、辽河雷家、塔里木东秋8等12个项目中得到应用,满覆盖面积4424km2。如在长庆苏里格地区,以单点全数字检波器(多波)为代表的地震采集技术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效拓宽了资料频带,为叠前储层预测技术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长庆探区天然气年探明储量2000×108m3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辽河雷家等复杂城镇区,通过应用小面元、高覆盖、单点接收等技术措施,新资料层间信息丰富,小层和小断层识别能力大幅度提高。

2.1.3  宽频震源激发地震采集技术

大力推广自主研发的拓低频可控震源激发技术,累计实施7块,满覆盖面积2255km2。低频扫描频率拓展至3Hz,极大地拓展了有效信号的频带,资料品质得到显著改善。在新疆环玛湖地区,应用低频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措施,新资料主频提高了8Hz,频带拓展了19Hz,可靠性更高,细节更清楚,信息更丰富,构造图和砂体展布图发生质的变化(图2),利用新资料部署井位钻探成功率达75%;在长庆巴彦浩特地区,利用低频可控震源,扫描频率拓展到1.5~96Hz,获得6个有效倍频程,深层石炭系地层成像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新领域、新层系勘探提供了高质量的资料;在华北同口地区,应用低频可控震源激发技术,地震资料频带从8~58Hz拓宽到3~64Hz,中浅层分辨率提高,中深层能量得到提升,有利于岩性预测和储层研究,为东部复杂村镇密集区可控震源技术规模化应用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2.1.4  海上拖缆采集技术

在渤海湾水域,推广海陆过渡带采集、浅海拖缆采集、气枪激发和海上定位技术,实现滩浅海地震资料的无缝连接。在秦皇岛地区,应用12缆小道距接收、双源激发的拖缆船,水鸟及二次定位,填补了复杂区资料空白,地震资料品质显著提高,实现了整体精细解剖。

2.2  发展深度域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提高目标成像精度

2.2.1  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技术

采用VTI(横向各向同性)介质,充分考虑纵波速度、横波速度、介质密度、纵波各向异性系数、横波各向异性系数、变异系数等参数,求解各向异性频散关系式,实现频率—空间域的各向异性偏移。如在库车地区,应用各向异性偏移技术,使断层和地质突变点成像更加准确(图3),有效校平共反射点道集的远道信息,提供更好的振幅随炮检距变化道集,为时深转换、岩性划分、地层对比等提供更为准确的层速度,进一步提高地震储层描述的精度。


2.2.2  逆时偏移(RTM)技术

RTM处理无倾角限制,受介质速度变化的影响小,通过复杂介质、陡倾角介质各向异性速度建模,三维倾角校正和能量照明补偿,消除散射效应及反射倾角对偏移振幅的动力学特征的影响,在青海英雄岭、吐哈红旗坎、海南福山、冀中牛东、鄂尔多斯、辽河等复杂断层、潜山、高陡构造、盐下构造成像中见到良好效果。如在库车大北地区,采用逆时偏移成像技术,盐下构造形态、断点位置更加清楚。

2.2.3  近地表吸收衰减补偿技术

近地表疏松介质引起的地震波衰减与频散,极大降低了地震分辨率。依据近地表结构特征及其对地震波的衰减特性,利用近地表调查资料与地震初至波幅值建立空变Q值模型,实现了叠前地震数据近地表吸收振幅补偿与相位校正。在大庆、辽河、新疆等多个探区应用,具有展宽地震频带、保持相对振幅关系及叠前压制低频噪声的优势,与常规处理成果相比展宽频带10~15Hz,尤其在大庆,高频由78Hz拓宽到124Hz(图4),为储层研究与水平井部署提供了高品质地震数据。


2.2.4  井控高分辨率处理技术

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井的测井资料、VSP资料,将“井点数据”和地面地震数据进行一体化联合分析,通过井震子波匹配处理,优选地震处理参数,提高分辨率,降低储层预测的不确定性,提高井间岩石物理属性的可信度。如在大庆地区,采用Q补偿VSP子波反褶积,地震剖面目的层段有效反射高频部分,优势信噪比带宽得到明显拓宽,实现了补偿地层吸收衰减和拓宽地震资料频带的目的。在四川盆地,针对龙王庙组储层,采用井控处理提高分辨率,龙王庙组顶、底板反射识别程度提高,内部叠置现象更加清晰。

2.2.5  OVT域处理技术

OVT(炮检距向量片)域处理是偏前数据规则化处理的关键技术。OVT处理后,道集数据纵横向采样充分,易于将信号和假频噪声分开,从而达到加强弱信号、提高深层资料信噪比的目的。此外OVT域OVG(炮检距向量道集),近、中、远道集上能量更加均衡,并具有横纵比信息,能够进行裂缝方位和裂缝密度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该技术在辽河、新疆、塔里木等探区进行了试验,取得良好效果。

2.3  发展地震资料叠前综合解释技术,提高目标刻画精度

2.3.1  复杂构造解释与地质建模技术

针对逆推构造、潜山、复杂断裂地震波场复杂构造解释精度低等难点,充分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体信息,发展形成层位标定及追踪、断层解释、地震属性体(如相关、方差体)解释、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断层相关褶皱解释、井控+重磁电约束地质建模等技术。如在库车复杂构造解释中,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挤压型盐相关构造建模、三维空间断片展布规律及接触关系解释[4],明确了构造区带特征及构造结构,深度误差已缩小到2%左右。

2.3.2  碳酸盐岩定量雕刻技术

针对碳酸盐岩储层埋藏深、缝洞发育、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气水关系复杂等问题,在叠前保幅和OVT域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分横纵比叠前裂缝检测、小尺度缝洞型正演模拟、岩石物理建模、碳酸盐岩储层地震特征识别、叠前多参数含油气预测等技术。如在塔北,通过模型正演求取校正系数、地震反演求取孔隙度数据体、分级雕刻计算总体积的“三步法”综合解释,实现裂缝溶洞型油气藏的量化描述,解决非均质缝洞单元的储量计算问题,使储集体描述“从定性到定量”,为井位优选、开发措施制定提供了依据,钻井成功率由平均66%提高到80%以上。在四川磨溪地区龙王庙组,采用高精度单点数字多波地震资料,转换波(反映岩石骨架)剖面横向上的变化揭示了龙王庙组物性的变化,即指示了储层的分布(图5),基于岩石物理岩溶缝洞储集体地震描述,明确了储层响应特征(短轴、断续、复波),纵向上发现3个主力产层(震旦系灯二段、灯四段、寒武系龙王庙组),初步证实了高石梯—磨溪地区台缘带灯四段富气甜点区面积达1500km2


2.3.3  低渗透储层预测技术

低渗透、致密储层处于凹陷斜坡部位和湖盆中心,面临单层厚度小,岩性识别难度大。利用保幅叠前数据提取有效弱信息,利用高分辨率速度数据、各向异性数据、叠后反演、叠前预测成果、岩石力学建模和分横纵比AVO,预测储层脆性、裂缝分布、各向异性特征、应力方向。如苏里格地区,在保真处理和岩石物理分析基础上,强化叠前弹性参数反演有效储层预测、岩石压缩系数和频率域属性流体检测技术的应用,优选钻探井位和含气富集区,为苏里格地区规模储量的探明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2.3.4  非常规储层预测技术

非常规储层包括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煤层气等,是未来资源的重要接替领域。储层致密、物性差,地球物理研究工作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在经济型三维地震资料基础上,通过分方位处理、叠前各向异性处理,寻找优质源岩发育、构造及埋藏适宜、裂缝发育、易压裂、压后能形成可观裂缝型储集体。结合岩石物理、测井、微地震监测技术,开展岩性、物性、含气性及裂缝、TOC/脆性、压力等研究,预测甜点区分布。该技术为威远、长宁等页岩气勘探突破提供了技术支撑。

2.3.5  油藏地球物理描述技术

针对开发中后期高含水、剩余油预测难度大等问题,面向油藏形成了地震保幅处理、构造建模、地震岩石物理分析、储层预测等技术,开展基于密井网的断点引导构造精细建模、地震储层预测、地震沉积学微相识别、小层约束地质统计学反演、岩石物理及油藏参数直接反演、地震约束开发潜力预测,在大庆、辽河、新疆等油田的油藏建模和剩余油预测方面见到良好效果,有效支撑水平井部署。尤其是大庆长垣由于地震技术进步有效指导了开发调整井部署,累计增加可采储量900余万吨,效果显著。

2.4  发展重磁电勘探技术,使其在构造落实和烃类检测中发挥作用

2.4.1  三维重磁电技术

以压制噪音和控制误差传递为核心开展三维重磁电采集,提高原始资料品质。以全区资料均匀网格、统一处理为核心开展三维重磁电反演,通过三维可视化进行地层解释,断层解释,自动平面成图等。为速度建模提供资料,大大改善了构造成图精度。

2.4.2  井筒电磁技术

将发射源布置在勘探目标附近,在地面或井中接收,根据二次场差异性,利用差分处理预测油气,消除了地面干扰应用,提高精度。

2.4.3  时频电磁勘探技术

采用极化异常提取、时频电磁—井震约束反演、极化异常识别评价油气,实现地震和测井建模约束下的电磁反演,有效降低非唯一性,提高电阻率参数的反演精度,达到精确分层的目的。如在新疆环玛湖地区应用,预测了含气富集区,与钻探结果基本吻合(图6)。


2.5  发展井中地震技术,使其在储层成像与工程服务中见成效

2.5.1  Walkaway VSP技术

采用多方向多点非零偏VSP采集的资料,进行井旁成像,精细描述储层,落实复杂高角度构造。如在玉门窟窿山地区,针对地面地震资料逆掩推覆体下盘成像差、构造落实程度低的问题,开展多方位Walkaway VSP勘探,逆推断层断面及两侧地层成像(图7)。


2.5.2  井地联合勘探技术

采用三维VSP观测与全方位地面地震联合观测方式,求取近地表吸收衰减参数,准确求取地层速度,为反褶积因子、井控速度建模、各向异性、储层参数求取提供可靠资料。通过与地面地震资料的井地联合处理,提高地面地震资料空间分辨率,结合VSP获得的井中信息开展井地联合解释,为小层对比、裂缝预测、有利含油储层分布范围预测、油藏横向追踪提供较可靠的资料。

2.5.3  三维VSP采集处理技术

三维VSP技术在地面按均匀布设激发点,在井中放置检波器接收,作业级数达到32级以上,最高作业级数超过80级,已在20多口井进行了应用,在井驱速度研究、层位标定、井地联合提高分辨率处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已成为解决复杂地表、复杂构造成像问题的关键技术。

2.5.3  微地震监测技术

通过接收地下岩石破裂产生的地震波事件,定位分析地下所产生破裂的几何形态和震源机制,揭示地下岩石破裂性质。观测方式包括井中监测、地面监测、井地联合监测等,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处理解释系统。已在致密油气、页岩气、煤层气开发的水力压裂实时监测中,实施了上百口井中微地震监测,为致密储层油气开发提供了支持。

 

启示与建议

 

“十二五”物探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基本能够分辨纵向10~15m、横向40m的地质体和储层,满足构造、岩性、缝洞、致密储层勘探要求,在非常规、深层、海洋勘探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油藏描述方面有了长足发展;总体空间归位精度提高,满足了储层精细描述和井轨迹设计要求,为保障年探明石油储量大于6×108t、天然气储量大于4000×108m3提供了技术保障。“十二五”物探技术应用的丰硕成果,使我们获得以下启示:

一是认识高则干劲足。坚持不懈地提高认识、解放思想,对物探技术发展的需求和差距更加清醒,增强了“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激发了想干事、要干事的工作热情,以提质增效为动力,努力提高物探技术在勘探开发业务中的支撑保障能力。

二是思路清则方向明。加强顶层设计,根据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公司总体目标要求,设计物探技术推广、科研攻关、跟踪试验计划,结合勘探生产重点项目有序推进,突出经济技术适用性,做到产、学、研有机结合。

三是方法巧则推进快。勇于学习借鉴,敢于实践创新,在技术攻关中强强联手。针对重点难点技术问题,邀请世界顶级地球物理服务公司参与,并行攻关与联合攻关相结合,针对特有难点问题研发针对性关键技术。

四是基础硬则成果实。强化采集、处理、解释环节的基础工作,狠抓理论基础、资料基础、实验基础,优选先进适用的软件技术,确保处理解释成果的真实可靠。

五是规范化则标准化。修订完善管理规定和规范,强化各工序环节的质量控制,规范技术应用流程和成果形式,信息化管理施工工序,减少人为因素对资料品质的影响。

“十三五”期间,油气勘探开发面临的难点是地表复杂,沉积相带多变,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物性较差(单层厚度为2~10m,低孔<>2),难动用储量规模加大,储量品位变差,深层占探明天然气储量的70%左右,特低渗占探明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的65%和90%左右,将面临进一步拓展宽频带、提高空间分辨率,识别更薄储层(3~5m)和更小断层(小于5m),5m之内幅度水平井轨迹导向,勘探开发一体化,为扩大常规油气储量规模提供高品质资料基础的挑战。

在数据的无缝集成、定量3D地质建模等战略性物探技术和实时无线地震仪、压缩感知采集等降低油公司生产成本和数据获取成本等技术加快发展的时代,针对中国石油集团未来地质需求,必须发展具有针对性的技术产品,如高密度技术、宽频技术、叠前成像技术、油藏综合解释技术、可视化技术等,提升地球物理技术应用水平和保障能力,力争实现:薄储层岩性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东部识别3~8m的储层,西部识别10~15m的储层;复杂构造领域,构造落实成功率达到80%以上,深度误差小于1%;深层碳酸盐岩领域,识别大于7000m构造和岩性油气藏,有效储层预测成功率达到75%以上;火山岩领域,有效储层预测符合率提高到80%以上;致密油气、非常规领域,裂缝及甜点储层预测符合率提高到80%以上,水平井有效储层钻遇率达70%以上;油气藏开发领域,能够提供小断层展布图、储层空间展布图、储层厚度图等,剩余油预测符合率提高到80%以上;海域,形成海洋地震、海洋可控源电磁勘探技术,烃类预测符合率达到85%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应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技术管理,全面推广地震质控体系,实施技术国产化、管理信息化,加大关键技术科研投入,建立科研激励机制,加强骨干人才培养,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物探技术应用水平。(来源:《石油科技论坛》,2016年05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