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识领域的爱因斯坦,开悟的哲人:肯威尔伯

 hnhksyf 2016-11-09


一、中西思想交汇

 

上期忘了在文末注解美国哲学家肯威尔伯,肯威尔伯是我非常崇敬的一位西方哲学家,还有向西方阐述东方哲学智慧的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后期有机会介绍一下。

 

中西贤哲在探索心灵,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探索上都不遗余力,也在各自的方向上成果璀璨,星光熠熠,其实近代西方心灵层面的研究受东方哲学和宗教智慧的影响很大,同时结合了现代心理、科学实验、以及西方特有的宗教文化体系,从很多别具特色的角度让我们对人体自身,哲学心灵,以及意识,修行等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





肯威尔伯是当前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之一,超个人心理学的最重要的作家。

 

二、超个人心理学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何为超个人心理学:

 

简言之,超个人心理学就是关于个人及其超越的心理学,是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的一个学派,也是一个中西方结合,传统宗教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心理学派。

 

它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因为

世界精神传统和现代心理学因为时代传承和表达体系有着不可联系和理解的隔阂,前者是指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传统宗教和哲学,包含人与其精神生活的理解和践行方式。

 

超个人心理学对两者持同等尊重态度,试图将二者结合起来,并加以创造性的综合,进而提供一种包含身体、心理和精神的架构来全面地认识我们自己。

 

超个人心理学(或超个人心理治疗),已经被认为是心理学的第四势力。兴起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目前还在发展和完善中,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其理论基于人本主义,并受以下几种学科、事物极大的影响:佛学理论(禅修)、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道家思想、气功等;古印度的梵、瑜伽等哲学思想、冥想等;苏菲密教;巫术等。


三、意识领域的爱因斯坦



    肯.威尔伯的工作主要以创造一个以心理学、神秘主义、现代主义、经验科学、系统论连贯为整体的“意识的完整理论”为主。在完全意识中,威尔伯称自己是一个说故事者和制图师,他的故事解析博大的问题,他的地图展现对宇宙的各种透视。

     

    他是整体心理学和整体政治学的先驱,同时也是一个佛教徒,而且是佛教中观派,他的观点特别与龙树的哲学相通,这巩固了他的哲学地位和作品。

     

    在1997年1月4日的德国报纸Die Welt中,评论家称他为“在意识进化领域里最重要的思想家”,根据Frank Visser的说法,他是“美国最为新潮的学院派作家”,他是第一个在生前就出版文集的哲学心理学家。

     

    肯·威尔伯的实际影响已经跨越了心理学领域,波及到哲学和神学领域,由于肯·威尔伯在意识领域的研究极具有基础性和开创性,他甚至获得了“意识领域的爱因斯坦”的美誉,作为心理学家,有评论认为他在整合西方心理学和东方智慧方面已经超过了荣格。

     

    四、坎坷经历、禅修证悟



    这位具有宿慧的天才型人物,早年的成长历程和一般人并没有显著的不同,早年立志于科学研究,后进入进入杜克大学主修医学,才读了两年就发现医学太缺乏创意,失望之际,他将注意力转向东方哲学,在某个机缘下,他阅读了老子《道德经》,从此产生了基进的改变,而开始大量阅读亚州和西方的灵性教诲,以及西方心理与哲学。

     

    他的视野广泛,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作品,他都大量涉猎。

     

    后来的经历也颇为坎坷挫折,他不久就从杜克大学退学,为了逃避到越南服兵役,又只好进入林肯州立大学就读,主修生化,在研究院读了一段日子,后来因结婚而放弃学业。

     

    一九七三年的冬天,二十三岁的他宿慧突然发动,才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他就为了生平第一本著作《意识光谱》,往后的三年里,这本书被二十二家出版社回绝,最后终于被通神学会出版社相中,而在一九七七年正式发行问世。




    《意识光谱》问世后,评论家视其为继奥罗宾多的《神圣人生论》,海德格的《存在与时间》、怀海德的《过程与真实乏后,本世纪最伟大的第四本哲学巨著。二十年后这本书再度出版,时间证明它的确不愧为超个人心理学的经典之作。此书如同威尔伯晚期的作品一样,充分反映了勤勉的自我教育过程以及不受外界影响的独立思考。

     

    接下来的五年,威尔伯靠著洗盘子、当跑堂,在杂货店打工,辛苦地完成了另外五本著作。那时他的禅修练习已有十年历史,而维系了九年的婚姻也宣告结束,他每天静坐好几小时,每个月都进行几天的闭关。

     

    一九七八年,他和杰克·克里汀顿共同创办了《回观》杂志,当时不同文化的哲学与各种学科之间的交互研究还十分被忽略,许多学者相知识分子对东西方研究或科学与宗教的交集深感兴趣,《回观》就像灯塔一般照亮了他们。

     

    一九八九年的年初,只才四十一岁的肯威尔伯的第二任妻子泰莉病逝,这一打击反而促成了他的终极证悟,威尔伯在妻子过逝后,重拾消失长达五年之久的写作灵感。




    他过著离群索居的生活,除了购买日用品之外,几乎完全与世隔绝,三年中只见了四个人,他形容那种情况很像传统的禁语闭关。

     

    当时他正埋首于《性、生态学、灵性》这本巨著的撰写工作,他形容其过程就像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噩梦,为了涵盖四大象限各个领域的知识系统,他需要搜集的资料可想而知有多么博杂了。

     

    闭关到第七个月,他患了自称的“渴肤症”,大约有三、四个月的时间,每当工作结束之际,他总是忍不住坐下来痛哭,一哭就是半个小时,那种渴望与人肌肤相亲的痛苦,比压抑性欲还要令他难熬。

     

    “渴肤症”使得威尔伯再度面临考验,他发现自己除了门睹之外,什么也不能做,就在这纯然的目睹中,泰莉在病中所发展出来的平等心也出现在威尔伯的身上,他开始进入持续不断的觉知,明镜一般的觉察开始延伸到梦境与深睡,他修行的境界终于有了量子式的跃进。

     

    十多年的禅修过程中,他有过多次由日本禅师认证的“见性”体悟,也让他在意识和哲学领域创作出卓越丰硕的著作。



    五、肯·威尔伯的主要著作:

     

    《意识谱》(The 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1977);

    《没有疆界》(No Boundary,1979);

    《阿特曼计划》(The Atman Project,1980);

    《来自伊甸园》(Up from Eden,1981);

    《意识的转化》(Transformations of Consciousness,1986)

    《眼对眼》(Eye to Eye,1989);

    《恩宠和勇气》(Grace and Grit,1991年);

    《性,生态和灵性》(Sex, Ecology, Spirituality,1995);

    《一味》(One Taste,1997年);

    《万物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Everything,1998年);

    《整合心理学》(Integral Psychology,2001年)

    《全观的视野》(The Integral Vision,2007年)

    《生活就像练习》(Integral Life Practice,2008年)[span]等。


    六、证悟观点:

     

    许多修行人常提醒我们,不用打倒自我,只需深入观察,你会发现它根本不存在。真正觉悟后你会发现没有独立的“自我”,也就是佛道常说的“无我”“无己”,万事万物都是一体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都是一种“我”的感觉,“自我”意识的造作,分别,从而将我们自己和外在的世界分开。

     

    不论你意识到与否,这种意识境界就是一体意识,此刻你就是宇宙,你就是当前经验的总合。因为阻碍一体意识的那个对立的我,只不过是一种错觉罢了,因此我们可以说,你当下一刻的心境,始终就是一体意识。

     

    根本不必费心去销毁那个不存在的自我,你只需加以观察,在你遍寻不得的那一刹那,你就已经身处于一体意识中了。

     

    这种”无我”或”无自性”的慧见,不论听起来多玄,一直是古圣贤哲和”常青哲学”的精髓。

     

    佛经就有一段精彩扼要的开始:“只有苦,而无受苦者;只有一连串的造作在行,却无造作之人;道在眼前,终无行者。”

     

    大行者们给我们指出”大智”,”大觉”一个方向,那就是让我们亲身去体验它,通往着玄妙之境的大道,纯粹是经验之道,只有自己去亲身经历,他不要求你盲目接受任何信条或权威,却要你透过经验,亲自去了解。

     

    试着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你当前的处境,尽可能看清自己及周遭世界,别用思考,只是单纯地看,不要付诸任何的主观情感,只需要“观”!



    可是,到底朝那儿看呢?

     

    几乎普世的修行者都会异口同音地告诉你:”往内看,往深处看,因为真我藏在心内。”他们的修行体验告诉你,不论是内观禅修,还是打坐冥想,当你体悟出内在与外在,主体与客体,能观与所观原是同一回事的时候,你便自然地回到本然境界。

     

    如果我们想追究”内在的证悟”究竟是怎么回事,根据修行者的说法,那种大觉是无法感觉的,那种大智,也不是知识可及的,因此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