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青歌赛,评专家之点评

 大利吉祥 2016-11-09
青歌赛,评专家之点评 淳于金章 历届青歌赛中,观众们都能听到不少专家们对歌手的点评,可却鲜有人对专家进行点评,而专家们相互间的质疑和争鸣更是难得一见 。 蒋大为先生凭借其天生独有的音质和音色,在特殊的年代唱了几首特别的好歌,于是备受央视的青
标签:

青歌赛,评专家之点评
淳于金章

    历届青歌赛中,观众们都能听到不少专家们对歌手的点评,可却鲜有人对专家进行点评,而专家们相互间的质疑和争鸣更是难得一见
    蒋大为先生凭借其天生独有的音质和音色,在特殊的年代唱了几首特别的好歌,于是备受央视的青睐,以致在近两届大赛中都有机会大谈自己对发声方法的理解,对“科学”二字的使用尤为偏好。点评中他曾自问自答:“什么是科学的歌唱方法?科学的方法就是科学地呼吸、科学地共鸣和科学地发声”。“科学”二字原本就极为抽象,如此反复地使用和缺少逻辑地罗列更使他的答案显得言之无物。观众的宝贵时间亦被同时浪费。
    还有许多声乐专家认为,“科学的方法只能有一种”。其实,这种观点是十分武断甚至霸道的。似乎谁嘴上挂着科学,谁就是正确的化身。但若反问:“这惟一的科学方法是什么?是以谁为代表的?”恐怕他们很难回答。沈湘大师说:“只有不科学的人,没有不科学的唱派。”再者,唱派科学并不意味着这个唱派的学习者最终都能够掌握科学的方法。在任何一个唱派里,没学好和不出徒的人永远占多数。
    谈到“字正腔圆”,蒋先生更是滔滔不绝。但他犯了中国声乐教学中的通病,那就是“不分唱法谈方法”。“字正腔圆”、“以字带声”、“以字行腔”、“腔随字走”以及“歌唱就是有旋律的说话”之类的观点和论述,仅能视为我国民族唱法或戏曲唱法的座右铭。中国民歌的唱法接近中国语言的自然说话状态,字声结合点在硬腭或上齿龈;而传统美声唱法的字声结合点却要明确地靠在咽腔,现代美声唱法的字声结合点却要明确地挂在面罩。美声歌唱所必须的腔体打开及声门
节在中国人日常说话中根本不存在,若我们说话用美声歌唱所要求的腔体、位置和气息状态,那将是很可笑的。虽然在意大利也有“要像说话一样歌唱”的说法,但那是因为其特有的以母音结尾的语言和天生的后置发声音位
    作为一个民族唱法的歌唱家,蒋先生在本届大赛的第二现场不加区别地强调“字正腔圆“和“像说话那样唱歌”,这对美声唱法的教与学和广大观众的认知都是极大的误导。如果说中国民族唱法是“只有字正才能腔圆”,那么美声唱法则是“只有腔圆才能字正”。
    什么是科学的发声方法?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同唱法之间还是有其共性的。简言之,能快速有效地帮助歌者打开喉咙,获得气息支持,建立自下而上的声音通道,打造全腔体共鸣,扩展音域,增加音量,改善音质和音色,从不自然阶段很快转向自然阶段,进而解决高音困难,达到声区统一,以及能使良好的歌唱状态和感觉得以保持的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
    至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区别,主要在于两者对于喉咙打开和腔体扩张要求的程度不同,声音暗亮效果不同,以及字声结合点的位置和吐字的清晰度不同。因此,人们对于这两种不同唱法的鉴别和审美应有不同的标准和声音概念,切不可混为一谈。
    还有一民族唱法评委,因某男选手的高音带有了美声唱法的关闭技法而给出了最低分。不知像吴雁泽、胡松华李双江阎维文等这样一些优秀的民族唱法歌唱家听后是否还能坐得住。他们之所以优秀,正是因为借鉴了大量的美声技法。“洋为中用”是经我国几代声乐专家研究实践后所达成的共识。他们横唱与竖唱相结合,打开与关闭相结合,字前声后,亮暗相济,有效地解决了民族唱法“白、卡、挤、尖”的毛病,使民族韵味与美声气势得以兼备。所以,近几年以他们为代表的唱法又被称为“民美”或“中国美声”。但他们不能向后开得太深太大,以致声音从内口咽腔发出;亦不可向上或向前推送得太高,以致声音从面罩发出,因为那样就会变成美声而失去中国民族唱法应有的风格特点。
    两年一届的青歌赛应是广大观众学习声乐的大好机会,遗憾的是他们却难以从评委和专家们的点评中学到有关歌唱的实用训练技巧和方法,建立对不同唱法的声音概念和欣赏标准。他们所听到的点评大多是雷同的溢美之词,只是在对作品理解,音准把握,声线处理,唱词规范及用声强弱等艺术方面的问题,评委们会给歌手提出一些建议。我们知道,声乐比赛首先比的是发声方法和技巧,比的是声音感染力以及音质和音色的美。只有在这些基础上,才能谈其它艺术和风格方面的要求。
    为什么在中国的各种声乐比赛中,评委们都讳忌谈发声方法和声音概念呢?首先是他们自己缺乏自信,对许多有关声乐的问题还没有足够的把握;其次是同行之间的面子问题,因为点评歌手就如同点评他们的老师。
    在本届青歌复赛中,组委会规定评委打分有20分的空间,决赛为6分。这一规则下,对同一选手,评委打出的分数却分别常出现10分和3分这样的差距,不同评委的声音概念和审美标准相去如此之大,实在令人惊讶!
    如果在声乐的核心问题上,专家们避免或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这说明声乐界的风气有问题,有潜规则在作祟;如果个别专家在早已定论的问题上还纠缠不休,那是无知或自讨没趣。中国声乐的发展亟需正直的专家勇敢地站出来表达质疑并展开争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