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刷题还是玩泥巴?诺奖得主告诉你

 五千韧月 2016-11-09


2016年的10月3日,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获得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第四位日本人获此殊荣。除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日本科学家还多次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据日本媒体统计,进入21世纪以后,获得诺奖的日本科学家人数仅次于美国,世界排名第2。这个结果让我们看到中日在诺奖的差距,一时间引起了中国教育者们的广泛探讨,除了科研环境、政策扶持等重要原因,原来日本的这几位诺奖得主还有相似的童年~


大隅良典

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小时候) 热衷于飞机模型、半导体收音机的制作,夏天喜欢在小河里捞鱼、捕萤火虫、采集昆虫,手持网在野外一走就是一天。采筑紫、野芹菜、木通、杨梅、野草莓,能够感受自然的四季变迁。抬头看见满天的星星,可以很容易辨认出星座,银河像地上的河流一样奔腾。这些当时都没有想过,但今天作为自然科学专业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者,这样的体验,就是一切的原点。


福井谦一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我喜欢在雨后的山路上散步。我常走的那条山路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崎岖小路。雨后走在路上,泥水裹脚,一步一滑,常常弄得浑身是泥。尽管我已年逾六旬,这种浑身是泥的散步,仍给我带来说不出的喜悦。

恐怕大家都有相同的经历吧。我从小就爱玩得浑身是泥,夸张点说,我喜欢把自己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儿时的回忆,几乎都是那些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得来的体验。正是这些体验使我认识了大自然,给了我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切身体验到了大自然那无比的深奥、美丽和微妙。我生长在一个与科学没什么缘分的普通家庭,正是在大自然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切身体验,促使我后来选择了从事科学研究的道路。

我刚刚懂事时,就爱在家中院内,望着柔软的杂草幼芽发呆,并把它们排列成行,独自欣赏。在别人看来,这似乎有些傻里傻气。上小学时,我的收集对象提高了等级,由植物转向矿物。我永远也忘不了曾采集到一块树状沼铁矿石,它呈空心树枝状,是一种珍贵的矿物,名称还是同样喜欢矿物的表哥告诉我的。当我了解到它竟是沉到湖泊或沼泽里的木头上的铁时,内心的激动再也按捺不住。因为这块矿物是在新居附近的帝冢山丘陵地带采到的,矿物的出现证明了远古时期这一带曾是水底。

我从小就喜欢观察刚刚破土而出的植物幼芽。树木、新芽的翠绿色充满强烈的生命感,每日,甚至每时每刻都奇妙地变化着。望着生机盎然的自然界,人们会忘掉一切烦恼。在蝴蝶飞舞的温暖季节,为追逐浅黄班蝶和小黄斑凤蝶,常会在不知不觉之中跑进比叡山的深处。红叶满山的季节也是难以舍弃的。一天中,随着日照的角度、强度的变化,满山忽而红彤彤,忽而金灿灿,大自然的杰作令人百看不厌。


小柴昌俊

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人生最难忘的经历就是小时候在学校后山与同学追逐赛跑、拔农家蔬菜、肆意玩耍的那段时光。

当我们把孩子们从小花园里赶到书桌前,强迫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刷题时,也许我们没有想到,在“高压政策”下,孩子们失去的不仅仅是玩耍的时间,放松的心情,还有对科学的直觉,对创新的直觉。  

当我们认为各种书籍和辅导班是孩子们的好朋友时,我们忽视了自然才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正是在自然中,孩子们可以获得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这才是科学研究和未来孩子们社会生存中最重要的东西,也是使他们终身受益的能力。|沈湫莎


卢梭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应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经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时,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存……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会他如何生活。
DE在-40度的大兴安岭林海雪原穿行露营,在南海澎湃的热浪和热带荒岛继续饥饿生存,在最接近天的原始森林里朝圣跋涉,在曾经浴血奋战的二生命之路上触摸历史!DE不会教你舒服的活着,而一次次迈向身体与心灵的开疆拓土之路!


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此刻尽现

——在极限雪地,穿越林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