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岂能成为少数人的“舞台”

 戴小眼镜的老师 2016-11-09

    近日,笔者参加区域优质课展评活动,发现很多执教教师在师生互动环节总是青睐素质优良的学生,反复提问那几个能够正确流利回答问题、表达能力强、感悟到位的“精英”学生。少数拔尖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和“顶梁柱”,与讲课者一唱一和,而其他学生则被冷落,默默无闻地成为“观众”和“听众”,课堂教学俨然成为了“少数学生的游戏”,这无疑有悖教学公平。

    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展示课上把互动教学的“宝”押在优秀生身上,既能让课堂教学顺畅进行,更能让教学异常“出彩”。少数优秀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保险杠”,首当其冲地成为了课堂的“香饽饽”,整堂课都会活跃在教学的“聚光灯”下。

    一些讲课者为什么不喜欢提问“中下游”学生呢?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功利性的教学思想在作怪。因为教师与中等生及学困生对话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使课堂教学“步履维艰”,这些学生的的回答也远不如尖子生精准,有时还会让讲课教师感到难堪甚至“出丑”。所以很少有教师会冒险让“中下游”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时“挑大梁”。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课堂教学是全员参与、多元互动的过程,不能仅仅由少数或个别学生撑起和主宰,应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造就和培养少数精英,而是要实现全体学生的群体化成长。教师不能“嫌贫爱富”,而应当坚持有教无类的原则,不可一味“掐尖”,更要注重补短,要给身处学习“中下游”的“平民”学生提供更大、更多、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精彩多维、健康和谐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各适其性,各逐其生”的,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适合自己学习的机会,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共享教学成果。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教师必须摒弃功利主义教学思想,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在课堂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四处撒网”,让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在一起“平起平坐”,都能尽情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展示个人才华,全身心参与课堂学习。

    教师能否“化腐朽为神奇”,让课堂教学中更多的“配角”“观众”成为“主角”,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要提高对每个学生学习的关注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学法指导和问题点拨引导,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激励每个学生在课堂中敢于参与、乐于参与,营造全员参与的学习氛围。尤其是要在坚持整体性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多些“私人订制”,为每个学生“量体裁衣”,提供一些适合个人“口味”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课堂教学“一个都不能少”,要走“群众路线”,激活和释放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寻求“最大公约数”,最终达成人人成才、个个成功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初级中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