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趋势和魂魄》:野心和火焰

 alayavijnana 2016-11-09

罗马帝国之后,欧洲始终没能统一,不代表没有人致力于一统欧洲。拿破仑和希特勒便是代表。威廉二世也算他们中的一员,只是不如他们显眼。

一八八八年,威廉二世上台时只有二十九岁,两年之后拿下俾斯麦,独自带领帝国前行。俾斯麦已经带领德国崛起,已经很猛。威廉二世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更猛。

俾斯麦只要德国在欧洲争霸。威廉二世提出大海权主义和泛日耳曼主义。

按照俾斯麦的搞法,德国只要在欧洲和法国竞争。所以德意志帝国的主要敌人只是法国。法国在欧洲的敌人很多,比方说英国,很乐意看到德法两国在欧洲死磕。

按照威廉二世的搞法,大海权主义要和英国角逐全球利益,泛日耳曼主义要在东欧和沙俄的泛斯拉夫主义对抗,加上死敌法国,要和全世界对抗!

总之要动所有人奶酪。

一个国家再强,也无法单挑全世界。即使战国后期的秦国,面对奄奄一息的东方六国尚且施展“连横”策略,远交近攻,瓦解对手。威廉二世这么搞,心比天高。

普法战争之后,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分别和奥匈帝国与沙俄结盟,在欧洲孤立法国。威廉二世上台后,锋芒太盛,导致沙俄在一八九四年(甲午年)和法国结盟。沙俄属于基督教之东正教世界,论意识形态,和西欧列强是死敌;论现实威胁,也是死敌。拿破仑时代,法国和沙俄为了欧洲霸权打得天翻地覆。由于沙俄在巴尔干半岛胃口太大,英法曾经联手对付沙俄。如今法国和俄国结盟,只因为它们感受到来自德国的现实威胁。德国上升势头太猛,德国陆军太强悍,德国野心太大。正如战国时代的秦国,导致东方六国联手。和秦国(依托函谷关对抗东方)不同的是,德国处于欧洲腹地,四面受敌。威廉二世和嬴政相差太远。

出于大陆平衡需要,英国开始和法国接近。一九零四年,日俄战争前夕,英国和法国结盟。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力量大增。但威廉二世仍然不知道收敛,没有警觉。

英国和俄国的关系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国际关系。正常情况下双方是仇敌,但每当关键时刻,二者总是联手。当初拿破仑强大,英国和俄国联手,之后再次对抗。日后希特勒强大,两国再次联手,之后再次对抗。同样的事也发生在威廉二世时代。当时英国在不仅在巴尔干半岛狙击沙俄,而且在远东联合日本封堵沙俄。由于威廉二世太过自负,硬生生逼得英国和沙俄结盟。

硬生生把英法俄三国逼成朋友。放眼西方历史,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威廉二世,另一个就是希特勒。他们够猛、够狠、够无奈。为何?

第一次世界大战,表面上从一九一四年开打,实际从一九零七年(英法俄结盟)就注定了。看看德国的盟友,基本上就是之前神圣罗马帝国范围内的国家,也就是欧洲腹地。再看看德国的敌人,东方的沙俄,西方的法国和英国。

这就是后起之国的代价,也是必然付出的代价。英国最先进入工业时代,所以全球都有资产,是世界性帝国。法国第二个进入工业时代,是欧洲的脸面。沙俄一直在东方扩张。德国要崛起,必然触动它们的利益,动他们的奶酪。

威廉二世决定迎难而上,硬碰硬。他足够勇敢。但是很多时候,勇气需要力量和智慧。他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力量足够强大,可惜他本人在智慧方面差了一点。

 

火药、导火索、火苗

 

站队完毕,扩军备战。英法德的常备陆军接近百万,沙俄接近一百五十万。整个欧洲成立一个火药桶,就差一根导火索。

导火索来自巴尔干半岛。工业时代之前,巴尔干半岛就是东方的伊斯兰世界和西方的基督之天主教世界冲突前沿。奥斯曼土耳其强大时控制巴尔干半岛,和德意志第一帝国对峙。工业时代之后,奥斯曼土耳其被淘汰,基督之东正教的沙俄崛起,第二帝国崛起。各方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角力。

巴尔干半岛有啥?

可以说那里啥也没有,只有贫困和暴力冲突。

也可以说那里拥有一切,因为它位于亚非欧三大洲的焦点上,毗邻爱琴海、地中海、黑海,世界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翻看欧亚帝国史,跨大洲的帝国均与巴尔干半岛有关。工业时代,交通运输是生命线。所以英法要守住自身地位,必然要保巴尔干半岛太平。俄国要维护自身影响力,必须保巴尔干半岛。德国要打出一片天,必然挺进巴尔干半岛。

如此情况下,半岛上的宗教矛盾、民族矛盾、国家矛盾、个人恩怨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个解不开的死结。结局只有一个:在血与火中化为灰烬。

也许巴尔干半岛的人民不想战争,也许世界其他地方也不想巴尔干人陷于战火。但在动荡世界,巴尔干半岛注定生灵涂炭。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既然有了导火索,还需要一丝火苗。火苗来自奥匈帝国继承人斐迪南大公。他是古老的哈布斯堡王室继承人。一八一四年六月二十八号,他在萨拉热窝视察之际,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类似恐怖主义组织)刺杀。此时袁世凯正在让李纯挺进江西。

导火索点燃了,火药爆炸了。

七月二十八号,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七月三十号,沙俄进入战时总动员,出兵塞尔维亚,对抗奥匈帝国。

八月一号,德国向沙俄宣战,并向法国发最后通牒,要求法国在德俄战争中保持中立。法国在普法战争之后一直寻找机会雪耻,进入站总动员。八月三号,德国向法国宣战。

八月三号,英国向德国宣战。

八月六号,奥匈帝国向沙俄宣战。

八月十二号,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

甩开膀子,干。

看看这个时间段,和中华民国的“二次革命”基本重叠。袁世凯所以敢选择在那个时候对付革命党,就是看准了欧洲列强自顾不暇。那么袁世凯驱逐革命党之后,为何还要终结掉民国?

答案之一:二次革命是一场闹剧。

答案之二:欧洲是一场至死方休的战争,也是一场注定改变世界格局的战争,还是一场战争艺术的升华,更是一场社会体制全方位较量。

何解?

先看看欧洲战场。

 







出版社因为种种原因拖拖拉拉一年多。他们的担心有两个,其一是我没有经历过市场检验,我的这个写作思路和他们接触过的不同,他们判断不准;其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我对历史周期律的描述,他们认为我在映射现实,怕承担风险。我彻底无语。

   但我不能看着它埋没。原因也有两个,其一,这是我两年高强度思考劳动的成果,我要拿到版权,把我的思想传播出去;其二,更为重要的一点,我认为它是有价值的。它的思维方式和视角都是崭新的。尽管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我认为它是严谨而有趣的。所以我自己把它弄出来,相当于自费出版。它一定不会让朋友失望。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我自己的微店“虚声界”,可直接点击下面的原文链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