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青岛】仲家洼里的子路印记

 panggxj 2016-11-09


仲家洼里的子路印记

张文艳

    周景王三年,即公元前542年九月初七,一个男婴在鲁国卞(平邑县仲村镇,今济宁市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诞生,这是一个普通的贫苦人家,但这个新生儿却不平凡,他被认为是仲氏的始祖,因为他是尊师重道、忠勇果敢的代表人物,他叫仲由,字子路,《论语》中除了“子曰”外,出现频率较高的“子路曰”中的子路,孔子的得意门生,先贤仲子。




    宁夏路街道宝应路文化广场里,先贤仲子石像目光坚毅,左手拿书简,右手握宝剑,在追随孔子周游列国中,一方面学习儒家学说,一方面保卫孔子安全。仲姓溯源中排在第一的说法是:史载仲姓为姬周遗苗,仲氏渊源可追溯至上古黄帝,因此仲姓是炎黄后裔数千年族系史中繁衍谱系最古老、辈份最明确、脉络最清晰的家族之一。黄帝有一个曾孙名叫帝喾,也是氏族首领,身边有八位才子,史称八元,八人中有两兄弟分别叫仲堪和仲熊,他们的后代都以仲为姓氏,是仲姓祖先。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八年七月三日观看唐以前的姓源著作《万姓录》时,发现仲氏渊源最悠久,曾说:“朕观诸谱,仲氏最古,上至轩辕,下逮子路”。“仲氏后人尊子路为始祖,仰为旗帜,感召后人修身治世、忠勇报国”。



    仲家洼仲姓的历史便是子路后裔的延续。他们迁徙的说法不一,在《仲氏家谱》中记载:“仲氏由六十六代先人讳振诚其妻仲辛氏,携四子贻礼、贻瑞、贻德、贻来自即墨宋家町来浮山所定居。这一家为浮山所仲姓始祖。”于是,研究者以此为线索继续往上追溯,“子路第61代孙仲三铎,自李哥庄迁至即墨城西三十里宋家町(今即墨市普东镇王家街)”。追踪继续,到山东龙口黄县《仲氏族谱》记载的“子路第54代孙仲均美,元朝时自济宁州仲家浅迁徙至龙口”便因仲姓人居住分散无法继续找寻答案。虽然族人中流传着“听说来自云南”的说法,但没有史料可以证实。


    能够了解到的是,明末清初仲姓人为了生存,扛着家伙什儿从浮山所来到仲家洼开垦荒地,立屋种田,因为地处洼地,取名仲家洼。在最初的200多年间,这里只是一个很小的村落,三十几户人家住在简陋的房屋里,靠天吃饭。到上世纪30年代后期,小村落开始迅速膨胀,特别是青岛解放前夕,随着逃难、投奔亲戚等各种理由的人群涌向这里,这个曾经的小村落变得拥挤不堪,除了仲姓以外,张、葛、胡、姜、赵等多个姓氏在此聚居,逐渐地,仲家洼变成了南仲,麻雀岭、八丈沟、菜园户也成了村落的名字,它们就是后来的西仲、东仲和北仲。当然,人们还是习惯把它们统称为仲家洼。“历史赋予仲家洼兴旺的人丁,却没有赋予他们足够的生存空间。这块方圆只有0.58公里的洼地,有两万两千多人,七千七百多户人家拥挤其间,是中国平均人口密度的110多倍”(《仲家洼》纪录片)。


    虽然作为立村的姓氏,仲家人已经淹没在拥挤的人群中,但仲氏后裔脱口而出的是孔孟之道,是“二十四孝”。《子路负米》的故事传承的是孝道,是为了父母翻山越岭扛回一袋大米的温暖;“子疾病,子路请祷”,子路传承的是尊师重道;为维护君王冒死请柬,即使危急时刻,仍坚持“君子死而冠不免”,传承的是忠诚和尊严。作为仲氏第74代孙,仲伟义从祖父和父亲那里听来的都是子路的英勇故事和他留下的传统儒家理念。在仲家洼,仲氏族人的诚信、实在因而得到了公认。


    经历了清朝的动荡,遭遇了德国强行租借和两次日本侵占的沧桑,仲家洼在蹒跚中前行。破旧的房屋被用砖头瓦块补了又补,一座比城市还古老的棚户区里涌动着一桩桩动人的故事。那斑驳的墙面,窄窄的弄堂,低沉悠长的叫卖声,和夜晚一片片橙红色的灯光弥漫着一种深入肌肤的烟火气息。因而,在消失20多年之后,再回顾当年的生活,仲家洼人脸上化不开的是怀念。

    站在广场上,感受老照片里扑面而来的质朴。远去了,仲家洼那曾经闻名的棚户区,一眼望到头的巷子,推门而入的邻里关系,街上孩童的欢声笑语,远去了,那一丝烟火气息;但没有离开的,是对过去的怀念,对先贤的追溯,永驻心中的,是那一抹敬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