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开东:李斯的五声叹息改变了历史走向

 拥抱开心 2016-11-09
李斯五声叹息改变了一个历史走向

司马迁曾经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当年在泰山刻石的李斯,很好的印证了司马迁的这一论断。

司马迁的《李斯列传》,不仅展示了李斯由贱而尊,由尊而亡的全过程,而且旁及秦王朝必然覆灭的历史原因。

司马迁的如椽巨笔,不仅横扫千军万马,勾勒出历史风云,却又能“清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在谈笑之间,轻轻点染,历史人物就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司马迁以五声叹息,牵连起李斯波谲云诡的一生,确乎是大手笔。难怪心高气傲的鲁迅,对司马迁也要顶礼膜拜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是明证。

《李斯传》以“竟并天下”、“遂以亡天下”二句为前后关锁。“竟并天下”是写其前之所以盛;“遂以亡天下”是写其后之所以衰。盛衰在秦,所以盛衰之故,则皆由于斯。

行文以李斯五叹为筋节。

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云云,是其未遇时而叹不得富贵也;

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云云,是其志满而叹物极将衰也;

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云云,是已坠赵高计中不能自主而叹也;

仰天而叹曰:“嗟乎悲乎”云云,是已居囹之中不胜怨悔而叹也;

“顾谓其中子曰”云云,是临死时无可奈何以不叹为叹也。以上所谓“五叹”也。”

文章一开头,司马迁就用李斯的一叹来统领全篇。正如叶玉麟在《批注史记》中所说的:“斯毕生得丧,在入仓观鼠一段,全罩通篇。”

通过一个细微的情节或者一个极小的故事来表达主题,提炼出典型的人物性格,是《史记》极具特色的做法之一。

例如,张汤幼年审鼠,使人们对这位汉代酷吏的审案本领留下了深刻印象;李广射石的故事,表现了这位汉代名将高超的射艺。还有,项羽和刘邦看到秦始皇出巡时,都说了一句话。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则说:“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的勇而鲁莽,刘邦的雄而不露,据此一览无余。这种性格对比贯穿两个人的一生,并最终左右了楚汉相争的结局。
写李斯的老鼠哲学也是如此。

李斯年轻的时候,曾在郡里当小吏,看到厕所里的老鼠没得吃没得喝,瘦骨嶙峋,路都走不稳,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甚至落入粪坑。

后来李斯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长得又肥又胖,还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通过对仓鼠和厕鼠的观察和比较,李斯感叹道:“人之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就是说,“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这一感叹包含丰富的内涵:其一,人的高贵贤能和卑劣低俗和他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人应当为自己创造能充分施展才能的环境;其二,人应当往上爬,跻身权贵之列,决不能甘于贫贱。至于是否像仓鼠 “食积粟”那样损人,并不重要。

不管黑鼠,白鼠,能够搞到粮食的就是好鼠!这就是李斯的老鼠哲学。这一老鼠哲学既是李斯奋发向上的原动力,也是李斯由尊而亡的推动力。

在老鼠哲学的推动之下,李斯才师从旬卿学帝王之术,才厕身吕不韦门下,寻找接近秦的机会,最终凭借自己对六国的洞察和绝世才华,得宠于始皇,迈出走向权力顶峰的第一步。

此后的李斯,刻石于泰山之上,果断地推出千古雄文《谏逐客书》,“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终于使秦王收回了逐客的主张,摆脱狭隘的出身论,英雄不问出身,从此成了人才任用的典范。李斯自己不仅官复原职,而且青云之上,先封廷尉,后拜丞相,终于登上了自己权力的最高峰。

不久博士淳于越反对郡县制度,企图维护旧的分封制。李斯顺应历史潮流,指出淳于越以古非今,造成百姓思想混乱,致使中央集权受到损害,于是,提出“焚书”,进行思想钳制,并最终演变成了“坑儒”。“焚书坑儒”自然有利于思想的大一统,但却给中国历史投下了浓重的阴影和不详的预兆。

就在李斯登上权力最高峰的时候,有一天,李斯的大儿子李由告假回家,李斯大摆宴席,满朝文武,悉来祝贺,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李斯却出人意料的发出第二声叹息:“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骛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如果说,李斯的第一次叹息包含着未遇时,对富贵权势的极度渴望,那么,李斯的第二次叹息则怀着得意时,对失去权势的深深恐惧。乐极生悲,盛极而衰,这是历史和自然的规律,对权势深深迷恋的李斯又怎么能逃得过?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病死,遗诏命公子扶苏回咸阳奔丧,以军属蒙恬。指鹿为马的赵高扣留诏书,想立胡亥为帝,以便自己篡权。但必须仰仗位高权重的李斯同意,阴谋才能得逞。

因此,赵高施展全部本领,威胁利诱、软硬兼施,对李斯步步紧逼。李斯开始斥之为“亡国之言”,继之,责令曰:“君反其位!”接着,劝说:“君其勿复言,将令斯得罪。”然后告诫道:“斯其犹人哉,安足为谋!”

情绪由盛怒到平息,语气由严厉到软弱,心理变化的轨迹清晰可见。赵高最后说:“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令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

贵贱穷通,全在“自处”,这正是李斯老鼠哲学的要义,赵高用它彻底击垮了李斯,李斯仰天长叹,垂泪太息道:“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

至此为止,李斯已完全屈服了,并最终与赵高狼狈为奸,沆瀣一气,演出了一出篡权的丑剧。

李斯的第三声叹息是其人生旅程的转折点,标志着李斯一步步跌入为虎作伥、祸国殃民的罪恶深渊。这声叹息展示了李斯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一方面,李斯出色的政治智慧,使他清醒地看到赵高所作所为的性质和危害;另一方面,竭尽全力保住自己富贵权势的贪欲,又死死扼住他的良知和理智,并最终把自己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这声叹息,源于厕鼠之思,又导向临刑之叹。

荀子曾经指出:理想的丞相应当是“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的“社稷之臣”。也就是说,丞相之“相”,当是“相道”之意,敢于直言进谏,守职不阿是丞相的必备。但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不顾国家危亡,献上臭名昭著的《督责书》,阿谀奉承,讨好二世。于是,二世修建长城,筑造阿房宫,严刑峻法,民不聊生。《督责书》和《谏逐客书》一正一反,成为李斯复杂性格的两个注脚。

李斯终于自食其果,沦为了阶下囚。

二世派赵高案治李斯。李斯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逢龙,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披枷带锁的李斯,第四次仰天叹息。慨叹中,李斯以 “关逢龙、比干、伍子胥”自况,认为自己的才智赶不上他们,二世的昏聩无道却比桀、纣、夫差有过之而无不及。认为自己因为忠诚而死,死得其所。舍职阿主、曲意逢迎,以致祸国殃民的李斯,却自诩为忠臣义士,这是多么虚伪可笑啊。所以,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临刑前,李斯面对自己的次子,老泪纵横,发出最后一声浩叹:“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孩子啊,我想再和你一道,牵着黄狗,到上蔡东门去打猎捉兔,难道还可以吗?

这句话常常让我想起明朝的崇祯皇帝,在杀掉自己亲生女儿时,曾经的慨叹,“汝何不幸而生于帝王家?”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如果早日看破富贵功名,何至于夷灭三族啊。

李斯最后的叹息中,内涵极为丰富,是慨叹二世的昏庸;是后悔自己不该听信赵高之言,自掘坟墓;是慨叹人生的无常;还是面对死亡仍在追念往日的繁华……

历史在这里留下了太多的思索,李斯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秦王朝的悲剧。当李斯是站立的泰山,秦朝也就如日出东方,光芒万丈;而当李斯成为跪着的侏儒,秦王朝也就成了摇摇欲坠的落日,江河日下,苟延残喘。

李斯在这里成了一个特殊的标本,因为历史毕竟不是个人手里的泥人。但是李斯的五声叹息,依旧会拷问由贫贱而富贵的人们。

每每想起李斯的五声叹息,就不由感慨,偶然的一件小事,既可以成全一个人,也可以败坏一个人。既可以成就一段历史,也可以败坏一段历史。如果李斯没有第三声叹息,而是力阻胡亥和赵高,迎请公子扶苏还朝,那么中国的历史很可能因此改变。

但历史不可能假设。历史中没有偶然,再偶然的事情一旦发生了就是必然,这就是历史啊。 
公众号:王开东
heimawangziwkd
wkd001@126.com
只为苍生说人话,不为君王唱赞歌
但书人间善与恶,哪管湮没与流传
情怀|热血|能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