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欣】《足与路》版前研讨会

 临泉书屋 2016-11-09
【宋欣】《足与路》版前研讨会
日期:2015-05-26
来源:盛京文学网
作者:盛京文学网编辑
点击:1462

沈阳残疾作者宋欣举行长篇小说版前研讨会

 

6月17日,由辽宁省作家协会创研部主办,沈阳市作家协会、沈阳市残疾人作家协会和大东区作家协会协办,召开了残疾作者宋欣创作的长篇小说《足与路》出版前研讨会。会议由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创研部主任高海涛主持,省市著名专家学者白长青、白小易、万琦、韩春燕、吴玉洁、刘恩波、党存青等畅所欲言,充分肯定了这部作品。没有与会的著名作家林雪、李轻松、周建新、于晓威也写来了评论文章,对这部作品给予中肯的点拨指导。

长篇小说《足与路》题材新颖独特,以改革开放初期街道福利工厂的生活为内容,这在当代文学视野内非常鲜见,填补了空白。作品通过福利工厂的兴衰,描绘了公孙文、牛大智等残疾人群体形像。写残疾人群像,前两年有引起较大反响的长篇小说《推拿》,但那是健全人写残疾人,是爱心的俯视角度。这一次,宋欣写《足与路》,是残疾人自己写自己,写出了切肤之感的真实,而且,这痛苦的生存竟然是以欢乐迭起、笑声不断来展现的,是泪往心里流的隐含辛酸,尤其是尾声部分令人潸然泪下。

宋欣在少年时期因火车事故导致重度伤残,在昏迷不醒挣扎于生死边缘时,他的处女作散文在《沈阳日报》副刊发表,妈妈贴在他耳边告诉了他,冥冥中他听到了这喜讯,医生宣布他提前苏醒。他自小热爱文学,后来为了生计奔波,进入生意场,但不肯接受政府对于残疾人制定的福利优惠经营政策,一直按照健全人生产经营的规则正常纳税,完全以健全人的心态来打拼,并且在自己的工厂内安置健全人下岗工人,帮助政府分忧。商海沉浮,宋欣是成功的残疾人企业家,但他一直没有真正放弃文学,曾经获得《中国青年报》和盛京文学网的文学奖。这一次的创作成果是他长期以来生活智慧的结晶。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文如其人,小说的行文风格诙谐,恰似作者宋欣本人日常言谈的风趣幽默。

 

 

 

 

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作家评论》主编高海涛主持会议

 

                                                      研讨会进行中

 

 

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著名评论家  白长青

 

著名作家、沈阳市作家协会秘书长 白小易

 

著名评论家辽宁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 吴玉洁教授

渤海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作家评论》副主编 韩春燕

辽宁省文化厅艺术研究所著名评论家  刘恩波

著名诗人、省作协创研部评论员  万琦

作者宋欣在认真聆听与思考

                                                   与会人员集体合影

 

        

                                                                                    

 

 

 

研讨会综述:(其他评论待传)

关于欢《足与路》读后的点滴感想

李轻松

这是一部悲喜交加的作品,完全想不到,是出自一位残障人士之手。我可以把它当成一个饱经磨难的一部个人自传,或者是一部心灵史。他把生活的苦辣酸甜都调成一杯度数适中的美酒,让我们在尽情的狂欢之后,味尝那种无穷的余味。

1,  一部接地气的作品

小说写的就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与生活丝丝相扣,没有丝毫的隔阂。因为亲历,所以真实,可靠,可信;也因为浓浓的生活气息,才使那些苦难变得不再那么沉重或令人窒息。

2,  用戏谑的态度来解构了苦难

这应该是这部作品最有价值的地方。写残障人士的生活,每每读起来不外乎就是苦呀难呀悲观哪痛苦啊不平啊,但在这里,我们看不到抱怨、没有放弃、更没有消极,有的是消解伤痛,而是平等自由的价值观。这种平待是对于身体的正确对待,更是对精神的从容面对。

3,  塑造了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小说里的公孙、慕容、大智等等一些人物,都是那么鲜活可爱,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那么亲切。他们身上无一例外地具有正直、善良的品性,无论命运如何坎坷,他们都以乐观的态度来面对,其实,他们就是人生的强者。

4,  小说语言的成功运用

可以说,作者是一位语言的天才,他对地域性语言的掌握与运用已经十分娴熟与灵活,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调侃、幽默、反讽等手法的运用已到达了一个高度,所有的细节都因为他出色的语言能力而变得活泼有趣。每一段都够得上是个上档次的小品,而且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比比皆是。这是我读过的小说中,印象最深刻的一点。

5,  在残疾与健全之中,精神的健全更有意义

作者尽力为我们勾画了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同程度地残障,但他从内心从未把他们当成残疾人士看待,那是因为他内心有着一种平等与尊严,只是把此看成不便而已。他们的精神是强大的,所以我们看到的不是悲戚,恰恰相反,却带给了我们一场狂欢的盛宴。非常棒。

 

 

 

             生命不屈,百般妖娆

——在长篇小说《足与路》研讨会上的发言

于晓威

(国家一级作家,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辽宁文学院教务处主任)

《足与路》是宋欣的长篇小说新作。这部长篇小说从阅读开始,我就强烈地感觉到它已超出了我的许多阅读经验,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由于工作和专业关系,我这么多年读到过很多朋友推荐给我的、由特殊障碍作者所写的长篇小说,说实话,就我的视野所及,宋欣的长篇小说完全超越了以他为代表的特殊群体作者们所写的作品;二,我认为,宋欣的长篇小说创作水平也超出了广泛意义的文学业内的许多作家的长篇小说。下面我想就这两个方面简要说明我的看法。

一,正像《圣经》里提到的,如果彩虹是上帝与人类的一种立约形式,那么我认为,残疾是上帝给予人类提供的另一张路条和密码。它的基本法理是,一旦现实,即为选择,也可以说没有选择。也就是说,从身体的角度而言,命运只要给了某些人这样的现实,便无法回到从前,他只能沿着另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实践另一种人生。但是,果真这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是注定某个生命个体在人群中踽踽独行吗?也许是,也许不是。说是,未必是贬义,说不是,也未必是褒义。尽管,联合国《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中明确规定,无论在什么地方,处理致残后的种种后果的最终责任,都要由各国政府来承担。政府应该担当领导责任,促使人民认识到,让残疾人参与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对个人与社会均有裨益的事情,而中国政府在此方面更是做出了有目共睹的世界性努力。不,我的意思不是指物质和生活等外在保障,甚至,我也不是说由着物质和生活产生保障之后连带的心理安慰感,不是。我是觉得残疾人的最深层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往往特立独行于众人,这是一个寻常人轻易看不到的世界,同时,我愿意对此报以深深敬意,正像澳大利亚著名残疾人、世界超级励志大师约翰·库提斯说的,“每个人都有残疾,我的残疾你们能看到,那你们的残疾呢?”

抛开以上的话题,仅仅从生命的特殊生理情况来考察残疾作家作品,我觉得宋欣的长篇小说《足与路》在残疾人作品里的抒写方式和精神品格是不同的。我们知道,我们习见的一些残疾人作品,多是表述命运的无常,生命的无奈,悲苦,犹豫,挣扎,彷徨,或者是最后终于再充满信心,勇于攀登——哪怕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名噪一时的、上海著名残疾人作家刘琦的长篇小说《去意徊惶》,也难免落入这样的窠臼。而《足与路》,正如它的题目一样,它所反映的人物和世界,它的叙述语言,它所关注的情节和细节,它的主题,竟然带有天然和自然的欢乐,这种欢乐从一开始就浸染漫延,直至全篇,它是灵动和通透的,不带有一丝含蓄、隐喻、伪饰、矫情,这是残疾人作品的一个异类,它背后所昭示的,是作者无与伦比的对世界和人生超常的乐观和宽容,是先天的基因密码使然,是他的人生大智慧和大能力。

另外,考察残疾人作品,我们可以发现《欢乐草根》还有一个与众不同,比如与残疾人代表作家史铁生和吴运铎比较,以前者为主的代表作品多为哲思书写,生命的追问直指堂奥,作品背后的意义难免艰深,以后者为代表的作品又往往是线性发展,记录经历,仅做现实的忠实描摹。而《足与路》则不同,它既有将生命的哲思与追问融于叙述之中的机智,又有将世俗和现实的生活融入复杂的思考之中,取二者之优点存于文本,既体现了作者生命经历的原生态,又体现了作者艺术创作的匠心,这也是该部作品的最大艺术特点之一。

二,与主流文坛的作家作品比较而言,读《足与路》时,我时不时地流下了许多泪水,这是我几乎长达多年不曾有过的事情。我曾经冷静思考和检索《欢乐草根》让我流下泪水的每一个情节与细节,发现宋欣在此方面的所有书写中,没有丝毫的煽情,渲染,乃至做引发读者同情的预伏和诱惑,非但如此,正如刚才所言,如果说仅仅做到零度叙述,那也算是值得激赏的事,何况作者一直以诙谐、自嘲、调侃的方式来叙述这些故事和细节。从这个角度来说,《足与路》的艺术感染力,远远超出了文坛主流作品。

另外,除了该长篇小说的叙述语言别具风格之外,我觉得在通篇结构上,在某些段落设置上,也体现了一个成熟作家的驾驭能力,它所采用的复线形式,避免了按时间顺序的单线发展结构所带来的沉闷,从而显得内容饱满,又不乏节奏上的疏朗,有移步换景的阅读空间感受。总体而言,虽然该部长篇小说在局部的叙述语言和情节描述上,还可以更加精简,避免拖沓,避免过多用力与情态解释,但是它在思想的站位上,是高蹈而自由的,仿佛于人间烟火中隐现出的华屋与丽栋,在题材与视角的选取上和处理上,是和而不同的,在作品所弥漫出的审美趣味上,是率性而旷达的,在对现实的把握上,是不偏不倚的,尤其是,这部作品体现了作者不属于任何人的、独特的生命感受力和对世界对人生诗性的理解,因此,我愿意将它评价为一部难得一见的长篇小说,愿意并已经跟许多亲人和朋友推荐阅读了我手中的这部作品。谢谢宋欣带给我们良好的阅读感受,以及对生命再一次认真思考的可能。祝愿作者今后取得更大的创作进步!谢谢大家!

 

 

 

 

人生有梦

著名评论家白长青在会上发言

 

首先祝贺宋欣成功地创作了这样一部很好的小说。我觉得,作者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创作夙愿,这是一部倾注了作者心血之作,这部作品使我感到了一种震动和感动。这种震动和感动,是源于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精神的力量,那种人生的信念和奋斗的精神,它构成了这部作品的独特的思想意义,它对我们当下生活,也许有着某种启发意义。

当我读过这部作品许多天后,再对它重新阅读时,我突然觉得有那么几个内在的东西把这部作品支撑了起来,在我的记忆中特别深刻。首先就是作者的生活基础、生活积淀,非常的丰厚,坚实,他把自己整个生命都灌注到作品里面,这种生活的厚重感打动了我。再有就是人物。一回味这部作品,人物及连带的情节马上就跳了出来。可能具体的情节发展脉络已经记得不太清楚,但人物和他的生活、身边的故事,还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部作品的故事有一个深刻的社会背景——残疾人福利厂。关于这个福利厂的生活场景写得非常的真实。记得我在读研究生之前,曾经在沈阳市机电工业设计院工作过几年。我也在铁西的工厂待过,工厂里工人师傅们平时怎样唠嗑,他们说话时是怎样的腔调,怎样地互相逗趣、幽默、甚至是开玩笑的样子,没有一定的生活基础是想象不出来,也是写不出来的,这部作品一下就使我找到了那种在工厂生活时的感觉。

    这部作品所要表现的,不止是一种坚韧和辛酸,更是表达了一种向命运搏击的勇气,这种人生搏击的自信和勇气,构成了作品的精神魂魄。

    那么,该怎样对这部作品定位呢?或者说,这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呢?我觉得应该有如下几个特征。首先,它是一部有着一定的自传性质的小说,但又不完全是自传体。其次,它是表现残疾人群体的文学创作,应该归类于残疾人文学。残疾人文学一般有两个特点,一是作者本身就是残疾人,二是作者虽然不一定是残疾人,但是他反映的和所表现的生活是残疾人的生活。而作者宋欣本人就是残疾人,作品所表现的又正是残疾人群体的当下生活,所以这应该是残疾人文学作品。第三,这是一种底层文学,一种草根文学,具有底层文学写作的特色,表现了一种平民化的叙述方式和视角,具有一种来自于底层的平民情怀。

我在阅读中,产生这样几点感受。第一是阅读的陌生感。从阅读习惯来讲,这是一次比较陌生的阅读。这自然是由于我对于残疾人的实际生活接触的比较少,也由于很少见到这样深入地对残疾人生活的文学写真。写作这样的作品,要求具有一种残疾人的独特的审美视角,表现残疾人的真实的心理、感情、愿望,以及他们的人生目标,他们的爱情和生活。他们对自我社会地位的寻找,他们渴望过正常人生活的愿望,渴望能够被别人理解------这些内心的苦楚,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是身体健全的局外人所很难体会到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这是另一类的生活的陌生。在创作中,直面残疾人的这种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的辛酸与痛苦,并从中升华出对于生命价值的自信,这是残疾人文学所独具的审美价值,也是这部作品重要的艺术生命力所在。

第二,这部作品包含有一种时代的元素、有着明显的时代的背景。我们看到作品的主人公公孙文,他的爱情、他的人生奋斗,就是一种带有时代特点的生活写真,他的故事离不开我们当下的这个时代环境。所以,这部作品最吸引我的,不是那种叙述故事的技巧,不是那些故事的本身,而是在故事之后的主人公身上的那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奋斗的历程,是他自己的人生梦的实现。公孙文勇敢地走自己的路,圆自己的梦,他的经历,他的故事,体现一种顽强奋斗的精神,这才是最感动我的地方。作者在这本书的《简介》里说的几段话,是解读这个故事的最好的入口。作者说:“:如果是在旧社会,我这样的残疾人只能沿街乞讨,感谢党和人民给我这样的关怀,用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回报社会。”这是他的心里话,让我很感动。再有一句话是:“:在我受伤后,是一篇小小的散文把我唤醒,点燃了我战胜伤痛的勇气,我的大学梦虽然被撞碎,我的文学梦却在血泊中站起来,更加坚强。”从这句话里我们看到作者有自己的人生之梦,开始是他的大学梦,后来是文学梦。我们可以称为小我之梦,它在时代的激流中,终于和祖国的梦结合在一起。作品的时代元素就体现在这种小我和大我,小梦和大梦的融合,汇成一个真实的平民的中国梦。主人公的奋斗的精神因为有梦而存在,而有意义。再有让我感动的一段话是:“:我还有一个证件,经过严格的体检后被有关部门颁发多年,那就是残疾人证,我从未示人,因为,我认为我就是一个正常的人。”上面这几段话对这本书应该是很好的入门导读。通过宋欣的自述,我们似乎读懂了他,也读懂了更多的残疾人的心愿向往。

    所以,我觉得对他的这部作品的理解,不能单纯从个人的角度、从个人奋斗的视角去看待,而是应该把它放大一些,放在我们时代的大的背景下,放在残疾人群体的大的背景下,寻找它的审美价值。正象作家福柯说的:“重要的不在于你叙述哪个年代,而在于你在哪个年代叙述。”作者在这里叙述的,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伟大变革和转型的巨变的时代,主人公的人生奋斗史、他的人生出彩,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正是这种时代的元素,闪光的品质,把作品的内容和精神撑了起来。

再有一个感觉就是作者的创作心态。我感觉作者有一种平实的、乐观的、朴素的心态。这种心态来自于他对生活的感悟。作品中的人物组成了一组生动的群像。这些人物是平凡的、生动的、鲜活的,许许多多人这样的人物就生活在我们身边。过了很久再回想起来,牛大志是个什么样?主人公的徒弟小魏、小鲁子什么样,还有厂长等等一些人物,每一个拿出来,笔墨都很丰富,真实,这些人都站立在面前,这是很不容易的。这部作品是靠人物给撑起来,靠故事给撑起来的这是这部作品比较成功的原因。特别是描写残疾人福利厂的生活,非常真实感人。在残疾人的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了很多想象不到的困难,那里有着他们的辛酸的收获、有带着泪水的微笑。作品中给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有很多,如:让鸡事件、主人公和孙志高的斗争、牛大智砌墙、关之玫吃奶糖、学骑倒骑驴,瘸子孙被打等等。还有一位患有癫痫病、经常流着口水,戴着口罩的常姐,这些生活的细节都非常真实,作者对笔下的人物充满了温情,让人很难忘。所以说,细节的描写是作品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一个作品能把人吸引住,就在于对这些人物的鲜活的生活细节的把握。如果读了一部作品,味同嚼蜡,没有那么鲜活的生活细处,就没有意思了。这些生活情节都是宋欣在长期的生活体验中点滴的感受、它真正发自于情感的深处,甚至有一种不得不写的那种创作冲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身体健全的人,也都有着自身的某种残缺性,关键是怎么去看待残缺,完善自我,怎么让自己的生命始终充满饱满的激情。宋欣的作品,表现的正是这种扬帆生命的激情。他的这个作品写得很纯美,他把残疾人的内心写得很单纯,洁净,他笔下的那些残疾人,包括关之玫、吕之美、牛大智等,都很纯洁,虽然有一些外在的粗俗感,但在内在的精神方面都很单纯、很善良。这些和社会上那种肮脏的、浅浮的作风,形成了很好的对比,形成了鲜明的色调反差。作品的精神高地就建立在美与丑、善与恶的无声较量中。

从作品的特色来说,情感的表现是很细腻的。作者的外表很阳刚,很男子汉,但从内心来说,则有一种很细腻的情感的浸染。此外,作品的对话表现也很成功,在很多场合,都是通过对话来塑造人物。这种以大量的对话叙述来状写人物性格的方法,在当下的文学叙述中已经不太多见,但我觉得这是很简洁,很聪明的写法。作者的生活现场感很强,作家很会讲故事,他能把一些小故事串联起来,就像一串珍珠,由众多的相对独立的小故事串成了一个完整的大故事。这种串联式的故事系列,是比较新颖的。作品的整体风格,好似一种单音调的乐曲,它不是那种复调的混声的交响乐协奏,有点类似单簧管,笛子在那里清新地、悠长地情感独奏,颇类似一种田园曲的风格。

最后提一点建议。显然,作品还有很大的修改完善的空间。首先是感觉作品写得过于实了,属于原生态和自然形态的素材写得比较多,艺术的提炼和加工还不够,艺术想象的翅膀还没有飞翔起来。对于人物的命运,还需要更加完善、更加艺术化,既忠于生活原态、又高于生活。此外,全书的整体着力还不太平衡,前半部分写的比较饱满、厚实,后半部分显得比较薄弱一些,故事的发展也比较匆忙。在爱情表现方面也有这个问题,前半部分主人公和慕容霞的爱情描写倾注了很大笔墨,而对于后来的妻子的叙述则过于简单。作为小说来说,需要建立一种艺术的重新解构,在爱情方面更趋完善一些。

我对宋欣的这部作品是比较喜欢的。他是一个生活中的强者,他在经过了这么多的努力和艰辛付出后,达到了一种使人鼓舞,使人感动的生命状态。他告诉我们,一个健康的残疾人,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我希望宋欣在进行创作时,视角还要再放大一些,艺术上还要再精益些,努力地把残疾人群体的独有的心理状态写出来,把残疾人的生活实貌写出来。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确非常需要这样的作品。

(录音资料整理者:庞艳)

                                            2014年7月

 

 

 

 

 

《当代作家评论》主编高海涛主持研讨会(发言摘要)

 

宋欣创作《足与路》(暂定名)这部长篇小说,如果说总结一个关键词,那就是文学与救赎。对宋欣而言,从在垂危之际文学把他唤醒,到创业经营非常成功之时,他弃商从文,回归到文学,一心一意想实现少年时的文学梦想,都体现了文学与救赎。而且,每个读者在阅读时,从书中反映的残疾人的真实生活中,像吴玉杰老师所讲,也是一种救赎。

 

 

《当代作家评论》副主编韩春燕在会上发言:

阅读该文本的最大感受是在小说的字里行间到处充温着欢乐。当然欢乐的背后是坚强,是一种痛到极致后,在一种非凡的意志品质下所滋生的乐观和达观。在这一点上,我对作者充满敬意。

下面我谈一下小说文本的具体感受。

一、     以零距离书写为读者提供了残障人群的生活景观。

伤残人士去写伤残人士,以平视的体恤的目光去反映这个群体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展现了独特的一群残疾人的群像,这是作者对当今文坛的一个贡献。宋欣将自己和残障群体的人生经历、体验、感受加工成文学作品,提供了这个群体在社会变革中,生活境遇和精神心理的动态风景。这样的作品与健全人写残障人土,或其他残障人土如史铁生等对生死的冥思,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它的价值和意义也体现了这一点。

二、     以机智幽默的语言传递了健康向上的社会正能量

小说的语言包括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都非常有特点,可以说就是一场语言的狂欢。那种来自民间的原生态的语言带有鲜活的生命使整个文本生机盎然,这种语言除了机智幽默,还携带着民间和低层的诸多信息,嬉笑怒骂间彰显的是这些被命运伤害或者说被命运眷顾的生命,那种顽强与挣扎,以及与健全人一样的悲欢喜乐。小说抹去了全部人生的暗色,或者说是在灰暗的底色上涂抹了一片亮闪闪的斑斓,残障人群的温暖和爱,他们对幸福人生的渴望和追逐,他们的乐观向上、自强与自立,为这个社会传递的是我们急需的健康正能量。

三、以圆熟的技法叙述

这部小说最显眼的是小说的叙述,小说是第一人称叙述,非常强悍,叙述主体雄霸全文,所有的人物和事件都是以他的视角甚至亲身经历来叙述,这也是作者着力彰显的角色。读这部小说几乎没有障碍,作者来用的是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书写对象特殊、书写方式特殊,用喜剧和欢乐描写含泪的忧伤,具有莫言的某些风格,小说中的生活与现实中的生活,小说所呈现的经验与读者已有的经验,基本没有任何隔阂和距离,也许这就是作者对自己真实人生的一种自传性质的文学加工。狂欢的叙事,心底的劲歌。

 

 

辽宁省一级文学评论家刘恩波在会上发言

 

      宋欣在我眼里是个充满生命活力和富有草根幽默的人。这从他的长篇小说《欢乐草根》的字里行间能够恰如其分地捕捉到。前者让他笔下的人物各具特色,呼之欲出,像牛大智、公孙文、慕容霞等,无不依托着扎实的社会背是了一了、鲜明的性格底蕴和具象的体态姿容,显示了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个性风朱,具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写活了一群人,为一个特殊群体塑像,刻画他们有血有肉声情并茂的生命肖像,是我读这部作品的真实收获。作者用显微镜一样洞察幽微的笔触,深入探索控掘描绘了肢残和智残这一特殊阶层的喜怒哀乐苦辣酸甜,他们的生之活泼悲壮,死之无常凄凉,以及那在命运轨迹上放射出精彩人生魅力的火花四溅的戏剧性内涵。由于作者采用了近乎黑色幽默的整体写实风格,《欢乐草根》从一开始写牛大智把小鸟放进骨灰盒里的细节渲染直到尾声《欢乐颂》的彩铃伴奏,许许多多的段落都渗透着狂欢的喜剧色彩,超脱的底层幽默情怀,给人直接带来淋漓酣畅惟妙惟肖的阅读张力和效果。

本书注重人物的社会学扫描,更娴熟地把握住心理学的聚集,从而作者在处理人的内心世界和人际冲突等关节点的问题上,能够很好地进行叙事细节、情感走向和心理转的各个层次上的衔接、铺垫、强化、进而将人的心灵扭曲,调节和复归展现得精彩纷呈,让读者看到人性的力量,社会和历史的力量,乃至生命本体的力量所在。

     尤其难能可贵的还在于,作者写残疾人,既写了他们的身体残疾,也写了他们心灵的残疾,甚至用足够的笔墨写了正常人的精神残缺,还有残疾人与健全人同等美好的精神生活,他们美妙辉煌的生理欲望,这本身都构成了与众不同的张扬大胆直接的叙事魅力。

 

 

 

 

《足与路》的智性书写

 

吴玉洁教授在会上发言

 

      高海涛老师让我准备发言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从什么样的角度切入宋欣的小说创作?宋欣的《足与路》是我近期读得最认真的一部长篇小说。刚开始是我学生接的这本书,我学生读完这本书,告诉我,这是他从来没看过的,对他触动非常大。我看完之后也确实有这样一种认同感。我想用 “智性书写”概括对这部长篇小说的理解(我不是随随便便提出的)。 用“智性书写”谈这个小说合适吗?因为我们常规思维中的智性书写像那种哲理性的散文,或者像麦家的充满智慧、人与人之间较量的那种智性。宋欣老师用自己亲身经历去表达对人生、对自我经验与自我成长的一种理解,其中充满的人生智慧、生存智慧以及他的智性表达,就是一种智性书写。

      所以,我想从智性书写这个角度,来谈谈我阅读这本书的感受,智性书写包括智性思维、游戏精神和智性表达。

      一是智性思维。我读这部小说,很多情节让我非常感动。但是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宋欣老师写了两幅画,一幅画是《格尔尼卡》,一幅画是《新鲜的鲱鱼》,这两幅画在不同的场合经常出现。他写残疾群体生活,用这样两幅画想表达什么?一个个体面临灾难和人类面临灾难,它承受的压力是一样的。面临这样的灾难,怎样从那样一种封闭的窒息空间之中去呼吸最初新鲜的空气,或者在呼吸了最初的新鲜空气之后,怎样过度到自由生活的畅往?就像《新鲜的鲱鱼》中的那样一个少女,她对自己的梦、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小说在不同的地方出现这两幅画看似漫不经心,但恰恰是结构全篇的智性思考。这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点。智性思维,是因为他在写作的过程中,除了刚才对画的那种追问之外,还有一种双向性的思维。我们从常人的角度对事物的判断,是常规的判断。宋欣老师从他的角度上去做的一种判断是一种逆向的、非常规的判断,却对事物的本质、深层的东西揭示得更加深刻。这是他智性思维中非常突出的一点。有一些智慧是从他自身的身体缺陷生发出来的人生智慧,包括他对自我的一种调侃。表面的轻松的调侃暗藏着浓厚的、涌动的心酸的泪水(像刚才白长青老师和韩春燕老师说过的类似话)。如果我们读到的仅仅是欢乐的话,那是因为他过滤掉了很多的心酸、很多的泪水、很多的痛苦,他不想再表达这些,不代表他没有。只不过他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站起来的、大写的人。

      这样一种表达是遮蔽的、过滤的。对于我们阅读者,怎样从他过滤掉的东西里面开掘出他曾经必然会有的那样一种痛苦?我非常欣赏的,他跟我们中国小说非常不一样的地方,在中国一般性的成长小说里边(可能1990年代后还好一点),大多数主人公在自己个人遭遇到精神危机之后,需要一个精神上的导师。但是我们看宋欣老师这部长篇小说,主人公公孙文就是他自己的精神导师。他面对别人洒下的那些同情泪水,“安慰着来访者”,“用机智和幽默让他们含泪而来,含笑而去。”他展现给别人的是另外一个方面。这种精神上的自我成长,从中国的成长小说的角度来看是具有超越性的,暗含着对人生、对生存本身的智性思考。宋欣跟史铁生的思考和思维的方式有一致性,从外在身体上的残疾到精神上的残疾。宋欣用的是腿残到心残、腿瘸到心瘸,实际上让我们想到的是身体上的残疾到精神的残疾。小说有一句话:“你们没拿我当残疾人,我也没拿你当正常人。”很多这样的东西充满智性闪光。

      二是游戏精神与民间智慧的表达。游戏不是说他没有人生方向、是在游戏人生;也不是像有些人那样在看清了自己人生之后,没有出路的那种自甘堕落。游戏精神是真正对自我的一种认知,看清后的一种超远与旷达,这才是游戏精神的本质。作者在自己表达这种游戏精神的时候,刚才韩春燕老师用的是一种“狂欢”,确实也是如此。任何一个人在看完他的作品之后,都被“超远与旷达”的境界所感染。表面的一些表达和那些场景也非常像一种游戏性的,但这种游戏性是在达到一定高度的自由境界之后才能达到的精神境界,所以我们把它说成是游戏精神。民间智慧的表达,它是一把双刃剑。民间智慧,包括对人那些思想、意识、心理、语言的一种描摹,都来自民间,表达了一种最真诚的、来自底层的、非常原生态的东西,这是我们在一些别的作品当中所看不到的。针对这一点在后面还有一些思考。

  三是智性表达。怎样把这个故事、这些人物群像表达、表现得更具有逻辑性、文学性、艺术性,这标志作品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如果说智性思维和游戏精神,是从思想蕴含上和内容表现上来说的,那么智性表达应该是从艺术上怎样达到智性写作。第一,结构考量。为什么小说不从事故写起,而要从牛大智写起,这和小说的结构设置有关。如果是我们习惯性的思维,顺叙讲故事,“我”惨遭了一场灾难,“我”如何如何?但是宋欣没有,而是“我”经历了人生、超越了那个阶段之后,“我”面对着我的一个智障徒弟“牛大智”。这样一种表达,就会让读者带着一种追问:“我”这样一个人怎样走过那段艰难岁月?然后面对自己的徒弟又会有着怎样的一种想法?这种表达充满智性。由于时间关系,其他方面我点一下,比如说,第二充满智性的语言,还有对历史的一种反讽,经常是用最通俗的语言,给当时最神圣的革命一记响亮的耳光。第三,排比性的智性推进,用大规模的排比,推到最后的结论,让所有人看到一个喜剧性的效果。小说表达的幽默智慧、还有那种错位搭配的效果以及一些超级比喻等等。我阅读时在另一个本上曾经写过:比喻,是不是钱钟书的《围城》?我们都知道钱钟书的《围城》里的比喻非常好。这是一个比较高的境界,但是,是不是可以向那个境界进发?宋欣小说里的比喻都是从生活、活生生的体验当中来的。

 在智性的表达里面比较特殊的就是,智性,它不排斥诗意。小说中很多场景,我们都特别感动。比如:身后早春的阳光,它冷淡地捧着他惊魂未定的表情。就这样的一句话,给人的感觉特别好。另外,在感觉上的描写也非常细腻,刚才也有老师说,小说对残疾人的心理描写以及在死亡边缘的特殊心理描写,都是一般作家无法达到的。我们甚至可以说:只有经历过死亡的人才这样有资格言说死亡。

如何定位这部长篇小说?有这样一些关键词,一个是关于城市,因为现在都是说乡村写作怎样?城市写作怎样?如果把作品放到城市写作里面,它会给我们提供什么?这是城市写作,尤其是对沈阳这样一个重工业城市,在历史转型的过程当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第一个关键词是关于城市,第二个关键词是关于底层,第三个关键词关于残疾,第四个关键词是关于企业。这部作品,刚开始阅读时,觉得是公孙文的个人成长史,阅读到最后,越来越感觉它像企业经营的启示录。企业经营的内容加得特别多,这是一个优点,但是怎样把企业经营的启示录更好地和文学表达联在一起,如果这样作品的意义就更加凸显。文学史审视的四个关键词:城市、底层、残疾和企业。

      最后,阅读这个作品,如果说我有一些阅读上的不满足,大概有这样一些印象:一是,文本的表达方式很多都是一种反讽性的,也有一些发自内心的一种笑骂,或者是一种怒骂,但是,这种骂在文本的一些地方出现是不是都是合适的?二是什么样的语言可以作为书面来表达?什么样的语言可以以原生态的方式呈现?也有一个度的问题。三是语言表达的激情与节制的问题,刚才白长青老师和韩春燕老师也说了这样的问题。作者自己觉得宣泄有一种快感,但是在宣泄之后留下什么?节制的激情,才让读者感觉到一种美的存在。它所涉及到语言表达,作品通俗,很多地方读起来确实很有快感。但是,有快感和有美感是两码事,怎样把快感转化为一种美感,需要文学的精细提升。和这个相关的 笑话故事与文学。作者讲了很多笑话,都是非常有趣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原封不动进入到文学作品当中,它能不能有一种审美的效果?这个也需要考量。把这个原封不动地搬来,确实有一种效果,我们都捧腹大笑。但是在笑过之后,快感有了,美感是不是存在?

 阅读小说,我们感觉一些语言好像是特别为宋欣准备的,那些话只有宋欣能说出来。宋欣什么时候需要它们,就好像这些语言就呆在那儿,就等着宋欣来拿来用。这是因为宋欣运用语言特别纯熟,感觉到情绪的自然地流淌。这种流淌是好的,如果它倾泻下来,让读者感觉是刹不住的,像刚才说的没有节制,那么这种激情的泛滥不能够达到一种美的崇高。

 这些是我阅读这部长篇小说总体上的感觉 。

 

(录音资料整理者:庞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