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郝亚泓:医者要以更开放的心态面对患者的监督

 昵称36481280 2016-11-09

“患者是否有权评价医生”一直是社会中饱受争议的话题,尤其是当医闹事件、医疗纠纷出现时这个话题总会被推到风口浪尖。

 

一方是患者的观点:任何一个置身于社会中、公众视野下的个体甚至是政府都无法避免被评价。虽然医疗有着相当大成分的技术壁垒,不能和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服务一概而论,但医疗服务毕竟属于一种服务,无论接受服务的人叫顾客还是患者,都有权利评价提供服务的人和机构。而以医生为代表的一方则强烈反对患者对医院、医生做点评,他们认为患者不懂医学,因此通过主观感受做出来的点评很难反映出客观的临床操作水平,因此以这种方式来展示医生、医院的水平非常不公平、不客观。

 

这种来自于医疗行业抵触的观点太过狭隘,治好病并不是考量医生服务质量的唯一标准。考核医生职业水平、医术、临床能力有国家考试和评级机制,患者评价反映的是“患者满意度”指标,也是医疗服务的核心指标。脱离了患者满意度,医院如何管理与进步?医生的医术需要与医德相匹配,只有这样综合、辩证地考量才能真正反映出一个医生的综合素养与水平。

 

在现实中,越是大专家越会耐心细致地与患者沟通,细致讲解自己所有的医嘱目的,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才能让患者打消顾虑与不满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例如协和医院德高望重的林国乐教授认为,真正吸引病人的是信任,然后才是技术。关怀与照顾才是医疗的本质。

 

其实,我们常见的一些媒体所大肆宣传的极端医闹案件多数是为了眼球经济和媒体曝光,因此报道难免有失偏颇。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曾在医院宣传高峰论坛上表示:“在医疗行业中,“捂”和“堵”无助于解决突发事件”。因此,一定要倡导让患者有畅通的评价渠道,如果医疗管理者依然在陈词滥调中打转、在改革创新中停滞不前,医疗行业再不广开言路,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患者的评价,那么我们只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媒体大肆宣传极端医闹、医患矛盾个案。

 

“患者点评医生”的初衷,不在于给医生带上“紧箍咒”,一个优秀的医生不仅要想方设法地做到药到病除,也要尊重患者的综合诉求,关心患者的主观感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