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2

 许愿真 2016-11-10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2
 (2013·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 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问词句怎样体现辛词的豪放特点,考查赏析诗词的语言风格的能力,根据[满分导考]中的提示,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具体步骤:
(1)明特色。词在风格上分豪放和婉约两派。辛词是豪放派的代表,创作视野较为开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多,又不拘守音律。
(2)列例证。以考查的词句为例句进行分析。从诗词的用语,修辞、格调等多角度入手,赏析“豪放”风格。豪放派用词多喜用大数字词,如“大江东去”“千里江山”“气吞万里如虎”;使用意象多具恢弘的气势,如鹰、大鹏、骏马、宝剑等,意境大开大合,很是雄壮,如“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诗词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多为潇洒飘逸文人雅士,或慷慨悲壮的英雄。而这几句选用了大鹏、丹凤这一些豪迈的意象,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而人物形象呢,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很是贴合“豪放”的风格。
(3)联系主旨,分析诗词表达的感情,这首词是送友人参加秋试,字里行间充满对友人才华风骨的欣赏和“鱼跃龙门”的美好祝愿。词人将这位友人想象成展翅的大鹏和飞升的凤凰,前途远大。诗词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这一情感也使得语言风格上的“豪放”体现得更为贴切、生动。
【答案】 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诗意】 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去参加科举考试。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后考试的情景,你与其他考生们一起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如春蚕啃食桑叶沙沙有声。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像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的会试已为你准备好了;考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先散向月宫,你一定能登名桂榜。现在你携带着书剑走向应试的广阔之路,就像大鹏北海展翅翱翔到南海,又像凤凰飞向东升的太阳。明年此日,你将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
 
1.(2016·陕西西安铁一中高三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问题。
眼 儿 媚
[北宋]阮阅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阑干。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无语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眼 儿 媚
[南宋]石孝友
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①,数竿修竹②,几叶芭蕉③。
【注】 ①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②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③芭蕉:张说《戏草树》:“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开。”
(1)这两首词在用字方面都是连用叠字,表达效果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评价石孝友的《眼儿媚》结处三句 “‘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中的语言特色分析和思想内容的鉴赏,需要考生在比较阅读中体会叠词的表达效果。(2)这是一道前人评价分析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意象的理解和意象铺排的效果分析,学生须将词作相关内容、注释和前人评价结合起来,点明抒情效果。(先总后分、先分后总都可以)
【答案】 (1)相同点:使描写对象特点鲜明,富有韵律美、节奏感,极富艺术感染力。不同点:阮词“盈盈”“淡淡”写出阴霾的天色,突出佳人眼如秋水之清,眉似春山之秀的特点,借此衬托相思之情。石词“淡淡”写出阴霾的天色,“萧萧”写出淅沥的雨声,两词烘托了沉闷、迷蒙、凄冷的气氛,以景衬情,“暮暮”“朝朝”则直接抒发抒情主人公相思、无聊之久。
(2)既得“萱草”一丛,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修竹数竿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芭蕉” 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几叶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景物。
词作最后三句虽未着一字写情,却句句借景抒情,充分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象,一句一景,意象叠加,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添愁加恨,无不与忧思相关。结尾三个意象的铺排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意】 阮阅《眼儿媚》:黄昏时登楼而望,只见杏花在微寒中开放,一钩斜月映照着小楼的栏杆。一对燕子归来,两行大雁北飞,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号角声。  华美的窗前,一位佳人立于春风中,默默无语,闲愁万种。(远方的丈夫正在思念佳人:)也应像旧时那样,眼如秋水般清亮,眉似春山般秀美吧。
石孝友《眼儿媚》:阴云淡淡,细雨潇潇,一天又一天。我既为你生愁,你对我必然如此。无心打扮,峨眉的黛色已经消减,玉腕也消瘦了很多。一个人坐在小轩楼,无限相思,无聊至极。眼前一丛萱草,几竿长长的竹子,几片芭蕉叶,更增添相思之情。
2.(2016·江苏苏北四市高三调研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离情
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①斜敧,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注】 ①山枕:古代枕头多用木、瓷等制作,中凹,两端突起,其形如山,故名。
(1)第一句“暖雨晴风初破冻”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结句“夜阑犹剪灯花弄”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词以“愁”字贯穿始终,请说说这首词的构思脉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析】 (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词的开篇首句写景,作用有营造意境、奠定感情基调,引出后面词作的内容等。(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能力。词的尾句交代词人于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孤枕难眠,百无聊赖地剪弄灯花。注意人物动作传递出的感情。(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能力。要结合整首词的内容体会关键词“愁”,词中有借景烘托愁情,人物动作细节表达愁情,结尾直抒愁情。
【答案】 (1)交代早春季节,烘托和暖温馨的氛围,为下文写“浓愁”作反衬。
(2)运用细节描写,通过“剪”“弄”两个动作以及“犹”字,写出主人公心烦意乱、夜深无眠的复杂情感,表现主人公的思之深、愁之浓。
(3)首先由春景落笔,引出愁情;接着通过几个典型的生活细节,多侧面刻画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愁情;最后直抒愁情,并在剪弄灯花的动作中结束全词。
【诗意】 放眼室外,但见初春时节,春风化雨,和暖怡人。大地复苏,嫩柳初长,如媚眼微开,艳梅盛开,似香腮红透,到处是一派春日融融的景象。怀春之情已动。爱侣不在身边,与谁把酒共赏春光?自己独处深闺,孤栖寂寞。
春暖天晴,春装初试,少妇在屋里观赏那美好的春景,斜倚在山枕上,以致把精美的钗头凤给压坏了。现实如此寂寞无聊,想到梦中去寻求慰藉,但却始终无法进入梦乡,直至夜阑人静之时,仍剪弄灯花,以排遣愁怀。
3.(2016·辽宁沈阳市四校协作体高三联合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昼眠呈梦锡
孔平仲
百忙之际一闲身,更有高眠可诧君。
春入四支浓似酒,风吹孤梦乱如云。
诸生弦诵何妨静?满席图书不废勤。
向晚欠伸徐出户,落花帘外自纷纷。
(1)颔联中的“入”和“吹”字运用得非常妥帖,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赏析“落花帘外自纷纷”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题要把握本字含义,然后将本字放入诗句里,体会意境和情感,并注意分析艺术技巧。(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能力。考查的句子出现在诗的结尾,属于写景句。答题时先翻译句意,总结景物意境,体会艺术技巧,总结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入”是“进入”“融入”的意思,“吹”是“吹拂”“吹散”的意思。在暖融融的阳春季节,人会感到手脚软绵绵的,就像喝醉了酒一样,用“入”字来形容春意沁人肺腑,十分妥帖。连梦都被春风吹乱,如天上飘浮的白云,理不出头绪,说明这一觉睡得很香。
(2)昼眠后徐步出门,这才发现天色已近傍晚,风儿正吹着落花,满院飘洒。这句诗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昼眠后的诗人怡然自得地欣赏着这黄昏时的景色,表面上悠闲自在,实则从诗人对“自纷纷”的落花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他无可奈何的情绪。这样来写,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诗意】 我在“百忙之际”,摆脱世务,“偷得浮生半日闲”,白日里一人高眠,这种惬意使朋友感到惊诧不已。在暖融融的阳春季节,人会感到手脚软绵绵的,就像喝醉了酒一样。这一觉睡得香甜安稳,连梦都被春风吹乱,如天上飘浮的白云,理不出头绪。集贤院的学生,正趁着大好春光正在读书。而我自有定力,在吟诵声中照样能集中心思,不废勤读。打个呵欠,伸伸懒腰,掀帘下阶,徐步出门。这才发现天色已近傍晚,风儿正吹着落花,满院飘洒。
4.(2016·福建四地六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题报恩寺上方
[唐]方干
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
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
(1)本诗颔联对景物的描写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多有值得玩味之处,请分析出其中两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颔联属于写景句,岩上的飞泉悬瀑,凌空迸射,水珠四溅,显然是动态描写。林间的藤萝,缠树绕枝,遮空蔽日,形成了浓密的树荫,这是静态描写。属于动静结合的手法。(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题干说“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属于考查语言风格题。首先要有整体意识,总体感知诗歌的语言风格属于哪一类,本诗用语平白,通俗易懂。“来来”“先上”,语言通俗,带有鲜明强烈的感情色彩。其他角度,可从词语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的运用的巧妙来分析。
【答案】 (1)颔联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渲染出报恩寺上方环境的清幽。前句描写了悬岩飞瀑的动态,岩上飞泉悬瀑凌空迸射,如晴天里挂起的一幅白色雨帘,景色空蒙缥缈,分外清幽。后句写林萝的静态,林间藤萝,缠树绕枝,遮谷蔽日,形成了浓密的树荫,置身其间,使人感到阵阵凉意。(如答综合运用视觉触觉多角度描写亦可)
(2)①使用口语,语言通俗,清新自然,像是诗人在召唤游人,态度热情。②使用叠词,如“来来”,具有节奏感,让人感到亲切,也表现出诗人看到美景的惊喜之情。③词语精练准确,如“喷空”的“喷”字,写出瀑布凌空迸发,水势大,飞泻急,用词有力,把“岩溜”写活。(其他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诗意】 来啊,来啊,请先到山林的顶峰来吧!这里你尽可以扩展视野,放眼看这世界是多么宽阔广大!岩上的飞泉悬瀑,凌空迸射,水珠四溅,化为一片迷蒙的云烟,袅袅而下,宛如在朗朗晴日,挂起一幅白色的雨帘。林间的藤萝,缠树绕枝,遮空蔽日,形成了浓密的树荫。置身其间,一阵阵爽人的凉意,沁肌侵骨。步出林荫,纵目瞭望,遥远的群山,重峦叠嶂,点点峰尖,如碧海浪涌。登临高处,刚才上山时,只觉得左绕右转,上下攀缘,奇趣无穷,再也记不清经过了多少次的盘旋,才登临到这个群山的绝顶。这上方的美景久久地萦绕着我的心,可惜眼下就要归去了。今日一别,何时还能重游呢?将来在梦中重游此地恐怕也要难舍难分呀!
5.(2015·四川内江市四模)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初夏西湖①
欧阳修
积雨新晴涨碧溪,偶寻行处独依依。
  绿阴黄鸟春归后,红花青苔人迹稀。
  萍匝②汀洲鱼自跃,日长栏槛燕交飞。
  林僧不用相迎送,吾欲台头③坐钓矶。
【注】 ①神宗熙宁四年六月,欧阳修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七月便回归颍州,终于了却多年的愿望。这首诗作于次年。②匝:环绕。③台头:溪边高地。
(1)本诗是怎样以“独依依”统摄全篇的?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人叶梦得《石林诗话》中评欧阳修的诗“其诗多平易疏畅”。这首诗“平易疏畅”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构思。“独依依”表达了作者重游旧地时孤独而又依恋的心情,诗歌的构思就是围绕这一情绪组织全篇的。分析时抓住每一联的关键词,如首联的“独依依”“人迹稀”,颈联通过“鱼自跃”“燕交飞”烘托人物心情,尾联写自己独坐钓矶只身赏景。(2)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艺术风格。题干中提示的“平易”较好理解,即语言平实质朴;“疏畅”有“畅通”“豁达”之意,此处应该是就情感而言。鉴赏语言风格,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角度入手。
【答案】 (1)本诗的情感扣住“独依依”,首联直接点明诗人故地重游的孤独而又依恋的心情。随后,诗人以“青苔”,表明“人迹稀”,以“鱼自跃”“燕交飞”侧面表现无人凭栏,最后以婉拒林僧相送,独坐钓矶收束全诗。
(2)“平易”是指用语朴实无华,“疏畅”是指情感的流畅奔放。本诗通过“碧溪”“红花”“青苔”“浮萍”“鱼”“燕”等寻常意象,不加修饰,表现初夏西湖的美景,显得真实自然而又平易近人。而末句直接塑造了一位与僧交往、临水垂钓的隐者形象,水到渠成地抒发了闲适自得、潇洒自如的情怀,也透露出孤独感伤、物是人非的感慨之情。
【诗意】 雨过天晴,积雨使得碧溪涨满,故地重游,孤独而又依恋。柳荫里再也寻不见那黄鹂,石路上青苔斑斑,罕有人迹。萍草环绕的水里,鱼儿在尽情游弋,头顶上燕儿也成双成对。朋友啊,你不必相送,我权且坐下来,静静地欣赏西湖的美景。
  
1.(2016·课标Ⅱ,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 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1)诗歌前六句细腻地描写了曹霸画玉花骢的过程,最后两句说须臾之间,一气呵成,那马神奇雄俊,就像九天之上的龙马,在绢上显现出来,一切凡马在此马面前都相形失色。曹霸画马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成就,诗中第六句交代了原因,那就是“意匠惨淡经营”,意匠,指诗文、绘画等的构思设计;惨淡,此处指画家费心良苦;经营,指绘画的结构安排。这句是说曹霸在画马前经过审慎的酝酿,凝神构思,胸有全局而后落笔作画。(2)诗歌前两句写众画工描画玉花骢而“貌不同”,是为第一层铺垫;三、四两句写玉花骢“迥立”“生长风”,是为第二层铺垫。
【答案】 (1)①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②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
(2)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诗意】 先帝的天马名叫玉花骢,数不清的画家画出的都与原貌不同。当天玉花骢被牵到殿中红阶下,它昂首屹立于宫门,倍添威风。皇上命令你展开丝绢准备作画,你匠心独运惨淡经营刻苦用功。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如虚空。
2.(2016·山东,14)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析】 (1)这三句结构相近,句式相似,采用了排比的修辞;“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将“诗豪”“雪片”人格化,采用了拟人的修辞,“诗和雪缴缠”将“诗”比作物,采用了拟物的修辞,生动而形象。(2)“孤舟”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作者羁旅途中的孤独。“推开篷”而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难怪要“诗豪与风雪争先”了。以下写风、雪与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辨,活脱脱是一幅江天风雪行吟图。风雪催诗,“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答案】 (1)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2)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诗意】 入夜,洞庭湖上雾蒙蒙一片,客船孤零零地停泊在湖间。只有岸上一盏青灯荧荧作闪,同我乘坐的小船遥遥相伴。舱外一阵阵北风肆逞着淫威,想必在无情地摧残着梅花的花瓣。我禁不住推开船窗观看,这才发现已是大雪漫天。我顿时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我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我朗声大笑,心情无比畅然。 
3.(2015·安徽,8~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月 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析】 (1)可以从景物及其特点的角度,逐句理解并概括每句诗的内容。第一句,一轮孤月悬空,月华满楼;第二句,月光映在秋夜寒江之上,影子摇曳着柴扉;第三句,月色洒在水面,绵延的水波不停地跳动着金光;第四句,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柔美;第五句,一轮明月挂在空山,幽深寂静;第六句,月光皎洁,疏星寥落。(2)诗歌的最后两句“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虚实相生。眼前月辉万里,是实写;遥想家乡松树正茂,桂花正香,是虚写。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远隔万里共沐月光,实中有虚;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两句诗虚实相生,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寓了诗人的美好愿望和真情祝愿。
【答案】 (1)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2)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诗意】 一轮明月悬高空,月华满楼;秋夜寒江滚滚,月光映在江上,水色在柴门上闪动。绵延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柔美。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山林,月光皎洁,群星稀少。遥远的家乡的松树正茂,桂花正香,远隔万里的亲人们共同沐浴这美好的月光。
4.(2015·浙江,21~2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 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 :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从“浔阳月色”入手,分别抓住“浔阳”这个表地点的词和“月色”这个意象,结合对白居易《琵琶行》的识记和理解,寻找与之相关的诗句。(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题干指向较为明确,要求分析上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解题时,应具体分析上下片词句的意思,找出描写琵琶演奏的诗句,概括其角度即可。根据上片的“旧谱”“新声”“天然律吕”和下片中的“洗耳”听、“似醉还醒”可知,本词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
【答案】 (1)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诗意】 喜爱那对着酒垆的少年,将悠悠情思寄托于高雅的曲调之中。琵琶奏出春日百鸟鸣唱相和之音,白日里喧喧嚷嚷,夜里便沉寂下来,只有年老的凤凰独自哀鸣。这些曲调都来自琵琶的四根琴弦,还可以弹出更多的旧谱子与新曲子。写出天然的音律,连眼底的蓁筝之音也望尘莫及。
花瓣飘落,天气微暖,坐在水渠边认真地听着乐曲。想到了昭君出塞时的风冷苍凉,浔阳江头商人妇在月色下的孤寂,好像醉了,却很清醒。偏爱安静的轩窗,一曲终了,明白了曲中的幽深情绪。今日相遇却不知将来在何处相见,下了一会儿的雨也停了,天气也晴了。
5.(2014·课标Ⅰ,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阮 郎 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 (1)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2)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
【答案】 (1)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诗意】 风吹雨打环绕着残枝,落花被雨淋湿,落在地上无法飞起。小小的池塘里碧水生寒,想要泛起层层涟漪,雨后天晴时太阳已经偏西。
半卷起珠帘,只见燕儿归来比翼成双。想隐藏起内心的愁绪,无奈双眉不由自主地皱起。转过身整理好残局,可又沉吟不决,迟迟也未落下棋子。
6.(2014·重庆,12)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黄莺儿 赠燕
[清]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注]。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 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解析】 (1)“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谢堂前”,“王谢”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在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2)“携归画栋修花口”即修补房梁上斑驳的花朵,“落花”表明是春末。前四句写燕子惜花故衔花,实则寄托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情。后四句通过写“乌衣巷”的衰落,“王谢”家族的没落,以此抒发痛惜衰败之感。
【答案】 (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斑驳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诗意】 花朵零落让你心里实在难以承受,于是飞向泥土,细心地一瓣瓣衔起,携瓣飞归彩绘的梁栋修补斑驳的花口。俯瞰半城珠帘,乌衣巷已残破颓败,最难消解王谢堂前寥落的遗憾悲哀。呢喃话语,诉说着兴衰的感慨,怕只有那些年老的僧人才能够明白。
7.(2013·安徽,8~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 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解析】 (1)韦诗要抓住诗歌中的“皎如烛”“霜风”“夜半”“人独宿”等来体会诗人孤独而闲适惬意的心境;赵诗要抓住诗歌中的“冷晕”“残烛”“雨声”“寒枝”“不成宿”等来体会诗人孤独而寂寞凄凉的心境。(2)分别抓住这两句诗中的“如”“侵”二字,来分析修辞手法,前者是比喻,后者为比拟。赏析的时候,要注意分析出该技巧的效果,还要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了诗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2)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诗意】 《秋斋独宿》:山中明月皎皎如点燃灯烛,夜风寒凉夹霜吹动静寂的竹叶。深夜的鸟突然自树上惊起栖落,窗台前的人独自入眠。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寒冷的月色笼罩着将要燃尽的残烛,幽深的竹林传来一阵阵萧疏的雨声。被惊醒的鸟儿时时啼鸣,拣尽寒枝难以成眠。
8.(2012·浙江,21~2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两题。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状态的植物,均以__________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析】 (1)读懂诗歌,了解大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理解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大致看懂诗歌内容后再填空,注意抓住关键信息、关键词,用词用语得当,简洁。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寻找两首诗的共同点:一是形象,二是用词。(2)解答本题首先要熟悉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解答时要点明诗歌所用的手法,再结合具体的诗句或内容分析这种手法所产生的效果。
【答案】 (1)还未展开 芳心
(2)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诗意】 《未展芭蕉》:含苞待放的芭蕉色泽光润,仿佛翠脂凝成的蜡烛一般,却没有蜡烛的烟尘,超凡脱俗,清爽宜人。春寒料峭的时候,卷缩着“芳心”的芭蕉还未开放,仿佛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寒意袭人的环境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藏在心底。未开放的芭蕉又如一卷书札,真不知她内心蕴藏了多少心事,风儿会捷足先登吹开芭蕉,知道她满腹的心思。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放肆绽放吧!
 
 
考查角度 设疑方式
修辞手法 ①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作赏析。
②请指出×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①全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技巧)?
②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③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中的×句作简要赏析。
艺术构思 ①本诗在构思方面有何技巧?
②某句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③本诗中的×句和×句是什么关系?体现了诗歌的什么特点?
④诗中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达方式 ①全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是如何表现的?
②全诗是如何描写××事物(景物)的?写出了它的什么特点?
③简析作品××的描写角度。
通过表格分析可知,近几年来高考诗歌关于“表达技巧”的考查,一般是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构思、表现手法等角度入手,分值控制在3~6分之间。从近五年全国的考试情况来看,表达技巧这一考点命题率达90%,基本上是表达技巧加上语言、形象或情感的出题方式。
 
一首诗词艺术价值的高低,既在于“写什么”,更在于“怎么写”。因此,“语不惊人死不休”成了诗人的至高追求。作为高考诗歌鉴赏要求之一的“表达技巧”,就属于“怎么写”的范畴。纵观历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几乎总要涉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各种技巧。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答题思路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产生的作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答题模板
答题范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两种以上;如问“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答一两种即可。
模板对接
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 抒情(说明)。
2.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欲扬先抑、衬托、象征、用典、想象、联想、托物起兴、渲染、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层递、以小见大、点面结合、白描、绘声绘色等。
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反语、反复、 对比、 对偶、 反问、设问、引用等。
4.结构手法: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2015·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问颈联的艺术手法有哪些,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第一步,综合考查全诗,我们发现,这首诗前三联重在描绘景物,尾联抒情。首联写了小路洁净无尘,颔联写紫烟渐散和天晴日丽,颈联承接上两联,写了红花沾雨和绿柳轻拂的景象。第二步,审准要求,题干说“哪些艺术手法”,说明要多角度分析,全面把握。从“红”“香”“湿”等词语可以分析出诗人从视觉、嗅觉、触觉方面细致描绘景物;从“红”“香”“湿”三字的角度看,是通感手法的运用;从“柳拂”来分析,赋予柳树以人的情态,是比拟(拟人)手法;从两个句子的整体结构来看,则是运用对仗手法。第三步,归纳答案,注意分析艺术手法的使用效果,如对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的烘托作用。
【答案】 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比拟,如“柳拂”。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诗意】 在万物青葱的春天,飘然下起了一场小雨,各条小路上因车马扬起的灰尘被一洗而净。渐渐散去的紫烟轻轻地笼罩在皇城上空,天气稍稍放晴,日光越发明丽耀眼。红色的花瓣不时地飞上我们的衣袖,湿润的红花的香气仿佛也是湿润的;葱翠的柳枝随风轻摇,轻拂在我们的马鞍上,带着无限的柔情蜜意。尽管领略这无限的风光吧!让我们开怀痛饮以助兴,此时此刻,都城里谁才是如此悠闲惬意的人?
 
1.(2016·山东烟台市高三考试)阅读下而的宋词,回答问题。
沙 塞 子①
朱敦儒
万里飘零南越,山引泪,酒添愁。不见凤楼龙阙、又惊秋。
九日江亭闲望,蛮树绕,瘴云浮。肠断红蕉花晚、水西流。
【注】 ①朱敦儒,北宋词人。本词为靖康之难后,作者流落岭南时所作。
(1)结合上阕的内容,简要说明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阙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鉴赏上阕,要抓住“万里飘零”“不见凤楼龙阙”“泪”“愁”,结合注解,多角度作答。(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下阕写景句较多,可考虑景情关系,“红蕉”与下阕前几个意象色调不一样,考虑“以乐景写哀情”;“水西流”的反常用来反衬内心的悲痛。
【答案】 (1)词人飘零岭南,触景生情,眼含泪水,借酒浇愁,徒增哀愁,表达了流落异乡的悲苦之情和浓烈的思乡之情;山河破碎,故国不再,时光飞逝,回归无期,表达了深沉的亡国之痛和怀国之情。
(2)一是借景抒情,借树木错杂缠绕、瘴云浮动而不见天日的蛮荒之景,抒发了词人沉郁伤感之情;二是以乐景写哀情,用红蕉的明艳美丽和江水西流反衬了词人内心悲痛之深。
【诗意】 我流落到岭南这个离家万里的陌生地,看那山山水水,都是陌生的。我眼含泪水,借酒浇愁,也只是徒增哀愁罢了。那凤楼龙阙在哪里?山河破碎,故国不再。
傍晚时分,江亭边,满眼是南木环绕,阴云密布,只是那明艳的芭蕉和西流的江水分明刺痛了我的心。
2.(2016·陕西汉中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定 西 番
牛 峤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1)下阕写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首词中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下阙写月夜望乡。残夜行将消逝,望中只见高天寥廓,残星暗淡。戍楼之间回荡的画角数声,呜咽沉郁。注意“望”“数声呜咽”。(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整体感知这首词,是描写边塞风物,表现征人的乡愁。注意“月明”“梦长安”“乡思”。其次注意体会“边塞”意象的色调:“冷”“寒”“残”“呜咽”,属于冷色调,表达征战之苦,写边塞环境恶劣,体会战士之愁。
【答案】 (1)下阕描绘了一幅悲凉、凄冷的边塞夜景图,运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作者仰望夜空,高天寥廓,残星暗淡,飞雪漫漫;听到将尽的更漏、呜咽沉郁的角声。这些视觉形象和悠远的听觉形象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惨淡凄寒的景色,将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塞外荒寒,征人梦苦,跃然纸上。
(2)①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通过明月千里、梦回长安、凝望高天的细节描写直接抒情,表达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②对边关艰苦生活的厌倦。金甲冰冷、戍楼苦寒,把将士的内心情感融入景中。③对边关将士的同情。写了如泣如诉的角声、凄冷残星,以景衬情。(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诗意】 明月千里照着长城,将士的盔甲寒冷如冰,戍楼上寒风凛冽,又把长安吹入梦中。
思乡的时候仰望苍天,苍天像思愁浩渺无边。更漏的残声里残星稀落,城头响起几声呜咽的号角,在纷飞的大雪中回荡。
3.(2016·湖北重点中学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村 行①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 ①宋淳化二年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试举两种并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体会这首诗的情感,注意前三联写景句子里景物的特点,“菊初黄”“胭脂色”“白雪香”,景物优美迷人,“信马悠悠野兴长”体现作者的惬意。尾联诗意有了明显转折,“忽惆怅”“似吾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如颔联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本题可从修辞、动静、对比等角度分析。
【答案】 (1)诗人骑在马上,穿行于山间小路,安闲地欣赏着沿途的旖旎风光,突出了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就在此时,诗人突然发现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与自己故乡的十分相似,因而触景生情,产生了思乡的愁绪。同时,也暗含诗人宦途失意和有家不得归的悲凉。(意对即可)
(2)①拟人手法。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山谷回荡秋声,山峰默默无语,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初秋晚景。
②比喻手法。颈联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的红色与“荞麦花”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色有香。③动静结合的写法。以听觉写动景,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以视觉写静景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④对比手法。颔联“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颈联的颜色对比鲜明。(答出两点即可)
【诗意】 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傍晚,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数座山峰伫立在夕阳下默默无语。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像极了我家乡的风物!
4.(2016·河北石家庄市高三调研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卜算子慢
柳 永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引疏砧、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1)上阕“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几句,在整首词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考查词句的结构技巧的作用,词句出现在上阕结尾,承上启下。(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作者身为“楚客”,“伤怀念远”,思乡之情体现得比较明显;下阕“脉脉人千里”“两处风情”“离肠”又有思人之情。
【答案】 (1)①承上启下。“晚景”总括了上文的所见所闻,“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由上阕的写景过渡到下阕的抒情。②“伤怀念远”,直接表达作者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意对即可)
(2)①漂泊异乡的伤感。“楚客登临”点明自己漂泊在外的身份,正值暮秋,无限伤感。②对远人的思念。“伤怀念远”“脉脉人千里”直接抒发了对远人的思念。③无法传递消息的无奈。纵然将离肠万种尽情表达出来,但无人传递书信,也是枉然。
【诗意】 江岸的枫叶渐渐衰老,水洲的蕙草半已枯凋,满眼衰败的红花绿叶。楚乡作客,登高望远,正逢这样的暮秋天气。传来了稀疏的捣衣声,断断续续回响在残阳里。面对这傍晚景象,我心怀伤感,思念远人,新愁和旧恨,接连涌起。
相思的人在千里之外,两处相思却相隔万里千山。雨后天晴,秋高气爽,能看到远方的十二峰,十二峰依旧是那样的翠绿。长久无语,谁能懂我此刻的心情?就是我把这离肠万种的心情写出来,又怎么能寄去,托谁寄出去?
5.(2015·江西宜春四校联合)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贼平[注]后送人北归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注】 贼平:指平定“安史之乱”。
(1)除借景抒情外,这首诗歌还有一种突出的表现手法。请指出该手法,并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绪?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 (1)解答此题要从全诗的角度宏观分析,同时要熟悉表现手法的种类。全诗八句,前三句写诗人与朋友在战乱时一同从北方避居南方,日夜思乡而头生白发,写的是现实情景,属于实写;后五句写了友人独自还乡的情景,是想象的内容,属于虚写。由此便可得出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2)诗人在诗中表现了多种情感。首先从标题“贼平”就可以看出诗人对“安史之乱”的痛恨之情。“他乡生白发”表现了在战乱时期流落他乡不得北归的惆怅。“残垒”“故关”“寒禽”“衰草”则表现了对故国残破的悲痛叹惜。本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后两联中也表现了对友人的牵挂之情。从全诗来看,国家大乱初平,人生白发,也表现了对岁月易逝的感叹和对人生前途的忧虑。
【答案】 (1)本诗突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首联实写,交代诗人和友人当年同时离家避难,如今诗人送友人“独北还”;颔联首句实写流落他乡白发已生,而后句则虚写“旧国”青山如故;最后两联虚写,想象友人“北还”途中的寂寞、艰辛、愁容不展。虚实结合,互为补充,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情感。
(2)①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战争)的痛恨之情。②多年流落他乡,无法归家的惆怅之绪。③对故国残破的悲痛之情。④对友人“北归”旅途艰辛的牵挂之情。⑤对岁月易逝,人生多舛的感慨。(答出三点即可)
【诗意】 战乱时我和你一同避居南方,时局安定你却独自北归家园。流落他乡头上已经生出白发,战后的家乡也只能见到青山。晓行要经过许多残破的营垒,夜里只能披星露宿荒凉故关。旷野里的飞禽与枯黄的野草,将处处伴随着你的悲苦愁颜。
  
1.(2016·课标Ⅲ,8~9)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1)这是一道比较炼字题。比较时要联系语境。无论选择哪一组来鉴赏,都要联系“尚嫌”“犹识”二词,结合两句诗整体理解。“健”“明”,说明虽年老而体壮,故嫌弃弓软,识得战阵,当然可以为国驱驰;“弱”“昏”,说明年老而体衰,却犹嫌弃弓软,识得战阵,愿杀敌报国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强烈。(2)本题要求比较辛词和本诗情感的不同之处。要抓住两首诗歌中关键的词句来比较分析情感的不同。从本诗第二联、第三联以及尾联中的“羞见”等来看,主要表达了作者虽已年老但仍存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辛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是初中教材的名篇,考生应较熟悉,分析时要回想积累,从“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来看,表达的主要是作者报国无门、时光易逝的感慨。
【答案】 (1)观点一:“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2)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诗意】 三十年前我就学习了兵书,我的名字也经常在当代俊杰中出现。曾经为了勇赴国难我披上铠甲,即便家里贫困,我也定然不肯卖宝刀。而今我臂力尚且强健还嫌弓弦弹力疲软,我目光依然敏锐还能识得许多高明的战阵。昨天夜里庭院前刮起秋风,寻找秋衣看见了以前的盘花战袍,我不由得感到无比羞惭。
2.(2016·江苏,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 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析】 (1)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词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词句意思归纳概括。本词上阕寥寥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这里特别突出“故将军”一语,表现了作者对势利的灞陵尉的愤慨。同时,词中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了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射虎”二句写李广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词中“落魄”二句写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作者只用数十字便勾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平主要事迹,且写得有声有色,生动传神。(2)分析作者寄寓的感情,需要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词句意思。“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化用杜甫《曲江三章》第三首,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回应同居山间的邀约,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借汉言宋。一是汉时开边拓境,健如李广者本不当投闲,然竟亦投闲,可见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乃古今之通病,不必为之怅恨;二是汉时征战不休,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今日求和讳战,固当斥退一切勇夫,更不必为之嗟叹。以李广自比,从反面立意,表达了作者痛恨朝政腐败,近奸佞而逐贤良,深恐国势更趋衰弱的担忧和对朝廷的不满。“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以自然现象比喻人生际遇,隐喻奸佞之人的阴险和卑劣,抒发壮志难酬的悲凉。
【答案】 (1)第一问:灞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2)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诗意】 以前,汉代的李广将军,曾夜出与友人在田间饮酒,回到灞陵亭,下马住宿营,灞陵尉喝醉了出言侮辱他,虽然来时匆匆,灞陵尉可能还不认识李广将军。但李广将军闻名天下,桃李树虽然不会说话,树下自然成蹊。李将军在南山半腰里,一人一匹马去射猎,误把草丛里的石头当作老虎,弓弦发出了惊人的响声,箭镞射进了石头,把石头都射裂了。这样的英雄没有封侯,到了晚年,退居山村,过着耕田地、种菜园的生活。
谁到杜曲去种桑麻?我是不去的。我要穿上轻便的短衣,骑上一匹马,到南山去学李广射虎的生活。我要风流潇洒,慷慨激昂、谈笑愉快地过一个幸福的晚年。汉代开拓边疆,打击侵略者,保卫边疆的事业是伟大的,不少人在这个长约万里的国境线上,建功立业。可是,为什么正在非常需要人才的当时,像李广将军这样有胆略、有才干而且曾经在边疆建立过奇功伟绩的人,也落职闲居呢?我正在沉思的时候,纱窗外,斜风细雨,送来一阵轻寒。
3.(2015·江苏,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 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提炼和概括诗歌中相关信息的能力。对诗人“开颜”的原因诗中一再提到,要仔细筛选相关信息,再作适当的联想、引申、整合。如题目中的“新居”可联想到朋友新居刚刚落成;颔联与颈联描绘的景色很迷人;首联中点出的风景之“闲”可衬托诗人心境的“悠闲”;颔联与颈联新居环境描写中选取的典型物象——水、山、松、月、红药,可暗示主人的品位高雅;尾联“认得”一词,此处意思为“能够确定某一人或事物是这个人或事物而不是别的”,相当于说“只有老朋友你能长处此间”,表达诗人对朋友的仰慕、认同,说明二人是志同道合、心灵相通。再对上面内容加以提炼整合即可。(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目问的是什么,“赏析写景艺术”换一种问法就是“写景手法是什么?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描写景物的手法通常有:①描写景物的角度(空间、色彩、感觉器官等);②表现手法的角度(抒情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等;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铺陈描摹等);③结构特点的角度(一句一景、句句写景、景语作结等);④锤炼字词的角度(一字传神,惟妙惟肖再现景物特点等);⑤修辞手法的角度(考纲列出的七种)。“赏析题”答题时要具备三方面内容:一是“运用了什么手法”,二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三是“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或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具备以上的知识储备,解答此题就有了明确的思路。困难的是难以找全所有要点,特别是第一点——“选取景物,铺陈描摹”。(3)本题考查考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的难点在对“认得”一词的理解。联系首联中的“暂”字,可以看出诗人十分羡慕窦员外闹中有静、忙中有闲、优雅闲适的生活情趣。注意这其中既有赞美、羡慕之意,又有认同之感。
【答案】 (1)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白己心情闲适;主人品位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2)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3)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诗意】 秋日的一天,诗人长久喜爱街西悠闲的风景,来到窦员外新居之处突然喜笑颜开。清光门外,有一道渠水围绕着院子,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处的点点秋山。院子里种植着几棵松树,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院子里还栽种了很多芍药,等到春天就可以欣赏芍药花开满园的美丽景色。不要说室内案牍堆积满地,我在此和你相识成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
4.(2015·重庆,1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 事 近
[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 (1)此题考点为赏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技巧的能力。前两句勾勒出作者“高卧”船头“仰看”映入江中的山色时的画卷,不难看出作者闲适自得的心情。后一问考查炼字,“插”为动词,有尖锐之感,诗中是山峰映在水中的意思,这更突显了山峰的尖峭、挺拔。(2)此题考点为赏析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由前句“仔细乱篙撑处”可以看出诗人在观看竹篙插入江水时的景象。“悬崖”“崩坼”的意义均与山峰有关,“崩”为“崩塌”,此处的“悬崖”是倒映在水中的陡峭山景;“坼”为裂开,指倒映在水中的山影因江水的涟漪而变得散乱。
【答案】 (1)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2)“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诗意】 我一个人仰卧在船头,抬头看这幅江中山色的优美画卷。只见山峰映在水中,一派尖峭、挺拔。它们都被绿色波痕隔断,一片葱茏。  这水中映出的丛竹、幽石、山峰,正如天神展开的十折画屏风,遮住半面江心,黑压压的。我只能小心谨慎地撑篙,真不忍心看到乱篙把江中的山影漾乱,那样,美景就将被破坏。
5.(2014·天津,14)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暮 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与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生必须在理解关键词含义的基础上,结合诗歌内容来回答。结合诗歌中体现暮春景色的意象来解读,“落花”“柳绵”“东风老”“子规”都透露出了暮春的信息。(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诗歌的三、四两句涉及两种意象——“桃花”与“涧水”,题干中问的是作者如何描写桃花的,这就表明描写的重心是“桃花”,所涉及的表现手法是暗写或间接描写。(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的情感主要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分析得出。《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东风”“子规”等暮春意象营造了一种落寞伤感的意境,《暮春山间》则展现出一种幽美静寂的意境。
【答案】 (1)花瓣飘落,柳絮飘飞,春风将尽,子规啼叫。
(2)没有直接描写桃花形态,而是借涧水暗写桃花之香。
(3)《暮春》一诗主要抒发了诗人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一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欣赏山中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感。
【诗意】 《暮春》:三月暮春时节,众芳凋谢,只有落花知道我的悲愁。春风将尽,白色的柳絮随着春风飘荡,夕阳独木,只有杜鹃鸟的苦啼。
《暮春山间》:慢慢走在春天的山林里面,春天的天日很长,黄莺没有歌唱,燕子飞来飞去忙着找食。桃花飘零,落红没有人注意,在山涧溪流中洗手却闻得到桃花的芳香。
6.(2014·江西,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 轼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 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②翁:苏轼自称。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解析】 (1)此题考查常识积累。“舞雩风”出自《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在作答时,一定要注意题目的问题指向:一是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二是要结合作者的思想及诗歌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平时对苏轼生平的积累,同时根据注释“海南黎族人”和诗歌内容“天涯万里”可知,此诗是苏轼被贬于海南时所作。海南是中国的最南端,素有“天涯海角”之称,而在唐宋时,则是边远偏僻、蛮荒险峻之地,相比中原的富庶,在这里戴罪立功的艰辛令人闻之色变,加之琼州海峡在古代时就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天堑,风高浪急,流放者都要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才能抵达,可见被贬海南,是一种非常严酷的惩戒。但就是在这样的肉体及精神的折磨下,苏轼竟然还能与小儿嬉戏,产生舞雩之感,可见其人生态度之旷达和乐观。
【答案】 (1)《论语》
(2)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诗意】 三四个天真活泼的黎族孩子吹着葱叶,来迎接我这个来自远地的老翁。不必对万里流放生涯过于在意吧!这个小溪边上自有呼风唤雨的土著民风,这种淡泊的生活同样快乐啊!
7.(2014·辽宁,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点绛唇 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 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艹频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1)“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尽放”采用比拟手法写卷帘,同时词人写春愁竟然可以“尽放”,也将无形之春愁写得具体可感。答题时,要准确使用术语点明技巧,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2)题干部分已经给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愁”或“喜”,考生可以选取任意一个角度作答,也可以两者兼而有之。解答时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写出诗歌主要表达的情感(或悲,或喜,或“悲喜”兼有),第二步,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答案】 (1)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2)(示例1)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
(示例2)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艹频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和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示例3)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
【诗意】 我午梦刚刚醒来,把帘子卷起,将春天的愁闷放出去。白日漫长,又无诗朋酒侣,只有与黄鹂相对而语。  柳絮纷飞,萍草吐露香气,呵,原来春天就在这里。我们划船前去寻觅春意,心想吟诗尚未构思成句,砚池中已落满了梨花。
8.(2013·课标Ⅰ,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鹊 桥 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 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 洲烟雨:指长满 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析】 (1)解答本题先翻译后概括。本词开头便以一往情深的笔触追忆当年与同僚纵情博弈、猎射驰驱的豪迈戎马生涯。第三句由前两句回忆而折入现实,如今无人记得当年的豪情壮志,愤慨之情便油然而生。因此后两句词人便描绘出了两类人物的两条道路,以此对比,词人的深沉孤愤与掉头不顾的傲岸之情得以全面展现。(2)本题稍难。本词为作者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表现的是身寄湖山,心存河岳之情。下阕前三句写湖上生活,无拘无束,独来独往。第四、五句作者借用典故翻出新意:皇帝既置我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属闲人,何用皇帝赐予?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谁又稀罕你皇帝赐予?不屑之态,不平之情,蓄积而出。
【答案】 (1)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却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2)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不屑之态,不平之情,蓄积而出。
【诗意】 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博弈,骑上骏马驰骋射猎,如今谁还记得当年豪迈之举!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志存天下的儒生(如己者),却被迫投闲置散,做了江边渔父。  八尺轻舟,三扇的乌篷船,在长满 草、烟雨空濛的小洲独来独往,官家(皇帝)既置他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予吗?
 
 
考查角度 设疑方式
主旨内容的评价 ①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试作赏析。
②概括这首诗×联的内容。
③赏析两首诗中不同人生感悟的差异。
思想情感的评价 ①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概括这首诗×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①这首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②关于诗歌前人有如此的评价,谈谈你的理解。
通过表格分析可知,高考诗歌关于“思想内容、观点态度”的考查,一般是从主旨内容的评价、思想情感的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等角度入手,分值控制在2~6分之间。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加大了思想感情类试题的考查力度。细究近几年的考题可以发现,大部分都直接考查了诗歌的情感,多采用主观题形式进行考查,或着眼于具体诗句,或着眼于全篇。有的直接要求回答作者情感或观点的内容,有的直接要求回答情感变化的过程,有的要求对作品的思想和作者的感情做个性化的解读。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旨内容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内容方面包括意义的表层深层评价、常识典故传说评价、经历主张志向评价,思想感情方面包括意象评价、情感倾向评价。
  答题思路
1.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旨。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有关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②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③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④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
2.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思想感情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情感类别,如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②情感载体,如杨柳—离别、菊花—高洁、圆月—思念、落叶—失意等;③抒情方式,如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触景生情等。
  答题模板
1.认定诗歌题材,整体把握内容。如山水田园诗、羁旅行役诗、思乡怀人诗、咏物寄兴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等。
2.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为“××句(联)写了××”。
3.揭示主旨或诗人的感情。
答题模式一般为:这首诗描写了……,抒发了……的情感。
  (2015·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虚[注]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傍高冢多贵臣,娥眉目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 虚:废墟。
请赏析两诗中画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两诗中画线句子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根据[满分导学]中[答题模板]的提示,首先经过初步读诗,我们确定两诗的题材为咏史诗和即景抒情诗,然后,分析诗歌内容,分析诗句蕴含的情感或观点,不能孤立地就句析句,而要把诗句置于全诗中,联系相关语境全面分析。第一首,先写魏武的文治武功,然后写其后“城郭为墟”“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感叹时光易逝,世事沧桑;第二首,先写春江月夜美景,再发时间永恒之问,最后以议论抒情,“人生代代无穷已”,发人类绵续永存之感慨,“江月年年望相似”,抒宇宙永恒之感叹,两者对举,表现出豁达乐观的情怀。
【答案】 “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以都邑变为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将人类的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强调人类的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
【诗意】 《邺都引》:你看那魏武帝曹操艰难创业争夺天命,奋起与群雄驰骋中原争夺天下。白天率领将士攻破敌人坚固的营阵,晚上与文人雅士赋写出华丽的篇章。邺都城池繁华宏大,曲折环绕,农桑林木沿漳河层层密布。曹操昔日所建城郭如今已成废墟,一代代人事改变了,只有西园的明月尚在。邺城旁的高墓大坟多是那时的王公贵臣的,而魏武帝时代的众多姬妾、歌伎,如今都化作了尘土。尝试着登上铜雀台当年大兴歌舞之处,如今也只有凄冷的秋风使人发愁。
《春江花月夜》节选: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江边上什么人最早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开始照耀人间?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执着地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一直不断地送走流水。
 
1.(2016·河南郑州市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临 江 仙
陈克①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 ①陈克:北宋末南宋初词人。浙江临海人。作者作此词时侨居建康(今江苏南京)。②江城:指建康。③齑盐:腌菜和盐,这里指代养老之处。
(1)首起两句“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1)此题考点为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词句写金兵进犯、连年侵扰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是对敌人的恨,对朝廷不抵抗的怨。做题时还要考虑词句在结构上的作用。(2)此题考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上阕作者情绪已经明确,下阕由对家国的愁,转向写个人无处寄身之苦。抓住题干的“哪些情感”,多角度考虑。
【答案】 (1)这两句是说,十年来金兵进犯的脚步从未停歇,侵略者的铁蹄已直逼江城。此句从战争时间之长、波及面之广突出了当时形势的严峻,表达了词人对侵略者的谴责(或“对连年战争的厌恶、痛恨”)和对造成此局面的赵宋王室的不满,(答出任意一方面即可)为后面描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做铺垫。
(2)①亡国之痛。作者作此词时,中原已经沦陷,北宋已经灭亡,金人兵临建康,这种残酷现实让词人产生了亡国之痛。②年华已逝之悲。词人年华逝去,鬓发如雪,衰老之悲油然而生。③对晚年安居生活的渴望。词人生逢乱世,侨居异乡,渴望能归老吴兴。④离别的哀愁。词人将要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依恋不舍,离愁别绪笼罩心头。(答出任意三点、意对即可)
【诗意】 十年来金兵进犯的脚步从未停歇,侵略者的铁蹄已直逼江城。自己消磨了岁月,稀疏的胡须已全白如雪,衰老的面孔流着涕泪,在冬天的寒风中几乎要结冰。岁月逝去这一事实使我感到惊恐。  何处是我终老之地?我的缘分大概应在吴兴之地吧!但离去后,与这里的老朋友也会互生想念之情。在下雨的深夜,孤灯伴着孤影,满腹离愁别绪,难解难排。
2.(2016·四川成都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检测)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 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①,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不能荐②,羞为献纳臣③。
【注】 ①《战国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②祢:祢衡,很有才华,孔融曾上表推荐他。③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
(1)对本诗首联进行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作答时先翻译首联意思,再从艺术技巧和写作内容考虑,律诗四联章法是“起”“承”“转”“合”,起句一般扣题来写。(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做题时先注意首联的“怜”,是同情的意思,含着对友人的同情安慰之情;诗的尾联有自责之意。同时,注意体会诗中颔联、尾联典故的含义。
【答案】 (1)①点题:“不得意”,暗扣标题中的“落第”;“柳条春”暗含送别之意,点题中的“送归”。②情感内涵丰富: “怜”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况复”递进一层,将伤别之情和人生不如意融合起来,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丘为的怜惜。(意思相近即可)
(2)①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首联用一“怜”字直接表达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颔联表现对丘为盘资耗尽困于长安、返回时忧愁煎熬新添白发的困境的怜悯。②尾联表达了诗人自愧不如孔融,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的自责。同时“羞”中寓愤,暗含着对贤才遭弃的愤慨。(意思相近即可)
【诗意】 叹息你又一次不能遂意,何况是在这柳条新绿的初春。客居京城,金钱全部用尽,回家时只落得新添白发。太湖边只有你三亩的田宅,遥遥万里外凄凉凉一个归人。深知你有祢衡之才我却无法推荐,惭愧我空为一名献纳之臣。
3.(2016·安徽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满江红 山居即事
辛弃疾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鸂鶒①,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注】 ①鸂鶒:一种水鸟,又名紫鸳鸯。
(1)词的上、下阕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如何理解词人的“足”与“未足”?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析】 (1)本词题目为“山居即事”,词的内容扣紧题目来写,描写老词人初夏季节的山居生活清闲情景,表现老词人喜爱这风景优美、人情淳朴的山村生活环境的安适情怀。描述景象时注意抓住种种意象,并归纳意境特点。(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先翻译这句话,再体会其中的复杂情绪,它写出了词人对此田园风景的满足感,也传递了词人志愿未得实现的微憾感,而终归于以理遣情的平静旷达。
【答案】 (1)上阕描写的是优美的山间自然风光:轻鸥飞来,点破一泓绿水;水鸟嬉戏争浴;飞泉流泻,涌珠溅玉。下阕描写的是宁静祥和、生机盎然的田园图景:春雨过后,水满秧绿;陇上黄牛闲眠;绿油油的麦苗直铺云际;簇上蚕丝,正似朵朵白雪。
(2)“足”体现的是山居生活带给词人内心的美好感受:山村风景优美,田园生活宁静,乡间人情淳朴;“未足”表现的是词人志愿未得实现的遗憾,“何时足”含蓄地流露出词人不甘满足于眼前山居生活的惆怅与无奈。
【诗意】 几只轻盈的鸥鸟飞来,把满湖碧绿澄澈的湖水都扰动了。还有不知哪里来的一双紫鸳鸯,也故意加进来逐水嬉戏,争闹不休。我一面细读《离骚》,一面举杯痛饮;在饱看翠竹之余,也不推辞各种肉食美味。附近还有一道瀑布,犹如明珠飞溅,供我观赏,它不停地倾泻着,似日日捧出千斛明球。  春天,雨水丰足,新播下的谷种长出了碧绿的秧苗;进入农闲时节,小黄牛懒散地打着瞌睡。地里的麦子熟了,有如连绵不断的黄云;蚕房里白花花的新茧簇拥着,恰似堆堆白雪。哎,若是要追求人生的富足,眼前已经可以满足了;如还不满足,那什么时候是满足?几位老农见我闲着没事,就邀我到东园去走走,说是枇杷已经熟了。
4.(2016·山东重点中学第二次调研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 杨 子
李白①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②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注】 ①作者一说为岑参。②“杨叶”一作“杨柳”。
(1)从表达技巧上简要赏析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后两联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根据诗句可以看出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等手法,然后根据手法分析表达效果,写出了“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条迎风摇曳的美好春景”,以乐景衬哀情。(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惜别”直接点明中心,“马上赠鞭”以示纪念,“新月到应圆” 写诗人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都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答案】 (1)运用比喻、夸张(对偶)、乐景衬哀情(衬托)等手法,“梨花”似“雪”,“杨叶”似“烟”,运用了比喻;“千树”“万条”是夸张手法。描写了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条迎风摇曳的美好春景,以乐景衬分别时的哀情,也是对朋友前路的美好祝愿。
(2)对朋友的依依不舍惜别之情,豪迈豁达祝愿之情。诗人喝得酩酊大醉,又“马上赠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尾联写诗人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以及美好祝愿的感情寄托。
【诗意】 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我喝得酩酊大醉。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芽迎风摇曳,然而我却在这美好的春景中送别友人。把不舍之情寄于酒中,一饮而尽。待到真的要分别之时,“马上赠鞭”,以示纪念。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目送友人归去,想象着友人的路途,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吧。
5.(2015·东北三省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2)题。
下方山[注]
[南朝·梁]何逊
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
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
鳞鳞逆去水,弥弥急还舟。
望乡行复立,瞻途近更修。
谁能百里地,萦绕千端愁?
【注】 方山:六朝时渡口。
(1)诗歌三、四句中“白”“黑”两字的使用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归乡途中诗人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 (1)本题从炼字角度考查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的能力。诗歌的三、四句意境凄清,白皑皑繁霜遍地,黑沉沉浓雾漫江,一切景物都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隐隐约约,依稀可辨。作者的心情也和这黑暗的早晨一样沉重。在我国古典诗文中,“繁霜”“苦雾”都是用作悲伤忧郁的象征。(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观全诗,抓住关键词体会诗人情感。“寒鸟”“落星”“繁霜”“苦雾”,景象凄清,很好地烘托出人物的复杂感情。而五、六两句,写主人公逆水行舟,匆忙归乡,用“鳞鳞”“弥弥”两组叠字,状写其心潮的不平静。作者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家乡走去,他远望家乡,走走停停,近乡情更怯,离家越来越近了,可作者反而思绪万千,愁肠翻滚。
【答案】 (1)“白”写出遍地繁霜使早晨的河岸变白,凸显霜之重;“黑”写出浓重的雾气使河流变得黑沉沉,凸显雾之浓。黑白对比鲜明,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隐含着作者内心的凄凉与沉重。
(2)沉重——急切——情怯(心情矛盾)。诗歌前四句借景抒情,表达内心沉重之情;五、六句写诗人逆水而上,匆匆返家的急切之情;后四句抒发离家越近,反觉得路途漫长、愁肠百转之情。
【诗意】 寒鸟在光秃秃的树枝间跳来跳去,发出悲切的叫声。稀拉拉的几颗星星映落在河中,随波浮荡,闪射着微弱的光。清晨,我急匆匆地赶到方山渡口,看到白皑皑繁霜遍地,黑沉沉浓雾漫江。我正逆水行舟,匆忙归乡,心潮很不平静。近乡情更怯,远望着家乡的方向走走停停,离家越来越近了,可我反而思绪万千,愁肠翻滚。通往家乡的最后一段百余里的路,因为我忧愁千端反而觉得漫长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