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台北,看着少量的高楼和大量的老旧房子,四处张贴着不同文创或展览的海报,人们悠闲地带着笑脸走在路上,你很难想象这是一座当代大都市的样貌,因为这里的节奏是缓慢得如此适合人们思考和发呆。 这是台湾最快的一所城市,可想而知,台湾其他城市的人们的生活节奏该会如何。一座城市的姿态大体从路人的精神样貌、行动和步伐可以窥见:香港行人步履匆匆,北京行人争分夺秒,而台北这样的从容,让人似乎感受不到这一辈台湾人的焦虑感。尔冬升导演在来台湾政治大学开讲座时提到一句,在他看到的这一辈大陆、港澳、台湾的年轻人里,当属台湾年轻人的焦虑感最轻。 我第二次踏上这片土地读书,在一次与台湾朋友见面时,得知他目前延毕中。“为什么要延毕啊?”我很惊讶,在我的记忆里,他算得上是一个紧紧跟随学校教学步伐的人。“因为想等明年去游学(一种短期访问学习),毕了业就没机会啦。”台湾对延毕现象可以说见惯不怪了。以2000年至2008年为例,台湾大专校院日间部全体学生延毕率在15-17%之间,男学生延毕率为17-23%,约为女学生的两倍。全体学生延毕率以一般体系的公立学校最高,约近20%,2012年,全台湾延毕人数创下新高,达到5.4万人次。因为台湾的公私立大学学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学费相对较贵的私立大学里,也存在一些学生抢着早毕业,希望能尽可能省下学费。在学杂费相对较低的公立大学里,学生们似乎就不这么急着毕业了。 起初,我对延毕并没有好感。不仅为家庭带来经济压力,相对应的也耗费掉了本可以开始积累的一年工作经验,除此之外,还要承受他人异样的目光。我在政大社团中结识了一位曾经和我同届的朋友。曾经同届,是因为如今我研一,他大五。在大学的四年里,他主修了法律和教育,辅修了商科,还赴西班牙交换了一学期,最近正在准备考艺术系研究生。我问他:“你焦虑吗?”他说嗯。“焦虑什么?”“艺术系的研究计划书到底要怎么写呢?还有我马上要考律师执照了。”我相信他说的,他在焦虑着,可又觉得哪里不太一样。他想用律师执照作为对大学对父母的一种交代,只有这样,他才能从此专心钻研摄影。只要去了解他们延毕的原因,就发现他们所作出的选择,并像我想象那样对不起这一年。 对于毕业和未来,他们带着各自不同的考虑。尽管如此,我还是没忍住地问出了最好奇的问题:“你会不会和已经开始工作的同学比?产生更大的压力。”他的回答事实上有点出乎我的意外,我猜想他最大压力是与同龄人的比较,但并不是。“我还可以学东西啊,也可以接摄影的单子来赚点生活费。”大概随着延毕人数和比例的增长,“大五”开始显得不那么突兀,这个身份带来的负面评论也开始逐渐减少,越来越多人开始理解年轻人的这个选择,多了些包容,少了些另眼相待。 大陆和台湾在这个问题上的想法有些差异。台湾的教育部面对着大量的延毕大学生,呼吁着学校要介入关怀学生选择延毕的原因,而在大陆,甚至有相关学者呼吁可以适当延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姜朝晖曾在采访中提到,认可大家将适当地选择延长毕业期限作为一种应对之策,在某种程度上鼓励了大学生擅用不同的选择来走上自己未来理想的道路。但是,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大陆同学鲜少将延毕作为首选考虑,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想多攒一年经验,多领一年薪水。这也和大陆青年日益严重的焦虑感有关,大家都急着在这个社会上占据一席之地,生怕晚了一年。这不是坏事儿,当然也不见得是好事儿。 人们所肩负的焦虑感,有些是自己给的,当然更多的是社会大环境下的影响。五六十年代开始,大陆和台湾走上了各自的经济道路。如今,台湾的经济体已经经历了高速发展,变得较为成熟,而大陆,不过在这十几年间才开始快速腾飞。 这个日益增长的庞大经济体给大陆青年带来了无处不在的机遇,和无处不在的危机。晚一年进入社会,很可能你会错失一个好的机会。在大陆,年轻人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主要分为几个:背井离乡投奔大城市、高昂的房价和物价和与之不匹配的工资收入、竞争产生的岗位压力、难以纾解的精神需求以及来自传统观念的婚姻价值观影响。大陆青年都在20来岁里经历着不知该如何解决的阵痛期。韩寒甚至在赴台之旅时告诉台湾青年:“如果你们感到焦虑,来大陆待两年,就会好。”而经济相对成熟的台湾,青年人正享受着上一辈积累下来的财富和比较健全的社会福利。比如全民健保,每个台湾人只要每月交一定金额的保险费,即可享受绝大多数医疗费的保险报销,从而无需花费大量财力为生老病死储蓄。相比之下,大陆青年甚至都不太敢生病。 “北漂”现象同样发生在台湾,年轻人常常需要往台北跑,工作机会大多数集中在北部。但得益于这片土地的娇小玲珑,年轻人无需经历一场背井离乡的文化差异和本土适应。我认识一位从台南北上工作的朋友,正在一家游戏开发公司实习。自毕业到现在,半年过去了,她仍然没有转正。每个月拿着微薄的薪水,还要支付台北房租。前不久,在脸书上看到她的动态,提到她的大城市生活“比起生活的琐事,更令人畏惧的是心灵的贫瘠。”尽管从节奏最慢的城市来到台北,不同的步调与氛围未能让她恐慌。每日九点的日文读书会,享受一个人在大众运输上观察着这座城市,认识新的同事,喜欢自己的工作。她是自在的,无论以前把大城市想象得多么令人不习惯,如今寂寞什么的,已经完全没有机会趁虚而入。她最惊讶的是,为何北部人竟然觉得阴天是好天气。 台湾有着发达的文化产业。最久只要花两个小时便能从南到北去观赏一场自己喜欢的演出。很多年轻人毕业前的梦想是完成一场环岛之旅,毕业后的发泄也依然可以放下手边的事情,再来一次环岛之旅。正如我们在台湾青春电影中看到的那般热血、激情和小清新。比起大陆,台湾年轻人更易通过丰富的活动排解短暂的压抑和沉闷。 台湾年轻人也有焦虑。市场日渐饱和,经济转型缓慢,台湾青年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统计数据显示,台湾充斥着大量的大学生和硕博士,高层次的受教育程度不再带来可观的收入,大学毕业生起薪从2000年的28000新台币(约为5500-5600人民币)降至如今的27600余新台币(约5300-5400人民币)。难以改变的薪资水平,物价、房价却无法克制持续冲高。买不起房,也成了许多台湾年轻一代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怎么办?“那就不买了。”台湾朋友洒脱地告诉我,没有这些欲望,他更能追寻他的梦想。 我所看到的台湾青年,或许因为身处在变化较为缓慢的土地上,少了一份急躁的情绪,多了一份淡定和从容。前不久在朋友圈疯转一篇来自985/211大学学生的文章,那时我在台湾,还没来得及阅读,就收到了四川朋友的留言:“现在的年轻人怎么把大学买不起名牌当作自卑的事情呢?你看了吗,那价值观真奇怪。”相比之下,台湾青年对于物质就没有那么执着。更或许,台湾这片不大的土地,给了年轻人更多的安全感,背井离乡的大陆人,对于所在工作城市的一套房子的渴望,也是对安全感的诉求。如今,台湾年轻人追求着一种“小确幸”的生活态度,会努力,也会知足,他们可以不想太多就扎进自己的梦想里,也有足够的勇气承担过程中的失意。 每一个处在人生四分之一阶段的人,都面临着不可避免的人生危机,我们需要选择,而这个选择必然在未来的道路里,对我们产生重大而不可磨灭的影响。两岸的青年,有着对生活不同的理解。你我都处在这个巨变的时代,被推拥着前进着,不会过得太差,却也不知更好的尽头在何方。 文|黄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