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咖啡,所以台北。这个标题是去台北前做功课时就定下的,一来此行主要目的是泡咖啡馆,台湾的风土人情等有机会自行车环岛的时候再慢慢感受。二来,每次听到身边一些去过台湾的当权派官员们,用鄙视的腔调描述台湾怎么破旧怎么还不如我们,我就生气。在我看来,高楼大厦,宏伟工程,标志性建筑只是他们的野心和政绩,和我们的生活扯不上什么太大的关系,我们的生活不由这些符号构成。身处城市角落的咖啡馆,才真正以参差多态的形式呈现着城市的美好。也只有这些小小咖啡馆,才能真正给我们温暖!咖啡馆,才是公民生活的坐标!两周下来,结合实地亲身感受,台湾已经是我我心目中当之无愧的咖啡之城。 咖啡历史悠久 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由英国人引种咖啡是1884年,在台湾。之后才引种到海南岛、云南、广东、广西等地。日据时代的台湾,就有日本人尝试在台湾种植咖啡,因其经济价值很高,被大力推广种植。曾一度产量丰富、质量优良。后因太平洋战争,日本战败撤退,疏于管理照顾的咖啡产业就慢慢没落了。再后来,随着时代进步,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咖啡也渐渐融入生活成了不可或缺的饮品,本土的台湾咖啡也再度崛起,形成了一股热潮。 在台北期间,为数不多的几次刻意拜访,就有西门町的两间爷爷级咖啡馆,南美咖啡和蜂大咖啡。成都路上的蜂大咖啡馆1956年开门营业至今,既卖咖啡也卖咖啡器材,五十多年来,蜂大咖啡的品质有口皆碑,很多老人家在这里从年轻喝到老去。南美咖啡和蜂大咖啡比邻,站在门口,咖啡香扑面而来。作为一个咖啡控仰视这两间经营超过半个世纪的咖啡馆,心生敬意和羡艳。当然也看到了我的未来,幸福和满足。 据当地咖啡同行说,六十年代是蜂蜜咖啡馆时代,当时武昌街的明星咖啡馆也曾经一度是国内文坛作家的着名聚会所。八十年代,书坊结合的书香咖啡屋在台北非常流行,中南部则流行庭园咖啡屋。九十年代,个人品味的欧洲风格咖啡馆、日式咖啡馆及目前最兴盛的咖啡连锁店更是雨后春笋般发展至今。
咖啡人口众多 即使不去台北,看看数据,台北多入牛毛的咖啡馆,就足以说明咖啡人口之多。在台北住上几天,得出这个结论更不难了。我认为理所当然应该有咖啡馆的地方,当然是已经咖啡馆林立了。对照一下我们自己所在的城市,那些我们想都想不到的地方和区域,在台北,也有咖啡馆。比如,以武汉为例,磨山,龟山,蛇山这样有风景的地方,现在没有咖啡馆,未来五年也不太可能有咖啡馆,可是台北的阳明山,五指山上竟然都藏着好多咖啡馆。在阳明山上竟然有“夜未眠”为主题的咖啡馆,到底什么人会去?我都很难想象,只能说咖啡人口巨大,市场有了细分。 再来就是在大陆几乎罕见的白发咖啡客。台大,师大附近有很多不错的咖啡馆,这个不出奇,参差在大学区也有参差咖啡书屋,但客人主要是大学生,高中生也时常能看到。可在台北街头巷尾的咖啡馆里,常常能够碰到爷爷奶奶级的客人,这在大陆就比较罕见了。所以每次看到白发客人在台北的咖啡馆里排排坐喝咖啡,我的心里就很欢喜!想象着三十年后,我牙都倒了,瘪着嘴看着参差咖啡现在这些八零后九零后客人,那时候也喝到头发都白了,一股从事朝阳产业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咖啡消费量大 台湾人爱喝咖啡出了名,不仅台北市从众多有数百年咖啡传统的欧美城市中脱颖而出,被《今日美国报》(USA Today)票选为全球10大最佳品尝咖啡城市,台湾人一年喝掉的咖啡数量也是相当惊人的。据台湾东森新闻报道,尽管经济不景气,但有业者统计全台湾的7-ELEVEN、全家便利商店、统一星巴克和85度C等连锁咖啡业者去年销售状况,发现2011年一年下来竟能卖掉3亿多杯咖啡,平均1天就喝掉超过82万杯,创造了超过200亿台币的咖啡经济。 这些咖啡连锁店多占据了一线门面,那藏在小巷子里的参差多态的独立咖啡馆呢,他们每天又卖出了多少咖啡。写字楼里的COFFEE CORNER呢,每天又喝掉多少杯咖啡,无从统计。我在台北的咖啡同业朋友杨先生,是做咖啡生豆贸易和熟豆供应商的,对台北咖啡馆不论连锁还是独立店都比较熟悉。有一天他载我在台北市内转悠,突然指着路边一栋居民楼说,这栋楼里有一个客户,每周要从他那儿进熟豆2000磅,都不知道他卖到哪里去了。熟悉咖啡的朋友大概能算出来,2000磅熟豆大约能出8万杯咖啡呢,一个月进四次货就是8000磅,换算成咖啡就是三十多万杯,要知道大台北人口也就三百多万呀。这个数据从一个侧面说明,台北的咖啡消费量之大,大到数据统计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反正我的印象是,不喝咖啡的人反而是少数派。 咖啡无处不在 在《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里,我提到大陆真正的咖啡馆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到了台北一看一比较,证明我说得的确没错。这么来形容台北应该是很准确的:有人的地方一定有咖啡馆,没人的地方不一定没有咖啡馆。举个例子,我一直在叫嚣“每一所好大学都应该有一间好咖啡馆”,这个梦想不知道在武汉什么时候能实现,但台北早就已经是现实了,大学里肯定有咖啡馆,大学附近更是咖啡馆扎堆的地方。再比方超市和商场,SOGO这样大型的有,7-11这样的连锁小超市里也有咖啡角。西门町这样的热闹地方有,僻静的小巷弄也有。山顶上,小溪旁,加油站边,甚至沿海公路边孤零零地也会戳着一间咖啡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一个不是节假日而且台风来袭的日子,朋友带我前往一探究竟,竟然里里外外坐满的客人。 武汉老城区有成片的旧租界区,老房子一幢幢很漂亮,常常幻想着有朝一日能成为咖啡一条街,这个在台北也是现实了。比如临近大学的温罗汀(温州街、罗斯福路、汀州路及周边的延展街巷)和康青龙(永康街、青田街、龙泉街及周边延展街巷),他们不是行政区划,却已经是台北人公认的人文荟萃的文化生活街区。以我的观感,称其为咖啡“社区”也不为过。这两个区域,咖啡馆和独立书店密集交织,都是极富文化意味的生活圈。用当地文化达人韩良露的话说,这些店铺的主人是用“赚生活而不是赚钱”的态度在工作,即使后来也赚到了钱,却只是附带的报酬,最大的报酬一定来自赚到了美好的生活。
注重咖啡品质 我是一个咖啡控,对咖啡有心理和生理双重需求,但还谈不上咖啡技术控。每天平均三至四杯咖啡,美式或任何单品都行,只要新鲜就好。在台北喝了半个月咖啡,新鲜烘焙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即便是带简餐的Café,咖啡也都过得去,喝到不新鲜的仅有一次。如此感受基本验证了《今日美国报》的说法,新鲜烘焙的高质量咖啡豆已是常态。 自家烘焙最近一些年在台北十分流行。自学烘焙,曾经两次在自家阳台差点引发火灾的我,深知烘焙的学问远比制作一杯咖啡要深,需要摸索更长时间,更加用心。如果不是好几次碰到主人正在现场烘焙,我都一直还在心里嘀咕,这么多咖啡馆里都摆台烘焙机,应该有相当一些是装样子充门面的吧。 大陆很多伪大咖啡馆不重视咖啡,因为咖啡卖得并不多,咖啡不是他们的主要收益来源,简餐才是。所以别说去花几万银子买台烘焙机,琢磨如何自家烘焙,咖啡豆从哪儿来的,什么品种恐怕都无所谓。至今还有一些批发市场里的各种咖啡熟豆,标签不一样而已,内容其实一样。保质期至少18个月,那是食品标签的要求,包装无毒无害,但哪里还能保证咖啡的醇香口感呢?咖啡豆要新鲜,在台北咖啡行业,尤其是消费者那里应该是早就达成共识了。尤其是竞争又那么激烈,市场已经决定了,没有哪个馆主敢不重视咖啡的品种。这一点,大陆有巨大的进步空间。
台北没有北京上海那么多的摩天大楼。恰恰是因为有这么多真咖啡馆,台北才成了我心目中理想的城市。在我看来,生活并不由这些高楼大厦大型符号构成,能给我温暖的是这些小小的咖啡馆,是她们展现了城市化到一定阶段之后才可能出现的多元包容和生活气息。之所以说“因为咖啡,所以台北”,更因为这些咖啡馆主人几乎拥有了全部台北的特质:随意而真实、简单而精致、个性而纯真,有一种精神上的文艺。他们热爱咖啡,随时准备煮一杯好咖啡与你分享。他们几乎每人都极具个性又充满人情味,让人感受到台北的温情自在,又不失精彩。而出入这些咖啡馆的台北人们,又何尝不是一群群同类呢? 摘自《因为有你,所以参差》 详情请点击原文链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也喜欢参差咖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