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美军战俘换回来的化学泰斗,他的一生献给了化学,他一生的最爱是一间实验室

 晨晓光 2016-11-10


参考|《探赜索隐 止于至善:蔡启瑞传》

图片来源|厦门大学(ID:xmu_1921)、360图片库


1950年4月6日

厦门大学29周年校庆之际

他从大洋彼岸发回了这样一封电报

——“祖国大地皆春,我怀念你啊,祖国!”



他,归心似箭

然而,天不遂人愿

朝鲜战争爆发

美国政府规定:在美留学的理工科中国学生,一律不许回国

他回家的步伐被阻挡了

这一挡,就是6年


6年间

他始终没有放弃回国的努力

他坚持年年递交离境申请,希望回国

终于,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

中国方面以释放11名美国飞行员战俘为条件

要求美国取消扣留中国留学生法令

美国移民局最终不得不同意提前放行

他是这11名留学生之一


在得到可以回国的消息后

他一边开始业务移交

一边开始日夜打点行装

他争分夺秒地把几年的实验数据拍成照片

准备统统带回祖国


眼看船期就要到了

个人的私事却还没有办

于是

薪水不领了、汽车扔掉了、保险金也不要了

还有当时只要再等一等就很有可能在美国申请到专利的机会——那会使他成为百万富翁,也放弃了

回国的强烈愿望使他无法再耽搁哪怕一秒

有朋友劝他等下一班船

他说:“我一天也不能等了。”


1956年4月

站在“戈登将军号”轮船上

报国心切的他终于如愿以偿

回到了祖国


已故物理化学家卢嘉锡这样评价他“探赜索隐老而弥笃,立志创新志且益坚”


他,是厦门马巷人

他,是厦大最老的中科院院士

他,44岁“改行”,成为中国催化化学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执著于科研,曾三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这是国家级含金量最高的奖项

他是“化学传奇”——蔡启瑞


▲蔡启瑞


1913年12月3日

蔡启瑞出生在一个华侨店员的家庭中

父亲蔡炎德从事记账等工作

维持家庭生计

不幸的是

蔡启瑞出生不到一年

父亲因患甲状腺肿瘤不治去世

蔡家顿时陷入困窘的境地


他从小就特别聪明

而且十分懂事

左邻右舍都特别喜欢他

他个性独立,知道家里生活困难

从不向母亲讨要东西


后来上学

他又凭着秉性聪明、超群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深得老师和亲友的喜爱


在读小学时

正值军阀混战、社会动荡

他先后辗转三所小学

再加上家庭困难

最后不得不面临辍学和继续求学的抉择


在一个晚上

班主任黄固吾老师特地到蔡家

劝蔡母千万别让孩子辍学

蔡母择善而从之

咬牙做出了重大决策

才让蔡启瑞有了晋升中学学习的机缘


蔡启瑞深知母亲的付出,对母亲怀有深厚的感情。在他留美工作10年回国后,真诚地说道,他急匆匆赶着回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的母亲,“我还在襁褓中,父亲就去世了,我的母亲非常坚强、勤劳,把我养大不容易,对我可以说是恩深似海,我在国外,无时无刻不挂念着国内的母亲……”

▲高中时期


1926年

蔡启瑞以优异成绩被推荐进入集美中学

集美中学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凝尽心血、倾尽资财办起来的一所学校

在这里,他找到了目标

化学作为自己今后的主攻方向

从此一生化学人


带领他走进化学殿堂的,是留日的黄开诚老师。蔡启瑞曾回忆说:“我们在科学馆里面上课,科学馆里有些设备可以做课堂示范试验,黄老师准备得很充分,在课堂实验的时候我感到物质的变化非常奇妙,介绍酸碱中和滴定等这些方面,让我印象深刻,当时我感觉物质变化这样的科学——这门化学很有用,也很有兴趣,感觉很引人入胜、很奥妙,从那时起就引起学化学的志向,以后也要一直走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

1929年9月

蔡启瑞考进了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大学预科化学组

1931年年9月

又顺利地升入厦门大学化学系本科学习

不幸的是

入学不久他就患上了肋膜炎

于是进行了长达两年的休学

但他从小就表现出不一般的资质和悟性、有超强记忆力和顽强意志

在这两年里

他并不甘于只是治病

还在家里忍着病痛复习功课

时刻准备着复学

1933年9月

蔡启瑞重新回到厦门大学学习

他的才华得到了恩师张怀朴教授的赞赏

并在他的指导下完成了本科毕业论文《硝酸锌和硝酸镉水解的量电法测定》

全文用英文撰写

本科毕业

本科毕业后

他被母校厦门大学召回任教

期间,有幸成为傅鹰先生的助手

傅先生的真知灼见开阔了蔡启瑞日后选择专业方向的视野

对他影响深远



傅鹰


傅鹰,字肖鸿,1902年1月19日出生于北京,祖籍福建省闽侯县,物理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中国胶体科学的主要奠基人。

他献身科学和教育事业长达半个多世纪,对发展表面化学基础理论和培养化学人才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在高等院校开展科学研究,创建了我国胶体化学第一个教研室,并培养了第一批研究生 。


后来他在国外博士毕业

美国的导师纽曼是从事有机化学的

问他是否要继续从事有机化学

蔡启瑞答道:“不,我就像汽车一样,到了一站又将前行,我要搞物质结构。”

留美十年

为了祖国的召唤

为了母亲的期盼

报国心切的蔡启瑞终于可以回国

▲留美归国


回国前

他在晶体结构的研究方面

已经取得相当可观的成就

回国后

当时

新中国的化学工业和炼油工业还十分落后

要改变这一现状

催化科学是关键

但是

我国的催化科学当时基本上还是一项空白

有人问

化学系缺乏催化专家,谁来挑头扛旗?

蔡启瑞回答:“国家需要,我愿意转行。”

当时

他正潜心研究离子晶体极化现象等系统理论

且成果斐然

若改行催化科学

一切需从头起步

但他没有退缩

主动请缨、承担组建厦门大学催化教研室的任务

1958年秋天

他和同事们在厦大建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催化教研室


当时实验室条件艰苦

没有什么进口的仪器和设备

他便带着大家自制仪器设备——用嘴吹制出玻璃仪器

(厉害了,word蔡先生)


吹制玻璃仪器的方法现在通常是这样的:先将石英砂及各种成色辅料经高温化成液态,然后挑出一小块吹小泡;小泡放入料池蘸取些料液,放入模具中,吹出模具形状即可。

次年

蔡启瑞就撰文向国内同行介绍了国际上多相催化(当时称接触催化)理论的最新进展

▲1959年,在厦门橡胶厂技术指导

在当时

军需民用的橡胶在合成过程中所用的催化剂有剧毒

为攻克这个难关

他白天给讨论班讲述配位活化催化原理

晚上则带领厦大催化团队和讨论班学员

进行乙炔合成苯及乙炔水合制乙醛新催化剂的探索实验

他按元素周期律试用周期表上与铬邻近的铌氧化物作催化剂

测试结果表明

氧化铌催化剂活性非常平稳

选择性和产品纯度都很高

至此

世界第一号的乙炔三聚成超纯苯的负载型氧化铌催化剂自主创新研发成功


▲1965年,教育部委托厦门大学举办的全国催化讨论班的学员合影


20世纪70年代初

他与唐敖庆、卢嘉锡联袂参加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的研究方略

后来他与卢嘉锡分别在厦门和福州

从略微不同的角度在国际上最早提出了原子簇结构的固氮酶活性中心模型

最初并称为“厦门模型”与“福州模型”

后被化学界称为“卢嘉锡-蔡启瑞模型”


▲1980年春,在固氮酶活性中心模型化合物合成实验室,向研究人员许志文(左二)、丁马太(左一)阐述提出的固氮酶活性中心模型(厦门模型-III)的学术见解

1982年,他已经69岁了

过度劳累的他起床时突然昏倒

所有人为他能不能活下去担心时

他却想尽办法要拿到纸和笔来写分子结构图

当时

他在昏迷中喊的是:催化剂!催化剂!


耄耋之年


2000年、2006年、2011年

又三次不慎摔倒

断掉的髋骨栓了螺栓

即便如此

耄耋之年的他还时常拄着拐杖到化学楼三楼催化实验室

关心和指导研究的进展

他80岁才学计算机

但他能画出连年轻人也自叹不如的精致的化学模型结构图和反应机理图

▲晚年学电脑绘制化学结构图


2013年

已是百岁高寿的他虽住院卧床不起

但仍思维清晰

心系未竟的科学研究事业

他遗憾地说:“我还有很多事要做,可是现在身体不允许了。”

2016年10月3日7时26分

他——这样一位如同“清泉般透彻”的科学家

和大家说再见了

享年104岁

(点开查看《化学界、厦门大学沉痛悼念104岁化学泰斗蔡启瑞院士!》



他夜以继日的工作

一生致力于化学研究

成为公认的“中国催化科学研究与配位催化理论概念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他的百岁传奇完美演绎了“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厦门大学精神

他曾说:“其实,我这一生最爱的只是一间实验室。”

也许

这就是学问与人品兼修的蔡启瑞先生百年科学人生的真实心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