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雨潇潇听北交

 诸葛长生 2016-11-10

点击加载图片

北交“掌门”谭利华 本报记者方非摄

刘蔚

中秋节的次日夜晚,大雨如注,走出地铁科技馆站,暴雨砸在地面激起的水雾,让四周变成了迷蒙空茫的一片,我竟然一下子辨不清东西南北,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事。于是找出手机中的指南针,确定了东面的方向,走了近百步,看见五朵花瓣盛开的白玉兰造型的建筑,才松了一口气,东方艺术中心到了。

迎着潇潇秋雨,是为了来听一场北京交响乐团的访沪音乐会,属于东艺“市民音乐会”系列。

对于申城的乐迷而言,北京交响乐团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说熟悉,是我们自然知道北京有一个乐团叫北京交响乐团;说陌生,是因为我们对北交的整体形象、真实水准其实并不十分清楚,它似乎离我们很遥远。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天津交响乐团、山东交响乐团这些乐坛新军就已登陆申城,遑论近年来厦门爱乐、青岛交响、杭州爱乐、陕西爱乐等后起之秀纷纷来沪亮相,北交却只是这几年来过两次上海,对我来说,这是第一次在家门口听北交的音乐会。

我总有这样的感觉——北交被笼罩在了中国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的“阴影”之下,这两家在京城乃至全国的影响很大,北交的生存位置难免有些尴尬。而就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北京交响乐团在它的当家人、李德伦先生的得意弟子谭利华的领导下,艰苦创业,坚持与奋斗了几十年,仅此一条便让人肃然起敬。谭利华能指挥北交与EMI合作,连续录制八张唱片全球发行,成为首支与EMI合作的中国乐团,就是他们的奋斗成果与实力的最好证明。

在曲目安排上,谭利华显然是费了一番心思的,为了契合“市民音乐会”的主题,乐团先后演奏了《坎迪德》序曲、鲍元恺的中国民歌三首、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小施特劳斯的《快活波尔卡》、瓦尔德退费尔《溜冰圆舞曲》以及瓦格纳的《黎恩济》序曲,它们基本属于雅俗共赏的小品,但又涵盖了中外,以及浪漫、现代派的音乐。北交对不同作品风格的把握、乐团曲目积累的宽泛以及整体的演奏能力都值得称道。

下半场德沃夏克《第八交响曲》,乐团完全进入了状态。谭利华的指挥胸有成竹,潇洒流畅,乐团演来娴熟齐整,有声有色。上半场因紧张而出过差错的管乐此时也放松下来,第二乐章中长笛的独奏乐段,第三第四乐章小号的演奏都可圈可点,发挥了上佳水平。

“正餐”结束,安可之前,谭利华再次展现了他善于跟听众交流互动的特长,一口京片子加上京式幽默把听众逗乐了,“听掌声,似乎有点矜持,似乎大家并不是特别希望我们加演,反倒是我们硬要演似的。”全场欢笑,他遂一口气指挥加演了三支小品,把听众的情绪一次次推向高潮。我对友人戏言:以前是北京喜讯到山寨,这回是北京侃爷到上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