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月一论征文第二期点评

 WENxinHANmo 2016-11-10
 

两月一论第二期公告

一、主题:
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诗词。

二、征文要求:
1.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行文流畅,允许写成随笔散文式文章。
2.字数1500一3000字之间。
3.主题不能作文章的题目。

三、文章征集及奖励办法
1.湘天华所有诗社成员皆有权参与活动。诗词学术研究委员会成员可参与但不参评。
2.交稿时间:2016年9月1日号至10月15号。
3.提倡诗友在本诗群内公开发表自己的文章并进行讨论,若参加征文评选须通过小窗将应征文章发送给本社莫雨涵诗友。收到即为定稿,不得再行修改。
4.湘天华诗词学术研究委员会将对收到的应征文章进行评审,决出优秀文章前三名分别予以奖励。所有优秀文章本委员会将予以保存,先以公众号推出,合适时机拟结集公开出版。
5.奖励办法:优秀应征文章评出前三名,第一名奖励湘天华冷榨茶油一罐(2.5升),价值768元;第二名奖励湘天华冷榨茶油一罐(1升),价值336元;第三名奖励湘天华冷榨茶油125毫升两瓶,价值156元。

湘天华诗词学术研究委员会发布
2016年9月1日
两月一论第二期点评


第一名
情到浓时诗也真
文/安儿

周日的早晨,一杯清茶,一卷诗书。淡淡的菊香,透过湖蓝色的纱窗,袅袅的弥漫在我的书房。我徜徉在书海里,低声诵读,用心灵去感知,用真情去融入。我落泪于“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的深情,我兴奋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昂,我感动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情。诗词里那浓茶般略带苦涩却唇齿留香的真情,是暗夜里的一盏明灯,是沙漠里的一弯清泉,是绵绵无尽的新鲜空气,荡涤我的心灵,感动我的情怀,引领我在诗词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有人说, 与那些思接古今的诗人们神交的时刻,读诗的人是沉溺的,也是幸福而幸运的。是的,诗言志、言情,好的诗词作品,一定是饱含真情的,也是会把真情传递给读者的,自然也是流传不朽的。我们读唐宋名家的好作品,哪一首不是作者情感的喷发和宣泄呢!遗憾的是,纵观当下,很多格律诗作者把诗词当成了文字游戏,要么徘徊在前人陈腐的意象之中,堆砌词藻;要么一昧拟古,躲在自己营造的不实情境中顾影自怜;要么刻意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大下功夫,迷于表象;要么拼凑前人的诗句字词,故作高深;要么用一些别人看不懂的生僻的典故,沾沾自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觉得其一,这和很多作者求大求全的心里是分不开的。有些人动不动就国家利益、集体意识的写一通,从大我出发而舍弃小我,结果看起来四平八稳的诗词,却是空洞洞、干巴巴的花架子。诗词要感人,必须饱含真情,而感情要真,就必须从小我着笔,从小我中反映时代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而这恰恰又包含着大我。其二,有些作者认为'诗言志',所以动辄就写自己的志向抱负,虽然正能量满满,但艺术感染力不强。其实,这个'志',应该是一种情感或情绪,也就是'心志'。诗是写出来给读者看的,所以诗人就要学会用诗词语言和读者交流,用自己的情绪来感染读者,因而情感必须真挚。其三,现代人生活丰富多彩,旅游呀,聚会呀等等很频繁,也很重视节日的欢乐时光。所以诗人们就写了很多这类题材的作品。应制诗、旅游诗、赠答诗泛滥,但出彩的却很少。不是缺乏个性,毫无新意,就是堆砌过度,流于形式。究其原因,还是缺乏思想感情,没有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而先贤的诗词,我们至今仍感到鲜活真切,就是因为他们所倾注的真情,到现在仍能触动我们的内心。因此,真正的好诗,是以流畅、凝炼的字句来表达世间真挚的情感的!情到真时,其意畅达,其韵绵长,其味浓烈。
 
苏轼怀念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近乎白话的句子,千百年来,赚取了多少人的眼泪。杜甫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又拨动了我们多少人的心弦,引起了多少他乡游子的共鸣。李益的'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这哀婉凄美的绝唱,又是多么的逼真而传神。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又是多么的痛彻心扉!这些诗词,哪一首不是情之真切,而艺术效果更强的呢?
   
今人也有很多用情至深的诗词好作品。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在浴血的白色恐怖年代,不顾自身安危,与妻子杨开慧女士聚少离多,也曾写下“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怎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恙。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的柔肠百转感人肺腑的诗句。至今读来,仍让人心碎不已,潸然泪下。
 
我的恩师于文政先生,一位写下上千首诗词作品的花甲老教授,在母亲节当天,感念母亲的恩德,写下了饱含真情的四首七律,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儿辞膝下欲登程,几度牵裾别意萦。
离去悲伤眸忍泪,归来惊喜手调羹。
应知千里思亲梦,难报三更盼子情。
鞠养不求甘旨厚,春晖寸草爱心倾。
 
这样的诗,任是铁石心肠,读了也会感动,也会怀想母亲的教养之恩的。我当时也曾百感交集地写下一首【清平乐】:
田间尘袖,厨下操持手。一世风烟斟做酒,尽入茶前饭后。   
皱纹莫问何多,瘦肩撑起巍峨。白发桥头凝伫,叮咛洒落心河。
 
虽然我的诗词还很稚嫩,表达并不完美,但这是我感情的自然流露,是我对母亲爱的倾泻。还有一首中秋夜思先父的七律:
 
又把相思覆一秋,难辞怆痛绕心头。
风中槛菊朝欺眼,云外霜鸿夜过楼。
常恐慈颜消幻梦,何曾明月解离忧。
泉台可有通邮使,许我叮咛叠纸舟。
 
这也是我倾注了全部的感情,含着眼泪写完的。
       
就拿我所在的油茶花诗社来说,也有很多我尊敬和仰慕的诗人。玄微散人汪公对诗词的执着,熊东遨教授高超的诗词技巧和对后辈的鼓励与提携,抱朴书生大哥和李下蹊老师笔下如行云流水般的通畅,云外、弄影、秋瞳、莫雨涵等女士用词的精炼和唯美,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他们的文字,无一不是感情饱满而炽热的。
 
而今,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积累,要求我们诗词爱好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虽然先贤们已把诗词发展到了极致,我们可能很难超越,但只要我们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精神,用真情,赋予作品新的思想、新的气象,就一定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诗,为情发而行于言,情到浓时诗也真。唯情,才能成为诗之灵魂;唯情之所切,才能成就好作品;唯情之所至,才能使自己的诗词流传于后世!
 
【弄影点评】文章观点鲜明,标题即为中心论点,一目了然。内容方面论述比较集中,全文紧紧围绕“情到浓时诗也真”这一论点展开,枚举了古今大量诗词作品作为例证,使论证更加充分。虽然立意是司空见惯,缺少新意,但有理有据,能够自圆其说。遗憾的是,论述尚流于表面,比较浅显,对论点并没有更深入地开掘,理论性不足。

【涛声依旧点评】把诗歌与自己对感情的感悟联系起来,引诗词为例来说明,语言也比较流畅,有文采,议论较客观,抒情较细腻。

【抱朴书生点评】此文紧扣'诗言情'来阐述作者对诗词本质的认识,指出当代诗词创作中存在空洞无物缺乏真实感情这一现象,揭示当代诗词创作应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抒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真实感受和认识,以适应当代人对诗词文学的适时需求。文章用笔细腻,例详实,观点鲜明。美中不足处为分析论证尚末深入下去,导致其逻辑力量稍稍欠缺。


第二名
诗与生活
文/雪落无声

 生活,何为生,何为活?生,需吃,需穿,需阳光,需空气;活,有诗,有文,有思想,有感情,合而谓生活。诗不能让我们生活的更富裕,却可以让我们生活的更快乐。
生活节奏的加快,手机网络的发达,诗词好像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赵远了。做为一个古体诗词的爱好者,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如何创作诗词作品,怎样的诗词作品才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生活,让更多的人喜欢诗词,是我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而蔽之,思无邪。”而现在的人,要面临的社会压力太大,升学,就业,房子,车子,孩子,老人。这样的社会环境,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欲念和杂念,而做到思想单纯更不容易,所以诗显得离生活更远了一步。
而作为一个基层的诗词团体成员,一个对诗词感情深厚的爱好者来说,我一直相信,诗虽不能改善生活状况,但能改变生活质量。而如何创作出让现代人喜欢的诗词作品,如何让古体诗词作品与现在的生活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我有几点见解,分析如下。
诗不能离开生活。古人的诗词作品中,其美悠远,其语深邃,道世事,道相思,皆与其当时的历史和社会环境相关联。这也是那些传唱千年的名篇至今不朽的意义所在。所以,我们现代人写诗词,也一定要与现在的生活相联系,不能一味的拟古。古人可以明月千里寄相思,那是因为距离太远,音信难传,而今手机,视频,高铁,飞机,让距离缩短了,所以我们要换一种方式写相思了。
新时代的古体诗要有新事物,新词语入诗。“无语凝咽,兰舟催发”“楼台残苑,折柳垂帘”,虽听来美矣,只是现代人读来,总觉是隔了些许。如电视剧中所见到的,如书中所读到的,让熟悉古诗词的人读来,固然是很美。可是让从小学习白话文的人总是有些难懂,所以要想更大范围的传播古体诗词,我们还要创作一些有新时代气息的作品来,让诗更广阔的生长在我们现代社会的人群中。
另外,古体诗词的推广和讲课中,我也试着用了一些新的方法。在一次与一些小学生的培训中,我就试着举了自己写给孩子小时候的一首戏作:小小草原一只狼,惹得小女挂心肠。每天隔屏多次看,就怕坏蛋灰太狼。当时很多小朋友喜欢,也让那次课取得了比以往更好的效果。
今年暑假,在邯郸市图书馆的公开讲课中。因课题是讲《诗经》,我便把传统的经典《关睢》和现代流行歌曲《小苹果》放在一起来讲,让孩子们明白,那些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当时也得到了现场家长和孩子们的一致好评。
诗与生活,或许所言有差,或许所言无理。但是,是我自己在学习和推广古体诗词中的一些个见和经验。从中也感受到了极大的乐趣和鼓舞。现分享几首自己学习创作的用现代事物和词语入格律诗词的作品,以供大家一哂。
捣练子 说妞妞自拍
嘟起嘴,挺着腰,手指伸成俏剪刀。巧笑三分才最好,镜头里面女儿娇。
捣练子 春节祝福
 微信浅,网传轻,但借新词寄此情。猴岁顺心人与事,合家欢乐业蒸蒸。
 
减字木兰花·元宵节寄语
 声声爆竹,晨起隔窗如祝福。微信条条,千里亲朋未觉遥。
 几多私语,但借手机相寄去。诉罢真心,梦里烟花何处寻。
 2016年9月25日
 
【弄影点评】文章内容和观点有一定的新意,最可贵的是切题,非常符合比赛论题的要求,把视角放在当下,联系时代,有新鲜的论据作为论证材料,分析入理,给人以启发和思考。遗憾的是内容显得单薄了,话题已经打开,渐入佳境,却匆匆收笔,材料和论述都不够充分。标题“诗与生活”比较泛泛,缺少针对性,和文章内容联系不太紧密,文章更多的是从时代性角度入手的。

【涛声依旧点评】文章想要阐释诗与生活的关系,但阐释得不够到位。自己所举的例作,用现代一些词语与古诗词的相比,味道终究相差好远。现代人并非不能写出古色古味的诗词,也并非只能用古代汉语才写出古诗词的味道。

【抱朴书生点评】诗合为时而作。此文试图用自己的创作体验来揭示诗词创作必须反映当代生活内容,用当代人能看懂的语言写出当代人喜闻乐见的诗词作品来。这个视角无疑是正确的,但比较遗憾的是文章的阐述没有深入进行下去,使文章分析浮于表面而缺少说服力。


第三名
必须保持古诗词基本的形式特征
文/春江月

时下,从传播平台和创作群体来看,古诗词呈现一片繁荣之态,大有古诗词复兴之势。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诗词创作?
这个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古诗词当下创作的繁荣(至少表面看是繁荣的),另一方面反映了创作当中存在问题的复杂。深层的原因是人们对诗词创作的忧虑以及希望更好发展的期盼。应当说,能提出这个问题,乃“远忧”和“戚戚”者也。
可是要回答这个问题又是何等艰难!
尽管今天古诗词传播的平台和路径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方便和快捷,但是古诗词的创作也面临着前人所没有面临的窘境:第一,历史条件的变化使得诗词创作和欣赏不再具有古代一家独大的文体地位,诗词已经在事实上处于边缘的地位,古诗词更是如此;第二,前人的创作成就太大,使今天的古诗词创作更加难以出新,难以给人们提供更多新的东西;第三,今天的人很少具有古人那种渊博和深厚的古文学修养,无论是创作和欣赏都难以达到古人的高度;第四,今天的语言习惯相比古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熟悉今天语言习惯的人去欣赏古诗词具有更多的雾里看花的感觉,古诗词的创作也大量存在画虎类犬的现象;第五,古诗词的一个重大特点是高度凝练和深邃,今天的人们普遍比较浮躁,很少会坐下来潜心涵咏其中的滋味,对古人的精华尚且如此,更别说对当下人的创作进行汰沙拣金式的阅读和欣赏了;第六,今人大多数没有经历巨大的沧桑变化,无法在古诗词创作中寄寓深邃的思想和痛切的感情,更多把古诗词当做一种附庸风雅的装饰和娱乐的工具;看多了反而令人生厌;第七,政治领袖和社会名流不能进行高水平的古诗词创作,引领和影响全社会的古诗词欣赏和创作。还有别的原因和表现,恕不一一列举了。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如何进行古诗词的创作呢,似乎只剩下两条路可走了,一是如张卫东先生说的那样,传统优秀的东西别想着发展它了,能把它保存好就是最大的尊敬了;二是把古诗词仅仅当做一些人附庸风雅的娱乐工具,在小圈子里自娱自乐的玩玩算了。
这两种情况说起来都有点让人悲怆,但若仔细思考有利条件仍然存在:第一,今天创作的古诗词虽然很难再达到《诗经》和《楚辞》那样崇高的地位,但《诗经》和《楚辞》所开创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发愤而作”的传统仍然是需要和存在的;第二,前人已经给我们积累了太多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经验,使我们有可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的更远;第三,方兴未艾的古诗词热已经并继续积聚着大量古诗词的接受者,影响并将继续影响古诗词的创作热情和水平。
这三个有利条件的逻辑关系应该是这样的:第三个条件涉及的是文学作品接受的问题;第二个条件涉及的是作品问题;第一个条件涉及的是发生论的问题。简言之,就是写了有人看,知道怎样写,能够写什么。这三个条件已经把文学创作的作家、作品、读者、世界四个要素全部包括进去了。
从文学史发展的角度看,凡是文学能够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了人们真实的喜怒哀乐的作品,说出他们想说的话,想诉的要求的作品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这一条对于任何文艺作品都是适用的,古诗词也不例外。问题是如何用古诗词反映人的感情和诉求?
古诗词具有自己的特征,它有别于其他的文艺作品形式。这里必须明确一点,既然我们使用了古诗词这个概念,则这个“古”的内涵和外延的边界在哪里?是写古代的生活吗?答案我认为应当是否定的,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写古代生活的作品,即便内容完全是写古代的,如怀古诗、咏史诗等也是借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明乎此,则所谓的“古诗词”实际上就是借古代的成熟的诗词形式来抒写、反映今天人们的生活和感情,则“古”就是个形式问题,而非内容问题。
或者有人会提出质疑,说:“进行古诗词创作,不需要学习杜甫的精神吗?不需要学习建安风骨吗?”当然是需要的,而且很需要!问题是杜甫精神,建安风骨等这些东西什么形式的文艺作品不需要?在这些方面古诗词又该如何和其他的文艺作品区别开来?答案就还只能是表现形式的不同,文学理论体系中发展论、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接受论五大理论问题中,这个问题属于作品论中的文体论。
当然如果说这个问题仅仅属于作品论也是不确切的,例如在接受论中,接受者对于接受古诗词作品和接受其他作品其接受期待、审美标准肯定会存在差异的。但这些差异的产生主要还是由古诗词作品特殊的形式所决定的。那么古诗词作品的形式特殊性表现在哪里?
一般认为,诗歌具有三大审美特征:集中概括的抒情;超常神奇的想象;分行排列和精炼优美的语言。这些特征是所有诗词都俱备且应该俱备的。那么古诗词和现代诗词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古诗词与现代诗词的重大区别就在于它有成熟的形式,外在表现就是格律音韵对偶等这些方面,内在结构是起承转合等,但起承转合这些现代诗也讲究,虽然远没有古诗词成熟,格律音韵则现代诗就更难以望其项背了。现代诗也曾经积极探索过格律音韵等问题,闻一多在20世纪30年代,何其芳在20世纪50年代都探索并提出过一些现代诗的格律规范并身体力行;现代诗人也提出过“同字体”、“同顿体”、“对称体”和“素体”,但目前还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有影响的现代格律诗,即便产生了,它和古代格律诗仍然有区别,也不能完全代替古代格律诗。
因此,古诗词创作的特色之处就在于它有完善优美的格律和声韵运用,没有了这个,则古诗词和现代诗歌的差别就很难区别。这也是所有古诗词网站和古诗词交流平台都集中于格律诗词创作的原因所在。很少见到有人写古体诗的,是不是因为它的自由特性无法明晰的和现代诗区别开来,所以就少写或不写?没有调查则不敢妄下结论。
近体诗创造的“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格律形式使得近体诗不仅和自由体古诗区别开来,到今天也没有寻找出超越它的理想的诗歌形式,再加上前人在近体诗的创作上的辉煌成就,就使得古诗词具有了非同寻常的魅力。(词和曲虽然句子长短不一,但他们的平仄格律比律诗和绝句要求更严),因此,古诗词的创作,首要和必须的是要学习掌握诗词的格律规则,并熟练的运用它进行创作,切记不能随便突破,否则这个“古”字就失掉了。
至于语言的运用呢,笔者认为语言是发展变化的,不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完全使用古代的语言,或者又有人说,“不用古代的语言还是古诗吗?”文学史的发展告诉我们,各个朝代的古诗词写作都大量使用了该时代的语言,即便不用该时代的词汇,其表述方式也深受该时代语言习惯的影响,何况诗还有雅俗之分呢?
那古诗词创作中的其他诗体,比如乐府和歌行等呢?答案很简单,这些古诗形式也有不同于现代诗的特点,认真学习就是了。
结论:今天的古诗词创作,无论使用现代语言还是古代语言,无论是什么风格,都不易做过于严格的要求,但古诗词的基本形式特点(注意是基本)则必须做严格的要求。至于是出于保留传统文化的目的而力求古雅,或者藉古诗词这种形式反映现实而追求通俗,那就听凭各人的主张去行事了。
时下的古诗词创作本质上更多的是一种学习和普及的过程,距离创新的目标还相距太远。但是,文学发展史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古诗词创作的现实性和情感性,并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准,则古诗词创作还是大有可为的。
 
【弄影点评】本文表达清晰,语言流畅,见出作者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论文的结构完整,形式规范,是最接近“论文”规范要求的一篇。问题是内容走偏,未紧扣论题,全文有三分之二左右的篇幅讨论的是诗词存在和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后面才回到中心,匆匆收结,不够充分。

【涛声依旧点评】文章从标题到内容都是要写成一篇议论文章,但可能缘于作者对相关问题了解不够,导致文中所下结论比较武断。作者掌握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常识比较多,但论述结构不明晰,对题目的阐述也不够确切。

【抱朴书生点评】从形式上看,此文是最符合论文规范的一篇作品,结构清晰完整,语言流畅明白,也看得出作者有较强的文学理论修养,但非常遗憾的是文章主体部分游离了本次论题,就像飞机偏离了航道,结果自然难以到达预定的目标了。

助兴作品
以知行合一的外延诠释诗词创作的内涵
文/小浪到底

人立于天地之间,当以何种姿态面对这个世界?我们叩经问史、朝山谒水,洪荒宇宙回答我们:“世界属于站着的人,世界为立心者鼓掌。”
若立心必先立人,传统文化是立人之学,而古典诗词是个体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最大公约数,故而诗以化人不失为是治疗现代社会诸多“慢性病”的一挤良方。以知行合一的外延诠释诗词创作的内涵,是我近年来的一直推崇的一个“行走写作”的习惯。我也深深地感觉到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诗词作品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读书要上身,学问在实行。仲尼厄而作《春秋》,教而成《论语》。再读这本二十卷的《论语》,眼前又一次浮现出高大的孔夫子谆谆教导三千弟子如何立身修德的场景。北宋政治家赵普临死时对宋太宗道:“臣有《论语》一册,一半可用来助君打天下,一半可用来助君治天下。” 王品集团董事长戴胜益曾宣称其可以用半部《论语》创王品。于丹又言“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可以说所有大中华地区等华人圈,含港、澳、台、马、新等地,浓浓的儒文化日久弥香。
现场观看了2014年祭孔大典,我不禁感慨万千,遂赋小律以抒怀,兼为重读《论语》之读后感:
观2014年祭孔大典随感
              ----小浪到底
时代毂飞行路浊,克昌兴后有斯文。
清心蕴德寻箴句,巨笔沾儒治国筋。
子曰修身闻竹熱,支言索隐一秋氲。
大成明月三生泪,问道千霜万古云。
《唐诗三百首》原序,蘅塘退士引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料读者皆知此语,然谁敢说古诗精要吾辈能承之?多数人学表失里,全无唐诗风骨。
放下像机,打开心灵。我再读《全唐诗》是以知一行一的走读方式去求解的。2011年自驾游陕西,我带着对杜甫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的种种疑问再登西安大雁塔:
唐朝时候诗歌的传播途径,有三条:歌妓演唱、题壁和行卷。而对于杜甫来说,这三条途径,有的他不愿意走,有的走不通,所以在杜甫生前他的诗知道的人并不多。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这首诗的大意是:高塔耸入苍天,周围狂风不止。我不是旷达之士的胸怀,登到这高处心中翻腾起种种忧愁。
杜甫此时41岁,已经在长安困居了六七年,是不是为自己的境遇而愁呢?这个塔,既是实在的塔,也是一个象征。在高远幽深的世界探索,不仅指登塔,而且暗示着冥思苦想,由于塔是佛教力量的象征,所以登塔也就代表着一种求索。
这首诗的题目是《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诸公”都是谁呢?有高适、岑参、储光羲、薛据四人,前两位是盛唐的诗坛俊杰,后二人也非等闲之辈,他们和杜甫一样都登塔赋诗,题目大同小异,看来这是约好的一次诗会,可谓中国诗史上一次颇有意思的同题诗竞赛,时间是在唐玄宗天宝11年秋。
后人评判最差的是储光羲的:“冠上阊阖开,履下鸿雁飞。宫室低逶迤,群山小参差”。有人说这是“乞儿口中语”。这位储光羲绝不是乞儿,五个人中他的官位最高,监察御史。看下岑参的:“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会背诵这几句的可能比会背杜甫那首的人还多,写景之语确实出众。高适呢,这年 51岁,三年前应举中第,授封丘县尉,登塔的时候,他是刚刚辞官回京,为什么辞官呢?因为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登塔之后就入了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为掌书记,他在登塔诗中抒发的是这样的感叹,“盛时惭阮步,末宦知周防。输效独无因,斯焉可游放”。
同时同题所作的几首当中,杜诗所达到的思想高度,其他三首望尘莫及,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杜甫的情怀是大境界,是忧国忧民,而其他的作品都是纠结在个人小情境小情怀中。
唐诗中写到大雁塔的有近百首,其中不乏好作品,如果我们拿音乐作比喻,不过是丝竹小调,而杜甫的这首则是大吕黄钟。所以,我们这个时代所应该需要的诗词是要能经得起历史和时间打磨的,这样的诗词永远放射着亘古不变的人性真理的光芒。
跟着唐诗去旅游,去年我又自驾去了山西的鹳雀楼。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唐代很多诗人都一窝蜂跑到鹳雀楼去写诗。他们互相拼诗,看谁最牛。要知道,唐代是什么时代?是诗人一个比一个牛的时代,没有一点底气是不敢乱写的,估计宋江之流到了鹳雀楼,也不好意思把“敢笑黄巢不丈夫”之类的打油诗写上墙去。话说这一年,鹳雀楼来了一个大牛人,名叫李益。读了其他诗人的作品后,冷笑一声,挥毫泼墨,留下了八句: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恨犹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是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李益一捋长髯嘴边浮现了得意的微笑。他想,这首诗会流芳千古。然而,它居然没有成为鹳雀楼上最猛的诗。
又一个牛人来到了鹳雀楼。他叫畅当。他读了李益的诗,却只淡淡一笑。畅当大笔一挥,只有四句: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这首诗压过了李益那首。过了些年,又有一个更牛的人登上了鹳雀楼。让我们记住他的名字——王之涣。王登上了鹳雀楼。这里已经来过很多诗人,留下了无数名篇,犹如铜墙铁壁,封住了他的出路。
然而,牛人就是牛。眺望着眼前的苍茫落日、滚滚黄河,王之涣拿起笔来,写下了四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不是牛人,但是我敢写牛诗,2014年秋天我登上鹳雀楼,面对蔚为大观的黄河我也终于爆发了,一首七律砰然而出:
秋登鹳雀楼
           ----小浪到底
朱栏拍断望归鸿,更上层楼天地融。
高阜空留唐韵赝,重檐读尽夕阳红。
风销万古一帆正,水送千山几客穷。
鹳雀鸣霜今若在,听吾血吼大河东。
从临汾一路向西我来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壶口瀑布,面对气势磅礴的黄河水我再一次迸发出呐喊:
观壶口瀑布
    ----小浪到底
青山掐瀑悬,黄马撞云牵。
壶口三腔血,中华九万年。
再读《宋词三百首》,我是以唱和的形式与古人交流。甲午年入冬以来我连填十首不同词牌以冬天为题的词,其中一首《满江红》尤为喜欢:
满江红   初冬午后人民广场随步(冬词第七首)
                      ----小浪到底
轻读初冬,残枫句,柳黄词落。
霜杀草,一池冰仄,寒轩涩阁。
呼拉几飞灰尾鹊,咽鸣眸断声声寞。
惆怅赋,拾叶折春秋,情漂泊。
 
高台上,风错错。
心盼雪,梅香若。
远烟西北望,太行稀绰。
鬓白不迷穷水处,长歌笑看云蒸壑。
骂午阳,还我两千年,唐诗弱。
重温经典,珍爱创作,化繁为简,儒风大雅。以知行合一的外延诠释诗词创作的内涵,我觉得这样的诗词才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
不需要诗词的时代才更需要伟大的诗词诞生,而只有我们自己放下手机,拿起笔书写我们自己的脉搏,用发自内心的诗词和当今世界产生共振共鸣共享共荣。
 
注:
《全唐诗》   作者:(清)彭定求,等 编 出版社:中华书局   印刷时间:1960-4-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