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明:工业4.0让个性化生产成为可能

 精诚至_金石开 2016-11-11


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明:工业4.0让个性化生产成为可能

摘要: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明教授在6月23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浙江省嘉善县人民政府承办的“长风论坛”上进行《工业4.0:从概念到实践》的主题演讲。

张晓楠 来源:ZDNet软件频道 【原创】 | 2015年06月23日 15:47:51

关键字:长风论坛 互联网+

ZDNet至顶网软件频道消息: 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明教授在6月23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浙江省嘉善县人民政府承办的“长风论坛”上进行《工业4.0:从概念到实践》的主题演讲。陈明教授在演讲中表示:“对于工业4.0大家都在探索和研究中,没有明确的定义。从德国工业4.0工作组对工业4.0概念来看,工业4.0是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在制造领域的运用;是物联网和互联网向制造行业的迈进。”

针对很多人认为的工业4.0是把设计和生产打通,陈明认为光打通远远不够,还需要ERP、CRM、PLM等系统的有机结合。再结合德国工业4.0工作组对工业4.0的定义,陈明认为要重视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打造。具体来说,物理世界是什么样子,虚拟世界就应该是什么样子;反过来虚拟世界是什么样子,物理世界就应该是什么样子。

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明:工业4.0让个性化生产成为可能

工业4.0强调效率高、成本低、响应快,但是陈明认为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个性化生产:用户的想法完全可以体现在产品的生产上,如果用户是购买一辆汽车,那么一整个流水线上的车子从理论上来说可以不一样;另外,企业只有对客户个性化需求进行快速响应才能制胜,依旧以汽车为例,如果订单成功,客户完全能够看到自己的汽车如何一步一步生产出来,甚至还可以在生产环节中根据需求和喜好调整生产环节。

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作为对德合作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始终与众多德国高校及企业保持着良好持久的合作关系,如与菲尼克斯、蔡司、西门子、SAP和库卡机器人等企业的紧密合作,同时服务国内企业,如航天、汽车和装备制造业等。

由同济大学建设成立的全国首家“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于2014年10月28日在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落成。整个实验室由操作机器人、加工设备、传送设备、检测设备等硬件构成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同时由计算机服务器、传感器、射频识别设备等构建信息物联网,并通过上层软件将整个系统连接成为一个高度集成的CPS网络,实现了工件与工件之间、工件与机器、人与机器之间的实时通讯以及协同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