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沧海:整天高举皮鞭要尊重会适得其反

 马默藏书 2016-11-11
【爱的教育VS成功的教育】

  爱的教育还是成功的教育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话题,涉及到家庭教育最本质和初衷的问题,也就是家长给孩子的关怀和爱是出于什么样的一个目的和心态,如果是为了对孩子负责的态度,那么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什么表达方式,如果是出于对家长的面子和攀比的心态出发,那么又会是怎样一个局面。很多家长错误的认为对孩子负责就是逼迫孩子用功读书、让他们上学习班、疯狂补课,这是负责任的态度,但这恰好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自主能力。被逼迫读过大学的学生们现在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对于从大学出来的相差无几的大学生们,其实他们的创造力、彼此不同的差别早就被抹杀掉了。看着这样千千万万的自己,父母对孩子们的家庭教育到底是出于太爱他们,还是坑了、祸害了他们呢?

黄沧海:物质和人力中间主义使应试教育打而不倒

  从家长和孩子的家庭方面来说,我们除了一些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以外,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是一个功利的社会,有两个主义在影响着我们的教育,第一是物质中间主义;第二是人力中间主义,这两者组合的非常巧妙,使应试教育打而不倒。

  家长现在之所以这样做,一是出于自己的能力,孩子要有前途就要上学,要上学就要上好大学,人人都是这样,不愿意平凡,都愿意杰出,都愿意往上去,不愿意用这种比较文明的竞争,实际上推行了非常残酷的心理课。

黄沧海:整天高举皮鞭要别人崇敬你最后适得其反

  我们爱孩子最好不要交换,我们就是为了疼孩子,他幸福了家长就幸福了,他幸福了过上了真理的生活了,他走上了最好的道路了,我们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孝顺是应该提倡的,一代接一代的生命链条,如果下一代不孝顺上一代、不尊敬上一代那就是人类历史上非常可悲的堕落。

  家长尽了义务了,无私的培养你,孩子应该有感动。做孩子对父母的回报也是应该的,但是从父母心里面就不一定这样要求,不要说做什么东西孩子要回报你什么,那才是真无私。

现在的教育多是为了家长的名声和功利

  甚爱的教育实际上多半是为了家长的名声和功利,真正为孩子的生命负责,对他呵护、对他一生负责这种长远的想法还是比较少的。都是要他尽力,要的是结果。有几个家长不让孩子补课?没有几个的。除了拼命复习、拼命做题以外,好像我们已经没有别的路可走了。将来还能找个好工作,能够不沦落为最底层。

是爬上去还是降到第十八层地狱

  有这么一批孩子确实感觉到自己受控,限制了他的想象力、限制了他自由快乐的生活,甚至认为的成长是一个折磨。这些感受就认为来自于父母,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是全社会对他的一种压力,是就业、前途,是爬上去还是降到第十八层地狱的问题,孩子们没有那么远见卓识,因此就把管他的人当成一种对立面。

亲子沟通的第一法失发不通万发不灵

  我认为解决的问题是确实要引导:第一是引导孩子要看得远一点,不能把责任归到家庭上。学校里面应试教育要求孩子们规规矩矩的坐在课堂上,老老实实的做那么多题,要有更多的创新,不要有更多的思想,更不要做梦。如果这样培养孩子,我们孩子的希望就没有了。两代人断裂成仇,还有什么家庭可言呢?

现在学校逼的很厉害,家庭就不要逼了

  你就不要逼孩子了,现在学校逼的很厉害,家庭就不要逼了。孩子们不愿意上哪一种兴趣班不要逼他,他有兴趣和特长就提供条件让他去。家庭要有好的习惯、好的道德、不要在学校里应对竞争,把别人比倒。要让孩子成为有道德、有心胸的人,允许同学比他强,好好的向同学学习,愿意为人家取得诚意表示祝贺。

【残酷的爱】

  家庭是一个孩子成长的避风港,也是人作为个体生活在社会上最早期接触的环境。这个环境能给予他的东西、传递给他的讯息可能会影响到他的整个人生。说是“父母皆祸害”,棍子都打在家长身上了,如果家长希望改好,要怎么做呢?一味的批判、控诉、宣泄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家长如何表达他们的期待、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而不限制、如何关心和不干涉、如何管束而不过激,通过探讨、争论而逐渐让正确的方式显现出来。教育本身也是在不断地创新和尝试,相信没有一个教育是条条框框有严格定义和语言的。我们只有不断探讨、不断尝试,让家长也看到其他家长们的做法。“我太爱你了,爱得想要吃掉你”,这样的爱实在是太残酷了。

丛中笑:家庭教育出现问题可以求助一些救助组织

  在咱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毕竟和西方的一些规范不太一样,他们一般就会把父母告上法庭,大家对诉公堂,都是一些小事情,像冷暴力等等的一些东西,他们都会起诉到法院。但是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面,大家还是追求一种家丑不外扬,互相之间是和谐的关系,实际上可能里面有一些假的现象覆盖了真的现象。

丛中笑:真正合格的父母会用科学方法教育引导孩子

  当你是父母的时候你并不是合格的父母,只能说你在生理上生了一个孩子,你和孩子有血缘关系,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不是说你生了孩子就是父母了;二是要学会科学的观察孩子,科学的了解孩子,这种科学是说孩子成长发展是有规律的,他的心理发展有什么样的特点是有规律的,不是随随便便的成长,也不是说你的想法可以代替这些科学规律,你要了解他在什么时间应该发展什么,他在发展什么东西,这样你就按照科学的方式去引导、教育和给予孩子;三是你要理智的对待孩子。

  你要时刻的提醒自己,你不仅仅是一个爱护、呵护他的父母,你还是一个教育他、给他幸福的父母。

爱的错位:家长老是跟孩子说“我是为你好”

  孩子到了初中以后要有独立的意识,他不完全听家长的了,家长的溺爱实际上已经笼罩不了他了,这时候家长就采取一种专横、独权的方式,这种方式实际上就导致了爱的错位。家长老是跟孩子说“我是为你好”,以为什么东西都给你铺垫好了,按照我的路走,什么东西都给你包办了,但这是对孩子最大的摧残。

越限制我发展我就越走向强调自我的极端

  我们家长什么东西都去代替他,都说“听妈妈的”,有一些类型的孩子可能采取极端的态度,就会出现和社会、家庭、家长之间的抵触情绪,不管父母说的对与错,只要是你们两个说的,比如说我和妈妈形成抵触心理了,只要是妈妈说的我都一概抵触,这样又形成了他们之间的紧张的关系。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应该是被动的

  家长没有意识到问题这么严重,他老觉得自己是为孩子好,不知道在孩子的心灵里留下这样的创伤。如果我们揪着这个家长去评判这个家长,家长一脸茫然和委屈,也不能有所改善。家庭里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很重要的,不仅仅说这个事情就赖家长或者赖孩子,肯定是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互动关系上出问题的。

过去的孩子更多的是听家长的话很少说“不”

  说“不”并不意味着断绝关系,并不意味着把这种关系弄的很僵。实际上孩子长大以后有自己的独立想法,因为作为孩子这方面,一是自己能不能说服父母。从现在这种情况来看,可能大部分孩子是说服不了父母的,原因就很多了,有的可能是家长很固执,还有一部分孩子自己心里想的不敢说。

【糖衣的陷阱】

  这是一个讨喜而沉重的话题,宠爱,包裹着甜蜜的糖衣,里面其实是毒药。家长宠溺孩子,实际上是“祸害”了他们。祸害的方式包括过高的期望、过分的保护、过多的爱、过多的干预、过度指责。溺爱和暴力恰好是家庭教育的两个极端,但很显然最终的效果其实相差无几。任何人都渴望被溺爱,这是人类贪婪的一种本能,“你越爱我,我越开心”,这是80后一代独生子女的特点,他们贪婪、无情、自私。而这群人现在正在酝酿着组建新的家庭,施行独二代的家庭教育。现在使用网络的是新一代的父母,他们从小被宠爱过,而现在他们正在把这种传统、宠爱施加给新的孩子。

卢勤:更年期的父母最大的特点是专门爱打听别人秘密

  这些父母却不太会沟通,也没有人教孩子如何跟父母沟通,所以两代人就发生了很多冲突。我们的孩子过早进入了青春期,青春期最大的特点是有话跟同龄的伙伴说,不跟成人说,特别是不跟父母说,因为他们不能理解。而我们的父母过早进入了更年期,更年期最大的特点是专门爱打听别人秘密。于是青春期碰上了更年期,所以这个矛盾就产生了。

卢勤:人只要受了溺爱以后这个人就无情了、贪婪了

  过度的干预、过多的干预带来孩子的无奈。孩子是人,独立的人,一个未成年人。我们家长不这么认为,孩子是我的,我生的,我想打就打,想骂就骂,我说什么就得听我的,什么事都要干预。他干预的太多,今天的父母什么都管,吃穿住用不说,上什么学校将来干什么全都是父母说了算,如果违背我就不行。这种东西常常让孩子觉得我没有自尊,我没有我的尊严,我就是听你的,我就是你的木偶,好像父母那种强权。

  这些无情的孩子是谁培养的,是父母培养的,他们没有给孩子爱人的机会,从小没有培养孩子的同情心、爱心,没有给孩子爱别人的机会,于是就变成无情无义了,甚至变成像饿狼一样没有人性了,这些东西都是家长需要反思的。

独生子女的人权没有得到尊重

  今天的孩子就不同,他们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的个体户,一个孩子拥有很多大人,就是说被很多父母所关注,说的不好听一点是盯着。于是这些孩子是森林里的小苗,就在成人世界里长大的,他们的个人愿望没处去说,他们的人权得不到尊重,他们的倾诉找不到对象,所以就集聚了很多的不理解,然后是怨恨。

如果一个人不热爱你给他逼死了也不可能

  如果一个人根本不热爱,你给他逼死了也不可能。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是经过磨难的,但是他热爱,所以现在的爸爸妈妈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他们不知道龙生九子,子子不同,龙有九个儿子是各有不同的本事,而且龙是根据自己不同的爱好安排了不同的工作。所以九个龙都各有本事,身怀绝技。

麻木的父母都不知道孩子是什么样子喜欢什么

  我们不为孩子得到而欣慰,老为孩子失去的而遗憾,这就是今天中国孩子最大的悲哀。这种期望就扼杀了孩子。而我们父母是非常麻木的,你都不知道你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还有的孩子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他也不了解自己我是什么样的、我是什么样的水平,就想着要这个,结果没得到,他觉得他无望了。

过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

  今天的孩子最大的问题是一个孩子几个大人伺候,伺候的最后结果没有本事了,什么都不会,生活能力也不会,交往能力也不会,出门就碰钉子,然后一走向社会首先是失去了自己,很自卑,因为他没有能力。能力哪儿去了?父母削弱了。他这种无能最后就让孩子失去了自信,失去自信人就失去了一切。

【“三无”家长需要训练】

  中国的家长“三无”--“无知、无法、无奈”。传统上我们认为孩子们才是需要学习和训练的,但家长也不是生下来就会做“家长”的。他们也需要学习如何做好家长,所以一味的埋怨家长“祸害”人,家长也很委屈。谁让他们无知呢?无知者无畏。是家长改,还是让孩子改,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分法是典型的中国人思维方式,其实科学的方法是“互动改变”。通过从根本上认识到家长的权威性不是不能挑战的,他们也需要学习、需要被原谅、被教导,就会让孩子领会到家长的不当行为和教育方式不一定是正确的,那么孩子就可以坚持自己的想法,成长为自己希望的人。

齐大辉:诚信教育方面家长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国外对孩子的基本诚信,孩子行为规范公共道德,这方面的教育很具体化,中国现在讲很多大道理很多做不到。包括美国的社工系统、宗教系统对人的影响是存在的。

  而我们现在的诚信教育却做得很糟。首先我们大人自己就不是好榜样,比如像教师节送礼、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家长教育的方式,这都是成人在给孩子影响,包括报纸新闻揭露的都是揭伤疤的,正面报道很少,负向的抢眼球的东西很多,孩子们认为社会就是这样的。总体来讲,现在中国知识很多,但技能相对较差,高分低能咱们都做过总结的。

齐大辉:家长少发脾气多学点教育方法

  很多家长明知道学奥数白费时间,但还是不得不让孩子去学奥林匹克数学,学了压力又大,不学又担心升学受影响。作为家长能帮到孩子的就是要学习,比如练练瑜珈、做做体育锻炼,这都是给孩子解压的方法,而且玩的时间非常有效的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的。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压力就是最根本的方法。那么家长会不会呢?天天学那么多爱好有什么用呢?家长少发点脾气,能够学点东西和方法,能帮孩子找到一个好的教练和顾问,这不都是很简单的事儿吗?

任何一个家长都是三无状态:无知、无法、无奈

  从个体角度讲一个成年人或者是一个家长都是三无状态,无知就是迎接一个新生命到来的时候没有知识准备,第二是对待新的生命孩子的时候没有科学方法,在不断成长过程中像孩子遇到网上说的这些事情,这些孩子因为年龄在那儿已经定形了,他就已经很无奈了。从个体的无知、无法到无奈,是一个恶性循环。

家长教育和家庭教育我们很欠缺

  比如说人生的五个台阶都是人生第一次,如何做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如何做丈夫妻子等等都是人生第一次,第一次就像我们打仗一样,有准备和没准备是不同的,我们大部分成人开始生活都是无准备的,没有人教过我们,我们只能用生活感性的东西和理性的东西去对待生活,可以说人生代价成本很高,伤害很大。

外国的家长也需要系统学习和系统学习训练

  家长教育在各个大学里从本科到博士的这么一个专业,怎么相处、怎么做丈夫妻子、怎么做男孩女孩、怎么度过青春期、怎么教育小孩,社会服务体系还是比较健全的。像美国的学校都有老师跟家长之间交流的协会,他们的意见对学校的影响力很大,中国的家长是被动的,他没有发言权。

问问专家学者 找一找好的家长交流交流

  你有财务顾问、法律顾问等各种各样的顾问,你有没有家庭顾问呢?过去我们都有干爹干妈,西方都有教父教母,这都是为孩子成长中要画一个句号,就是有圆满的情报系统。比如孩子要懂得珍惜生活、懂得节约,带他去农村看一次体验生活一下自然就好了,为什么夏令营让他体验一下生活。

【家庭暴力】

  宠爱和暴力是家庭教育的两个极端方式。一方面是包容、爱,另外一方面是棍棒、鞭笞。教育的方式不同,但是这是两个家庭教育中最基本的元素。我们都提炼出来进行讨论。之前讨论的是家长如何用“爱”来祸害孩子,现在讨论的是家长如何真的使用拳脚“祸害”孩子。暴力,在儿童期应该是普遍被家长接受、又采用的方式,这种“打即怕”的管用方式应该一直可以持续到父母能“打得过”的那一天。但是一旦父母年纪大了,打不过子女,就会发生很多同样非常 “惊悚”的嗜杀家长的刑事案件。如果造成了恶劣的后果,就失去了家庭教育的意义。家庭是不应该和暴力联系在一起的,暴力就是暴力,里面不会掺杂任何感情、亲情因素。在暴力事件里没有父母孩子,只有施暴和被虐的两方面。

司马南:对孩子施加威逼是自己损害尊严

  特别是当孩子很小的时候,你没有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没有帮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读书习惯,没有让他打下一个好底儿,等他到了十几岁之后,突然用这样极端的方式,孩子会被你搞得心里很乱,会不知所措,会在心里投下一个重重的惊叹号,却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怎么走。所以这样的做法,同样也是一种愚蠢的方式,聪明的父母不该这样。

  这对孩子其实是一种威逼,是自己作贱自己,自己损害自己尊严。以此来给孩子施加压力,压力是有了,却不会化作学习动力。父母也许想不到,这一跪而来的压力,会持续一生,无助于解决当时的问题,却给未来孩子的幸福投下阴影。

司马南:冠以“我爱你”名义的强迫是愚蠢的

  在今天的家庭教育当中,很多父母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以爱的动机做蠢事,以爱的名义做蠢事,以爱为目标却将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他们自己活在当下,大把的时间空耗,不去努力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而对儿女却提出不切合实际、过高的要求,他们把自己没有实现的人生理想、甚至个人偏好,当作儿女培养目标,所以,一系列矛盾由此而生,所以,当他们向专家请教如何教育儿女的时候,其实,真正应该受教育的对象是父母本身。

孩子探索的自然进程被打破了、被剥夺了

  这种残酷制造出一批过早失去少年天真的小大人,像把小树枝抽取水分做成干枝,把鲜花做成鲜切花再做成标本一样,看是中规中矩标准,实则残忍。这种无奈的残酷已经能够固化为模式,多数情况下人们习以为常,但是,作为必然的反弹,一部分孩子以网上发帖子发牢骚泄私愤的方式表现出来。

中国千余年的传统文化导致了“乖孩子现象”

  孩子好不好?先问乖不乖,听不听话,淘不淘气。乖,成了一个最重要的标准。那什么是“乖’呢?当然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可是,不淘气的孩子真的是好孩子吗?在家里边,父亲就是皇上,是“家君”,所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之下,作为女儿、作为儿子,惟有唯命是从的份儿。

让孩子学会服从不必“棒下出孝子”

  爸爸妈妈强迫孩子去学某一个特长,孩子如果有反抗的话,有的往死里打,有的甚至以伤害作为威胁,在我了解的部分的世界冠军、体育冠军在这个家庭也发生过,李宁就讲过他这个经历,郎朗他爸爸也是,要么给你一堆翰林药,要么你把药吃了,要么你给我弹琴,要么你从楼上跳下去,郎朗他想到那时候很可怕。

父母不恰当的使用大棒和鞭子导致了很多问题

  很多父母,什么安眠药呀、什么大棒呀,什么跪呀,什么打呀,什么掐呀,什么恶毒话呀,这些方式,在孩子得不到爱的时候,得不到奖励的时候,作为强迫力,会起作用,但是这对孩子来说,太痛苦了,我在情感上和理智都不接受这种教育方式。家长不能迷信棒下出孝子,不能以强力、强扭、强压、强打的方式。

【放养?圈养?】

  放养、圈养原是指动物园对动物的看护方式。圈养就是照顾有加、非常小心细腻的方式,放养就像野生动物保护区,虽然是保护区,但是顺其自然不过分干预的宽松环境能够有效保护野生动物的野性,也同样更加顺应自然规律。家庭教育现在引用放养、圈养的两种方式,比喻宽松和刻板的家庭环境。放养是一种理想状态,听之任之、置之不理、顺其自然,最后随波逐流冒着收拾烂摊子的风险。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能够放手,但是一旦孩子走了弯路或者做错了选择,马上又要插手,这样又重新变成了圈养。中国的多数家长就在不断地圈养和放养中间把孩子养大了。

孙云晓:圈养在身边的传统观念在不断地改变

  这个观念现在正在改变,一部分父母比较溺爱孩子,比较传统的父母在不远游,对独生子女很溺爱,只能够在身边,不能够到远方。但是你也可以看到有更多的父母现在实际上在支持孩子远游,出国留学多远,大量的孩子出国留学。说到底这还是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一定要支持孩子独立。我觉得孩子长大的过程应当是一个走向独立的过程。

  捍卫童年的核心是捍卫儿童的权利,这是一个法律概念,跟法律的精神是相一致的原则。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捍卫童年就是要捍卫他的权利。

孙云晓:代级冲突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

  这个代级冲突本身还有积极的意义,是一种进步的、开放的、民主的观念顽强的表现出来。父母这样做不对我就批判你,我说你祸害我了,这本身就是一种批判。这样的一种冲突有巨大的积极意义,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可以既认清现实又超越现实

  其实父母从本心来说的确是爱孩子的,而且为他的出生、养育一定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观念上不相同,所以你就得理解和超越。这样就释然了,因为他本身是一个受害者,他是个受害者能把你养大就不容易了。

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

  童年的幸福是一生幸福的开端,童年的不幸是一生不幸的源头,一定是这样的。我们非常需要树立一个现代的儿童观,我们的儿童观有问题。我们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本身就讲了儿童拥有四大基本权利,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儿童要受到特殊保护、优先保护。意义就在这里。

孩子受两边儿夹击就肯定活不了了

  越是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越需要父母有现代的教育观念,这样才能够达到一种平衡。如果说现在的教育体制应试教育倾向比较严重的话,比应试教育倾向还要应试教育,那孩子还有活路吗?当学校抓学习抓的过紧的时候我就放松一点,对我的孩子进行一种宽松的教育,这样才使他平衡,让孩子喘口气。

捍卫童年的核心是捍卫儿童的权利

  这是一个法律概念,跟法律的精神是相一致的原则。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捍卫童年就是要捍卫他的权利。孩子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他有发展自己的权利,有做出选择的权利,有参与决定的权利,这是根本的。我们给孩子提供大量的信息,提供我们的建议,尊重孩子的选择。

选错了也得尊重孩子的选择

  我女儿小学升初中的时候不想去重点中学,她选择了一个学习日语的特色学校,她妈妈就坚决反对。她说这个语种很小,没有发展前途。但是女儿就愿意去,后来就看我了,我的意见就很重要了,我就应该支持女儿去。女儿到了学习日语的学校发展的很好,社会实践很好,现在她快乐的成为中国新闻社驻日本的记者。

相关视频父母皆祸害小组成员:中学开始反抗父亲50后妈妈:在儿子面前我有无数个忏悔网帖称“父母皆祸害”引发万余人批判“父母皆祸害”引发大讨论窦文涛:“父母皆祸害”的根据是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