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乌鸦叼饼 2016-11-11
完全征服了自己的人,
不需要再征服外在的世界,
反而整个世界都属于他的了。
心是习惯的产物,我们怎么教它,它就怎么做,心是被调教出来的。心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或者觉得什么可有可无,都是我们教出来的。所以欲望有正面和负面之分,正面的,就是我们受诱惑而想要得到的,负面的,就是我们要避开的。每个人都有许多欲望,有些欲望来得非常强烈,我们会竭尽所能寻求满足,但是,往往在接触到欲望对象时,那股强烈的欲望感就开始消退。一次又一次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彻底满足我们。

    有人问美国的石油大亨洛克菲勒:“你要有多少钱才满足?”他说:“总得再多一点。”当你只有一元钱的时候,就想有十元钱,有了十元就想要一百元,继而又要一千元、一百万元。最后甚至想要整个世界、整个银河系。你在每一个阶段都会想:假如有了那个,我就满意了,我要的就是那个。我在世界各地常遇到有人问:“我什么都好,现在就剩下一个棘手的问题。”两三年以后,我又遇到他,就问他那个问题解决了吗,“哦,是的,那个已经过去了,可是现在又有新的状况,我正在想办法,可能还要花一段时间才能解决。”你可以猜到下次我再遇到他时是怎样的情形了吧?

没有什么能满足我们 
    我们就像一头驴子,面前悬吊着一根胡萝卜,不停地往前赶,却怎么也吃不到胡萝卜。喜马拉雅山中有一种麝香鹿,据说每年到了一定季节,鹿的身体就会散发出麝香,所以猎人很容易循着香味找到鹿。鹿也能闻到自己的香味,但是不知道是自己体内散发出来的,于是会疯狂地在山间奔走,渴求找到香味的来源。可是,它到哪儿,香味就到哪儿,结果鹿把自己急得团团转。

    如果我们不只能够找到欲望的来源,也能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满足,就不会成为欲望的俘虏。当内心生起欲望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试着去降低欲望的强度。过去我也曾有过许多欲望,它们来的时候是如此强烈,我竭尽全力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可是当终于得到想要的东西时,我非但没有感到满足,反而又生起新的欲望。你也一样,总是想得到别的东西,总觉得还是缺少什么。“啊,如果可以和自己心仪的对象结婚,我就够快乐了。”可是,和心上人结婚之后呢?你真的知足了吗?这个世界上的东西都是如此,它们的价值都是相对的,一旦拥有了,当新鲜感不再时,你又会转头另寻新的。明白此点,你的欲望强度就会降低。

    其次,不要脑中眼中只有那个欲望,像着了魔似的,其他却置之不理。要学会平衡。对没有开悟的人而言,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对立面的,每件事都有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时间的洪流是二分的,我们好像抱着一截漂流的树干,在时间的洪流中顺流而下。可能会流入一条自以为是成功的支流,也可能流入一条自认为是失败的支流。或许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流向,但是不会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因为还有太多其他的因素不受主观心愿左右。所以,不论追逐的欲望是什么,你一开始就要对自己说:“我想要,可能得到,也可能得不到。如果成功了,很好。如果不成功,我该怎么办?”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认识一对美国夫妇,有一次,丈夫找我诉苦,说没法和妻子相处。他说觉得听完我的课非常受用,兴冲冲地回家,打算和妻子分享。一进门,看到他的妻子正窝在沙发上看书,冷冷地眼皮都不抬。他顿时觉得被泼了冷水,非常不愉快。
我对他说,你为什么这么一厢情愿?你期望她能迎合你,但是她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心情起伏,为什么你不能接受她不迎合你的事实?当你满腔热情地想要和她分享时,应该有心理准备,如果她想知道你学了什么,就告诉她。如果她没兴趣,你也应接受,或者可以跟她谈些别的。如果能够事先想到这一层,心胸开阔些,你就不会大失所望,生活中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挫折。
 
平衡自己的心 
    对开悟的人而言,世界的对立面都融合了,全部成为一个整体,无边无垠。对一般人而言,这个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对立面的,世界由许多有限的个体组成,每样东西都受形状、状态、大小、功能等等的制约。有对立面,就有正反两种可能,有圆满就有不圆满,有满足就有不满足,有左手就有右手。能够看到对立面,做到兼顾两面,就不会失去平衡。
    所以,首先,要降低欲望的强度,自己要能警觉到欲望的生起。第二,事先要有失败的心理准备。第三,即使做好了失败的打算,如果追求的是有意义的事,也不要因为挫败而轻易放弃,要有应变的准备。要知道,付出努力所收到的结果可能不是完美的,我们都有失手的时候。抱着树干在时间的洪流中漂荡,希望能够流入大海,但也可能进入一条支流,漂到沙漠中。“假如漂到了沙漠中,我该怎么办?”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接受这种可能。

    然后,一定要记住前文所述,即使欲望达到了,也不可能得到绝对的永久满足感。我们已经试过无数次了,结果都一样。这不是悲观,而是认清现实,认清人类心理的现实——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无法满足我们的心。
    有一个办法能让我们获得快乐,且让内心保持平衡。这个办法有两个要点,第一,对于你最欣赏、对你最具吸引力的东西(吸引力强到你认为假如没有它,连日子都过不下去),不论是什么,一定要记住:不要把脸正对着它,略略转偏一些。第二,对于你最讨厌、最不耐烦、打从心里憎恶的东西,不论是什么,试着把脸略略转向它。这个世界的奇妙之处在于,越想要的东西,越去追它,它跑得越远,就像驴子老是吃不到吊在面前的胡萝卜一样。可是,当你转身不理它时,它反而会倒过来追随你。

    所以,要学习平衡自己的心,试着排斥喜欢的,接纳讨厌的,不论情绪、心情、自我形象、嗜好、家人、邻居、敌人、财物,都一样。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该把心爱的花瓶丢掉。不用这么极端,我们还是可以把花瓶摆出来,欣赏它的美,从中得到乐趣。但是不要老把它搁在心头,而是要准备好有一天可能会将它送出去。一物不去,一物不来。
    我的上师斯瓦米拉玛说过,每跨出一步,就要先把脚从原来占据的那一点提起来,离开那一点才走得开。再跨出下一步时,连刚刚占据的那一点都要放开。如果放不开脚下的那一点,就走不开。人生的道路上,有的人可以走得潇洒、优雅而开心,是因为他们放掉曾经占有、经历过的那些点了。有的人却走得沉重、沮丧,因为放不下原来占的那些点。能放下,能牺牲,能舍,是成功的第一条原则。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莫卧儿帝国的开国之君入侵印度,开创了一个百年兴旺的王朝,他的儿子——王位的继承人,不幸得了致命的重病,众医生都束手无策,国王忧心如焚。一天,有位智者来到宫廷,对国王说,要挽救王子的性命,只有一个办法,把你最珍贵的东西送出去,他就会痊愈。国王思索了一番,觉得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是那颗价值连城的珠宝,就让人把它捐出去,可是王子的病情却没有起色于是国王就召集大臣,他问大臣:“我照着智者的话做了也没有用,怎么办?”有位大臣说:“陛下,是否还有比那颗珠宝更珍贵的东西?”国王觉得有道理,就退朝闭门反省,昼思夜想。“啊!的确还有比那珠宝更珍贵的东西。”于是他走到王子的寝室,绕床走三圈,用最虔诚最坚定的心向天起誓:我的生命是最珍贵的,我愿献出自己的性命,换取他的性命!据说,三天之后,国王突然染病而逝,王子却康复并继承了王位。认为这故事是寓言也罢,比喻也罢,历史也罢,都不重要,重点是故事中蕴藏的道理:要懂得牺牲,懂得放下。

你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欲望的对象多得数不清,今天要这,明天要那,然而,不论对象是什么,其根本都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欲望,这是共通的。问题是,既然欲望是共通的,那么有没有可能,无数欲望的对象当中也有某种共通的特质,那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这个共通的特质存在于所有的对象之中,只是变成了各种形貌,所以我们辨认不出来。有没有可能,有个什么深藏在欲望对象之中,那是我们真正在追寻的,但又说不出它究竟是什么?换言之,我们要的是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你终于买了那件想了很久的漂亮衣服,满意了吗?没有。也许你以为多买几件才会满意,那么,去问问那些拥有许多名牌时装的人,她们满意了吗?你要结婚,好不容易结了婚又闹离婚。你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像这样永无止境的盲目追寻,永远得不到满足。上帝有时也很可怜,信徒今天说:“主,请赐我这个。”明天说:“主,请赐我那个。”信徒们能不能先想清楚再祈祷?有一个祈雨的巫师,他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农夫,另一个嫁给了陶匠。嫁给农夫的女儿要父亲多作法降雨,庄稼才长得好。嫁给陶匠的女儿要父亲少作法,天气干燥,陶土才干得快。父亲究竟该听谁的?

    所以,最好先想清楚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然而,到底什么才是贯穿所有欲望的共通因素呢?
    在印度,妇女在怀孕期是非常神圣的,所有不好的事都不让她知道,也绝不让她受到惊吓,她要摄入足够的营养,要处在祥和的环境中,要多读多听伟大人物的事迹。腹中的胎儿不只是靠母亲的身体在长身体,也靠母亲的心灵长心灵。可惜现代人都不注重这些了。
    印度的古老典籍中有个故事,讲的是有名的王后玛达拉撒(Madalasa),她是位已经开悟的圣人,为国王生了好几个儿子。当婴儿生下来之后,王后会把孩子揽在手臂中摇,唱吠檀多(印度六派正统哲学体系之一,是构成大多数现代印度教派别的基础。三种基本的吠檀多经典是《奥义书》、《梵经》和《薄伽梵歌》)的经典给孩子听,比如:“你的本性是清净的。你的本性是通彻的。你的本性是世间污秽的事物沾染不到的。你的本性是不被这无常世界的幻象迷惑的。”她用摇篮曲的方式,把生命的真理唱给婴儿听,提醒那暂时被包裹在身体里的灵魂,那暂时住在她称为儿子的身体里的灵光、生命之流,在被世界引诱之前,不要忘记自己的本性,不要忘记自己不是这个血肉之躯,而是灵光,是股生命之流,是有觉识的力。所以,她的儿子到了四五岁就相继离家修道了。

    每个儿子出生时,国王都会为他们取一个很有意义的名子,像勇猛武士、圣贤国王之类,他希望能尽早定下继承人,结果每个儿子到了5岁就离家了,不当国王,而要当圣人。终于,国王受不了了,他向王后抱怨:“我走了之后,王位由谁继承?这个国家怎么办?你能不能生个可以继承王位的儿子?”王后同意了。
所以她再生下一个儿子之后,就把摇篮曲改了。她教孩子为君之道,要保护子民,为子民服务,要布施而不是征敛财物,要做国家的监护者而不是所有者。她为儿子取名阿拉可(Alark)。这个名字没有任何意义,是她随意想出来的。

    国王不同意,问她为什么不取有意义的名字。她说,宇宙的生命力根本就只有一股,流通于所有的有情众生,你却要为儿子取克敌之类的名字。既然这股生命力遍及一切,请问你要从哪里划开敌人和朋友的界限?所以你取的那些名字才是没有意义的,我取的名字既不抵触这大道理,也没有不好的含意。国王说不过她,所以王子就名为阿拉可,后来果然成为一位仁君。
    上文已提及,如果能够保持内在的平衡力,在人生的得失之际,我们就可以安然度过。得意时不要让自我膨胀,否则逆境马上就会到来。同样地,失意时不要气馁,不要情绪化,那么逆境就不会长久,生活不会太坎坷。玛达拉撒王后知道作为国王,阿拉可一定会经历巨大的起伏,所以她写了两句话放进一枚特殊的指环,临终前交给阿拉可,告诉他,当遇到人生最大的逆境,沉入了无底深渊,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才可以打开指环。
    后来阿拉可的国家遭到强敌入侵,他抗敌失败,只好逃亡,孤身一人在荒野中流浪,失去了所有的财产和权力。

    跌到人生谷底的阿拉可国王独自坐在荒野中,想起了母亲的遗训,就打开手上的指环,里面只有两句话:“非圣勿执。离悟无欲。”第一句是说,什么都不执着。如果没法真的做到一切都不执着,那就去执着奉行圣道吧。第二句,什么欲望都不生,生了欲望就放下。如果做不到,就引导它成为开悟解脱、心灵解放的欲望吧。
我们既然离不开欲望,那干脆找一个终极的欲望,其他的欲望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你有这种气魄吗?你可以要大海,为什么只要一片波浪?可以要太阳,为什么只想抓住一束光?你要征服的,不是外面的世界,而是内在的世界,它就是你自己。

    一旦征服了内在的世界,你就不会想要外面的世界了。外面的世界已经臣服于你了,因为你不依靠它,而是靠自己。一个人孤独过日子还算不上靠自己。这跟外面的环境无关,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把某个人单独关在牢房里,不让他和外界接触,他不会快乐,而一个出家人自己在寺院的关房里闭关,他就是快乐的。心态决定了一切。古往今来有很多巨著是著者在牢狱中写成的。如果把我关起来,单独监禁,我会求之不得,因为我将有充足的时间打坐和写作。
    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人民非常惧怕罗马的皇帝,可是他们却自愿追随骑着驴子的耶稣。释迦牟尼放弃了皇太子的荣华富贵,四处流浪、乞食求道,他舍离了世界,后来世界反而追随他。所以,完全征服了自己的人,不需要再征服外在的世界,反而整个世界都属于他的了。

    斯瓦米是出家人的意思,出家即完全舍离。在印度,人死了要火化,家族会做一个追悼仪式。即将出家成为斯瓦米的人,在立誓之前,要先为自己做一次这样的仪式,因为他已经死了。然后他会走入河中,全身浸入水里,再走出来。从水中走出象征着重生,他换上新的粗布衣,然后宣誓:从今以后,世上再也没有任何有情生物会怕我。这是因为所有的有情生物都和他成为一体了。在他宣誓舍弃一切财产之后,就成为一位斯瓦米。斯瓦米的另一层意义是:拥有一切之人。能舍一切,才能得一切。
    印度哲学的圣典《奥义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假设有一位年轻人,他绝对健康、俊美、聪明,学识渊博、品行端正、风度翩翩,堪称世间最完美的人。而且,假设把整个大地铺满财宝,则这些财富都归他所有。这是每个帝王的梦想,1911年世界人口普查时,俄国的沙皇尼古拉也填了一份表格,他在职业栏填的是:俄国所有人。请问到1917年的时候,俄国所有人的下场如何?回到这个年轻人的故事,他拥有数不尽的财富,还拥有无上的权力,他还能呼风唤雨、万事如意。像这样的人,他还需要什么呢?《奥义书》说,把所有这些合起来,定义为人间乐趣的一个标准,这年轻人拥有了这种乐趣。如果给你同样的乐趣,你要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