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章微课 | 新手和大师,隔着真正的练习

 lsj3355 2016-11-11

【时



分享嘉宾:

樊登

樊登读书会发起人,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系,获得了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系工学学士学位和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硕士学位,在大学期间获得过全国名校辩论邀请赛冠军,全国大专辩论会冠军等荣誉称号。之后获得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学位。


今天要讲的这本书特别棒——《刻意练习》,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本书已经改变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各位有没有听说过一本名叫《异类》的书?


这本书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1万小时原理。也就是说,一个人做一个专业的练习,如果达到1万小时,则可以成为一个专家,或者至少1万小时,才可以成为一个专家。清华大学校长在一次毕业生典礼致辞中,就提到了1万小时的理论,所以,它的接受度还是蛮高的。


一万小时定律的谬误之处


大家知道,格拉德威尔是一名畅销书作家,畅销书作家有一个习惯:因为要畅销,所以有点夸张。一个东西要流行,被更多人接受,一个简单的办法是把所有的东西讲到简单化,告诉他非黑即白。只有简单化,普通的大众就可以接受。因为我们的头脑当中喜欢简单化,看电影的时候就问:“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因为它迎合了大众的简单式想法,所以他们从学术著作里获得一些灵感,去写有下定论性质的书籍。


格拉德威尔当时在写《异类》的时候,读了《刻意练习》的作者写的报告,所以写了这本书。今天《刻意练习》这本书的作者特别正式地写这本书,是说《异类》中1万小时理论是不对的,不对在哪呢?很多人练习一个事早就超过1万小时了,但是也没有成为大师。不是所有人练习超过1万小时就可以成为一个专家。


看大门的大爷,看大门的时间早超过1万小时了,但是没有成为全世界最好的保安。有的老师讲课也超过1万小时,但是也没有成为最好的老师。


1万小时理论更大的问题,当他说任何事情都需要1万小时的时候,是一个大而化之的概念,很多人都会被吓到,觉得做不到,1万小时太长了。但是学术专家经过研究以后发现,很多事情经过几百小时、几千小时,就绝对可以让你跟别人有很大的差别。所以门槛设在1万小时,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今天我们来学习真正的刻意练习是怎么样的。


天才真的存在吗?莫扎特们的独到之处。


大家相信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天才存在?很多人我想是相信的。因为人和人的天分不一样,你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很多人会去做看手相啊,基因啊,最好基因就可以测病,可以少走很多弯路,等等。我们这本书的作者专门研究这件事情,找了很多被人们认为是有天分的人来考察,但是发现,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天分这件事。别提前置疑,我们先看看几个事例。

大家都会认为莫扎特是一个天才,莫扎特4岁可以谱曲,6岁可以演出,写了很多曲子,而且有完美音高。


完美音高就是只需要一个音,叮一声就知道是A调,还是B调,C调,听音听得很准,大家觉得一定是天分。实际上作者追踪了莫扎特成长的经历,他之所以成为一个音乐神童,是因为爸爸培养他之前,已经培养了他的姐姐和哥哥,积攒了很多经验,然后全身心培养莫扎特。


4岁的曲子是爸爸替他写的,6岁的曲子是对别人曲子的改编,所以并没有这么神奇。他的成功最大原因是足够勤奋,比别的孩子投入练习要早得多,两三岁就开始学习,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家。


至于完美音高这件事更有意思了。原来的人认为能够具备完美音高是天生的,在人群当中大概万分之五,说这是天生的。但是作者找了很多小孩,然后给他们训练,让他们听声音、弹琴,听声音,不断地练,不断地练,书里写大概几百小时,还是几千个小时。


练完以后,60%的其他人都出现了完美音高,60%的孩子都能够听清楚这个音是什么调,剩下40%不是完全听得不着调,而是差一点点。这就证明完美音高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勤奋努力练习可以做到的东西。

说完了莫扎特以后,还有另外一个让人特别崇拜的对象:小提琴的天才,帕特尼尼,小提琴应该是全世界最难学习的乐器,不像钢琴一样有一个个键,完全是靠手的感觉去拉那四个弦来。


帕特尼尼有一次超凡脱俗表演,拉着拉着突然一根弦断了,周围人惊呼弦断了,按理说就应该停了,但是他没有,他就用三根弦接着演出。


然后拉着拉着又断了一根,就剩了两根。按照故事的发展,又断了一根,剩下一根弦,然后他用剩下的一根弦演奏完了曲子,结束以后,大家看到他的左手都是血。


所有人被折服了,说太可怕了,这就是天才,弦断了都没关系。我在家里给儿子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儿子就问:“他这么厉害的人,怎么用这么烂的琴呢?”


实际上,儿子的怀疑是不是没有道理的,作者去研究帕特尼尼的成长历史,研究他为什么一根弦都能够演奏曲子,才发现这不是突然的。


什么是刻意练习?为何又如何发挥作用?


前面讲的这些例子告诉我们,首先不要对天才这件事情有太多的执着,因为当你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天才、天分的时候,就给了自己不努力的理由,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


你一次性可以记住多少个数字?比如说现在跟你说1478963,你能够记住多少位?普通人一次大概记住7-8位数字就了不起了,使点劲记到11位的手机号码,时间一长,可能就忘记了。你看电视上的《最强大脑》,存不存在一下子记住很多位呢?天生的。


我上次在教育部论坛上见到了《最强大脑》,大家最喜欢的、很帅的北大教授,他说:“有人有这个能力,有人过目不忘,这是脑子受到了重创,一个人受伤以后,很可能后遗症就是过目不忘,看到什么都忘记不了,任何多的数字都可以记住,但这是一种病,患这种病的人没法有逻辑性思维,就算记住所有的东西,但不创造任何的价值,因为无法有效地组织起来。所以很痛苦,除了上电视表演以外,没有别的作用。所以这不属于我们常规人的范畴,他是大脑受了伤。“


一个教授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招募了一个学生,付费让他每周训练一个小时,记数,看看最终能够记住多少个数字。这个孩子一开始十位、十几位就卡住了,没关系,给他工资,慢慢练。


他不断地寻找规律,联想记忆法,等等,用了各种办法以后,最后练了两年时间,每周才一个小时,两年时间也就1百多个小时,1百多个小时以后,这个大学生能够记住别人说的80个数字。80位啊,现在想想都要疯掉了,但是他能够记住80位,不是因为他的大脑跟别人不一样,也不是他比别人更聪明,而是用系统的刻意办法去做到。


当他把这个秘籍公布出来之后,很多人请教他来学习,后来这个记录很快被打破了,一百位、两百位、三百位,更厉害的是,3.1415926??这个世界记录是多少呢?最早是美国人做的,到小数点后5百位,后来印度人打破了,小数点后1万位,我想那个帮他记数的人肯定特别苦恼。后来那1万位又被打破了,现在世界纪录被日本人打破的,小数点后10万位。


在1908年的时候,当时有一场马拉松比赛被称作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比赛,那时候有一个叫海耶斯的人,他不仅夺冠了,还创造了当时的世界纪录,是2小时55分18秒。但是在现在呢,如果你的年龄是18到34岁的男性想要参加波士顿马拉松比赛,那么你的成绩不能够低于3小时5分钟,也就是说,1908年的时候的世界纪录, 在今天才刚刚够获得资格。


我一个同学路一鸣是中央电视台《道德观察》的主持人,他爱好跑马拉松,刚开始是玩的,后来请了专业教练,跟人家练,结果他的成绩都跑进了3小时。


一个完全没有过运动经验的普通人,经过一两年的运动训练以后,竟然可以参加专业的马拉松比赛了。而人类已经早早地超过了当年的世界纪录,这就是人体。


国际跳水联合会曾经禁止过运动员做向后翻腾两周半的动作,因为这个动作曾经把一个人的脖子给翻断了,觉得这个动作太危险了。但是你看现在的奥运会,人的身体会不断地突破自己的极限,人的大脑也是一样。这就是刻意练习的一个重要前提,你要相信,大脑能够被锻炼的。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实验,孩子们分为两组,两组小孩都是数学成绩很差的,然后用同样的方法辅导他们,出的题目、辅导方式都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给其中一组小孩讲一句话:孩子们,你们知道吗?人的大脑像肌肉一样,只要运动,是会长大的。


你们猜结果怎么着?讲了这句话的这组小孩,数学成绩大幅提高,而没有讲这句话的孩子,尽管辅导方法一样,但是成绩远远没有那组来得快,首先得相信自己的大脑可以锻炼的,如果不相信的话,你真的学不会。


后来他们从生理的角度来考察,教授做事还是蛮严谨的,他们去找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群体,就是伦敦的出租车司机,伦敦的出租车司机是一个特殊的人群,因为伦敦的交通特别地复杂,用GPS甚至都没法开,因为层层叠叠的,他们考试的时候给你一个地名,就要报出线路,而且报出好几条线路,笔试,经过严格考试的人才可以成为伦敦的出租车司机。


他们用伦敦出租车司机的大脑来进行大脑扫描,和公交车司机和普通人的大脑进行扫描对比发现,结果发现,所有这些出租车司机的海马体要比普通人长一截。海马体是管空间想象和立体的东西,经过长时间练习以后,海马体比普通人要长。所以,你通过一定的练习,一定会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无论是出租车司机,还是跳水,还是下国际下棋。


如何在工作与生活中应用刻意练习?


为什么很多人在一件事情上的确下了很长时间的工夫,但是还没有成为专家?比如富兰克林,他是一个特别有热情的人,是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遗憾的是,他一直想成为国际象棋的棋手,但是一直没有成功。他觉得自己很聪明,应该没问题。结果在他每次练了这么多国际象棋,但是始终没能成为专业的国际象棋棋手。


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个专业选手呢?答案是因为他是在享受下国际象棋这件事情,就是他在玩,他每次下象棋都是吃好饭,找一个朋友来,喝着茶、咖啡在玩,而不是练习。这是你在过多地寻找里边的乐趣,而没有刻意地训练。所以下来下去,水平就只比开始高一点点,而没有跨入专业的领域当中。


最贴切的地乒乓球,我刚开始打乒乓球的时候是中学,没事就跟人打比赛,我们打球的目的就是为了玩,打乒乓球就打比赛,还排着队,接波。所以在中学打得不错的,打比赛还得过奖,但不是一个专业选手,因为总是在跟别人练习。


到大学以后,我们西安交通大学还是挺重视体育的,我们有专业的乒乓球选手,我挑战人家,哇,21比0。我觉得自己打得很好,然后发过去一球,对方扣过来就没有了,但是对方发球一接就飞。怎么搞的啊,这帮人这么厉害。后来熟了以后向人家请教,人家说你基本功不行,怎么才能练基本功劳?然后他们把我拉到他们队里边。


就像你们在网上看爱将,日本特别可爱的小女孩,爱将在打乒乓球的时候,她妈妈正手快攻1千个不能断,这是很枯燥,但是很专业的。一定要把正手的弧线球打到1千个都不断,这是一个本事。然后又反手1千个。


不知道你们在奥运会期间有没有看过刘国梁的一个小视频。说刘国梁是怎么训练张继科的。刘国梁训练他的时候,拿一盆乒乓球,然后飞快地扣过去。因为刘国梁本身就打得很好。


所有的人都看到了,张继科在对面使劲地打,一盆子球打完以后,张继科已经喘不过来气了。然后刘国梁说:这节奏还差不多。这才是刻意练习。过两天专门训练反手,这才是刻意练习,通过刻意练习以后,就可以从一个业余的人成为一个专业的人。


因此,富兰克林训练的方法就是我们普通人训练的方法,没办法形成一个有效的心理表征,所有的刻意练习当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心理表征。


你们开车的时候,假如开过两三年车以后还需要看油门刹车在哪吗?或者是念下口诀吗?上车开车就走,根本不需要过脑子,这是因为你建立一个心理表征。


最浅显的心理表征,比如人会认识狗,你看到一条狗,想都不用想,就知道这是一条狗。如果是一个刚刚学认识东西的小孩子,他就一定要判断说这个东西是不是狗,尾巴怎么样,耳朵什么样的,要把狗和猫区分开来,要去判断。所以当一个人对这个东西产生即时性反应的时候,根本不需要思维来判断,这时候就形成了心理表征。


比如说我每周需要上台演讲,千人演讲得讲一次,我刚刚结束深圳的千人演讲,才回到酒店。我已经讲了一下午的课。我在演讲方面慢慢形成了心理表征,上台就可以讲,而且不怯场。这个心理表征是慢慢建立起来的。我们有一个会长,要上台致辞5分钟,他对于演讲这件事情没有形成心理表征,要准备很久。


有一个哥们是北京重案支队的中队长,我曾经看到他抓犯人,有一次我们在烧烤摊吃东西,那个人打砸抢,欺负人。周围的群众吓得纷纷躲闪,他说:“你别闹,回家吧”。


那人不行,就要打人。就在我们任何人都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他已经把对方按在地上,将对方的皮带抽出来,把人都已经捆好了,这就是心理表征,他做这个事情是一气呵成的。


因此像莫扎特也好,帕特尼尼也好,国际象棋的大师也好,他们做事的时候根本不是通过自己的记忆第一步该怎么做,第二步该怎么做,是一上来完全就驾轻就熟地把这件事情按照既定的心理表征处理清楚。


有没有人会觉得国际象棋的盲棋的选手会比普通人记性好呢?这些人同时跟一百个人下,根本不看棋盘。然后人家告诉他怎么走的,他回复,他跟1百个人下,还可以赢80%。


这些人根本不是人,对吧?他们的记忆力是不是比我们普通人强很多呢?实际上,他们一定要通过科学的训练才可以。后来把这些下盲棋的选手找来跟小孩子比记性,他们在棋盘上胡乱摆棋,不是按照正常、有规律的下棋方式摆,而是乱摆。结果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他们乱摆这个棋子以后,这些盲棋大师,当年记住这么多棋局的人,他们的记忆力跟小孩子的记忆力没有任何的区别。


说这个案例是什么意思呢?国际象棋的大师,盲棋的棋手,他们为什么一下子能够复盘,很配合下围棋复盘的人,一个个摆回去,因为符合他们心中建立的心理表征,他下多次了,是专业的,不是业余的。


普通人看足球赛和专业人士看足球赛也不一样。普通人看足球赛是看谁帅,而专业人看是看布局,各方面,因为心理表征。所以各行各业要想成为一个高手,最重要的事情是得在这个行业里边,在这件事情上建立属于你的心理表征,你得对这个事极其熟练,熟练到想都不用想就可以出手,这时候就可以成为各行各业的高手。


刻意训练的3F原则


怎么才能够建立这样的心理表征,让自己成为行业里的高手呢?这时候要从富兰克林为什么成不了国际象棋高手说起,因为他是当成玩,没有刻意训练。刻意训练有三F原则。


第一,专注,专注地去做这件事情。


比如说可汗学院的孩子,为什么他们的成绩都挺好的,原因就是他们每次出的十道题,都是只针对这一个知识点的,要想把这个知识点搞明白,就必须要把这十道题做会,这叫专业地针对一个问题来进行训练。像我打乒乓球的时候,今天一下午就练正手指以后攻球,后天就是推打,这样可以快速地提高专业方面的技能,专注。


有一个高尔夫选手,他在球场打球,练习发球。教练走过来:“你在干吗?”他说:“练习”。教练说:“你根本没有练习,心不在焉。”真正的教练一眼可以看出来你有没有专注,有没有认真地调整自己的姿势和动作。


这里边有一个感人的例子,老虎伍兹。老虎伍兹在得了自己的个人全美大满贯高尔夫之后,竟然推翻了自己过去的击球动作,认为自己的击球动作是错的,然后练习新的击球动作,这叫专注力,认真对待。


有时候人们学数学、学物理学不好,是因为某一个点没有认真地攻克它,所以导致一直稀里糊涂,用这种稀里糊涂的方式来学习,没办法学好。必须得针对这个难题,认认真真地思考,认真地去攻克它,才可以做到专注。这是第一步。


第二,反馈。


刻意练习一定要有反馈。最好的办法找一个私人教练,找一个有经验的高手。需要先引进门,然后找厉害的,慢慢变得更强。但是每次需要找一个可以得到帮助的人,这个人的水平比你高,并且专业度,知道怎么专业训练的人。你做事好不好,会告诉你这个动作有什么问题,应该怎么调整。如果没有人的话,拍下来录像也可以,请人来指导,看什么地方便变扭。


我们学演讲的时候,就是用摄像机,然后看到觉得说怎么这么怪,然后找问题,不断地找反馈的东西,尤其是有高手指路,如果真的想成为某一方面的高手,最佳的方法,真的需要去寻找专业的教练,投入时间、精力。


你说我没时间找专业的教练,我没钱,找不到专业教练,怎么做呢?也可以。就想想看,为什么每一个减肥的人都要在家里放一把称,这台称就是给你反馈的东西,你真想减肥,你得看看自己今天瘦了没瘦,如果今天没瘦,明天怎么补回来。这就是记录反馈。


这里有个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案例。马戏团的小丑最尴尬,上半场的马戏演完了,下半场还没开始,他需要出来转移大家的注意力,大家有的买爆米花了,或者是上厕所了,这时候又没有人作为一个什么讲笑话的大师来指导他,怎么办?


这个哥们直接拿一个秒表上去了,他在繁华的街道上拦住一个路人,就跟别人讲笑话。他就掐表,跟第一个人聊了10秒,第二个人聊了20秒,不断地看时间看可以把时间撑到多长,练到最后,他在曼哈顿这样的街头,可以跟一个人一路聊下去,对方特别愿意听他说话,这样以后,他就自然而然成为了讲笑话聊天的高手。必须要用记录来记录下自己的进步。


高考做题,老师每次都要排名、看成绩,这就是反馈,让我们知道处在什么阶段,需要怎么努力。作为儿童心理学来说,排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但是要想成绩这件事情上比别人厉害,还是需要知道大概排在什么样的位置,这是我们所说的第二步。


富兰克林虽然没有成为下象棋的高手,但是他成为了其他方面的高手。比如说富兰克林写作是高手。他身边没有一个大文豪来教他,怎么办呢?


他找来一本特别喜欢的杂志,然后把这个杂志里的一篇文章读完以后,就把杂志合起来。合起来以后自己默写一遍,就是把刚刚看完的杂志、文章重新写一遍,重新写完以后再打开杂志对照,看哪一句多了,哪一句少了,然后就研究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要多,或者是少这一句,这就是不断地给自己找反馈,用这一篇杂志给自己找反馈,然后让自己的写作能力越来越强。


最近金庸告江南,实际上可以看出来这些年轻作家在写金庸致敬。新手刚起步还不会写的时候,学别人的笔锋去写,这是刻意练习的过程。富兰克林都有刻意练习的精神,而下象棋当成了休闲和娱乐,而没有成为高手。


第三,改进。


找到了弱点之后,就要想办法改进它。就想发现你的正手发球没劲,一下午就练正手发球。所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做刻意练习,任何一个行业都可以成为专家。


比如说学意大利语3百小时,或者5百小时,你足够可以掌握意大利语。刻意练习的过程当中,人有一个发展过程,人不是一上来就能够把刻意练习做得很好。所有要想成为高手的人,都有这么一个阶段。


第一步,产生兴趣。一开始是跟我们院子里的人打乒乓球,慢慢形成兴趣。一开始是让孩子接触各种各样的事就好了,这是第一步,产生兴趣。


第二步,变得认真。你觉得这个事应该好好学一下,就像我儿子一开始学跆拳道是觉得好玩,练了以后,考了一个个带,现在每周不练就不行了,这叫变得认真。


第三步:全力投入。就是你进了专业队,想备战一个比赛,比如说有人上奥数班,认真学习,练跆拳道练到黑道,全力投入。虽然很辛苦,但是很幸福。最后成为一个真正的专业选手。


第四步:开拓创新。开拓创新属于什么人呢?就是像乔丹这样的人,丁俊晖这样的人,已经是高手了,他可以把这个变得不可思议,可以创造各种各样的新花样。这是一个人从刻意练习,从一个普通人到再到一个高手简单的四个阶段。


刻意练习,对工作与生活的启示


为什么《刻意练习》这本书会让我特别激动呢,是因为它给我带来强烈的想象力,如果你能够把工作视作是一场刻意练习的话,你会希望发现工作有意义、有趣得多。


如果你是一个写PPT的人,觉得工作特别无聊,上班就是给给老板写PPT,那你能不能把PPT的背景变得更漂亮,下次尝试一下,一打开PPT,下面的人先笑起来,慢慢地,你就成为全世界做PPT的顶尖高手。如果做成这样的话,太赚钱了,这是一个非常棒的事业。


如果你是一个推销人员,能不能把自己训练成推销之神?让你每一次的销售都成为挑战自己极限的过程,然后不断地练习。


乔吉拉德的故事还是值得借鉴。他每天出门之前,喜欢躺在床上,但是还得起床上班,所以必须得人为之付出代价,见人就发名片,把车子卖得很好,成为全球巡讲的大师。甚至你是一个警察抓小偷,或者是一个老师讲课,我现在就在尝试着做这样的刻意练习。


大家知道我做刻意练习最重要的方向就是演讲,因为读书会,经常跟书友见面、讲课。我就要求自己每次演讲的时候,都要跟上次有点点不一样。比如说这次讲的时候更好玩一点,讲完以后评估一下,下一次讲的话,会想说这次试试我演讲的亲和力,然后我能不能很轻松地讲完,不要在台上大声疾呼,不要这么使劲,使劲的风格不是我所喜欢的,我想淡淡地讲就可以把人吸引过来。


然后看上台的时候能不能不紧张,心不要跳得这么快,刻意地练习之后,觉得自己的进步非常大。我现在上台之前,几乎没有心跳加速的情况。这样会让人非常开心,甚至和孩子的互动,训练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妈妈,更负责任的爸爸,要学会和孩子互动的方法,然后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是乐趣。


这里有两个让人特别有激励作用的案例,有一个老人家70岁了,跑来找到作者:“根据你的理论,觉得我现在练空手道可以吗?”


他想80岁成为空手道的黑带,这个教练说:“行,试试看吧”。他每天练好几个小时,还跑步。按照这个进展下去,80岁完全可以拿到黑带,不要太早放弃自己。


有一个哥们,36岁,突然想做高尔夫球选手,别人问他:“会打吗?”他说:“还没摸过”。别的体育运动也没玩过,就想成为一个高尔夫球的选手。同样的道理,找私人教练,拿出时间来认真学习,后来这个人在高尔夫的水平大幅度上涨,过几年就可以去参加高尔夫球的专业比赛了。


所以你去看路易明的案例,原来他是身体很弱的普通人,人近中年,快40岁,整天练马拉松,练练练,现在成为了专业选手跑进了3小时以内。只要你下定工夫,就一定可以突破。


我们讲这本书的理念有什么好处希望呢?让每个人生活得更有希望、更有激情。现在开始想学油画?去学。现在开始想学音乐?去学,想学心理咨询?去学,想学武术?去学,任何时候,只要愿意拿出时间来做刻意练习,完全可以进入专业的领域。


对社会的影响是什么呢?过去很多人不相信练习,相信天分,导致大量的人庸庸碌碌,现在通过刻意练习来提高自己,我们走在路上,可能都是一个超人,你想想看,可以后空翻几周半的,然后马拉松一跑很快,满街都是超人,会大幅提高人类的水平。


最后一个话题:难道天分真的一点用都没有吗?还有一个人说:为什么自闭症的人数学都这么好呢?难道不证明天分有用吗?自闭症的人为什么数学特别好,他不是遗传了对数字敏感的特征,而是自闭症的人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自闭症的特别容易对一个事情认真,一旦沉浸在一个数字里面,沉浸在一个公式里出不来,因为太专注,所以导致大多数自闭症人都会对数字敏感,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在家里,爸爸是音乐家,儿子也是音乐家,因为提供了最早的基础,因为家里这个氛围,有这个文化传统,所以他们家的孩子从小就可以接触这些东西,爸爸就是专业的,所以他就很容易变成专业选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有很多人的爸爸不是音乐家,但是他是音乐家。齐白石、张大千就是仿别人的画,最后成为自成一派的大家,这不就刻意练习吗?


很多人问我演讲、讲课是不是天生的?没有。这全是刻意练习的结果。我刚开始做主持人的时候,我的老师全中国最会开玩笑的人,每次做节目,他都指点说这块不合适,这块应该怎么说。他做节目的时候让我看,然后一起讨论,这是非常严格的刻意练习过程,真的没有人在天生在某些方面是专长的,最重要的是有兴趣。


而且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毅力。孙扬这么有毅力的人还退赛,没有一个东西一定叫毅力。如果有一个东西叫毅力的话,你体内有毅力,你干什么事情都可以。但不是,有的人这件事情表现特别有毅力,有的事情特别没毅力。核心是动机。一个人能够把一件事情保持下去,做很好,核心是因为你有想把它做下去的动机。所以希望自己刻意练习,不断地挑战自己的动机才是重要的事情。这里有几个方法。


新手和大师,隔着真正的练习


第一,给自己规定时间。比如说每天雷打不动两个小时写作,这就是作家,并且不断地修改、进步。每天雷打不动地练球、健身,打乒乓球,背英语单词,全是大学的时候。所以固定的时间是一个保持动机的方法。


第二,找到一个外在的动因。比如说为了追求一个女孩,所以让自己瘦下来,大量的男孩一谈恋爱就变胖,因为很多男孩谈恋爱以后,就没办法让自己变得很瘦、很帅了。


第三,建立自己的圈子。富兰克林为了研究科学、人文,专门有一个圈子。七八个人的圈子,每次见面,都讲自己的新发现。如果讲不出来,慢慢就被人排斥掉,所以,建立这样的圈子,互相进步。


如果想让自己保持持续的进步,我建议你可以给自己建一个小圈子,然后找志同道合的人来学习。


富兰克林这么小的举措,可以保证他做出大成就。我觉得做读书会个人最大的收获:我逼迫自己每周读一本书,而且讲给大家听,读给大家听,差不多要读一本半,才可以筛选出好书。它可以让我把刻意练习变成真正的习惯。所以我现在可以批判地抓住重点,这是读书会为什么能够给大家提供这么多书籍、产品的原因,因为我们在做刻意的练习。



精彩Q&A


1

为什么同时接触一个新领域,有人学习得快,有人学习得慢一些,如何用刻意练习解释?

樊登:我们说基因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人和人之间的智商还是有差别的。科学家的平均智商会比普通人高一些,所以他们更适合做科学家,但是科学家当中,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并不比其他的科学家智商高。反而大量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智商低于平均的科学家智商水平。所以有的人学得快、有的人学得慢这是正常的。最后能不能学得好,这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是不是做了足够的练习。我们见过很有天分的乒乓球选手,最后没能成为最厉害的,是因为动机不够强烈,也没有很好的老师做反馈,这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东西,不能一概而论。



2

兴趣是刻意练习的前提吗?

樊登:兴趣是刻意练习的一个起点,让一个孩子,或者是让一个人对一个事情有兴趣,突然对这个事情有兴趣,这是起点。但是刻意练习过程当中是靠动机,不是兴趣,而是靠强烈的愿望来达成这件事情。有时候,练习的过程很枯燥。像毕加索大家觉得他很有天分,画了很多画,做了很多雕塑,但是你知道他做坏了多少,他是非常勤奋的一个人,才能够看起来毫不费力,要想看起来毫不费力,必须要做出足够的努力。所以兴趣是起点,最后是靠动机和方法,以及有科学的训练,最后才能变成一个大师。



3

《刻意练习》这本书适合多大年纪的看?小学生行吗?我自己听了觉得非常高好,也想让孩子听,您觉得小学生能读吗?

樊登:我之所以想讲这本书就是想讲给我儿子听的。我儿子嘟嘟8岁,现在上三年级。我们读书会的所有书他都会听,而且听完之后都会用,非常厉害。千万不要小看小孩子,小孩子的学习能力一点不比大人差,而且他们学了之后没有什么阻碍就敢去实践,而我们大人经常会推三阻四,而且还有很多惰性、习性,小孩子阶段改变是最好的。所以这本书完全可以推荐给孩子听,大人讲给他听。现在他还看不懂,所以不能直接给他看。



4

如何确定自己想要做专家的方向?根据自己的兴趣来?一时兴起怎么办? 

樊登:这个问题我觉得稍微有一点消极,实际上你听到一个方法觉得不错,那最终能不能做得到,或者做得好不好,取决于谁呢?一定是取决于自己。如果对什么事都是一时兴起,没法保持长久的动力,没法保持长久的动机去做它,所谓你对一个事情没法特别地投入,这怨不得别人。当然学习过程当中换方向,也是可以的。王阳明小时候出现五次换学,所以不要指望一本书来解决人生所有的问题,解决人生问题的人是你,是从中找到对你有帮助的东西就好了。



5

樊老师,刻意练习适用于所有的学科吗?

樊登:刻意练习在我看来,因为我读这个书就几了几遍,也不是我的研究成果,但是我会觉得它对各个学科有帮助。书里倡导的是,最好能够有衡量标准的,这样就比较有成效。比如像下棋、游泳,打高尔夫球,但是数学、写作、学佛,学佛特别适合刻意练习,锻炼自己的不动心,或者无分别心,这些都是刻意练习去实现的东西,其实各行各业都可以尝试一下,你们多试一试,就知道有没有帮助了。



6

听起来刻意练习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会一项技能呢?

樊登:刻意练习要花费时间是因为它把你培养成一个大师,让你成为行业里特别牛的人,如果你没有这么高的要求,当然不需要这么多时间。所以好好学,找一个老师来求教一下,就可以弹一首钢琴曲。随便选一首歌,负责5百块钱内把你学会,这很敷衍,没关系,如果特别希望做这个事情的话就去做就好了,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如何把一个人培养成大师的事情,所以花点时间也是值得的。


-End-


相关图书推荐



如果觉得内容不错,欢迎打赏。

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近期华章微课预告】


时间:11月11日晚20:00~21:00

主题:纪念德鲁克 · 卓有成效的领导者

嘉宾:王欣 德鲁克管理学院院长

地点:华章微课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