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简易教材

 青木森森 2016-11-11

 

第一课 印章的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

第二课 篆书与印章文字               第三课 实用印章的发展演变(一)    第四课 实用印章的发展演变(二)    第五课 流派篆刻及风格特征(一)    第六课 流派篆刻及风格特征(二)     

第一课 印章的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印章的起源及其功能,通过从实用印章到篆刻艺术的发展演变来认识印章的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统一。

    了解印章使用方法的变迁,熟悉古代印章的不同品种类别及其名称、用途。

    初步认识印章艺术的审美原理与审美依据,为以后的技巧训练和欣赏体验打下基础。

2.内容结构

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印章的起源及其演变,概括介绍印章的起源与功能、性质,以及从实用印章到篆刻艺术的转换。

第二部分为印章的使用方法及种类,介绍古代印章使用方法的发展,以及古代印章的不同品种类别。

第三部分为印章的审美特点,简要介绍实用印章的审美价值及其来源,这是构成篆刻艺术审美原理与技法原则的基础和依据。

3.重点和难点

    篆刻艺术是从古代实用印章发展演变而来的,篆刻创作的许多审美原则、技巧标准以及常用术语,也都是从古代印章承袭延续而来。因此,在学习篆刻的初期 ,应该首先对古代实用印章的基本情况有比较全面准确的了解,重点是古代印章的种类及风格样式。

    篆刻是一门艺术创造与工艺技巧相结合的艺术,其中对形式技巧的要求十分突出,篆刻作品的艺术构思和欣赏标准,基本上是建立在形式技巧的优劣这一基础 之上的。篆刻的形式技巧主要包括篆法、章法、刀法三个方面,核心是对篆字形体的安排塑造和刻画,对于印章的审美原理与特点,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去理解和体会,这是学习篆刻艺术所必须具备的观念。

二、教学资料

词语解释

[印章] 古人对刻有文字并用来压盖痕迹为凭信标记的用品的统称。印章在历史上曾有过多种名称:春秋战国时期所有印章都称为“玺”,所以印章又称“玺印 ”;秦朝规定只有皇帝的印章称“玺”,除此之外的官私印章一律称“印”,这一习惯一直延续到近代,民国时期的国家大印仍刻成“中华民国之玺”;从汉 代开始,官私印章的名称逐渐增多,除称“印”外,也有官印称“章”或称“印章”的;唐代以后因印章改用红色印泥钤盖,所以官印有些称“记”或“朱记 ”;又由于玺印一直具有取信证明的作用,因而古代印章中有称为“信玺”或“印信”的情况;唐宋以来,公私印章经常被用在图画书籍上作为鉴藏标记,于 是人们习惯上又将印章称“图章”,但一般用于日常口语中。

[官印] 指政府颁发给各级官吏用以证明身份权力的印章。这一制度从古到今一直沿用不断。官印的文字内容为官职名称或机构名称,具体的形制、风格及制作
方法则各时代有所不同。

[私印] 指私人制作和使用的印章。私印从用途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日常应用的取信证明;另一部分是作为艺术创作而使用、收藏或鉴赏的作品。私印的文 字内容比较多样,有姓名印、字号印、斋馆印、收藏印、闲章及图像印(肖形印)等,形制和风格也是丰富多彩。

[篆刻] 在狭义上,篆刻专指元代以来文人艺术家以审美追求为目标的印章创作及作品,“篆”指对篆书字形的运用塑造;“刻”指制作方式由镌刻来完成。由于古代的各类实用印章也包含篆字和凿刻这两个主要因素,所以在广义上,古代的所有印章也可以统称为篆刻作品。

三、教学建议

    本课介绍的内容都是学习篆刻所应该了解的基本知识,即使学生以后不从事篆刻实践,仅从欣赏古代文物和艺术的角度出发,也是十分必要的文化历史常识。
    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同时与作品相对照,争取能够对教材所介绍的各类印章品种及相关知识形成比较清楚和深刻的印象。

回目录

 

二课 篆书与印章文字

一、教学分析

1.教学目的

    了解篆书的发展源流,熟悉并能够辨认古代篆书的主要风格种类及其代表性作品。

    认识印章文字与篆书的关系,了解印章文字在创作应用中的灵活性与基本原则。

2.内容结构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篆书源流,概括介绍了汉字早期的发展,以及篆书书体的主要种类、风格与演变情况。

第二部分为印章文字与篆书,介绍了印章文字与篆书的关系,对于印章文字的特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变化原则也作了概括分析。

3.重点和难点

    对于学习篆刻来说,熟悉篆书的不同种类与风格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只有了解篆书的结构规律与风格变化,才能比较正确地在篆刻创作中选择并运用篆字,或者对古今篆刻作品作出评价与鉴别。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应该把对篆书基本特点的认识理解作为重点。

    在对印章文字的认识上,需注意从整体形态和体势上理解印章文字与篆书在结构上的一致和风格上的差异。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印章文字虽然变化丰富而且灵活,但有一定法则约束,并不是随意改变和臆造,学习篆刻必须遵循篆书的自身规律和传统的习惯。

二、教学资料

1.词语解释

[篆书] 篆的本意指器物边缘的条形花纹,有连续绵延之意。秦始皇废除六国文字,命李斯等人根据原有的秦国字体改造整理,颁市了一种新的标准字体,其点画延伸婉转,故名篆书,并将秦朝统一前的各种字体统称大篆,而将秦朝颁布的新字体称小篆。从汉代开始,通行书体变为隶书、楷书,后人写篆书,都脱不出大篆、小篆这两个类别。

[简牍帛书] 简是用竹子或木头削成的细条,牍是较宽的薄木片,帛是丝织品的统称。在纸张被用作书写载体之前,简牍、丝帛是供书写的主要材料,因此,保存至今的春秋至汉代的墨迹,基本都是写在简牍或丝帛上面的。

[鸟虫书] 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长江流域各诸侯国的一种装饰性字体。其特点是结构均衡整齐,字形修长,并且在笔画两端增加龙、凤、鸟、虫、鱼等形象,主要使用在青铜器铭文中。到汉代则在印章中还有延续使用。

   

 

[碑额] 指碑刻上端正中隆起部分,通常刻有该碑的全称。汉代盛行立碑之风,但碑文绝大多数用隶书书写,而碑额上的全称一般都用篆书题写。汉碑额题字风格多样,艺术价值很高,而且与汉印文字有相通之处,体现了汉代篆书的成就水平。
   

 

图6.秦琅琊刻石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巡游各地并屡立纪功刻石,先后在今山东枣庄立峄山刻石,在泰山立泰山刻石,在今山东胶南立琅琊刻石,在今山东福山立之罘刻石,在今河北昌黎立碣石刻石,在今浙江绍兴立会稽刻石。这些刻石的内容相同,都是称颂秦始皇功绩的颂词及诏书,其字体为标准的小篆,相传为丞相李斯书写(但并无可信依据)。上述刻石到今天只有琅琊刻石和泰山刻石还有残石存在,但字迹都已模糊难辨,而且所存字数很少。琅琊刻石残石现存山东泰安岱庙。其他几种刻石都已毁灭,只有后人仿刻的翻本流传于世。
   
 

图7. 秦诏版
    秦始皇平定天下后,采取了统一度量衡的措施,并发布诏书明令天下。诏版即是刻有诏书的铜版,四角有圆孔,用于固定在权(秤砣)量(计算体积的容器)等器具上。其字虽然为小篆,但书写和刻画都比较随意,有参差错落的自然之趣。在陕西、山西、山东等地都曾有出土。
   



图8.汉西岳华山庙碑碑额
    《西岳华山庙碑》简称《华山碑》,刻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原在陕西华阴华岳庙内,相传于明代毁于地震,仅有拓本流传。此碑正文为隶书,碑额则为篆书“西岳华山庙碑”六字,书法点画流畅,结体匀称,意趣生动,是汉碑额中的佳品。
   
 

图9. 清 邓石如篆书
    邓石如(1743年~1805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安庆人。他是清代著名的书法篆刻家,在篆、隶书体和篆刻上都具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极大。其篆书以秦代小篆为根基并融合汉碑额的特点,强调了书写的流畅和体势的严谨,对清代篆书的发展有突出贡献。
   
 

图10. 清 吴昌硕篆书
    吴昌硕(1844年~1927年)名俊卿,字昌硕,号苦铁、缶庐,浙江安吉人。他是近代杰出的艺术家,在书法、绘画和篆刻等方面都有高超的造诣和广泛的影响。其篆书专学《石鼓文》,经过长期反复的临摹形成个人独特面貌,风格雄浑豪迈,气势宏大,享有很高的声誉。
   



图11. 玺印文字和篆书比较
    通过古玺与金文、秦汉印与小篆的分别比较可以看出,每个时代的印章文字既与当时的篆书保持着统一结构和体势特征,但同时又有运用处理上的差别。相比之下,印章文字更为方整、均匀和饱满。
   
 

图12.汉印文字变化举例
    通过汉印文字与小篆的比较可以看出,汉代文字为了适应印章方正布局的需要,点画转折处都变圆转为方折,同时为了保证字形方正填满,对点画往往作伸缩、挪让或增减等变化处理,由此增加了字形的形态种类,使印章布局的艺术手法更为灵活和丰富。

回目录

 

第三课 实用印章的发展演变(一)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的

了解古玺概念及其种类,对古玺的风格面貌与文字特点形成比较清楚的感性认识。

了解秦代对印章制度与用字原则的规定,熟悉秦代官私印章的基本特征及形制种类。

2.内容结构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古玺的范围、形制、种类及文字特点,同时分析古玺在章法布局上的处理手法及艺术效果。

第二部分介绍秦朝的印章制度,秦代官私印章的差别,以及秦印在形制、风格、文字各方面的艺术特征。

3.重点和难点

    本课内容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古玺和秦印形成比较明确的辨认能力,能够理解并表述古玺和秦印的差别及各自的风格特征。
    由于本课是学生接触古代印章的开始,所以会有陌生感,对印章文字的理解也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图版认真阅读和理解课文,从而对古代印章加强认识,培养兴趣。

二、教学资料

1.词语解释

[官玺] 春秋战国时期由各诸侯国当权者颁发给各级官吏的玺印,用以证明身份和权力。官玺上的文字多为官职或机构名称,白文、朱文都有,印面形状也不统一,这种情况与当时诸侯国各自为政有关系。

除了布局的灵活多变外,官玺的最突出特点是文字。当时各国的文字在结构和使用习惯上都有不同的差异,反映到玺印中则形成不同的风格。不过对于这种文字和风格的差异,需要具有比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攀赏经验才能够辨别和把握,初学篆刻则应当首先掌握古玺的共性以及古玺与其他时代印章在风格上的差别。

[私玺] 私玺是相对于官玺而言的,除政府颁发给官吏的玺印外,其他皆为私玺。私玺在文字风格和印面形制上都与官玺差别不大,只是通常要小一些。私玺上的文字多数是姓名和成语,主要用做货物交易流通过程中的凭证,或手工制作器物(如陶器、漆器)上的署名。

[秦官印] 秦官印指秦朝帝王所用玺印和政府颁发给各级官吏的印章。由于秦朝的文字及制度上承春秋战国时的秦国,下启汉代,所以除了秦朝的印章外,古玺中的秦玺和西汉初期的印章,也都具有秦印的风格。

秦官印最主要的特征是从形制到文字都具有统一的风格面貌,具有一种严谨庄苇的秩序感。具体表现为字形方正均衡,布局用界格均分,印面多为方形而且大小基本相同,一般都采用白文形式,朱文秦印极其罕见。

[秦私印] 秦私印在文字与风格上都同官印相一致,只是内容皆为姓名或成语,形制上比官印小,印面形状有方形、长方、圆形及椭圆,比官印更为丰富。

2. 作品资料

图1.白文古玺
   
图中“计官之玺”、“司寇之玺”、“左中军司马”、“荀伯尹之玺”为官玺;“秦是”、“牛君”为私玺。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计官之玺”和“左中军司马”从字形到章法都显得端正整齐;而“司寇之玺”和“荀伯尹之玺”则字形之间有大小、正欹的差异,布局也有疏密、虚实的变化,显得比较灵活和自然。

图2. 朱文古玺
   
图中“勿正关玺”、“军市”、“左桁廪木”、“阳州左右口司马”为官玺;“司马参”、“正行亡私”(“亡”借用为“无”)为私玺。

    在朱文古玺中,布局章法的变化处理更为明显。如“左桁廪木”基本打乱了字形之间的界限,四个字看起来像是六、七个字,解决了原来字形之间笔画多寡悬殊的矛盾,达到了整体上的平衡;又如“阳州左右口司马”与“司马参”两印中的“司马”虽然都采取合二为一的手法,但具体处理又不相同,体现了古玺在文字运用上的灵活。

图3. 秦官印
   
    秦官印的特点是文字规范,布局匀称,不仅用界格将每个字的位置均分,而且在每个字形中各部分的配合也力求均衡,同时对字形都采取点画平直,形态方正的处理。这些特征在与古玺相对照比较时会看得更清楚。



图4.秦私印
   
    秦私印比官印稍小,印面形状也更丰富多样。私印与官印的最主要差别在于私印在制作上不像官印那样严谨庄重。虽然都是用摹印篆,而且都是用凿刻方法,但私印比官印稍显自由和粗率。正因为如此,秦私印在艺术上更有一种轻松率意的趣味。如图中“赵御”和“虞年”两印很有新奇稚拙的效果。



三、教学建议

    本课所介绍的是中国印章艺术在早期的发展情况,在教学中可注意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记忆。

    首先,要把握从春秋战国古玺到秦朝官私印章的风格转变:古玺体现的是印章初步成熟阶段的情况,在形式和风格上都比较自由,所以显得灵活多变;秦印反映的则是印章开始步入制度化时期的情况,所以在文字和面目上趋于统一规范。

    其次是对文字的运用处理:古玺文字在结构上尚不十分统一和固定,特别是为了与布局章法的需要相适应,经常对字形的偏旁部首作移动位置或增减笔画的处理,此外在印文的排列顺序上也比较自由,因此识读起来有一定困难,应注重对字形的辨认和章法的体会;秦印所采用的摹印篆与标准的小篆结构规律一致,只要掌握了小篆的结构,辨识秦印就不困难了。秦印在文字排列顺序上虽然还未达到完全统一,但已经比古玺规范,多数都采取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方式,这也为后来印章的形式奠定了基础。

回目录

 

第四课 实用印章的发展演变(二)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的

了解汉代以后实用官私印章制度的发展以及形式面貌的演变。

熟悉汉代官私印章的种类及其风格,并由此树立对白文印章基本面貌样式的认识。

2.内容结构

    本课内容分为四部分,分别介绍汉印、魏晋南北朝官印、隋唐官印和宋元官印。在每一部分的介绍中,都是通过对形制、字体、制作工艺等方面的介绍,构成对这一时期印章风格特点的分析,便于从整体沿革上把握古代实用印章的发展脉络。

3.重点和难点

    汉代印章(尤其是汉官印)在印章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代表了古代印章艺术的高峰。因此,对汉印面貌及其形制、文字特征要形成明确的感性认识,并且具备比较熟练的辨别能力,这是学习篆刻艺术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

    对于汉代以后各个时代印章的风格特点,应注意通过对比它们之间的差异来加以认识和把握。这种风格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字体结构和制作工艺上,如汉印与魏晋南北朝官印的异同,隋唐官印与宋元官印的异同,差别变化都比较微妙,需要认真比较和细致观察才能加以辨别。

二、教学资料

1.词语解释

[汉印] 狭义上指汉代的官、私印章。汉印基本上分为官印和私印两大类,官印绝大多数为白文印,形制统一;私印则朱文、白文兼有,在形状上也比较多样化。不论官印还是私印,质地均以铜质为多,制作方法有铸造和凿刻两种。

由于对古代印章的鉴别往往难以精确断代,所以有相当部分具有汉印面目特征的秦印和魏晋南北朝官印也常常被归入汉印范畴。由此汉印一词在广义上常被用来代指以汉官印为典型的白文印风格。在明清流派篆刻艺术兴起后,习惯上常用的“汉印风格”这一概念,便泛指从秦朝到南北朝期间的白文官印风格。

[印钮] 指印体上端隆起突出的部分。早期玺印的印钮比较简朴,只是一个凸起的半圆环状,用来穿系绳带。后来逐渐复杂,印钮的形象也非常丰富,常见的有各种动物、器物形象。明清以来篆刻皆用石材,印钮的形象更加多样,成为一种印章特有的装饰雕刻。

[绶带] 又称印绶,指穿系在印体上的丝帛绳带。秦汉时期印章制度十分严格,对于不同级别的官吏所用来佩带印章的丝帛颜色都有明确差别规定。隋唐以后官印形制加大,不便佩带,绶带也随之废弃。

[半通印] 秦汉官印的一个种类,通常是颁发给下层官吏。因其形状为长方形,相当于一般官印形制的一半,故称为半通印。

[蟠条印] 隋唐官印的制作形式。其方法是先用铜铸成印体,再用细铜条盘曲成字形,然后焊接固定在印面上。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官印为朱文形式,印面巨大,因而在面貌风格上十分新颖,与秦汉官印截然不同,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样式。但从宋代开始,朱文官印的面貌很快向整齐和繁琐转变,失掉了自然生动的艺术特点。

2.作品资料
图1.汉官印
   
    图中“未央厩丞”、“武德长印”和“新西河左佰长”三方为铸印,点画粗细均匀,浑厚饱满,布局端正平稳,字形规范,体现汉印的典型特征。“部曲督印”和“都乡”两方为凿刻而成,点画具有粗细、虚实的自然变化、字形和布局则在总体均衡的前提下,富有疏密、正欹的率意趣味,体现了古朴自然的艺术特点。

图2. 汉私印
   
    图中的六方私印各具特点。“杨延寿印”风格与官印相一致,在文字排列上采取回文读法,这是后来一直延用的姓名印习惯排列形式;“潘刚私印”的字体为鸟虫篆,一般多见于私印;“杨子方印”采用白文、朱文相间的形式,目的是使笔画疏简的“方”字形成较大块空白,与其他三字协调均衡;“王德”为朱文印;“赵多”为四灵印;“长贵富乐毋事”为吉语印。这都反映了汉私印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

图3. 魏晋南北朝官印
   
    从图中四方官印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印基本上承袭了汉印的样式与风格,但在技艺上已不如汉印严谨成熟。如“建春门侯”在点画的分布排列上疏密不当,字形之间也缺乏统一的体势和相互联系,整个布局显得生疏稚拙;“平难将军章”和“宁远将军章”从线条形态到布局效果都有一种朴实洒脱的意趣,这种面貌颇受后世篆刻家的推崇。但这两方将军章在文字结构上不够严谨,如后者中的“宁”、“将”、“章”字都不准确,反映了当时印人文字水平的低下。

图4. 隋唐官印
   
    古代官印发展到隋唐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风格转变,印面加大,形式从白文变为朱文,字体由缪篆改用小篆,制作方法从铸凿改为蟠条,由上述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一种全新的样式。尽管后世对隋唐官印的艺术价值评价不高,但这一时期的官印毕竟代表了印章发展史上的一种风格类型,在没有形成宋代以后整齐呆板的面目以前,隋唐官印的新颖形制和制作方法,使其具有明显的古拙奇逸的趣味,这对后世篆刻中朱文印的创作有一定借鉴参考价值。

图5.宋元官印
    宋元官印虽然延续着隋唐官印形制巨大和用朱文小篆字体的习惯,不过在字形和布局的处理上越来越趋于僵化和死板,特别是将点画任意延伸并重复曲折,造成了风格的单调、平庸和乏味,所以艺术性不高。



三、教学建议

    汉代是中国印章艺术发展的巅峰时期,汉印的风格面貌对后世篆刻艺术影响巨大而且深远。因此,在教学中应当着重引导学生,争取对汉印的风格面貌形成明确、深刻的认识。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让学生将汉印与古玺及隋唐以后官印进行对比,提高对汉印风格的熟悉程度;也可以启发学生从字体结构和布局规律上对汉印进行分析概括,从而加深对汉印特征的理解。

    古代实用印章是篆刻艺术产生的基础,也是篆刻艺术取之不尽的资源。古代实用印章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风格种类,对当今的篆刻创作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强调了解实用印章发展史及各时代玺印风格的重要意义,要使学生对古代印章艺术的演变形成比较清楚的认识。

回目录

 

第五课 流派篆刻及风格特征(一)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的

    了解宋元时期文人艺术家参与印章设计制作,并促成篆刻艺术形成这一转变过程,以及在篆刻艺术史上的重要意义。

    熟悉宋元文人用印的基本风格以及与此前实用官印的异同;熟悉明代篆刻代表人物及其流派的艺术特点,理解刀法在篆刻创作中的作用。

2.内容结构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宋元文人用印”,简要介绍宋元时期从实用印章的制作中,演变并形成文人篆刻艺术的转变过程,并介绍了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面貌风格。

    第二部分为“明代的文人篆刻”,通过对明代有影响的篆刻家及其作品的介绍,简要介绍了明代篆刻的主要流派及发展概况。在对作品风格的叙述中,着重分析了作者的审美取向和刀法技巧所起的作用。

3.重点和难点

    文人篆刻与实用印章的最主要区别在于:篆刻创作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追求,对篆字进行艺术加工处理,设计成印文,再通过个性化的技巧习惯刻成印章;而实用印章则是按照固定形式要求和工艺方法来制作。本课学习的重点就在于了解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不同特点。

    在篆刻创作中,刀法技巧的运用对于作品效果及风格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一因素在实用印章的制作中不太突出。学习篆刻创作一定要学会辨认和理解不同刀法技巧的各自特点及效果,开始可能会认识不清或把握不准,需要多看作品,认真仔细地观察体会,逐渐积累经验,提高鉴赏水平。

二、教学资料

1.词语解释

[流派篆刻] 宋元以后,文人艺术家大量介入印章创作,在篆书字体、镌刻技巧和风格样式各方面都取得了开拓性的成就,从而使传统的印章艺术获得了创造性的转变与发展,成为一门更为自觉的艺术门类。由于文人篆刻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在技巧形式上风格多样并形成不同的流派,所以后人将宋代以后的文人篆刻统称为流派篆刻。

[叶腊石] 地质矿石的一个种类。叶腊石主要由酸性火山岩和凝灰岩经高温热变而形成,硬度为1~2。因其质地细腻松脆,色彩丰富美观,所以自元代起就被用作镌刻印章的主要材料。我国叶腊石的分布较广,品种众多,一般都以产地命名。著名的品种有福建福州的“寿山石”,浙江青田的“青田石”,内蒙古的“巴林石”等。

[刀法] 篆刻创作的主要技巧,指运用刻刀在印石上镌刻文字的方法。刀法技巧是随着文人篆刻的兴起和石章的普遍应用而形成的,在明清印人的实践中,陆续出现过多种刀法名目,但常用的主要是“冲刀”、“切刀”两种。

[印谱] 汇集印章作品编辑而成的书籍,最早出现在宋代。早期的印谱主要是汇集古代玺印的印拓,称为集古印谱。元代以后文人篆刻渐趋繁荣,篆刻家都将自己的作品编成印谱流传。著名篆刻家的印潜不仅具有收藏和欣赏价值,更是后人学习篆刻的临摹范本。

2.作品资料

图1. 宋元文人用印
   
    宋元时期是流派篆刻的初起阶段,此时的文人用印一般都是由文人设计印稿,再交给工匠制作。因此,宋元文人用印在篆书字体的使用上规范正确,作品样式也比较端庄典雅,但在技巧上还没有形成明显的法则规律。宋元文人用印中的朱文作品相对比较成熟,具有点画圆润、转折流畅、布局均衡的统一特征,这种面目经过后人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流派,称为“元朱文”或“圆朱文”风格。

图2. 王冕作品
   
    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会稽外史,浙江诸暨人,是元末著名的画家和篆刻家。据史书记载,他是最早使用叶腊石刻印的文人艺术家,这一开拓性尝试对明清篆刻艺术的繁荣具有决定性的推动影响。他的作品取法汉印面目,同时又富有刀刻意趣,是早期文人篆刻的重要人物。

图3. 文彭作品
   
    文彭和他的父亲文征明及兄弟文嘉等人在当时的艺术界具有很高的声望和影响力,因此他对篆刻艺术的喜好及实践,对明代中期篆刻的兴盛起了很大的号召作用。文彭的作品承袭了宋元文人用印的审美标准,属于典雅平淡的风格。

图4. 何震作品
       
图5. 苏宣作品
    何震和苏宣都是明代后期篆刻热潮中的代表人物。尽管因为活动地域和交往人群的不同,二人形成了各自的派别,但在艺术风格上,何震和苏宣的作品则显示出相同的追求方向,他们的篆刻都是学习汉印面目,点画、字形取方正饱满之势,布局则均衡平稳,反映了当时印坛的普遍趋向。同时二人都注重体现刀刻的意趣,通过刀痕来造成自然的残破效果,对后来篆刻创作重视刀法技巧的风气有开创之功。

图6.朱简作品
   
    朱简在篆刻创作上最突出的贡献是对作品风格效果的追求更为自觉和明确,他运用独特的切刀技巧来摹仿汉印的风格,不仅确立了切刀技巧的规律原则,而且也开创了清代印人争相探索并强化个性风格的追求,从而使篆刻艺术的流派特征日益显著。

图7.汪关作品
   
    汪关的作品风格主要是取法工整的汉玉印面目,为了达到光洁挺拔的效果,他在技巧上采用爽利流畅的冲刀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尽管风格面目各自不同,但在利用独特的技巧来表现个性风格这一创作模式上,汪关与朱简走的是同一条道路。

三、教学建议

    当印章艺术发展到流派篆刻阶段以后,对个性风格的追求超过了对共性规律的遵守,特别是在镌刻技巧上,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这是文人篆刻得以迅速繁盛的主要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从技巧的个性特征上去认识理解明清印人的努力及各自的风格面目。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并描述不同印人的作品风格与技巧特征,从而达到熟悉和理解的目的。

回目录

 

第六课 流派篆刻及风格特征(二)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的

    了解清代以来篆刻艺术的发展概况,熟悉主要流派及代表性印人的风格面貌特征。

    进一步加深对篆刻创作技法原则的认识,从篆刻、刀法和章法的整体运用上去理解篆刻艺术的审美标准。

2.内容结构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清代主要篆刻流派及代表性印人,结合其作品着重分析各自在技法上的独到之处与艺术价值。

第二部分概括介绍近现代著名篆刻家及其作品,同时指出近现代印人对清代主要流派的传承和拓展,从而体现篆刻艺术发展创新的规律。

3.重点和难点

    清代以来篆刻艺术长盛不衰,异彩纷呈,有成就的篆刻家无不对古代玺印和前人风格认真体会学习,同时又在具体技巧上反复锤炼,追求个性化的艺术效果。对于这一时期的篆刻艺术,应着重从传统的延续和演变的脉络上加以把握;而对于代表性印人及其作品,则应认真观察体会其技巧的独特之处,通过比较来加深印象与理解。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要学会从作品中观察并总结出作者的技巧特点与审美取向,从而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资料

1.词语解释

[以刀代笔] 指篆刻创作中用刀技巧轻松熟练,刻出的点画如同用笔书写那样自然流畅。要达到这种效果,一般运用冲刀法,下刀、行刀都要极其熟练果断,不能在细节上过分雕琢;同时在字形的篆法安排上也需考虑到方圆兼备和虚实交替,以使作品在整体上更加统一和谐。以刀代笔是篆刻家在书法修养和镌刻技巧都具有较高水平时才能实现的境界。

[残破处理] 指篆刻创作过程中运用专门技巧,使点画或边框呈现出残破不全的处理手法。在明清流派篆刻艺术中,学习和借鉴古代玺印风格是一种普遍的追求方向,同时也是重要的评价标准,因此,对古代玺印自然形成的斑驳残破效果的摹仿,也成为篆刻创作中的一种艺术手段。在明清以来的篆刻创作中,擅长细致工整风格的印人,一般都不对作品进行残破处理,而追求豪放古朴风格的作者,则大多都要借助于残破技巧。对印章作残破处理的技巧有多种,有人尽量利用镌刻过程中刀锋与印石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崩裂,来达到残破效果;也有人是在印章初步刻完后,通过刻、敲、磨等专门技巧来制造残破效果。不论是采取哪一种方法.基本的原则都是要求最终效果自然统一,而且不能破坏作品的神采完整。

[单刀冲刻] 指白文印创作中的一种特殊刀法。通常刻白文印时一个笔画要通过一来一往两刀刻成,而单刀冲刻则只用一刀刻成,刻出的点画边缘呈一边光洁整齐、另一边自然参差的效果。最初这种刀法只是在刻较小的印章或较细的笔画时采取的一种辅助性刀法,现代篆刻家齐白石则将其突出和强化,专门用单刀法来刻白文印,由此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2.作品资料

图1.程邃作品
       
图2.林皋作品
    程邃和林皋都是清朝初期的著名印人,二人的作品风格一属粗放,一属工细,个性特点十分明显。尽管他们的作品在技巧上还没有形成十分明确的规律特征,但作品的面貌样式都显示出对汉印的追仿,从中可以看出清初印坛的风气和趋向。

图3 “西泠八家”作品
   
    “西泠”是杭州西湖的别称,丁敬等八位印人都是杭州籍,所以被后人合称为“西泠八家”,他们的篆刻风格被称为“浙派”。丁敬是浙派篆刻的开创者,“西泠八家”则是这一印风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作品的共同特点是都用切刀技法,刻出来的点画粗细不均,有自然的虚实变化。同时,切刀技巧也是整个浙派篆刻的最主要特征。这一流派在清朝中后期影响极广泛,追求这种风格的印人遍布各地,至今仍有延续。

图4.邓石如作品
       
图5. 吴熙载作品
    邓石如是清代印坛上开宗立派的大师,吴熙载则是将邓派风格发扬推广的关键人物。欣赏和学习邓派篆刻,首先应该注意体会其作品中对篆字书写意趣的表达,这主要体现在点画的圆转流畅和字形的疏密变化上;其次要能够品味其刀法的娴熟和微妙,包括下刀有轻重虚实变化,行刀灵活爽利等等;对邓派的整体风格,则需要从书写与镌刻的结合融会上去加以把握和感受。

图6. 赵之谦作品
   
    赵之谦的篆刻从浙派风格中发展而来,同时又能够不被浙派所束缚。在刀法上,他不死守切刀技巧,而是根据作品的具体需要灵活运用,切、冲并用,所以线条形态丰富,在篆法上,他大胆地将钱币、铜镜、石刻等多种风格的篆书字体运用到印章中,使自己的篆刻形成了新奇多变、不拘一格的特点。

图7. 黄士陵作品
   
    黄士陵的篆刻从邓派入手,早期作品的篆法、刀法都专学吴熙载。后来他的篆刻转为全用汉印文字,同时在刀法上将邓派的冲刀技巧进一步强化和夸张。由此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貌。他的作品初看平淡无奇,细细品味则能感受到一种朴实生拙的特殊韵味。

图8.吴昌硕作品
   
    吴昌硕的篆刻继承了汉印端庄浑厚的气象,同时在镌刻技巧上融合浙派和邓派两派特点,不仅冲刀、切刀结合并用,而且在制作效果方面大胆尝试,不拘法则。因此他的印风面貌古朴,技巧内涵丰富。又由于他在篆书书法和绘画上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能够在书、画、印三方面体现出统一的审美特征,更增加了其印章的文化含量,因而具有极大的影响。

图9. 赵叔孺作品
       
图10.王福庵作品
    赵叔孺和王福庵都是近代工整细致篆刻风格的代表。他们的作品字形、布局都力求均匀稳妥.刀法也平衡准确,在面貌上不作新奇和残破处理,而是追求一种文雅平静的神态。他们的创作,事先都经过精心设计,镌刻时则小心谨慎,一丝不苟,刻成的作品与预想效果一致,尤其擅长刻多字作品。

图11.齐白石作品
   
    齐白石的篆刻同他的绘画一样,在技巧上大胆创新,不受前人束缚,追求完全自我的风格和痛快淋漓的效果。他的印章创作打破了许多前人所遵守的法则,如布局上强调疏密的强烈对比,在刀法上充分发挥单刀技巧,在样式上大胆运用残破或合并笔画、借用边框等手法,因而在风格上显得独往独来。齐白石的篆刻虽然具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人来说,应该注意借鉴和学习他的艺术魄力与精神,而不宜完伞摹仿他的作品面目,以免陷于狂怪放肆之境。

图12.来楚生作品
   
    来楚生的篆刻从吴昌硕印风中发展而来。与吴昌硕相比,来楚生更注重刀法的灵活简练。他刻印冲刀、切刀、双刀、单刀结合使用,而且尽量不作修饰,保持刀痕的自然趣味,所以其作品显得活泼老辣,常有意想不到的微妙效果。



三、教学建议

    从清代中期到近现代是文人篆刻的巅峰时期,产生了众多著名印人,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在技巧上各有独到之处。在本课的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体会各个派别的技巧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差别。学会鉴赏和分析前人作品的风格技巧,是学习篆刻的必要基础,便于自己以后的实践。在教学中,可以将代表性印人的作品与古代玺印相互对照,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差别,达到加深理解与印象的目的。

回目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