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说的都对,但我还要继续思考

 深秋夕照 2016-11-11

信息爆炸喊了十余年,而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总算名副其实:媒介裂变,类媒体急速崛起;新闻正式被信息取代,人人皆为信息发布者;娱乐消费正前所未有地被人们需要......


与此同时,信息更多,却不代表人们更会思考,相反,碎片化的信息急速分化人们的思考时间,扁平化、浅表的论调可以轻易主导舆论的走向.......


我们不确定我们这个时代是不是比以往的时代更需要呼唤独立的思辨精神,我们很确定我们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难唤起独立的思辨精神。



在盲目中思考
 

我们处在一个无比混沌,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工作、社交、生活都被或多或少地搬上网络,碎片化的信息,分去了我们每天大部分的时间。裂变的自媒体乱世崛起,每天海量信息在手机里爆炸,即便不去主动接收,他们也能通过各种方式被推送到眼前。其中交织的谎言、八卦、谣言之多,根本无从分辨,甚至,衍生出了专门以之为生的庞大的网络营销产业链......


与此同时,在这样一个看似多元、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接触到到的扁平化、一元论、浅表、易定义的论调和视角却以同样令人惊诧的方式大量存在着:人们对电视里明显不符合逻辑的抗日神剧习以为常;网络上充斥着对他人隐私的道德评价,恨不能恢复古代所有的刑罚;每一次的灾难之后,人们都会整齐划一地被一种自我圣化感动,沉浸在舍己救人的牺牲中难以自拔;一向以价值多元、兼容并包著称的香港,也不可避免地陷入粗浅的表达,拖着行李箱的游客成了港人厌恶的靶子,地铁里憋不住尿的小女孩,是他们情绪的证据,人们争相拍照发社交网络......

 

在狭隘而单一的叙事时空里,人们沉浸在浅薄的思维里自得意满,不肯向前一步。实事是,人性之复杂,远超超越这些窄化、浅陋视角和叙事。

 

万人唾弃的婚外情,在另一个时空里可能是突破世俗禁忌的爱情宣言。师生眼中品学兼优、温文尔雅的北大高材生,弑母潜逃,让人跌破眼镜,这背后有没有合理的解释?战场上砍伐杀戮不眨眼的纳粹,同样深爱着音乐与美酒。伤春悲秋与纪律严明在奇特的二战时期的日本士兵身上并行不悖。万人敬仰的政客,其深不见底的眼睛里,是发自内心的美德还是权衡一切的表演......

 

看不穿层层关系之间的联系,屡不清实物之间的逻辑,停留在浅薄单一的思维模式里沾沾自喜,久而久之,失去了思考能力,失去探索和关心其他人的内心的兴趣,失去对他人苦难的共鸣能力,失去基本的善意,其表现形式必然是简单粗暴,而群体的简单粗暴,其危险和破坏力,历史上已有不少警示。

 

按照乔治奥威尔的“洗脑手册”《1984》里的描述,把社会改造成整齐划一的前提就是禁止人们探究和思考,让所有人失去思考的能力,用单一的“真理”取代人们纷繁复杂的思想,最终成就一个前所未有的无脑时代。人生何其短暂,而那些甘愿浅薄粗鄙的脑袋,其宝贵的一生最大的意义就是成为浇灌黑暗的“志愿者”。

 

《乌合之众》里,思考功能丧失的个体和群体,被盲从、偏执和狂热的心理所奴役,最终我们看到,自以为高等的人类却不比羊群聪明多少,从一个念头进入大脑,不需要任何停留,就能立即付诸行动,如此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羊群效应......盲从的羊群们消耗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还有整个社会的元气。





是否放弃思考?
 

人们急需有一双透视眼,带领个体穿越窄化、扁平化的人事,不断拓展、深化我们对世界、对人性的理解,去往一个更深刻、宽广、同时又合乎逻辑的世界。练成这双透视眼的必要武器,就是养成思辨的习惯。思辨的本质是尽可能多地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去获取信息,探究事物背后的层层叠嶂和人性背后的逻辑。

 

美国著名女哲学家、想家安·兰德,是美国一代人的启蒙者,她特别强调人的独立思考的价值,她曾说,“生命是必须购买的价值,而思考是唯一能买得起它的货币”。

 

然而,某种程度上,思辨精神并不符合人性,懒惰才是人性,思辨需要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对抗人性的懒惰。多数时候,人们更愿意被懒惰的思维牵着走。而且,人们知道得越多,不一定越快乐,当人们透过思辨了解了更多事情背后的逻辑或真相之后,也不一定能给人们带来更多幸福和快乐。反而如赫胥黎描述的人类丧失思考能力之后,心甘情愿沉浸着的另一种世界------他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

 

那么为什么还要坚持思辨精神呢?

 

当我们深究赫胥黎所描述的“美丽新世界”,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人们在跟随着自身的惰性和娱乐的天性,放弃思考能力的同时,丢弃的是人之为人的骄傲与尊严,人们甘愿被全圈养,被喂养,被奴役......

 

与“随性”相比,思辨的确是一件更困难的事情。思辨的前提是无畏,是对现有制度和既定环境的大胆突破,是对前人结论的无所畏惧,是勇于在人群中表达不一样观点的勇气,很多时候,思辨的过程是战斗的过程,是涅槃重生的过程,每一步的前进都需要无比的勇气与智慧,每一次生出的结果都是对过去的挑战。

 

但是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争取更多人之为人的骄傲与尊严。除非,人们并不认为通过个体的努力去争取的幸福比“现成”的幸福更能体现生命的价值------显然这已经成为部分人的选择。






坚持思辨的现实意义
 

赫胥黎的小说里,人们事实上已经没有可以选择的权利,每天只有源源不断的“被幸福”送到身边。那么,我们放弃与那个预言世界的对比,专注眼前这个还有得选择的世界,摒弃生命意义的宏大叙事,用更现实的姿态来衡量思辨的价值,我们发现,对个人而言,用好思辨的工具,会有诸多额外的超值收获。


 

平静而自由的心态

 

当前的人们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渴望“岁月静好”。朋友圈发张照片是否能带来实质效果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思辨能力能帮助人们达到平和的状态。

 

思辨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一件事情的两面循环,在对立而关联的事物之间循环......彼此纠缠之间,从混沌到对立到摸清彼此之间的联系,最初的冲突和抵抗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被消解,最终达到宁静的状态。所谓“智者不惑,仁者无忧”描述的状态大抵如此。

 

叔本华说,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在精神领域是一位君主。个体能够做到永葆思辨精神,独立于群体思潮之外,始终做到跟随自己的内心,不盲从,不狂热,做自身精神领域的主导者,可以称为真正自由之人。



健康的人际关系

 

独立的思辨精神带来改变同样适用于爱情、亲情、职场。

 

一个具备独立精神的个体,他们在处理人际上定然是一个相信自己越强大越自由的人。

 

安·兰德最著名的宣言之一就是,“我以我生命以及我对它的热爱发誓,我永远不会为别人而活,也绝不要求他人为我而活”。手握这种人生信条的人,享受自立精神从头灌入的感觉,在亲情、爱情上的态度定然是,不附庸,不依赖,不丧失自我。如此才能彼此尊重,享受自由和爱。

 

安·兰德的著名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里表达了一个主题:一个社会如果奖励弱者、鼓励寄生虫,歧视生产,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要走向衰弱。这既适用于政府和企业家用于指导社会、企业的运营与生产,也适用当下青年人的职场选择。


财富效应


坚持独立思辨精神带来的一项重要额外收获,是财富。

 

独立思辨能力并不会直接带来财富,但是产生财富的源头,是追求财富的第一步。只有独立思考的头脑,才能正确判断,继而合理行动,产生财富效应。

 

当我们复盘改革开放以来成功的企业家,不论是1976年云南田埂上参加毛主席追悼会的褚时健在内心忍住的一声“他妈的,一切该结束了”;还是1987年在中关村机关大院上班的柳传志通过《人民日报》上刊登的一则养牛的信息嗅到气候转变的春风......可以看到他们在时代洪流中坚持独立思考带给他们锐利的判断力,并最终做出先人一步的行动。

 

安·兰德说,“财富是一个人思考能力的产物。”价值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说表达过类似的意思:要想在投资领域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正确思考,第二独立思考。




思辨公约

古今中外历史的长河里,所有灿烂辉煌过的人类文明,无一不是激荡着思辨精神、百家争鸣、群星璀璨的时代。今日我们的周围,不乏打着独立精神大旗的“思辨者”,他们争吵、起哄......各执己见、争得面红耳赤,不能从对方那里学习精华,反而因为声音的撕裂、不可谅解和调和,出现话语暴力乃至行为暴力。

 

什么才是真正的思辨精神?当下的我们如何理解和践行思辨精神?

 

无他,不过重拾前人积累的经验:当我们谈及思辨,其意义在于辨别,而不在于辩论。

 

因此思辨针对的是事,而不是人。伯特兰·罗素谈说,“不管你是在研究什么事物,还是在思考任何观点,只问你自己,事实是什么,以及这些事实所证实的真理是什么。永远不要让自己被自己所更愿意相信的,或者认为人们相信了,会对社会更加有益的东西所影响,只是单单地去审视,什么才是事实,这是我想说的关乎智慧的一点”。

 

在藏传佛教里的辩论,要求辩论双方摈弃个人成见,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以探索真理为目的,进行论辩,目的是激发人们对真理的兴趣,而非为了争论出个人的高下。所谓真理越辨越明,在于大家为一个不可确知的事情就事论事,提出论证,而不在意人的因素。

 

反观当下,是不是有太多带着立场,关闭了信息接收的阀门,一味只想说服别人的人呢?

 

思辨也不是盲目怀疑与批判。宽容的、理性、建设性的态度,是思辨精神的重要内容。胡适说,今日青年也应有容纳各类观点的胸襟,才能有真正理性的独立思考,他在《容忍与自由》中写道:“我们着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至少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容忍是一起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某种意义上上,不经过思考而对他人经验或论点的一概否定与排斥,是一种新的盲从。

 

思辨者,必不放弃自我批判,既有对他人的宽容,也有对自己的警醒。以批判的形象为外界熟知的鲁迅先生也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遵循如上思辨精神,必然带来理性自律、互相尊重但又思想激荡、思维碰撞的结果。




改变始于发声,

一个大学生表达自己观点与立场的社区,

一个属于大学生的圆桌会议

大学生发声平台——抬杠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