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实摄影反思:重新学习现实主义

 自在随风0101 2016-11-11



(被点评的照片)

 

作者提问:

 

徐老师您好,看到您讲环境人像,突然就想起了这张照片。这是我对象拍的他的奶奶,多年前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就觉得特别美好。后来我爱上了摄影,再看的时候依然觉得很棒。暖暖的阳光下,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坐在小院里,安静地剥着玉米。这一个瞬间,觉得好温暖,似乎她已在此等了很久很久,时光穿越千年,这片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一直这样安静的等待着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归家。

 

不怕您笑话,在我心目中,这一直都是一张能够获奖的照片,但我们都不专业,非常希望能得到您的点评。

 

徐晓刚讲评:


尽管拍摄的是作者的奶奶,但更大的意义上是在拍“母亲”,拍“故乡”,“故乡”其实也是“母亲”,您对故乡的情感,对自己亲人的情感,让您对这张作品万分喜爱,个人收藏是绝好的纪念照,可如何感动更多的读者?首先,这幅作品有小问题,比如现场光线很硬,曝光过度,高光细节丢失严重,看起来刺眼。而更大的问题是本作品不仅需要具有普遍性的价值(母亲这一母题),还需要具有独特性的艺术魅力。这张照片在用纪实的手法拍人物,可以借鉴现实主义文学精神中的“典型”理论,探索如何拍出一个典型人物。

 

讲理论之前,请您参考下面两幅场景非常类似的佳作:

 


《食为天》  陈伟华  摄  一位老人在滤除玉米中的杂物,但老人的姿态、表情像一个虔诚的祈祷者,一道光恰好使玉米最为突出。这幅作品,也可以归为“母亲”这一大主题,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同时人物的姿态、动作、表情瞬间具有独特性的艺术魅力。我认为,这就是一幅“典型”的人物作品。 

 


《母亲》  陈伟华    一位老人坐在家门口摘菜,也可以归为“母亲”这一大主题,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同时人物的周围有很多有代表性的生活元素(镜子、菜刀、手电、秤等),共同烘托了人物,这些元素中,最动人的是一副双拐,分立在门左右。更让我们对这位母亲肃然起敬。这位母亲具有了独特性的艺术魅力,和别的母亲不一样。也是一幅“典型”的人物作品。

 

生活之树常青,摄影家的长处就是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提炼出典型的人物瞬间。想要更清晰地了解我的点评思路,应该看看下面的理论知识,也能反思一下我们的纪实摄影能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中借鉴什么。

 

什么是现实主义文学精神中的“典型”理论呢?纪实摄影又如何借鉴他们的理论成果呢?

 

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其实际运用时间相当早远,但直到19世纪50年代才由法国画家库尔贝和作家夏夫列里作为一个名称提出来,恩格斯为“现实主义”下的定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888年4月初致玛.哈克奈斯信)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细节真实

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现实主义作品是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读者如入其境,如见其人。(徐晓刚批注:这也是纪实摄影的长处)

 

2.形象典型

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可以说,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标志。生活现象是纷纭复杂的,如实记录生活,不过是照相师的手艺(编者批注:注意,它说的是照相师,不是摄影家,摄影家不是简单记录,而是能够主观地选择、提炼、表达);现实主义则要求作者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环境。正如恩格斯说的,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3.方式客观

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解释说:“现实主义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同恩格斯所说的“除了细节上的真实之外,现实主义还要求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定义基本一致。

 

4.去尽谎言

现实主义属于纯文学之一种。而谎言去尽之谓纯,所以作为纯文学的最重要表现手段的现实主义,必须去尽政治谎言、道德谎言、商业谎言、维护权贵阶级谎言、愚民谎言等。当然这并不是说现实主义就不能虚构,恰恰相反,要把谎言去干净,表达得客观,必须借用虚构等艺术手法,虚构不损害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关心的最为核心的问题是文学真实性问题,而在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概念体系中,“真实性”指的绝不是文学作品中的内容是真实发生过的,而是指文学作品能够穿越社会生活的表层,深入到人类历史的深处与人类心灵的深处,发现一个时代社会发展面对的各种问题的实质,把握时代精神的细微变化,表现特定人群在社会发展变化过程中内心深处经历的真实的情感体验。徐晓刚批注:虽然忠实记录没有问题,但我们要永远忠实记录下去吗?纪实摄影就一定要忠实地记录现场吗?使用摆拍或创意只要能表现本质的真实可不可以?做出一个更能表现本质真实的色调可以吗?我觉得完全可以。电影就是最大的摆拍,电影中一样有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抓拍不一定真,摆拍不一定假。还有,既然纪实摄影可以用黑白表现本质的真实,那么用一个特殊一点的色调,也应该可以。国内有些理论家和摄影家已经开始了这种理论的架构与实践的创作,纪实摄影的藩篱总有一天会被突破)

 

5.纯文学化

排除文学外的其他目的(包括政治、商业、道德及阶级维护)

 

文学中的典型


什么是文学中的典型?是指以鲜明独特的个性,充分地概括了某种范围的共性,反映了社会生活某些本质方面并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文学形象。在叙事类作品中,典型一般指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在抒情类作品中,典型通常指典型情绪或典型情景。

 

 

文学中的典型的基本特征:


1.鲜明而丰富的个性特征。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他不仅能明显地将所属的“类”与其他“类”区别开来,而且能将所属的“类”中的“这一个”与“那一个”区别开来。因此,文学典型是一个独具个性特征的感性存在。


2.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概括性。有鲜明独特的个性不一定就是典型,还必须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概括性。


文学典型深刻的思想性。典型作为作家倾其心力所创造的艺术形象,集中体现着作家对社会和人生的感受、认知、理解和评价。体现着作家的思想深度和所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也体现着作家的理想、愿望和追求。


高度的概括性是指他的个性特征包含的一般的本质,具体的感性形式概括着普遍的理性内容。作家写了这一个,同时像写出了一群,写出了一种倾向,一股潮流,一个时代,一个阶层,甚至人类某种共有的情感和心理意识,从而能使读者由此而了解现在,推断未来,举一反三。

 

3.独特的审美价值。别林斯基说:“在真正的艺术作品里,一切形象都是新鲜的,具有独创性的,其中没有哪一个形象重复着另一个形象,每一个形象都凭他所特有的生命在生活着。对于典型形象来说,它的典型意义更要体现它的新鲜感和独创性。典型形象独特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典型形象的个性特征和它所蕴含的思想意义必须是独创的。

(2)艺术手法的创新。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是针对典型人物而言的,指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形成其性格并环绕和促使其不得不那样行动的种种特定关系条件的总和,是整个大的时代背景、作品描绘的总环境与人物生活的具体环境的辩证统一。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1. 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生活的基础和前提,制约和促使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

  2. 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又反过来能动地影响并推动环境的变化。

  3.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总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