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勘察单位的一些事

 无尘山鹰 2016-11-11


本文转载自土木论坛,作者:九州·河洛

原文地址为:http://bbs.co188.com/thread-9264708-1-1.html


1

写在前面

有句俗话,大家都知道,叫做“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我们这个行业也是,有好鸟,有坏鸟,也有愤怒的小鸟。

从初学者到现在,我所经历过的工程,也为数不少了。

有很多市优秀工程,有几个省优工程。这些都是好鸟。

也有很多烂工程,开发商唯利是图,施工单位偷工减料,导致房子还没交付就在不断返修。这些是坏鸟。

当然,也有一些愤青,路见不平一声吼,看到行业黑幕就开骂,这些都是愤怒的小鸟。

这次,我说一说我亲身经历的坏鸟。

坏鸟有很多种,比如唯利是图的开发商,比如偷工减料的施工单位,比如弄虚作假的检测单位等等。这个说起来太多,我一个人全部说的话,得口干舌燥。

所以,大家可以一起来说说身边的那些坏鸟。

我拣其中一个说说,那就是与结构设计紧密联系的勘察单位。

2

勘察资料作假,导致基础选型变动

2013年,我接手的一个工程,当时地勘报告中,有代表性的钻孔柱状图显示基底以下土层分布如下:

第1层,杂填土,2~4m;

第2层,粉质粘土,2~3m,fak=180kPa;

第3层,强风化炭质页岩,5~9m,fak=350kPa;

第4层,中风化炭质页岩,未穿透,fa=1500kPa;Qpa=2500kPa;

上部建筑是28F的框支剪力墙结构,单柱轴力最大为12000kN;

最终确定的基础方案为人工挖孔桩,以中风化炭质页岩为持力层。桩长约14m左右。


现场挖桩后反映,第一批开挖的12根桩,平均桩长目前已经到17m(最长19m,最短13m),仍然未见到设计要求的中风化炭质页岩。要求设计方及勘察方去现场查看。(人工挖孔桩一般是先挖到基岩,再做探溶。这与机械桩不一样。)


到现场后发现确实如此,挖出来的都是黑色的碎屑状炭质页岩,强风化,偶夹小块。

现场讨论后决定就按现状桩底标高开始进行施工勘察。

(注:施工勘察并非强制要求。因地勘钻孔直径较小,不能完全反应基础下土情况,所以当现场开挖后发现地质情况与地勘报告有较大出入,需要进行补孔进行施工勘察)

施工勘察结果显示,真正的持力层应为中风化砂岩,埋深约在28m左右。

桩底以下依次为:

3~5m的强风化炭质页岩,

3m左右中风化炭质页岩,

3~4m的页岩-砂岩互层,

≥6m且未穿透的中风化砂岩。


此次勘察的12个孔中,有两个孔,中风化炭质页岩埋深在15m左右,但只有不到3.0m厚,又转变为强风化炭质页岩,然后就是页岩砂岩互层,最后为中风化砂岩。


甲方质问勘察方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勘察方给出的解释是:地质情况复杂多变,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很正常。如此如此云云。

甲方为初涉房地产行业不久,最终被成功勘察方忽悠。


对于此种情况,最终讨论的结果是:

将原设计人工挖孔桩改成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桩径600mm,以中风化炭质页岩为桩端持力层,按摩擦端承桩设计。


事后我私下里问勘察方是不是作假了。

勘察方回答说:我们确实钻了,但是钻到见中风化岩就停钻了。

我问,那控制性钻孔呢?

勘察方不以为然地说,那帮人(实际现场记录人及操作人)哪分得清楚控制性钻孔与一般钻孔,都一样处理的。

我又问,你们不怕出事啊?你看现在不就出事了?

勘察方回道:地质么,很复杂的对吧?(给了我一个你懂的眼神)转而又补充道,不是还有施工勘察么?

我沉默无言。

末了,勘察方很是掏心掏肺地对我说,他们(指甲方)只给80块一米的勘察费用,能指望我们做多少事?

我问,那单价低了你们可以不做啊?

勘察方说,你不懂行,所以说得轻松,我们不做有别人做。别人做也是这么个价这么做。这个市场已经烂了……

我再次沉默无言。


至此,该项目因为基础变更,耽误工期三个月,损失费用近百万。设计单位免费出了一次基础变更并送审。

据估计,勘察单位偷省下来的费用不到十万。

3

勘察资料作假,导致桩基严重返工

2016年上半年,某项目,28F剪力墙结构。

地勘报告上提供的岩石情况分布如下:

第1层:0~3m杂填土;

第2层:1~5m粉质粘土;fak=180kPa;

第3层:中风化石灰岩,fa=8000kPa;Qpa=8000kPa;

基础形式采用人工挖孔桩(墩)基础。

甲方考虑到施工方便,先逐桩进行了施工勘察,确保桩底以下5m的完整岩。

施工勘察方也给出了施工勘察报告。

所有施工桩长均按施工勘察报告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确定。

桩基础施工顺利完成。


在桩基钻芯取样检测时,随机抽取的10根桩中,发现有一根桩桩底出现溶洞。分布情况如下:

第一层:混凝土桩身;

第二层:0.4m中风化石灰岩;

第三层:3.2m溶洞(掉杆);

第四层:≥6.0m完整中风化石灰岩;


甲方咨询我如何处理时,我表示要扩大检测,首先检测出现溶洞处的周边桩。

甲方又私下里问这种情况是否正常,是否为勘察单位作假。

我很谨慎地表示:石灰岩地区这种情况虽然少见,但还属于正常现象。毕竟桩径1000mm,探孔才100mm,按比例来说实在太小。


扩大检测后,又发现有几根桩桩底出现了溶洞。

于是扩大为全数检测。

最后,总共86根桩中,有16根桩桩底出现溶洞,且大多为掉杆的大溶洞。

甲方再次私下询问我如何处理。

我表示,虽然难免有探溶没有溶洞,后期钻芯出现溶洞的情况,但这种情况在这个工程中未免几率太大了点。如果勘察方没做假,那他们的运气实在是太背了点。


最后,在甲方几乎撕破脸皮的质询下,勘察方承认他们有部分钻孔做假,大约有2/3的钻孔,实际上至进入岩石0.5~1.0m就没有继续往下钻了。

给出理由是:根据他们的经验,觉得应该没什么问题。更何况,还有石灰岩地质多变这个实际情况在兜底,万一出现状况,也可以掩饰。


事情最终的结果是:大部分补桩,个别采用了承台梁抬剪力墙。每一个补桩又重新进行了施工勘察。


原施工勘察单位被撤换,已做的其他栋工程桩(该期工程有多栋28F高层)全数重新检查,已做勘察但未施工的钻孔,全部废除,由新的勘察单位重新钻探。


目前,重新钻探正在进行中。


费用损失无法估计,工地现场已停工。

4

勘察资料作假,导致施工现场挖桩困难重重

2012年,某工地,11F框架结构,采用单柱单桩人工挖孔桩。持力层为中风化石灰岩。

施工前,甲方组织进行了逐桩探溶。

由于赶工期,在没有出正式报告的情况下,即开始组织施工。

我拿到电子版的施工勘察报告时,现场的挖桩已经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了。


电子版柱状图中显示:

第1层:1~5m杂填土;

第2层:3~6m粉质粘土;fak=180kPa;

第3层:5~8m破碎石灰岩,溶槽、裂缝发育,局部夹小型溶洞,洞高0.2~0.6m不等。不适宜作为建筑持力层;

第4层:未穿透的中风化石灰岩,fa=8000kPa;Qpa=8000kPa;


刚看到时觉得奇怪,石灰岩虽然有破碎,但这个破碎长度未免太长了点。但是没有多想,也没有细想。

所以在甲方向我确认是否可以按施工勘察资料进行施工时,我简单地回答了一句:原则上以施工勘察报告为准,并且要施工勘察方现场确认实际情况是否相符。有问题时请及时联系设计方。


一个多月后,接到要去该工地现场的电话。

赶赴现场,发现现场一片繁忙,每个桩桩边挖出来的石头碎片,感觉像一斗车碎石。

现场施工人员向我反映:为什么这么好的岩石,一定要破除六、七米?这么好的岩石难道不能作为基础么?而且这是石灰岩,特别难挖!要爆破。

现场工人边抹头上的汗,边愤愤不平:没见过这样施工的!没见过!

我顿时头大,跑到桩孔边往里一瞧,发现几乎桩孔几乎整齐地进入了中风化石灰岩何止0.5m,那已经进入了六七米之多。而且每个桩都是如此。


然后找来施工勘察的人,要来勘察报告对照,发现如果要满足勘察报告中的深度要求,现场确实需要如此挖孔。

勘察方也表示:上部破碎岩石比较多,所以确实要这么深。

这时,旁边一个工人把手中的铁镐一甩,怒道:你来挖挖看看,看这是破碎的岩石还是好的岩石!


我大致心中就有了数,但是为了确认,我要求下孔检查。

在下到孔底检查了四五个桩孔,仅发现有一个桩,桩周确实有少部分充填软塑粘土的裂隙溶槽,其余都很好,都是石灰岩,但确实存在不规则的细小裂缝。


开会前,我瞅着个机会,给院领导打了个电话,说明了下现场的情况。

院领导如此回复:这很明显是勘察单位想多要点勘察费,所以把上部那些带裂缝的石灰岩定为破碎灰岩了,并且私自加长了下破碎长度。不过这个勘察方似乎和甲方有点关系,搞不好和甲方是一伙的也说不定。你在现场处理时看着办吧。

院领导的说法,跟我心中的看法基本一致。

我很无语,为了那么几米的钻探费,导致施工单位要为此破除好几米的石灰岩。想想真是无语。


会议的最终结论是,

勘察单位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

而我不能推翻勘察单位的结论,因为真正入岩的深度需要勘察方确认。如果我认为可以不入那么深也能满足设计要求,勘察方表示自己不敢签字。(我估计可能是勘察方下不来台,所以不肯退让)


然后我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要求做岩基载荷板实验,并且给出了设计需要达到的承载力数值。(勘察方有了台阶下,表示同意。)

最后的实验结果,远远超出设计要求的承载力。已经开挖但是还没有达到施工勘察报告要求深度的桩,都不再要求继续加深,直接验槽通过然后浇桩。没有施工的桩,也均按此要求进行。


该工程目前早已投入使用,没有任何问题。

5

地勘报告提供的数据太过保守,导致基坑支护设计无法进行

某基坑开挖,开挖深度7.0m,需要设计院出一个基坑支护图纸,拟采用桩板挡土与放坡结合的方式。

根据提供的勘察报告基坑侧壁及以下土层分布如下:

0~2m杂填土;Ck=5,φ=8°;

3~4m粉质粘土:Ck=22,φ=13°;

6~8m强风化泥质粉砂岩:Ck=31,φ=20°;


上述参数,给我的直觉是太过保守,这土质也未免太差了点。

根据所提供的参数,放坡坡度要很缓,桩板还需要增设锚索。所以出的第一稿方案,建设方觉得难以接受。


随即向勘察单位确认土层参数是否合理。回复道:数据均根据规范合理取值,没有问题。

再与建设方沟通,建设单位的负责人根本不予协商,直接说,你们可以来现场看看再做决定。

(很惭愧,由于工地较远,一直没去过现场)


于是决定和勘察方一起去现场查看。

到了现场后发现,现场基坑已经挖好了,全部采用放坡开挖,原本需要设计桩板支护的位置,放坡角度几乎为70度垂直,其余设计按放坡开挖的位置,坡度也至少是50度以上。现场坡面覆盖了防水帆布,但防水帆布几乎已经风化损坏。


我看得目瞪口呆!

再看看自己做的设计,顿时觉得汗颜。想起建设单位负责人的话,有点无地自容。

最后的真相是:

一年前,基坑就已经挖好,由于项目建设程序没处理好,被停工。

近段时间准备复工时,被安监站提出要做基坑支护,否则不准施工。


在甲方要求下,勘察单位并没有再到现场进行勘察,而是由几个技术员在办公室,根据一年半之前在工地现场做的详细勘察结果,再参考规范给出的数值范围,人为保守地选了几个数值。

然后作为设计方的我,则是根据勘察方提供的数据进行了基坑支护设计,于是闹了个乌龙。

甲方后来私下里和我们说,其实如果不是安监站要求,我们根本不准备做基坑支护的,你们看看(指着现场基坑),土质这么好,我们挖好一年了,日晒雨淋的,都没垮,哪有什么事,你们设计得太保守了!


我哑口无言!

6

一点感想

想想这些坏鸟型的勘察坑,有时候为了少探那么几米,或者少探那么几个钻孔,或者不去做实验,在办公室电脑上捏造几个数据,结果造成了或大或小的损失,总觉得这事儿缺了点儿什么。


岩土地质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确实决定了地质勘察的不可靠性。而岩土参数数据的浮动范围大,地区差异大,也给了技术人员可操作空间。

但我想,我们虽然无法避免实际的不可控性,但人为的可控性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而很多时候,却没有做到。

所以,终究是缺了点儿什么。

想必,这就是缺少了点职业道德吧。

江湖上也有句话,叫做“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没有职业道德的技术人员,做起事来是很恐怖的。不仅危险,而且隐蔽。


让我们来看看,没有职业道德的情况下,一个建筑工程是怎么形成的。

一个项目,开发商是唯利是图的商人,要求能省则省,能简化则简化。那直接后果就是,结构富余度降到规范最低要求。

勘察报告做点假,当然,运气比较“好”,这个作假大家都没有发现,也没有暴露出来,比如桩底以下出现个溶洞什么的。(不是全数检测,就不能保证百分百的概率)。

设计单位的小年青是新来的,自己做设计勉勉强强,又被甲方催图催得紧,因此很是毛糙。

三级校审也是草草而过,设计图纸自然问题百出。

施工单位因为甲方想省钱,找了个挂靠的包工头。包工头为了自己的利益,指不定偷点工减点料,然后因为技术不过关,还出了不少错,当然,没有人指出来,比如钢筋构造不到位,比如垂直偏差水平偏差超标等等。

监理单位只拿红包不看图,闭着眼睛签字。

检测单位也做点儿假,试块试件只对来样负责,实体检测随便弹弹,不合格的情况可以拉拉关系。

监管部门睁只眼闭只眼。

然后这个工程就这么竣工了,交付使用了。

不少工程就这么交付使用了。

虽然时常开点裂,漏点水,但房子结构安全居然真的没出问题。

真是万幸!


但很明显有些人不这么想。


有个开发商就曾经这么吼过我:

“你个小年轻什么都不懂就不要和我叫板!

我以前也是工民建出身的。

比如前段时间我自己家的那栋楼,

设计院那个小年轻跟我说什么地震区底框最多只能一抬六,梁高还给我设计到1.3m;

我直接砍成了1m,钢筋也少了好几根,而且我还自己加了三层。

出事了吗?

我告诉你!没有!一抬九!好好的!

还有,你看看,我那房子周边那些房子,按你的说法。都是违规建筑,成片成片的,什么九层的砌体,十层的底框。

有事吗?

没有!!

要我说,就是你们设计富余度太大了。

我这是好心帮你们优化优化!

那句话怎么来的?

规范!规范就是来源于实践!

我告诉你的,就是实践!

你们要学会突破规范!”


当时的我,被唬得一愣一愣的!

为什么他违反了强条,反而变成了我理亏了呢?


THE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