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凡事先说我能行,打开“我会”的人生序幕

 乡巴佬 2016-11-12





1、当你很想做一件事情时,全世界都会帮你


在我刚进入媒体行业的时候,主编问我,你会做采访版面吗?我说,我会!然后,我用尽全力找出优质的财经和商业杂志,把所有好的版面都研究了一遍,自己琢磨着如何跟设计师一起把版面做得更有质感;后来我想,总是要一个个采访企业家太耗时了,能不能举办一次大型的企业家聚会,把大家聚集到一起,一来有助于扩大杂志的影响力,二来各个部门都可以出动进行客户交流,而我也可以借此机会认识大量的企业家,积累采访资源。


主编就问我,你会做活动吗?我说,会!主编又问我,没有经费你做的出来吗?我愣住了,然后接着说,我会!主编说,那你就去做吧。


好吧,你听出来了对吗?其实我是不会的,但是每当我想要去争取我想做的事情时,对方问我,你会吗?我都是坚定的说,我会。

 

这两个字的背后是我的承诺,也是我想要全力以赴达成的决心。

 

后来我就真的一个人开始筹备大型的企业家活动了。当时城市的媒体们还是很少有办这种活动的。人群规格高,规模又大,办起来难度高,办不好也是很大的风险。但最主要的是,我没有经费,一分钱都没有!

 

于是我开始“想办法”,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赞助了,我当时还没有很好的品牌资源,找企业拿钱是不可能了,只能从人入手,请求资源支持减少开支。从参与整个活动演出环节的每个人,乐队、主持、嘉宾,以及节目、酒店、礼品等,大致想了这几个方面,然后就开始挨个联系。

 

那时候每天的时间都花在说服别人免费来帮我站台这事上,而且大都是不熟的朋友。但是很幸运,最终都得到了支持,这其中就有我现在的行动派联合创始人婉萍,她当时和我不相熟,但还是被我打动特地赶过来为我站台做主持人,这也是我们之间很重要的缘分的开始。

 

搞定了人之后,最难的环节是搞定酒店。要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说服五星级的酒店给我赞助一个500多人的宴会厅,在当时看来真的是不可能的事。几乎每个晚上,我都为这事辗转反侧,每天都在跟不同的酒店联系,也被不同酒店拒绝。但还好皇天不负有心人,一家大型的五星级酒店决定支持我,居然还是当时城市里最好的一家酒店。


之后一切都很顺利,现场来了近400多位企业家、品牌负责人,一下子成为当时热议的话题。活动圆满完成,我也因为这场活动,一下子在媒体行业打开了局面。



2、要有能做成的魄力,要有会做好的决心


后来,有一家更大的杂志社找到我,于是我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顺利跳槽。社长问我,你想要做什么?我说我要做副主编。


想想真是胆大啊。


当时的我,已经把城市里的媒体行业都了解了一圈,发现那时的媒体人鲜有像我这么爱折腾的,可以写稿、又会卖广告、会跑市场办活动,骨子里还天生就热爱杂志。


我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买杂志的钱每月都不菲,不管是港台还是海外的好杂志我都收藏了很多。虽然在经验方面我还远远不足,可是我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和观察一定是超过当时很多从业者的,所以我坚信我有能力做好一本杂志。任职前社长问我:“你会做么?”我又说了句:“会”。

 

但其实我还真不会,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没有经验。但是我必须让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胜任,于是这回我发狠了。

 

因为社长刚看完我办的高大上活动,又看到我做的杂志版面,还是很信任我的,所以我就请他给我一个月的时间,让我好好做调研,再给他看杂志改版的方案。同时我也把握住这个机会,尽可能给自己留出多一点的时间快速学习和摸索,好找到杂志运营和团队管理的突破口。



3、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态度是最重要的


在那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做了什么呢?我就只做一件事:每天至少见5个人,和他们聊杂志。

 

这个启发是在之前采访保险皇后叶云燕时她说的,拜访量定江山。这位每年创造上亿保额的保险皇后告诉我,保险行业的精英们一开始都是不会卖保险的,但是必须要大量拜访,拜访的人多了,售出的几率和经验值就会大大提升。无论是入行的新人还是像她这样的精英保险人,拜访量都决定着未来的业绩和成果。

 

这句话我记住了。所以在刚踏入新杂志社的时候,我选择用这个方法。我的思考是,既然我不会办杂志,那就让我的读者和广告客户们来教我办杂志,只有我对市场、读者和客户知道得越多,就越有可能办出读者喜欢同时广告商又愿意买单的好杂志。


于是我给自己列了一个每天拜访5位的计划。


刚开始企业家和PR不那么好约,我就先从身边的朋友开始。几乎那时候和我相熟的朋友只要是在公司做企划的,都会被我拉出来喝茶看杂志,然后又请朋友介绍她们的朋友给我继续聊,有时候实在达不成5个,我就会把闺蜜们找出来,看杂志聊杂志。


总之,定的这个目标我从未放弃过。


大概一周以后,我突然就变得很会谈杂志了。身边朋友转介绍的资源也越来越好,聊完一位企业家和PR,他们都愿意介绍身边的朋友给我继续聊,于是接触的人群和品牌也越来越精准。


那个月我大致聊了100多人,后来在我做媒体的时期签约的客户和重要的采访对象,绝大多数都是从我第一个月拜访的这一百多位朋友当中介绍和产生的。这一个月的拜访效果远远超出了我的期待,也影响了我整个的媒体生涯。

 

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我透过和他们的交流,了解到了我的客户、采访对象和读者,了解到这个市场,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一本什么样的杂志。

 

在我做完调研,信心满满地回到杂志社的时候,当时新一期杂志已经准备下印了,我看完之后马上告诉社长,杂志要停刊一个月,重新做,因为我们现在做的杂志不是市场和读者想要的。这也是之前这本杂志的市场一直比较低迷的原因。

 

社长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根据自己经过这一整个月的调查研究,我把对杂志的规划和看法一一向他阐明。他听完之后感到很意外,没想到我对杂志和市场的理解这么深入,于是当下就组织了一场紧急编辑会议,商议停刊改版的事宜。


一开始,编辑们都非常不理解停刊的决定,其他副主编和主任也强烈反对这种做法。可是,当我把从读者、从广告商那里收集到的反馈、建议和市场看法一一说出来的时候,编辑们哑口无言。


虽然同事们做了多年的杂志,但由于一直埋头工作,反而从来没有深入到读者和客户群体中去做交流,了解需求,于是做出来的杂志是一本“我以为很好“的杂志,却和市场与读者的定位需求是脱轨的。


所以当时对于我提出来的犀利意见和改版方案,大家没有足够的反驳空间,因为我有足够的数据和调研结果支持我的做法。

 

会议的结果就是,所有人一致同意改版,并齐心协力地把这本新杂志做了出来。事实也证明了这次改版是成功的,新改版的杂志一经推出就受到市场的广泛好评,在企业家里传阅率很高,广告客户也纷纷主动联系我们。这个小插曲也让我坐稳了杂志副主编的位置。

 

在职场和创业的过程中,我们时常都会面临各种新的挑战,但大部分人面对这样的情况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都是,我没有经验,我不会做。而我与他们最大的不同就是,每次别人问我会不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只要我想做,不管我会不会,我都说:我会!

 

在我看来,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态度是最重要的。一旦你下了决心,你就不会给自己找借口,当你的关注不是放在“我不会”,而是放在“我会”这个焦点上,你就会找无数种可以帮助你达成目标的方法,哪怕这个方法在一开始的时候,仅仅只是踏出一小步。

 


4、机会不会硬塞给你,你要伸出手去接


我后来的人生,也一直是在说“我会”的人生。

 

刚开始开公关公司的时候,有家上市公司找我做大型展会。领导问我会不会,我说会。然后,我花了一整个晚上的时间研究各大展位的设计和制作流程,第二天就开始找能够帮我完成这项任务的人和一切资源,愣是在两天的时间里给客户做出了非常漂亮的方案。终于,除了公关活动外,我又开启了新的业务板块。

 

后来,我去上海争取金投赏的分论坛承办权,组委会主席问我,你会不会办论坛?我说,会!


那时候的我,没有办过千人论坛的经验,从策划到执行、到赞助、到嘉宾,都是自己去推动。在当时的城市里,那样的论坛规模也是很少见的。我下定决心做好它,于是就自己去微博和论坛搜各种活动的照片和资料。


既然我对论坛的专业性没有概念,那就每天想尽办法参加所有我能接触到的论坛,不管在哪个城市我都去学习,观察现场的音响、灯光,嘉宾对话等细节,不断地和每个人聊,聊到底什么是好的论坛,然后在这个问的过程里,完成那些我所不会的事情。


后来,金投赏在厦门的分论坛办得很成功很轰动,原定的1000多人场来了近2000人。那次之后,也拉开了厦门民间论坛和大型文化活动活跃举办的序幕,影响一直到现在。



5、从被动到主动 ,打开“我会”的人生序幕


在我们的生活里,大部分的事情都是从不会到会的,但真正的问题在于,你是愿意让自己一直活在“我不会”的焦虑里,还是决定通过行动,把你的“不会”变成“会”。我一直是选择后者。


如果不会,可以去学,去查资料,去问人,去看书,去亲身体验……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有无数的信息和机会可以帮助我们打开“不会”这扇窗,你总是可以通过每一个小小的行动,通往“我会”的这条路。


很多时候,你是有选择的,不必活在不会的意识里,也不必一直等待别人的帮助。我们完全有能力主动去寻找答案,去完成梦想,去实现那个你总是可以说“我会”的人生。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