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际视角下的动物福利发展历史与概念内涵

 fjndshibin1113 2016-11-12

动物福利是一个涉及生物学、伦理学、经济学以及公共政治学等多个基础学科的交叉主题,需要人们结合各个学科的视角来进行解读。自然科学是动物福利科学研究的基础,其中生理学、兽医学、动物行为学以及比较心理学是其重要的研究领域,而自然科学研究只是对动物福利主题研究的第一步,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以及哲学等学科会从不同的视角对动物福利问题进行解读。

人们对动物福利的关注是历史悠久的,从古典文学与宗教作品中皆可以看到人类对自然界中动物的关爱之情,而近代科学的发展对动物福利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实践证据,促进了近三十年来动物福利事业的快速发展。本文在相关伦理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述了动物福利思想与对动物福利概念内涵理解的发展史。

01
早期动物福利科学的发展简史


动物福利是一个伦理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概念,最初人们对动物福利的很多讨论都停留在哲学与伦理学的水平。从伦理学角度看,上千年以来人类一致认可帮助其他生命而不伤害他们是一种道德的体现,但是不同时代的人类对于此处其他生命的范畴存在着争议。在以佛教为代表的一部分宗教的教义中这里的其他生命包含很多种类,从细微的单细胞生物到高等的人类,而在世界的其他大部分地方,随着世界各地人们交流的逐日便利以及对其他生物体的生理机制的深入了解,人们关于应该给予哪些生命以何种水平的福利这一话题就一直处于争议之中。

01

二十世纪60年代之前哲学领域关于动物福利意识的起源与争议


在现代科学知识出现之前人们对动物机能(包括动物行为学、动物生理学以及病理学)有着大量的描述。而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人类在大多数时候是以动物与人类在生理结构以及情绪情感方面是相似的这一前提出发的,例如他们认为动物与人类一样面临受伤害的可能性,一样拥有复杂的生理调节系统,一样拥有不同的情绪情感,一样能对环境进行控制与改造。当然也有不一样的观点存在。

例如,在十七世纪上半叶,以笛卡尔(Descartes)为代表的一些哲学家就认为动物就像机器一样,是没有理性的,它们与人类没有任何相似之处的,这个观点被历史上很多人采用,特别是那些认为对动物的剥削是理所应当的人。笛卡尔的观点曾一度盛行,直至十八世纪末,边沁(Bentham)指出动物是否应当享有福利这个问题的关键不是“动物有理性吗”,而是“动物能感受痛苦吗”。边沁认为人们应当给予那些能感知到痛苦的动物以福利,而良好福利的标准就是动物不遭受不必要到痛苦。

这一观点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直到十九世纪,这个观点仍被广泛接受,但是由于测定动物的痛苦程度这个抽象的概念存在困难,边沁依据动物感知痛苦的程度来判断动物福利的优劣也就不可量化,人们转而进一步寻找更为科学化的动物福利标准。


02

二十世纪60-80年代动物福利意识的普及与概念的初步发展


到二十世纪60年代,在动物行为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一些科学研究结果开始在科学界被接受,但是在广大民众之中这些研究并未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那时候的科学教育与相关的科学普及事业还几乎未发展起来,很多民众并不知道这些科学领域的进展,因此直到二十世纪60年代绝大多数人并未改变其对动物的态度。

具有转折意义的是1964年露丝.哈里森(Ruth Harrison)的著作《动物机器新型工业化农场》(Animal machines: the new factory farmingindustry)的出版,在书中他指出从事动物产业的人经常像对待非生命的机器一样对待动物,而这样的行为是不人道的。这本书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结果之一就是1965年英国政府成立了以布兰贝尔(Brambell)教授为主席的布兰贝尔委员会,来专门调查这个问题。当年布兰尔贝教授发表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关于农场动物福利状态的报告,在报告他指出了要依据动物的需求给予动物多项自由。布兰贝尔委员会的报告为1993年农场动物保护委员会提出农场动物的五大自由给出了一些依据。由于此时对动物福利的研究开始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关注于可控条件下的单一变量的作用,这一切使得一小部分科学家开始承认动物福利是一门新兴的科学,但当时的大部分科学家依旧不认为这是一门严谨的自然科学。

推动动物福利的概念日渐清晰的一个重大因素是许多动物行为学家和心理学家关于动物激励机制的研究。在二十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一系列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促使人们理解了动物是怎样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作出决策的。邓肯(Duncan)和大卫.伍德(DavidWood-Gush)的研究发现当动物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动物是感到挫败与痛苦的。这个研究揭示了需求的生物学基础,而对需求的深入认识为人们界定动物福利应满足的动物需求的种类与需要满足的程度都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

整体而言,二十世纪60年代,人们讨论的重点是人应该做什么,行动的主要内容是保护动物的生存而不是给动物提供良好的福利。到了70年代及80年代早期,动物福利这一术语才开始较为广泛地被使用,但依旧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02
二十世纪80年代末至今动物福利科学的发展

布兰贝尔委员会在他们的报告中并没有就动物福利的定义的问题做出任何解释,但在此之后就有很多广为接受的关于动物功能的观点被提出。随着动物福利这个术语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自然科学、法律以及应该如何对待实验动物、农场动物和宠物等问题的讨论上,给动物福利一个清晰的定义也就越来越重要。


01

近二十年里动物福利科学家对动物福利概念定义的发展


在二十世纪80年代,大多数生物学家和兽医都认为动物能否很好地适应环境取决于它们能否经受住环境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病原体入侵,机体组织损伤,捕食者与同类的攻击,环境中隐藏的危险,社会性竞争等,也就是说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而言,若个体无法经受环境的挑战,其适应就会出现问题,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1982年,休斯(Hughes)等人提出动物福利也就意味着动物与环境的和谐一致。这是生物学角度的一个定义,是之后很多观点的前身,但是与环境相和谐一致是一种描述性的状态,不便进行科学测量,使得这个定义的可操作性不强,关键是动物与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处于和谐状态。

90年代初,布鲁姆(Broom)提出福利这个术语指的是个体与环境可量化地相协调的状态,不能与环境协调一致或是协调有困难都应该被认为是损害了动物的福利。通常而言当动物的福利被损害时动物是会感受到痛苦的,但这也不绝对,不能说当动物不感受痛苦时其福利就是很好的。例如,在人为伤害动物之前给其因服用过量的止疼剂或是趁其睡眠期间进行伤害,使得动物无法在被伤害时感受到痛苦,但布鲁姆认为只要伤害的行为出现了,动物的福利就是受到损伤的。通常会损害动物的福利的情况有:缺乏对生活的期望、生长受阻碍、繁殖受阻碍、身体组织受损伤、疾病、免疫能力低下、恐惧感、行为异常等。

为了明确动物福利的定义,布鲁姆提出了福利的几个维度的内涵:①福利是动物生而有之的一种特质,不是人为可以给予或是剥夺的;②福利有很差与很好两个极端,而中间有很多种情况;③福利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度量,而这个度量过程并不会涉及道德上的考虑;④对于动物是否成功适应了环境以及适应环境的程度的测量将对动物所处福利状态的评估提供极为重要的信息;⑤对于动物生理参数的研究通常可以为什么样的条件能够使动物处于良好福利状态这一问题提供重要信息,与此同时对动物所处环境的直接研究评价与提高动物福利状态;⑥动物在对环境做出反应时会使用一系列的方式,而不能成功适应环境的表现也有很多种,不能以某一种表现有没有失常来判定其动物福利状态的好坏。

评断标准的可测量化是90年代动物福利发展的一大进展,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承认动物福利是一门自然科学。在这个时期很多动物行为学家以及心理学家致力于量化对动物福利的测量,他们主要的研究是通过定量化地观察动物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反应能力,对以刻板行为为代表的指示动物需求的行为表现,生理指标如心率、体温以及免疫学反应如血液中抗体浓度等,以数值形式对动物福利的优劣进行评价。偏爱性测试是动物行为领域一种重要的测量方法。例如,在对痛苦进行测量时,杰夫(Jeff Rushen)的研究就曾表明绵羊在剪羊毛的地方与带有固定电流的地方之间自由选择时会选择后者,可见剪羊毛的过程带给绵羊的痛苦是大于电流刺激的。

邓肯的观点与布鲁姆的不同,他认为布鲁姆以动物是否很好的表现了其生理功能来定义动物是否享受了良好的福利是不对的;他认为动物福利问题关注的核心是动物的感觉是否良好。布鲁姆反驳这个观点时认为感觉只是动物应付环境的一部分,多数现在出现的感觉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与动物是相适应的,而福利不应只涉及感觉。玛利亚.道金斯(MarianDawkins)在接受二者观点的基础上,退一步提出感觉占福利的中心位置,但其他方面比如健康也很重要。之后,有人提出健康几乎是福利的全部。可见对动物福利概念定义的争论还是很大的,且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

近二十几年以来学术界关于良好动物福利的判断标准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①强调动物处于自然的生活状态;②强调动物拥有舒适的感觉;③强调动物表现出良好而健康的生理功能。这三个角度对动物福利的诠释可谓各有利弊,对第一种观点支持者认为自然的或者最接近自然的生活状态是人类干预最少而最大限度体现动物本能的生存模式,在自然的环境中动物的本能得到最大的展示,故是一种良好的福利状态;第二种观点的支持者认为动物福利的概念只有对有感觉的动物才是有意义的,而福利的好坏本就是动物对其生活状态的主观感觉,故感觉必须是福利的主体;支持第三个观点的人们认为生理功能良好是人类保障动物福利的终极目的,并且生理指标与个体的主观感觉又是有相关关系的,并且从可操作性上讲生理指标是否正常又比动物的感觉是否舒适更容易测量,故他们支持以生理功能健全作为福利定义的主体[9]。也有研究者结合其中的两点或是三点来定义动物福利的。直到目前关于良好的动物福利的内涵多种观点还处于争论之中,未得出统一的结论。而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第二点与第三点的结合,认为动物福利指的是动物的需求得到满足,感觉舒适,同时身体健康。


02

五大自由标准的提出与改进


1993年,英国农场动物福利委员会”(Farm Animal WelfareCouncil, FAWC)提出了农场动物五大自由。指出动物享有免于饥饿、免于不舒适、免于痛苦伤害和被疾病折磨、免于恐惧与悲伤以及正常表达习性的五大自由。这五大自由不仅包含身体上的舒适,也包括精神上的舒适,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最实用、最综合、最有效的衡量动物饲养状态的标准。

由上可知五大自由的观点来源于1965年布兰尔贝委员会的报告,但是由于农场动物的标准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动物,如家庭宠物被饲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养育的过程而不是宰杀的结果,故目前已有进一步的研究在试图提出适用范围更广的福利标准。不同物种可能会有不同的需求,这是对不同动物提出不同福利要求的理论出发点。在欧洲理事会上,依据科学家过去二十年对动物福利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动物一系列的需求,指出自由并不仅仅是动物福利评估的唯一标准,五大自由的观点正在被更为科学的理论所取代,例如福利质量项目提出的12因子就是一种比五大自由更好的评估指导理论。人们在明确的自然科学的证据支撑下已经达成共识,对不同动物不同的需求分别拟定评估方案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做法。


03
关于动物福利还存在争议的话题


作为一门涉及到自然科学、伦理学、心理学以及政治学等的交叉学科,动物福利科学的概念内涵不会因为自然科学的研究而得到完全统一的观点,争议会一直存在。下面是在理解动物福利的内涵是存在争议的一些方面,也是下一步工作的主要方向:

1)对一些人而言动物福利与动物保护两个概念之间是分不清的,他们会将动物保护的行为等同于动物福利,而两者实际上是存在差异的。

2)人们常会将为了人类利益是否应该杀生这个问题作为动物福利概念的一部分,认为对动物处以安乐死就是使这个动物为了自己而死,而事实上这两者是没有必然关系的。

3)动物的进化是在自然环境中发生的这一事实使得动物的某些需求需要在自然条件下才能得到满足,所以说自然环境下动物更有可能获得较好的福利是有道理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自然条件就是福利概念的一部分,这并不是必需的条件。

4人类社会中会有尊严这个概念,但是动物社会中并不存在,所以不能以人类意义上的尊严去应用于动物,有的时候在社会上会有一些表面上很尊重动物的行为,但这些行为事实上并不一定改善了动物的福利状态。

封面物种

白枕鹤(学名:Grus vipio)体形与丹顶鹤相似,略小于丹顶鹤,而大于白头鹤。上体为石板灰色。尾羽为暗灰色,末端具有宽阔的黑色横斑。取食时主要用喙啄食,或用喙先拨开表层土壤,然后啄食埋藏在下面的种子和根茎,边走边啄食。该鸟为稀有的笼养观赏鸟类,主要繁殖在黑龙江、吉林等省或更北的广大地区,冬天部分迁徙到江苏、安徽、江西等省的湿地越冬。白枕鹤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珍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