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凉爽,在这个醉人的季节,我们走进故宫,与千年古佛近距离凝眸,寻味古风的微笑。
新疆洛浦县热瓦克佛寺遗址出土 这尊泥塑菩萨残像来自中国新疆的热瓦克佛寺遗址。据考,热瓦克佛寺大约存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佛教雕塑占据了中国雕塑艺术中的主要地位,而热瓦克佛寺的雕塑正是同一时期西域雕塑艺术的代表作,英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奥里尔 ·斯坦因,在其勘践新疆尼雅文明时,曾造访热瓦克佛寺遗址并进行发掘,取得大量文物 。 此泥塑残像线条柔美,收放有度,额头正中带有墨书符号,面容充满着智慧与灵性,正是西域泥塑艺术的经典之作。热瓦克佛寺也曾香火鼎盛,那些泥塑被奉若神明,为僧众信徒顶礼膜拜。然而历史经历漫长的洗礼,热瓦克佛寺早已不复存在,能留给我们去推敲仰赏的,仅仅剩下这种历史的只言片语。但也正因如此,无论在艺术上,还是佛造像本身所想传达的信息,都更加弥足珍贵。
1979年陕西长安县黄良公社石佛寺出土 高11厘米,宽11厘米,厚5厘米 陕西境内出土的十六国时期金铜佛造像十分稀少。此件石佛寺出土的铜佛造像通体鎏金,佛作跌坐式,施禅定印,束发式交肉髻,身披通肩式袈裟,神态慈笑、安详,衣褶线条简单明澈,还带有“犍陀罗”之遗风,但台坐上的几何形装饰乃中原常见纹饰,同时期或早到汉代的瓦当、铜镜均能见到相同纹样,头后两孔,惜失背光。 更为可贵的是,这尊造像背面座上刻有当时中亚犍陀罗地区流行的佉卢文铭文,经北大林梅村教授考释,为“此佛为智猛所赠(或制作),谨向摩列迦之后裔,弗斯陀迦-慧悦致意”之意。佉卢文在内陆发现十分罕见,除洛阳汉魏故城中发现一处佉卢文井栏题记,此件造像便成为另一个能印证当年月氏望族侨居内陆的佐证,距今已近两千年,潺潺经语,诉说着中外交流史之灿烂辉煌,由此一观,三生我幸。 鎏金铜佛坐像 十六国时期(304-439) 1995年石家庄北宋村出土 高21厘米 九五年出土於石家庄北宋村的这尊造像是为北朝早期金铜佛之代表作。其由伞盖、亚腰式舟形背光及佛像和底座组成,佛两侧侍立二弟子,衣隆自然,充满着神秘色彩。舟形背光上部有二飞天与一尊化佛,组合简略,上配鎏金华盖与印度窣堵坡顶端的宝伞关系密切,是为少见。 铜鎏金禅定佛像 北魏(386—557年) 1956年满城县征集 现藏河北博物院 高18.1厘米 随着佛教传播的深入,造像艺术也愈加成熟,作为一种“崇拜教化”的手段迅速发展。此件北魏佛坐像作跌坐式,双臂自然交垂,束发肉髻,通肩式袈裟,受犍陀罗风格影响,衣褶线条简洁柔和,呈“V”字形衣纹,则带有秣菟罗贵霜时期佛像的影子。面部表情平和宁静,体现了北朝早期佛造像的艺术风格。河北地区出土的北朝金铜佛造像存世不在少数,很大一部分流散海外,分藏在欧美、日本各大博物馆及私人藏家手中,不论何处,愿这些佛造像都能够平安延承,得一方净土。 ![]() 1967年满城县孟村出土铜鎏金佛立像 北魏延兴五年(475年) 通高35.2厘米 现藏河北博物院 这尊造像为释迦牟尼立像,通体施金,高发髻,面部略清瘦,微笑恬静淡然,衣褶细密线条灵动,立于莲花座。背光呈舟形,正面阴刻两菩萨 , 侧面为供养人 , 背 刻 铭 文 :“ 延 兴 五 年 ( 4 7 5 年 ) 四 月 五 日 张 次 戴 为 佛 造 释 迦 门 佛 一 躯 。”整观圣洁威严,火树琪花,刚柔并济,不可方物。 交脚弥勒佛龛 北魏(386-557) 1983年陕西西安空军通讯学校出土 现藏西安碑林 此尊交脚弥勒龛像出土于西安西郊空军通讯学院一处窖藏,整体呈尖拱状,正面龛像分三层,正主尊一交脚弥勒,宝冠束发,面相长圆,微含笑意,两旁带两夹侍菩萨、两思惟菩萨。比较而言,这龛造像在风格题材上与云冈一期、敦煌的北凉石窟、炳灵寺石窟雕塑与石刻有相似之处,故时代相近。 同坑出土除此件北魏早期造像外,另有31件隋、唐时期的佛教造像。据徐松《唐两京城坊考》记载,其出土地当为唐代长安城金城坊乐善尼寺旧址。乐善尼寺原名舍卫寺,系隋开皇六年(586)尉迟迥孙太师为其祖所立,唐景龙元年(707)改名温国寺。据推测,这些造像可能是遭武宗灭佛而埋入地下窖藏。 ![]() 刘保生造无量寿像佛像 北魏景明三年(502) 高50厘米、宽35厘米、厚20厘米 现藏西安碑林 刘式造无量寿佛着圆领通肩膀式袈裟,衣裾分三层垂座,双腿处衣角外翻呈八字形,酷似西服领。背面减地刻六行发愿文:“景明三年(502)岁次任(壬)辰(午)四月一(乙)丑朔/十一日一(乙)亥,弟子刘保生为亡/父母、见存眷属,敬造无量/寿佛石像一区,愿缘此福,父母/神生天上,常值(是)佛闻法,神果妙/唐(堂),庆锺七世,与十方众生等登菩提。
郭妙芝造释迦像 东魏武定三年(545) 山西省太原市华塔村出土 现藏山西博物院 高41厘米 佛结跏趺坐于石座之上,素面长圆,高肉髻,施说法印,着通肩式袈裟,衣裳呈平铺式悬垂,神态慈祥,座中雕两小坐兽,憨态可掬,背刻“武定三年…”铭。 石佛头 北齐(550—577年) 1954年山西省太原市华塔村出土 现藏山西博物院 高50厘米
高40厘米,宽19.5厘米 北齐佛造像一改北魏时期的清瘦样式,开创出面部丰满圆润、身躯敦实厚重、韵律平整、侧重表达力度与健硕的艺术风貌。整体观之线条简洁有力,发髻为扁平状螺发,五官清晰明朗犹如斧劈,眉呈半月形,眼睛半合,表情雍容睿智,安静含蓄,东海扬尘,处变不惊。造型上的改变,一方面也体现了当时的审美需求。 菩萨立像 北齐(550—577年) 高31.5厘米 山西省五台县佛光寺征集 山西五台佛光寺作为现存我国唐代木构建筑的代表,所藏的白石菩萨造像也是颇有意思,从背光到基座上的线稿来看,显然不是一件成品。 无量寿佛像碑 主尊正面(共四块) 南齐永明元年(483年) 1921年四川茂县东较场坝中村寨出土 主尊:高116.5厘米、宽50.8厘米、厚12厘米 四川省博物院收藏的“南齐永明元年造像碑”自上世纪20年代出土以来,命运多舛,碑身已残缺不全,南朝造像现存极少,它是四川现存有纪年最早造像碑之一。关于此造像碑,还有一段蜿蜒曲折的故事,造像碑在四川省茂县东较场坝中村寨出土后,当地百姓将其移至较场坝“江渎庙”内供奉,1929年又移至“汶山公园”陈列。1935年,四川军阀李家钰部参谋黄希成意图盗窃此碑,将其打成数块,把其中造像较多的四块先运至成都,准备再运往上海,转卖国外。 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县文教界的极大关注,于是有人就写信给成都“新新闻报馆”的工作人员和在成都读书的茂县李某,将这一情况披露于报馆,后才由著名考古学家冯汉骥先生出面交涉,阻止了这一珍贵文物的出境。当时省政府将此造像截留,送归”民众教育馆“保管,解放后则由四川省博物馆收藏。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邵磊先生曾对此碑作过深入研究,并在其《茂汶南齐永明造像碑质疑》一文中对造像碑的年代提出过质疑,不过邵先生的这篇文章似乎没有注意同处于一展厅内的下面这尊一佛二菩萨造像。 一佛二菩萨像 南齐永明八年(490年) 1995年四川省成都市西安路出土 四川省博物院 1995年成都市西安路出土的这尊带“永明八年”的一佛二菩萨造像,褒衣博带且衣裳覆坛悬空,与同时期的云冈石窟悬裳处理有所不同,风格上显然延续了茂县那尊“永明元年”造像碑,是为茂县“南齐永明元年造像碑”为真的有力证据。 一佛二菩萨像 北魏末-西魏(520-556) 1999年西安市未央区大刘寨出土 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高35厘米 此件鎏金铜造像故宫展厅铭牌标为“1999年西安未央区六堡村出土”,查阅陕博资料,此尊造像给出的出土地点确是西安市未央区的大刘寨,且西安只有“六村堡”而无“六堡村”,故宫方面这样标识不知有何依据? 造像整体由主尊、背光、左右侍菩萨、底座及两侧翼形饰件这七个构件组成,以榫卯接合,主尊佛水纹高肉髻,头后背光饰有舒展之莲花,中心一摩尼宝珠,面相长圆,饱含笑意,内“僧衹支”外罩双领下垂式大衣,衣摆外侈,衣褶稠密,颇有褒衣博带之风气,佛手施无畏与愿印,跣足于莲台之上,后侧刻有“比丘惠津敬造供养”铭文。背光尚饰有火焰纹,且莲座两侧则分别插有镂空龙纹配件,口吐莲花承接左右肋侍菩萨,这与青州出土的北魏晚期至东魏时期的石刻造像风格一致,此特点在目前发现金铜造像中仅见此例。 贴金菩萨立像 北周(557-581) 西安未央区汉长安城遗址出土 现藏西安博物院 佛立像 北周(557-581) 一佛二菩萨二力士白石佛龛顶浮雕伎乐 北周(557-581) 西安未央区草滩出土 现藏西安博物院 西安出土之北周佛教造像不乏精致者,包括大件圆雕,甚至于绘彩涂金,一改从前认为的“北周艺术粗俗、草率”的印象。 菩萨头 隋(581-618) 高36厘米 现藏西安碑林 菩萨像 隋(581-618) 1987年西安市唐礼泉寺遗址出土 现藏西安碑林 残高100厘米,宽70厘米 隋代菩萨半身巨像,十分震撼。其头戴花冠,华贵异常,冠上正中与两侧各饰有日月纹,其间饰莲瓣,日月下亦系有莲瓣配饰,佩牌中心璎穗系一串响铃,日月间饰莲瓣纹下亦系有六组响铃,冠两侧还饰有对称羽翅。 菩萨细眼柔眉,鼻梁高耸,嘴角上扬,双耳垂肩,佩有一对耳环。肩部披帛,颈戴项圈,装饰与花冠类同,肩与胸均雕有璎珞饰物,富丽堂皇,其右臂半举,手握柳条。从造像与雕刻技法来看,与龙门的药方洞、宾阳南洞相近,虽带有北齐、北周之遗风,却更趋于世俗化,是为隋代造像之佳作。 张世兴造观世音像 隋开皇九年(589)
董钦造阿弥陀佛像 隋开皇四年(584) 1974年西安八里村出土 现藏西安市博物馆 (封面) 董钦造阿弥陀佛像 隋开皇四年(584) 1974年西安八里村出土 现藏西安市博物馆 地神托瓶 董钦造阿弥陀佛像 隋开皇四年(584) 1974年西安八里村出土 现藏西安市博物馆 隋代净土宗阿弥陀佛信仰兴盛,同样的铜鎏金阿弥陀佛组合整铺造像目前存世三件,除这件铺面四角装有栏杆的开皇四年“董钦造阿弥陀佛鎏金铜像”外,还有上博的“隋代阿弥陀佛三尊像”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开皇十三年“范氏造阿弥陀佛鎏金铜像”。三座造像均以一铺多组的组合形式,将阿弥陀佛、菩萨、弟子、声闻、力士、供养人以及护法狮子、法器所组成之“妙相庄严”的佛国世界完美展现给世人,手法纯熟,圆融无碍,是隋代造像辉煌技艺之代表,更被誉为中国金铜佛造像之最高成就。 董钦造阿弥陀佛像 隋开皇四年(584) 1974年西安八里村出土 现藏西安市博物馆 菩萨寂静与力士怒目 2011至2012年,邺城考古队在东魏北齐邺南城南郭城区北朝佛寺遗址进行考古工作,在北吴庄村附近,发掘了一处佛教造像埋藏坑,坑内出土各类佛教造像2895件。大多数为东魏北齐,个别为北魏,北周和隋唐时期作品,此次展览亦有部分入选。 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刘伯阳造释迦像
河北省临漳县习文乡北吴庄佛像埋藏坑发掘出土 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通高31厘米 史载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政治与经济逐渐转向河洛地带,孝文帝更是崇尚中原,积极推行汉化,这一时期的造像审美便是在这种背景下蓬勃发展,人物造像多以清瘦细秀,神情温婉为特点,一改初期磅礴雄浑的艺术风格。该造像保存完整,主尊结跏跌坐,莲瓣项光,波纹发髻,面部椭圆,垂耳。身着袒右袈裟,背屏边缘浅雕坐佛像,坐佛通肩式袈裟,禅定坐姿。方座正面浮雕香炉,其余部分为刘伯阳及父母、妻姊、子女像,或立或跪作供养状。底有纪年题记,“太和十九年岁在乙亥…,魏郡邺县民刘伯阳,为居眷男女大小敬造释迦牟尼石像一区(躯)…” 东魏天平四年(537年)智徽造观音像
河北省临漳县习文乡北吴庄佛像埋藏坑发掘出土 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通高30、宽13、厚11厘米 白石质背屏式菩萨造像,基本完整。佛身红、黑彩绘及贴金痕保存较好。主尊菩萨立像,面容清瘦,表情安详,头戴三叶行冠,莲瓣项光,上身半露,披帛宽戴,在腹下交叉,着长裙,左手在腹下握桃型香囊,右手在胸前持莲蕾,跌足立于莲花台。主尊背屏式火焰纹,背面墨绘太子树下思惟像。方座背面题刻“天平四年,岁次丁巳…,永晖寺智徽为师僧父母敬造白石观世音像一躯…” 东魏武定四年(546年)道智造释迦像 河北省临漳县习文乡北吴庄佛像埋藏坑发掘出土 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高57.5、宽31.8、厚15.5厘米 此件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七身像。顶部稍残,主尊为坐佛,面部略圆,发髻宽扁,莲瓣项光。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右手施说法印,左手结禅定印,结跏跌坐于方形束腰须弥座上。两侧胁持背屏上端雕出两身飞天,裸上身,长裙,呼之欲出。背屏背面阴刻一坐佛,背景为层叠的山林。底座正面分上下两层, 上层为剔底浮雕双狮香炉,双狮前肢平举,后肢曲卧作侧身蹲踞状,惟妙惟肖,甚是乖巧。下层图案均阴刻,中间为一舒腿坐姿菩萨,左右各一比丘像,旁刻”比丘僧道智供养“。背面有长篇纪年题刻“大魏武定四年,岁次丙寅…比丘僧道智…採匠京都,敬造释迦石像一区(躯)。…素饰奇丽,辉光妙特,实未曾有…” 菩萨立像 北齐(550—577年) 河北省临漳县习文乡北吴庄佛像埋藏坑发掘出土 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残高70厘米 这尊北齐菩萨立像是为十二年北吴庄窖藏坑发掘之精品,开脸圆润饱满,颇有印度笈多造像之风韵,裙摆装饰采用镂空圆雕手法,甚为罕见。其制作原料选用曲阳白石中上品,雕琢完成之后更加用精细之抛光工艺,打磨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