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胜则浮”之我见

 Dementia豆豆 2016-11-13

  “寒胜则浮”之我见

  读辽东狂生网友“是‘寒胜则浮’还是‘寒胜则胕’”?一文,颇多启发。对于“寒胜则浮”的“浮”,有训为“腐”的;有解为“浮肿”、“肿胀”的;还有认为是“浮脉”的。通过学习原文,笔者认为:“寒胜则浮”的“浮”,是指阳气外浮。

  首先,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的论述,在这五者之中,另外四者均非脉象,故“寒胜则浮”的“浮”不是指浮脉。

  其次,经文明言“热胜则肿”,不可能再重复一个“寒胜则浮肿”或“寒胜则肿胀”。以《内经》之文法,不会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

  再次,辽东网友言“至于说寒胜则胕,胕通腐,寒胜则腐,联想临床中的冻疮,也是符合的”。仅是针对《太素 阴阳大论》说的,原文如此,本无错误。若搬到《内经》则不妥,因为根据上下文义《内经》的“寒胜则浮”不可能局限于冬天的冻疮。

  又次,我认为“寒胜则浮”应该强调一个“胜”字。辽东先生言:“唯外感天气,六气相偏,才有相胜”。说的相当到位。

  寒邪犯表,可见阳气外浮出现面色缘缘正赤。如《伤寒论》48条“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

  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亦可见面赤戴阳。如《伤寒论》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66条“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可见不论内寒胜还是外寒胜,均可致面色赤。所不同者,外寒所致为面色缘缘正赤;内寒所致为其人面少赤。故而“寒胜则阳气外浮”。其实,天冷外出时许多人都有面色红赤的经历,我们的先人对此加以总结是很自然的。

  最后,训诂学有一条原则叫做“孤证不立”,以上引《伤寒论》条文来证《内经》,虽然理论上讲的通,但毕竟属“孤证”。为此,我又通读了一遍《内经》,找到了“寒胜则阳气外浮”的有力佐证。“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神气”即阳气,相信读过《素问·生气通天论》的人对此不会有怀疑。


  为加强理解,我先打个外邪入侵时的比喻大家看看:我们中医治病说来说去是利用本身活体气化功能,当体外寒气要来入侵,在正常情况下,活体功能肯定要调动更多的阳气来屏挡,所以能看到、感觉有发红、暖和——此时是生理功能;当寒气强大进一步攻进机表,那就附体并成寒邪了,怕冷或恶寒发热就来了,包括寒郁化热——此时是病理状态。

  寒邪强大进一步入里。一方面正气正向外驱除寒邪,另一方面正气功能也处于两难,邪兵入内,体表大门已开。到底是敞开大门驱邪外出,还是关上大门免于更多邪兵入内。——此时可推想寒盛正气该怎么样!!!

  邪气和正气就这样不断在交锋,出现以下几种情况:邪气进一步入里,正气衰亡;正气大伤,但邪气得除;双方都大伤,留下伏邪与残存正气继续在胶着缠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