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宋元明龙泉青瓷(古陶瓷鉴定科普)

 阿子建 2016-11-13

浅谈宋元明龙泉青瓷(古陶瓷鉴定科普)

北宋早期,龙泉窑生产的青瓷胎质较粗、胎体较厚呈白色,表面釉料薄而呈淡青色,器形有盘、碗、盒、罐、执壶、盏托等,此外人们还创烧了一些具有龙泉窑特色的器形: 梅瓶、多管瓶、盘口壶等。其中多管瓶、盘口壶壶盖一般用花苞钮、花蒂钮装饰,多叶瓶盖顶主要以鸡、狗等动物作钮。

浅谈宋元明龙泉青瓷(古陶瓷鉴定科普)

北宋中期,龙泉窑生产 的青瓷多采用含硅和含铁量较高的矿土做原材,瓷胎厚重,造型规整,呈灰色至灰白色,偶有泛黄现象,瓷胎表面釉料颜色从淡青砖为青黄,釉层较薄 、有光 泽。器形以龙泉窑生活用具为主,装饰工艺有刻花、划花和篦纹,图案有花卉、飞鸟、鱼虫和婴戏纹等。中期以后,龙泉窑生产的青瓷瓷胎呈现灰色至浅灰色, 表面釉料颜色呈现青黄色,装饰图案有刻花。并用篦点或篦划纹,团花、波浪、蕉叶纹等作为辅助装饰。其中碗、盘内 常刻有团花和波浪纹,并伴有篦纹,瓷 器外表也刻画有篦纹和直条纹。瓶、执壶等器皿则多半腹部有刻对称的牡丹纹。

浅谈宋元明龙泉青瓷(古陶瓷鉴定科普)

南宋早期,制作龙泉青瓷,人们依然使用含铁量较高的矿土作原料,制成的瓷胎比北宋中晚期的厚重,胎质较粗,并伴有较多气孔,瓷胎颜色呈现灰色至浅灰色 ,瓷胎表面颜 色为透明,呈现玻璃质感。装饰工艺主要以刻花为主,也有划花、蓖花,但较少见。器形中碗类的口型出现葵口,并由图章式的文字。南宋中晚期,人们制作龙泉青瓷,在使用的传统矿土中加入了适量的紫金土,制作的瓷器更容易打弯,高温烧造不容易变形,同时胎体厚度变薄。瓷胎通施釉,同时釉色 从原 来的透明发展为粉青、梅子青、豆青、米黄、蜜蜡、鹅皮黄、乌金色等。器形上人们又创烧了堆塑龙瓶、虎瓶、琮式瓶、荷叶盖罐、葫芦瓶、五管瓶等。 其中龙虎瓶代替北宋 的多管瓶和盘口壶。

元代器物特点造型高大,胎体厚重。胎色与南宋基本相同,釉色青中泛黄。元代龙泉窑比宋时扩大了好几倍,造型特点为粗壮高大,胎体变厚,釉色减薄,观赏价值降低。为获得元统治者喜爱和促进销售,匠师们采用刻、划、印、贴、雕和点褐彩等工艺来美化器物。莲花瓣是宋元时期龙泉青瓷的主要装饰之一。元代初年莲瓣宽矮,系用刀或钳子划出莲瓣边线,制作方便,这种纹饰是元代特有的。随后多数瓣面演变成为狭长,形似菊瓣。因为它是从南宋时瓣面丰满、瓣脊突起的莲瓣发展而来的,所以人们仍称它为莲瓣纹。元代莲瓣纹有以下几种形式:瓣面平,莲瓣的边线用刀或钳子划成;两面用刀斜刻成瓣面,中间有瓣脊,多数瓣脊粗细不一,上下不直,刻工粗糙;在一部分盏、洗或盘的内壁用刀自上而下挖成,瓣面上端较宽,没有瓣尖;龙泉溪口窑生产的用模子制成的瓶、罐的莲瓣纹,莲瓣的边线是细凸线的。这是鉴定宋元龙泉青瓷的主要依据。

浅谈宋元明龙泉青瓷(古陶瓷鉴定科普)

从传世产品看,明代龙泉窑的制品有精粗之分。精品胎色白中微闪灰、胎质细腻厚重,制作精湛,造型精美,施满釉,盘、碗器底一般不施釉,也有如元代圈足底部留有刮圈垫烧痕的。釉色青灰,釉薄而透明,釉面光泽度很强,滋润匀净,釉色绿中微泛黄。器物以高足杯、菊瓣纹碗、玉壶春瓶、执壶、盖罐多见,高足杯的足较高,有竹节装饰,一节或多节,挖足粗率且较浅。粗品胎质淘洗不精,质地较粗。制作也不精细,胎体特别厚重,尤以底部为甚。所见多为碗、盘类制品,釉色多绿中闪黄。器皿仍采用满釉刮圈垫烧,但工艺较粗,常见的有直口深腹碗等。装饰以印花和刻划花为主,图案纹样有器外壁的瘦长菊瓣纹,内里的花卉纹,以及颇有特色的印花历史故事、二十四孝人物等。其中人物图多印在器内壁,人像旁根据人物的具体形象分别书“孔子泣颜回”、“韩信武之才”等,由于制作较粗,印花纹样常有模糊不清之感。

浅谈宋元明龙泉青瓷(古陶瓷鉴定科普)

总的来说,明代龙泉窑青瓷胎质细密厚实、颜色呈现白中闪灰,胎釉呈透明、润泽光亮,胎釉较薄故表现青灰色。但是与南宋龙泉窑青瓷相比,其釉色已经体现不出梅子青 釉、粉青釉的 艺术效果,其观赏价值已经降低。在装饰手法上,主要是刻、印手法,装饰题材有人物故事、花托吉、福、寿、金玉满堂等字,图案结构疏密得 体、器物表面刻花精细。在器形上,多为大件,只有小部分的是小件,且多为日常生活器皿。明代龙泉窑系产品大体质量相比前朝已经有所下降,到了清代初期 ,龙泉窑制瓷品质更是不断下滑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