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第六大窑《龙泉窑》—带你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红豆居士 2017-08-09

龙泉窑:不特指一个或者几个窑址,它是个很大的范围,大致在今天的浙江西南、浙江和江西福建接壤的部分地区,龙泉市是龙泉窑的中心。目前通过考古确认的古窑址有500多处,属于龙泉市范围的有360多处,可以说,龙泉窑规模很大。从博物馆馆藏来看,文物龙泉青瓷数量不少(仅浙江博物馆网上展示的精品就有55件),分布广泛(从东北到华南都出土过)。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龙泉窑的详情:


宋代第六大窑《龙泉窑》—带你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吉林博物馆的龙泉青瓷洗,出土品

唐代,瓷器有北白南青的说法,但此时还没有明确的龙泉窑。五代前龙泉地区的出土瓷器,确实有极少的本地烧造的民用器,但都是粗糙的灰胎青黄釉,不足以称为一个代表性窑口。我认为,这一情况主要因为地理因素,浙江西南皆山地,耕地少人少,谈不上本地市场,同时山地多则交通不便,跟浙江靠近交通线的越窑(宁波)、婺窑(金华)、瓯窑(温州)相比,龙泉窑自然发展不起来。

五代到北宋,龙泉窑迎来两件大事:一、吴越钱氏需要青瓷贸易、青瓷外交保障政权,浙江其他窑口的自然资源跟不上了,产业向资源丰富的龙泉转移,到北宋中期,龙泉已经有数十座窑口,慢慢取代了其他窑口,成为江南第一大窑;二、北宋元佑七年,龙泉地区兴修水利,瓯江水路打通,青瓷可以方便的从山中,走水路到温州港口。瓷器质量大,借助水路,成本大大降低,可以和北方窑口竞争了。

北宋龙泉青瓷,釉色以淡青色为主,胎薄而坚、细腻、灰白色,已经有了自己的特点,但还不出彩,大部分产品是民用瓷,就偶尔作为贡瓷到汴京。

南宋到元,是龙泉窑的顶峰,这个时候的龙泉青瓷最具收藏价值,博物馆收藏品,也集中在这个时期。南宋时,北方大片领土沦陷,北方知名窑口都在其中,推崇青瓷的宋代皇室只能倚重龙泉,加上窑工南下,加速了技术进步。另外,南宋经济困难,龙泉青瓷在海外广受欢迎,南宋政府更要大力发展龙泉窑,根据文献,这时候龙泉出现了朝廷官员督导。元代青瓷贸易依旧繁荣,元政府也继续鼓励政策。考古发掘到的南宋窑址,有260余处,元时,达到330余处。

宋代第六大窑《龙泉窑》—带你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台北故宫馆藏

瀚林文化博物馆负责人李总 130; 177;59;800

宋代第六大窑《龙泉窑》—带你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南宋的龙泉青瓷,是龙泉青瓷的最高峰,更是中国青瓷的代表、极致。它的青釉颜色具有的美丽艺术感,在青瓷历史上最为漂亮,不单之后的朝代未曾超越,就是当代,也很难达到相同的水准。这时代的龙泉青瓷,釉面不开片、釉层肥厚、近看明亮如镜有很高的玻璃化、远观细润柔和带着晶莹玉质感,看起来像是翡翠雕琢出来的,过目难忘。

也在这一时期,龙泉窑烧制出了两大代表釉色,粉青和梅子青。粉青,一种接近碧蓝色的淡绿,集碧、绿、亮白三色于一体,淡而不弱,深邃却不沉重,一种安静舒服的感觉;梅子青,一种浓郁的绿色,好似青梅成熟,浓而不深,沉郁却不僵化俗气。个人认为,粉青和梅子青是传统工艺下青瓷釉色能达到的极限。

宋代第六大窑《龙泉窑》—带你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国家博物馆馆藏

明代制作工艺与元代基本相同,但趋于粗糙

宋、元盛极一时的浙江龙泉窑至明代虽逐渐衰落,但明早、中期制品仍十分精美。明代龙泉窑系的青瓷造型,大体上和元代一致,其风格和宋代的纤巧秀丽不同,而代之以硕大厚重。产品多大型瓶、盘,日用的小件器物较少。釉色已失去南宋梅子青釉、粉青釉那种柔和、含蓄的艺术效果。这时的青瓷釉层薄而透明,光泽度较强。

从传世产品看,明代龙泉窑的制品有精粗之分。精品胎色白中微闪灰、胎质细腻厚重,制作精湛,造型精美,施满釉,盘、碗器底一般不施釉,也有如元代圈足底部留有刮圈垫烧痕的。釉色青灰,釉薄而透明,釉面光泽度很强,滋润匀净,釉色绿中微泛黄。器物以高足杯、菊瓣纹碗、玉壶春瓶、执壶、盖罐多见,高足杯的足较高,有竹节装饰,一节或多节,挖足粗率且较浅。纹饰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福、寿、金玉满堂等字。器表多有刻划花装饰,图案构图疏密得体,刻花精细。粗品胎质淘洗不精,质地较粗。制作也不精细,胎体特别厚重,尤以底部为甚。所见多为碗、盘类制品,釉色多绿中闪黄。器皿仍采用满釉刮圈垫烧,但工艺较粗,常见的有直口深腹碗等。装饰以印花和刻划花为主,图案纹样有器外壁的瘦长菊瓣纹,内里的花卉纹,以及颇有特色的印花历史故事、二十四孝人物等。其中人物图多印在器内壁,人像旁根据人物的具体形象分别书“孔子泣颜回”、“韩信武之才”等,由于制作较粗,印花纹样常有模糊不清之感。

宋代第六大窑《龙泉窑》—带你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浙江瀚林文化博物馆馆藏

针对不同的釉料性能,明代龙泉青瓷还形成有别宋瓷的装饰特色不以釉色取胜,而以印花、堆贴,刻划花为主。明龙泉青瓷的装饰范围也大大增加。明龙泉青瓷正是利用釉的透明性能,采用刻、划、堆贴装饰,使作品另具一种工艺美。但总的来说,明代的龙泉窑系,大多产品成型草率,器型笨拙,因而到清初以后,就每况愈下。

从装烧方法认识各时期器底特点

1.北宋早期用托珠垫烧,器底留有托珠痕。

2.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采用圈足内放垫饼垫烧,足端无釉,碗、盘底较厚,与此装烧方法有关。

3.南宋晚期至元中期采用垫饼托住整个器足垫烧,足端无釉,普遍为“朱砂底”。

4.元代中期以后采用盂形垫具,器物外底中间一圈刮釉,中心有釉,似涩圈。

5.明代又恢复圈足内放垫饼垫烧,外底无釉。

作为弘扬中华文化的新地标,目前瀚林文化博物馆正在面向外界收藏者收购,瀚林文化集团不再局限于拍卖的传统功能,而将成为集艺术品拍卖展览、文物鉴定修复、艺术交流与培训等功能与一身的全新艺术综合体。未来,艺术中心将致力于向民众提供更优质、丰富的文化艺术产品和服务,为注定不凡的2017增添夺目光彩。

宋代第六大窑《龙泉窑》—带你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