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展览-天下龙泉1

 大能猫的天地 2021-11-26

        故宫展览“天下龙泉—龙泉青瓷与全球化”,这个展我跟随故宫宣教部活动听了参与策展老师孙悦的讲解,还参加了一场讲座,基于此总结如下。

展览背景

    敢叫“天下龙泉”就是范围广,有清宫旧藏、中国各地和世界博物馆三大类展品。第一期故宫展览,第二期去浙江省博物馆的时候,外国的藏品都去,故宫的只去一部分。但在浙江会展出当代龙泉。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满世界所有博物馆借调文物,外国部分主要向大英博物馆和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借调。

    有意思的是,日本真是太怕地震了,他们要求必须做防震处理,展厅中可见到来自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文物就有特殊处理,比如这个对比展,两个瓶子基本一样的,中间带个塑料固定的(我也不知道是否有专业名称),就是东京的。

    在北京展览的最后两周,南宋的一件龙泉窑碗——世界著名残器“蚂蝗绊”也将登场。为了等它的档期,故宫展览延长了十天。

(网络图)

    展厅是故宫的斋宫和景仁宫,这是两个宫殿,需要移步。所以根据展厅情况,展览分四个单元,就在斋宫前殿、后殿,景仁宫前殿,后殿。

    扩展文章:龙泉青瓷背后的故事

极简瓷器史

   我们先以最快的速度讲一下中国瓷器的发展阶段:

   (一)青瓷主导:原始青瓷-越窑-北方青瓷系统-南方青瓷系统

             时间:元之前青瓷主导

(二)青花主导:元代后期-明代初期逐步确立

 

(著名的鬼谷子下山大罐)

(三)彩瓷兴盛:五彩-珐琅彩-粉彩
          时间:清代至民国
(十二月花神杯)
青瓷

   青瓷是中国原生的,青花瓷受伊斯兰文化影响,彩瓷受西方文化影响,也能看出点问题。

   商代-五代:以浙江为核心,高峰是越窑。

   北宋:制瓷中心转移到北方,烧造水平最高的是河南,晚期高峰代表汝窑。

   南宋:靖康之变后烧瓷中心重新回到浙江。

   龙泉窑开始就是越窑中的一支,谈不上有多重要,而北宋中后期越窑自己就烧得不行了,没想到回光返照,迎来了最后的高峰。

   史料曾经记载高宗下令烧瓷,从器物看有些烧造工艺在越窑之前没有,比如定窑工艺在南宋初年出现在浙江,就是河北窑工战乱来到了浙江。也可看出宋史南迁对烧窑的影响。

   元:龙泉窑青瓷、景德镇青白瓷风行全国。

   明:景德镇一统天下,龙泉迅速没落。

   唐之前青瓷偏黄,受北宋统治者喜好影响汝窑开始发蓝。

龙泉

  龙泉早期叫灰青色,后期代表颜色梅子青、粉青。

(梅子)  

   龙泉古称“处州”,丽水在浙江比较偏,今天去也是到武夷山机场过去比较近,离杭州反而远,这样靠近福建方便水路出口。

   龙泉釉主要有两种,一类玻璃质感强,温度高,透明性高,也比较容易开片,南宋中前期。 

    南宋中后期开始出现最有特点的龙泉窑,多次上釉的乳浊釉——粉青,就是口红的哑光。

      虽然两张图片质量很渣,但应该能说明问题了。

     越窑还有鹦鹉花纹,南宋龙泉成熟后反而花纹减少,加厚釉后刻花也比原来在胎上刻花显示不那么清楚,开始主要靠釉色取胜。

     讲座现场老师带来一些龙泉标本和碎片: 

     这是南宋代表色:

     元明就像碧绿色转移:

     元代器厚重,特别是中后期,主要代表器型凤尾尊。

     这些大器造成瓷胎厚、不然就塌了,支钉也支不住,由支一圈变成支一片,足面没釉,后来烧小件也这么烧了,足面一大圈没釉一般是元中后期到明代工艺变化的外在表现。

 这是展览中的一件器物,这种里面分八瓣的后来就很常见,为了和青花、釉里红竞争,青瓷也开始增加釉面装饰手法,甚至官样也规定要花纹,可以说装饰手法的局限性是龙泉窑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之一。同样是装饰,你说皇上看见青花和龙泉的表现力会选哪个。

    景德镇绘画已经是这个水平了。

   直到晚清龙泉窑也在烧造,但影响力仅在本地。明代中后期北京就基本没出土过龙泉窑了,元出土的瓷器龙泉占一半。

    曾经有龙泉仿官窑的说法,有些龙泉非常像官窑。南宋官窑最大特点是紫口铁足,因为胎是黑色的,露胎的地方就发黑。龙泉窑胎本身是白色、灰白色的,有些混合紫金土,专门烧出黑胎。所以说是模仿官窑。而浙江直接说,龙泉不是仿官,我就是官窑。皇宫也要龙泉使用,在南宋遗址中确实出土了龙泉,有些原来认为是官窑的重新审视就是龙泉。但不能说龙泉是官窑,因为你不是官方督造的,也没有某个“点”就是专门烧官窑的,官窑是点,龙泉窑是面,一大片窑址,顶多算个土供。

   很多龙泉窑确实和官窑器型一致,比如弦纹瓶。

    龙泉窑的文献
    马未都讲汝窑的时候也提过,南宋人叶寘的《垣斋笔衡》云:“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后边还有“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就是说龙泉窑烧的比较粗糙。
   展厅展板说明“制样须索”时也提到了南宋的《鸡肋编》,“处州龙泉县多佳树,地名豫章,以木而著也…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但吴越王钱氏的青瓷是上林湖的,不是龙泉的。古代文献留下来的少,宋龙泉记录大概就这两篇,还是要批判性眼光来阅读。
    “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油水纯粹者最贵。……龙泉窑,至今温,处人称为'章窑’”这是嘉靖《七修类稿续稿》里讲的故事。

龙泉考古

50年代末、60年代初相应周总理号召恢复几大名窑生产,以朱伯谦为首在大窑发掘,主要是为了分析烧制方法,指导恢复生产,发掘规模不大。

1979年为修建水库进行抢救性发掘,六家单位参与,规模较大,但发掘地域在大龙泉地域的东区,主要是元代的民间出口用瓷,不能代表龙泉瓷的最高水平。

2006年起制定了五年工作规划,将龙泉窑作为重点课题。发现了明代处州官窑枫洞岩窑址,展览中有介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