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注意力是学习能力第一关键问题

 alienaileen 2016-11-13

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注意力是第一要解决的学习能力问题。

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最让家长操心的事情。做作业马虎粗心,学习效率不高。不管家长如何提醒,孩子就是很难改变。这些让妈妈们很头疼的问题,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要想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注意力是第一要解决的学习能力问题。





粗心马虎是注意力问题

孩子的粗心与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有密切的关系。注意力是孩子其他所有的能力之“母”。因为像记忆力、思维能力、计算能力、书写能力等其他的所有能力,都离不开注意力。通常3—6岁为儿童注意力发展的关键期,7—14岁为可塑期,14—17岁为稳定期;而在幼儿阶段,往往因为不考试,孩子的注意力问题、注意力习惯会被家长忽略;在小学阶段,注意力的习惯会明显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和学习效率,如果家长以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学习态度不端正,那就会指责或打骂。“其实,注意力是能力问题,很多孩子想学好,但做不到。这样的孩子学习态度是端正的,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需要家长给孩子创设提升能力的环境。打骂会加重孩子的逆反,会让孩子学习压力更大,反而会阻碍孩子注意力的提升。



注意力体现在各项能力中


注意力集中性差的大脑在筛选分析视觉看到的信息时,会受到不良干扰,信息会出现差错、遗漏,从而出现马虎、粗心等现象。那么,孩子为什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呢?


很多孩子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与家长的错误教育有一定关系。现代社会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视,但是有时候家长会不自觉地步入一个教育的误区中,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时,注重的是孩子对于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孩子感觉综合运动能力的培养,没有培养好孩子的意志力、耐力和协调能力。很多孩子到了小学一年级还不会跳绳,不能连续抛球或拍球,不会系鞋带。这些孩子虽然学习成绩还可以,但是注意力习惯和能力的缺失现象,没有被家长重视,等到日后课业量大了以后,孩子的坏习惯已经形成,延误了注意力习惯培养和引导的关键期,改起来就很难。



  

 注意力在孩子的各项能力中均有体现。如记忆力、理解能力、书写能力等等。但很多家长还不了解,注意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升的。很多家长非常想帮助孩子,但忽略了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对于作业马虎、粗心的孩子,家长往往是加大作业量,或选择更多的兴趣班,希望以此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但事实上,这些举措都是需要孩子注意力集中后,才能够收到较好效果的,如果没有针对孩子的注意力进行有目的性的训练和提升,最终只会让孩子觉得自信心受挫,结果可想而知。只要找到孩子对某一事物注意力产生的原因,并且找到每一项原因所针对的教材、教具和器材,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这些能力是完全可以提升的。

  

 现代家庭为孩子包办代替过多,也是一个误区。孩子的动手能力较弱,缺乏独立性。动手能力弱的孩子在听课或写作业的过程中,手臂易觉得累,手指关节不灵活,字迹笔画大小不一。即便是学习态度端正的孩子,当他们的耐力和手眼脑的配合能力,不足以应付学校基本课业时,也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拖拉作业等现象。




有效利用学习的每一分钟

   

训练注意力,有效利用学习的每一分钟,而不是利用每一分钟去学习。磨刀不误砍柴工,把注意力提升上来,远远比让孩子多做几道题更重要。根据一项针对孩子注意力培养的调查显示,很多为提高孩子学习成绩而困惑的家长,都没有正确认识到孩子成绩不理想的根本原因。家长首先应该改善孩子的注意力水平,而不是去埋怨孩子或找其他无效的方法。没有好的注意力,提优、家教等都不会有好的效果。


 注意力不集中在男女孩中的表现往往不同。男孩好动,坐不住,做事拖拉,考试粗心,沉迷网络;女孩上课发呆,走神,学习效率低。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淘气不懂事,长大了,注意力自然就好了。殊不知,不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改变起来很难。注意力集中度因人而异,对于平日做事效率不高或成绩不稳定的学生来讲,家长应重视孩子能力和习惯的均衡发展,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方案,扬长补短,让孩子各方面能力能够均衡发展,为孩子日后投入激烈的社会竞争打好基本功。

孩子的能力不是自己产生的,是需要训练的。家长要针对每一个孩子进行各类能力的了解和测评,了解孩子的现有水平,优势和潜能以及目前家庭教育现状,这样才能做到针对性。训练一般是从孩子的听觉注意力和视觉注意力,还有视觉、动作综合能力以及意志力和耐力等方面入手,然后根据孩子的各项能力水平,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家长切忌对孩子加倍指责和惩罚,这样易导致孩子的厌学或逆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