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根《石头记》研究】之霍国玲谈红学(第112期)

 果冻0881 2016-11-13


草根红学探索的沙龙;红楼梦爱好者的家园;为你分享不一样的金陵十二钗…


述评曹雪芹卒年问题的分歧、争议和结论(中)


二、“癸未说”可作定论

    

(一)“癸未说”的出发点

    

“癸未说”论证的起点亦是甲戌本第一回的“能解者”脂批。但“癸未说”学者考证出:脂砚斋所记之雪芹死于“壬午除夕”说法中的“壬午”纪年与史实相悖谬——史实说明雪芹“癸未”年尚活在世上。

    

“癸未说”认为:脂砚斋所记之雪芹死于“壬午除夕”说法中的“除夕”二字是准确的,纪年有可能算错,而“除夕”属“绝日”,却不可能记错。

   

 “癸未说”的提出者是周汝昌,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曹雪芹卒年问题讨论时期,吴世昌、吴恩裕、曾次亮等人亦主张此说。进入九十年代后,霍国玲是此说的积极支持者。[1]

   

 “癸未说”论证的起点,同“壬午说”相同,即也是甲戌本第一回的“能解者”脂批。两者的不同在于:

   

 “壬午说”者认定脂砚斋所记是铁定的真理,以此作为出发点,去看待一切与之相关的史实。当发现与之矛盾时,便千方百计地否定史实。“癸未说”则与之相反。认为事实是客观存在,而客观存在是不可否定的。至于脂砚斋所记之曹雪芹卒于“壬午”年,因与事实不符,只能说明脂砚斋是记错或推算错了。“甲午”系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以曹雪芹卒于“癸未”(乾隆二十八年)除夕(176421日)来计算,其间相隔逾10年。推算10年前之事,出现一年误差是难免的现象。周汝昌先生就曾在一篇文章中列举了几个古人推算错误的实例。

   

 至少有两件事实可以说明“壬午”年(乾隆二十七年)除夕(1763212日)以后——即在“癸未”年——曹雪芹尚活在世上。下面即对此说明。

   

 (二)曹雪芹在“癸未”年尚活在世上的事实之一——敦敏《小诗代简》诗

    

敦敏、敦诚为同胞兄弟,他们是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六世孙,是英亲王阿济格的五世孙,是曹雪芹晚年过从密切的朋友。二敦均留有诗著。两人的有些诗歌涉及到与曹雪芹的交往,其中也有诗歌的内容与曹雪芹的卒年、卒日有所关联。下面我们先看敦敏《小诗代简寄曹雪芹》诗。

   

 1、敦敏《小诗代简寄曹雪芹》诗中所记杏花飘落的时间,与“癸未”年正相吻合

   

 下面是敦敏《小诗代简寄曹雪芹》一诗:

                  东风吹杏雨,又早落花辰。

                  好枉故人驾,来看小院春。

                  诗才忆曹植,酒盏愧陈遵。

                  上巳前三日,相劳醉碧茵。[2]

   

 这首诗的诗意:

    

现在已是春风吹拂,杏花如雨纷纷飘落的时节。恰在此时欲邀请老朋友曹雪芹,到槐园来赏春。


曹雪芹思维敏捷,可与曹植相比,但我们的酒宴却远不及陈遵的丰盛。(陈遵,汉代人,喜饮酒,且以热情好客著称于世。)

希望你能在“上巳”之日的前三天,到我家小园相聚饮酒。(“上巳”专指阴历三月初三。“上巳”前三日是二月二十九日——该月是小月)。

    

敦敏为什么要在“上巳前三日”邀请曹雪芹来家饮酒呢?

   

 ——原来三月初一日系敦诚的三十整寿。由于雪芹居住香山,距敦诚家较远,故在头一天约他先到敦敏家,以便晚上饮酒畅叙,并于第二日到敦诚家(四松堂)赴寿宴。这里顺便提一下,敦敏家的槐园在太平湖附近(复兴门内)。敦诚家的四松堂在城西(可能在阜城门内),两家相距不是太远。

    

既然敦敏于“癸未”年春天,曾以《小诗代简》形式向曹雪芹发出邀请来槐园饮酒赏春,当然就可以此证明曹雪芹在“壬午除夕”之后尚活在世上。

   

 2、唯“癸未”年才可能在写出《小诗代简》之时,出现“杏雨”现象

    

《小诗代简》中的诗句反映出该诗必然写于“癸未”。请看下面两个诗句:

   

 其一,“东风吹杏雨”:这是写该诗的时节特点,即写诗时杏花正在如雨般地飘落。

  

  其二,“上已前三日”:从此诗句可推算出写该诗的大体时间。“上巳”是三月初三日,向前推“三日”,即二月的最后一天。给雪芹寄交邀请信的日期,还须从此日再向前推三五天。农历有大月(30天)、小月(29天)之分,写《小诗代简》的时间大约应在二月二十五六日。

   

 ——那么,哪年的二月二十五六日才会出现“东风吹杏雨”的景象呢?

   

 霍国玲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特地在香山自家小院中种植了一棵杏树——以便于准确地观察杏花的开谢时间。

   

 观察结果:45日是“清明”。那日,杏树枝头繁花似锦,浓淡相间,耐人赏玩。可是一过清明,杏花便开始飘落,到第二三天、三四天或四五天,在春风摇曳下,花瓣纷纷飘落如雨。很快就凋谢完毕,代替繁花的便是碧绿的杏叶。

霍国玲以此来检验“癸未说”,“癸未”(乾隆二十八年)出现“杏雨”现象的时间恰恰是二月二十四五日:

    

第一,“癸未”年二月二十二日是清明节。

   

 第二,“癸未”年的二月二十四日、二十五日、二十六日是清明之后的第二、三、四天。——这几天都能看到“杏雨”景象,与《小诗代简》中“东风吹杏雨”诗句完全相符。

   

 《小诗代简》应该写于“癸未”,乾隆二十八年,合公元1763年春。

  

  3、《小诗代简》写于其他年份的设想(如设想写于“壬午”“庚辰”或“甲申”)均不能出现“杏雨”现象

    

有些学者力图否定《小诗代简》写于“癸未”的论证,提出该诗写于“壬午”、“庚辰”或“甲申”诸观点。这些观点经过检验,均不能成立。

    

1)检验壬午年(乾隆二十七年)——正值“春分”,杏树刚长花苞

    

现在我们来用杏花飘落的时间检验“壬午”年(乾隆二十七年)。

   

 这一年的二月二十五日,合公历320日,正值“春分”(321日)。此时杏树刚开始长花苞,远未开放——距清明还差半个月——与《小诗代简》中所叙述的“杏雨”情景,明显不符。

    

2)庚辰年(乾隆二十五年)——春天曹雪芹不在北京

   

 有学者认为敦敏的《小诗代简》应写在庚辰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由于是年春天,曹雪芹并不在北京,此事敦敏不会不清楚,《小诗代简》不可能写在这一年。

   

 关于这个问题有敦敏诗《芹圃曹君霑别来已一载余矣。偶过明君琳养石轩,隔院闻高谈声,疑是曹君,急就相访,惊喜意外,因呼酒话旧事,感成长句》为证。现将这首诗录制于下:

                  可知野鹤在鸡群,隔院惊呼意倍殷。

                  雅识我惭褚太傅,高谈君是孟参军。

                  秦淮旧梦人犹在,燕市悲歌酒易醺。

                  忽漫相逢频把袂,年来聚散感浮云。

   

 一般认为,这首诗写于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年)秋冬以后。因为在此年的初秋,敦敏写过《闭门闷坐感怀》诗,诗中“故交”即指雪芹。诗如下:

                   短檠独对酒频频,积闷连宵百感生。

                   近砌吟蛩侵夜语,隔邻崩雨堕垣声。

                   故交一别经年阔,往事重提如梦惊。

                   忆昨西风秋力健,看人鹏翮快云程。

   

 上面这首诗既写于乾隆二十五年秋(“蛩”qióng古书上指蟋蟀),从“故交一别经年阔”诗句可知:曹雪芹在这一年的二月并不在北京。

    

3)甲申年(乾隆二十九年)——二月二十五日前后杏花刚刚开放有持甲申说者认为《小诗代简》写于甲申年。

   

 甲申年的“清明”是在这年的三月初五日。甲申年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764327日)前后,杏花刚含苞待放——也就是说,再过十几天后,才可能见到“东风吹杏雨”景象。因而,该诗不可能写于此年。

   

 4、总结

   

 如上所论,敦敏《小诗代简》一诗必定写于“癸未”年。何时出现“杏雨”现象,是一种自然现象,有节气所限定,不可能随着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即《小诗代简》中所描绘的“杏雨”现象,唯“癸未”年才可能出现,而也就由此证明曹雪芹在“癸未”年必定还活着。既然这是一种不可能改变的客观事实,那么,脂砚斋所记之“壬午”二字,便是差错——不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错记”,都是人(脂砚斋)的一种主观认识。当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不相吻合的时候,便会产生差错。任何人都可能出现这种差错,脂砚斋出现这种差错,实属正常现象。

    

(三)曹雪芹在“癸未”年尚活在世上的事实依据之二——雪芹爱子夭折于“癸未”痘疹流行期间,雪芹因此悲痛异常,患疾而亡

    敦诚在曹雪芹去世后,写有《挽曹雪芹》诗,其第二首实是第一首的修订稿。下面先将这两首诗记录如下:

挽曹雪芹

                     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

                     肠回故垅孤儿泣,(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

                     泪迸荒天寡妇声。

                     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

                     故人欲有生刍吊,何处招魂赋楚衡?

   挽曹雪芹·甲申

                     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

                     孤儿渺漠魂应逐,(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

                     新妇飘零目岂瞑?

                     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

                     故人惟有青衫泪,絮酒生刍上旧坰。

    

从上面两首诗,我们可知如下几件事实:

   

 1、从“晓风昨日拂铭旌”和“哀旌一片阿谁铭”可知,此诗写于为曹雪芹送葬的第二天

    

旌,是古代的一种旗子,在这里是指灵幡,形状长而窄,即敦诚该诗第一稿中的“铭旌”。铭旌是竖在柩前以表示死者姓名的旗幡。《仪礼·士丧礼》:“为铭,各以其物。……书铭于末曰:某氏某之柩。竹杠三尺,置于宇西阶上。”清·胡培■(羽冖车)《仪礼正义》:“铭所以必置于西阶上者,以铭所以表柩,柩在西阶上故也。此时,尸未殓于柩,盖预书以表之。”郑玄注:“铭,明旌也。杂帛为物,大夫士之所建也。以死者为不可别,故以其旗帜识之。”王建《送阿史那将军迎旧使灵榇》诗:“路人来去读铭旌。”

   

 综上所述,“哀旌”或“铭旌”,原是竖在柩前的一种竖旗,上面写着死者的名字。在死者尸体尚未入殓前,就已写好。当入殓后,送葬时,则将铭旌打在棺柩前面,以使路人得知:死者为谁。

   

 阿(ē)谁:犹言谁,何人。古乐府《十五从军征》:“家中有阿谁?”《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向者之论,阿谁为失?”

  

  铭,指刻镂,题写。

   

 “阿谁铭”一词的结构:“阿谁”是主语,“铭”是被动态的谓语,“哀旌一片阿谁铭”直译成现代汉语为:灵幡上写着什么名字?

   

 如上所述,“哀旌”或“铭旌”这是只有为曹雪芹送葬时才可能出现的现象,而“晓风昨日”说明此诗写于为曹雪芹送葬的第二天。

   

 2、从第二首诗的诗题所注“甲申”和第一首诗中的“荒天”二字可知此诗写于甲申年“立春”之后的几天

   

 第二首诗的诗题所注“甲申”可知:为曹雪芹送葬的年份是在“甲申”年——乾隆二十九年。

  

  第一首诗中有“泪迸荒天寡妇声”句,“荒天”一词说明敦诚的这首《挽曹雪芹》诗当写于甲申年早春时节。

   

 3、从两首诗第三句的诗注可知:敦诚写此诗的“前数月”,曹雪芹因爱子死去,而忧伤致病,病重而故

   

 在敦诚的两首诗的第三诗句中都有注曰:“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下面将此诗作些阐释:

   

 “前数月”:诗歌是感情的产物——一般来说诗中所反映的是诗人写诗时的感情,相当于西方语法中的“现在时”。以此作为中心,此前称“过去”,此后称“将来”。汉语则用时间副词表示。比如《挽曹雪芹》诗注中的“前数月”,所指的是从敦诚写此诗的时间向“前”推“数月”。

   

 那么,此诗写于何时呢?——写于“甲申”年的“立春”后,即“甲申”正月。

    

“数月”——少则不能少过3个月,多则不会多过10个月,如此算来,“前数月”指“癸未”年的十月至同年的三月。

    

“伊子殇”指曹雪芹的爱子夭折。

   

 “因感伤成疾”指曹雪芹因失去爱子后极度痛苦、悲伤,而患得重病。

   

 此诗注说明了曹雪芹去世的原因——爱子夭折,对于他是致命的打击。

  

  4、“癸未”年暮春至晚秋北京地区(特别是西郊)发生大规模的痘疹(天花),雪芹爱子当是在此瘟疫中丧生

    

1)乾隆二十八年(癸末),北京流行痘疹(天花),“十家襁褓一二全”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北京曾发生严重的痘疹(天花)。蒋士铨(17251785年)在《忠雅堂诗集》(存仁堂刻本)卷11的“癸未”下,其第2页有《痘殇叹》写道:“三四月交十月间,九门出儿万七千。郊关痘殇莫计数,十家襁褓一二全。”

《忠雅堂诗集》是一部严格的编年集。此文写道:此次痘疹发生在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年)三四月份到十月间。在这期间,北京城内夭折儿童达17000人,而郊区则严重得多,百分之八九十的儿童(“十家襁褓一二全”)都死于这场痘疹传染病中。曹雪芹当时居住香山正白旗村39号院——属北京郊区。

    

2)《懋斋诗钞》对痘疹的记载

   

 敦敏的一双儿女和自己的小妹妹,竟在十天之内先后死去。在敦敏作于癸未的一组诗中,记载了这场灾祸。现录其中两首:


《哭小女四首》之二

                      膝前欢笑恰三年,钟爱非关少女怜。

                      忆汝临危犹眷眷,连呼阿父泪潸然。


《哭小女四首》之四

                     汝弟才亡未十日,汝姑先去只三朝。

                     夜台相见须相护,莫似生前太恃娇。

                (《懋斋诗钞》手抄影印本第103104页)

    

从这些诗的内容来看,敦敏一家连续死了三个孩子——其小女、“汝弟”、“汝姑”。他们是死于当时发生在北京的痘疹传染病。

    

那么,为什么说这些哭悼诗是写于癸未年呢?

    

这首《哭小女四首》一诗,被排在《小诗代简寄曹雪芹》之后,在他的生日《十月二十日谒先慈墓感赋》诗之前。此诗第一句是“古稀岁月半相侵”,说明这一年他正满三十五岁(虚龄)。按敦敏生于雍正六年戊申(1728年),则此年正是癸未——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

    

同是这首诗,其第五句“七年哀隔松邱冷”,有注曰:“先慈于丁丑见弃,迄今七载。”按敦敏为其弟所作《敬亭小传》,他们的母亲死于丁丑(1757年)二月,至癸未(1763)十月二十日为七年差三个月,诗句只能写整数,故云“七年”。再次说明《哭小女四首》一诗写于癸未年(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

   

 3)《四松堂集》对痘疹的记载

   

 1、《四松堂集》卷四,第214215页有《哭妹、侄、侄女文》,文中写道:

  

  哭吾侄阿卓未旬日,泪痕在目睫间,而吾妹复殇。即以目睫未干,续之以哭吾妹。私谓:自兹以往可净睫痕。不意索泪者相继于后,而吾兄女又溘焉长往矣。   

初,阿卓患痘,余往视之。途次见负稚子小棺者,奔走如织,即恶之。而三人竟罹此厄:阿卓先,妹次之,侄女继之。

   

 敦敏家连续死了三个孩子:先是“吾侄阿卓”(敦敏的儿子)。他死后不到十天,“吾妹”亦殇(亦是敦敏之妹,阿卓之姑)。最后“吾兄女”(敦敏之小女)亦夭折。

     

  敦诚接着写道:在其侄患痘疹时,曾去探视。在路上,看到许多人抬着、背着或用车拉着装有儿童的小棺木。——说明当时北京患痘疹儿童的普遍。

   

 2、敦诚的《哭芸儿文》

    

在《哭妹、侄、侄女文》的前一篇是《哭芸儿文》。文中写道:

    

会汝病之先,燕中痘疹流疫,小儿殄此者几半城,棺盛、帛裹、肩者、负者,奔走道左无虚日。而一门内如汝姑、汝叔、汝姊、汝兄,相继而殇。

    

此文谈及了两个问题。一是北京的痘疹,使得小儿死了全城的一半——每天都有死儿被带出城掩埋。二是仅仅是二敦家便死去五人:除芸儿外,还有敦敏的女儿及阿卓,以及二敦的弟妹。

   

 4)张宜泉诗《哭子女并丧》

   

 在张宜泉《春柳堂诗稿》第61页有诗《哭子女并丧》题注曰:“余生二女一子。因出痘仅存一焉。”诗云:

                     不获家门幸,重重祸痘疮。

                     才含娇女泪,又割爱儿肠。

                     ……

   

 从此诗可以看出张宜泉生有二女一子,但在痘疫后,只剩下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小女,其他两个大一点的孩子均夭亡。

    

5)诗注“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与北京“癸未”年三月至十月流行的痘疹,雪芹爱子应是在此瘟疫中夭折——两事彼此联系来看,雪芹“癸未”年尚活在世上

    

敦诚在《挽曹雪芹》中有诗句为“肠回故垅孤儿泣”。对此,诗人有说明云:“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意思是在曹雪芹死前的几个月,其儿子刚刚夭折,为此,雪芹十分伤心,并因此而患病。

    

雪芹儿子的年龄,按我们的推算是13岁。如果没有传染病等特殊情况,人在12岁到18岁之间(相当于就读中学时期),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人生的这个阶段是患病几率最少的。因而,可以料定:雪芹之子的夭亡,最大可能与痘疹(天花)有关,有诗云:“郊关痘殇莫计数,十家襁褓一二全。”他也像其他绝大多数儿童那样,抵御不住痘疹的侵入,而离开了这个世界。数月后,曹雪芹因儿子夭折伤痛而亡——从甲申春(乾隆二十八年春)往前推“数月”恰是痘疹传染的高潮,两件事的因果关系,十分清晰。

    

当我们将北京于“癸未”年三月至十月流行的痘疹与诗注“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等事实相联系来看时,所得出的结论便是:曹雪芹在“癸未”年尚活在世上,他的爱子夭折于“癸未”年的痘疹流行时期,爱子的夭折使得曹雪芹悲痛万分,其后患病而亡。

    

(四)曹雪芹在“癸未”年尚活在世上的事实依据之三——书箱上芳卿的诗歌中的“玄羊”即说明曹雪芹逝于“癸未”年

    在张行保存的书箱上,有涂改的娟秀的行书诗句:

                     不怨糟糠怨杜康,乩诼玄羊重克伤。

                     睹物思情理陈箧,停君待殓鬻嫁裳。

                     织锦意深睥苏女,续书才浅愧班娘。

                     谁识戏语终成谶,窀穸何处葬刘郎。

   

 下面阐释一下相关的几句诗歌。

    

先阐释“不怨糟糠怨杜康,乩诼玄羊重克伤”两个诗句。

   

 糟糠:旧时指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糠皮等粗劣食物。《后汉书·宋弘传》:“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因用来指曾经共过患难的妻子。

   

 杜康:即少康,传说中酿酒的发明者。

   

 乩诼(jīzhuó)亦称作扶乩。这是一种迷信活动,在架子上吊一根棍儿,两个人扶着架子,棍儿就在沙盘上画字句来作为神的指示。

   

 “玄羊”指曹雪芹属相为“羊”。按照迷信的说法,属羊者,命中克人。

    

“重克伤”:重(chóng)两次。指“克”了两次。一次是雪芹之子的夭折,一次是雪芹自己的病故。

    

上面两句诗歌意即:曹雪芹的死,究其原因,不在于妻子,而在于饮酒过多。按照迷信的说法,本命年多有灾难。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四年,属羊。“羊”年“克”了其子和雪芹本人。

   

 我们再来看“谁识戏语终成谶,窀穸何处葬刘郎”诗句。

   

 窀穸(zhūnxī):指墓穴。

   

 刘郎:指刘伶。西晋沛国(即今安徽宿县)人,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曾为建威参军。嗜酒,作《酒德颂》。这里喻指雪芹。

   

 这两句诗意为:谁能想到过去的玩笑话竟成了谶语(大约是与雪芹的死有关的话)——使得雪芹在本命年死去。但当时不知他将来的墓地会在哪里——可将此句诗与敦诚的“鹿车荷锸葬刘伶”诗句对看,即曹雪芹曾对家人讲将来他死在哪里便葬在哪里,不一定非要葬入祖坟。

   

 上面几句诗都与雪芹属羊有关。查历书,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四年(乙未,1715年)——是羊年;死于乾隆二十八年除夕(癸未,176421日),也是羊年。

    

(五)“除夕”是个“绝日”,曹雪芹恰恰卒于此日,对此任何人也不会记错,脂砚斋所记是准确的

    

1、脂砚斋在眉批中所记之雪芹的卒日为“除夕”是准确的

   

 脂砚斋在第一回的眉批中,写曹雪芹卒于“除夕”,其所写纪年——“壬午”是错的,前面已经详论,那么是否因此而否定所记之卒日——“除夕”也一定是错呢?

回答是否定的。对于曹雪芹死于何年何月何日——脂砚斋当然永远不会忘记,但是当时对于所发生的事件往往只记皇帝纪年,而非干支。干支是文人写文章时才使用的一种纪年方式。如果是在事件刚刚发生之后,使用干支将其记录下来,当然不会有错,而若过了十来年,才将事件进行追记——就须将皇帝纪年换算成“干支”,这就需要推算。——在推算过程中,相差了一年,对于古人来说,是难免的。脂砚斋在推算过程中少计算一年,将卒于“癸未”误写成“壬午”——“癸未说”学者已用两件事实对此作出证明(见前面(二)、(三)两点论述)。

   

 对于曹雪芹的卒日——“除夕”,不仅脂砚斋不可能忘记,也无须推算。就是香山当地居民对此也记忆深刻。香山一带至今还有曹雪芹及他的儿子死于两个“绝日”的传说——雪芹卒于“除夕”夜,其子夭折于中秋节。

    

“癸未除夕”即乾隆二十八年除夕,合公历为176421日。

   

 2、按照“八旗丧葬”规定及雪芹家庭的具体情况,死后最大可能是在“一七”入土

   

 曹雪芹属满八旗中的正白旗,因而在他去世后,应当按照满八旗的规定丧葬。徐珂的《清稗类钞·礼制类·满洲丧礼》云:

   

 满俗丧礼:斩衰止百日,期服六十日,大功三十五日,小功一月,缌麻二十一日。然其居丧也,衰服不去身,不听乐,不兴宴,居室皆用素器、木几、素席,以终三年。期功各以其等降行之,无敢逾。[3]

    

在《清稗类钞·丧祭类·八旗丧葬》云:

    

八旗人死,停尸于正屋木架,曰太平床,不在炕。……既殓之三日,喇嘛诵经,曰接三,以死后之第三日必接煞也。接三者,近接魂魄也。柩停于家,多则三十一日,少则五日。开吊发引,一如汉人。逢单七,辄招僧讽经,双七则否,五七有焚帛之举。至六十日,则烧船、轿。桥有二,一金色,一银色。船、桥,供其冥渡也。[4]

    

从当时的满族的丧葬来看,“停柩于家”,少则五日,多则三十一日。何时发丧,视各家情况,一般在“一七”、“三七”、“五七”。若是有爵位之家当以“五七”为多,而一般平民百姓,则多在“一七”。曹雪芹家较贫,最大可能他是在“一七”时被埋葬的。送葬的规格也较低,恐不会“招僧讽经”,也不会“至六十日”有“船、轿”供烧。

    

3、依据敦诚的诗歌,曹雪芹的发丧之日节气还处于“荒天”

    

敦诚的《挽曹雪芹》诗中有“泪泪迸荒天寡妇声”诗句。“荒天”当是指地上看不到青草,河水尚未解冻,举目望不见绿树,一片荒凉、萧索,没有生机。因而可以料定:敦诚的这首《挽曹雪芹》诗当写于甲申年早春时节,应在“立春”后刚过之时。因为在河水解冻、树木生芽,野草吐绿后,便不能再称作“荒天”了。

“甲申”年的“立春”是正月初四日(176425日)。其后的几天(26日以后),仍像冬季那样处于“荒天”状态。

    

4、总结

    

按照“八旗丧葬”规定和曹雪芹家的具体情况——为曹雪芹送葬最大可能是在“一七”。按照“癸未说”,曹雪芹卒于“癸未除夕”,即合公历176421日。“一七”即“甲申”年(乾隆二十九年)正月初六日,合公历为176427日。

    

按照敦诚的诗歌,送葬那天的天气尚处于“荒天”状态。“甲申”年(乾隆二十九年)正月初六日(176427日)的自然环境,完全可以用“荒天”二字来形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