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味《石门颂》的正确姿势

 zpin 2016-11-14

品味《石门颂》的正确姿势

品味《石门颂》的正确姿势,是亲身站在原刻摩崖之下,双手抱胸、屏息踱步,慢慢的通览全篇。因为他那样一个洒脱不羁的家伙,是不会通过照片中的精致装扮来吸引你的,只有主动走到跟前,近近的打量,才能体会到他还真有个天真烂漫的灵魂。

品味《石门颂》的正确姿势




品味《石门颂》的正确姿势

品味《石门颂》的正确姿势

记得上学那会儿,在书院门附近和一位老者闲聊,谈到汉代石刻时,他津津有味的侃起了《石门颂》,眼里泛着得意的光。我接过他递给我的印刷帖本翻看了一会,勉强挤出一个礼貌的微笑。因为当时我的主观感受是,这字并不工整,也不流畅,并不像看到曹全那么舒爽,也不像看到张迁那么奇特,老者的夸赞似乎有些言过其实。这几年东临临西看看,还是围着汉碑在打转,免不了与《石门颂》照面,慢慢的就起了迷。心摹手追之后还是有很多疑虑,所以得见见面。

品味《石门颂》的正确姿势

品味《石门颂》的正确姿势

驱车到汉中博物馆大约需要三个多小时。《石门颂》在这里的排名是石门十三品的第五品。当然,他在江湖上还有个更响亮的名号,那就是“东汉三颂”的老大(另外两个是陕西略阳《郙阁颂》和甘肃成县《西狭颂》)。他是汉中博物馆里最耀眼的明星,甚至让西安碑林里那些正儿八经的家伙们都羡慕他的自由洒脱。难怪杨守敬在《平碑记》里称赞 “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品味《石门颂》的正确姿势

石门颂讲的是好干部的故事。杨涣,一个肯干的公务员,一路尽责升迁,直至司隶校尉,职责是监察京师附近各郡。他发现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道褒斜栈道因遭战乱毁坏,阻塞不通,影响了中央的管理和人民生产生活,便再三奏报皇帝,最终得到重视,褒斜栈道得以重新修复。很多年以后,他的老乡王升到汉中做太守,觉得杨涣的事迹值得自己和后世感念,对石门设施加以完善,并命人将杨焕的功德刻在石门隧道洞壁上。一个心系民生,一个重视教化,这两个人的确做了实事,好过太多官吏。品味《石门颂》的正确姿势

《石门颂》保存的比想象中要好的多。因为他刻在古褒斜道隧道石壁上,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天天遭日晒雨淋。近距离看,虽有风化,但还是保留着书者的笔意和石匠的刀工。可以说《石门颂》的奇妙在于他是书者、石匠、大自然共同完成的杰作。品味《石门颂》的正确姿势

品味《石门颂》的正确姿势 书者王戎是当时书佐,常年繁重的文案工作将他笔头已练就的炉火纯青,他肯定想不到自己的书写水平足以让后辈几千年的书法家们集体膜拜。瘦劲的笔法、开张的体态承袭了楚人的审美意趣(王戎是今天的安康人,是我老乡,楚人后代),灵动、活泼的结体暴露了王戎乐观、潇洒的性格。他才不理那些一板一眼的碑石规矩,“命”、 “升” 、“诵” 三字末笔的放纵拉长,简直就是他日常简帛中书写风格的再现。雕刻的石匠没有机会留名,但能够在凹凸不平,材质不佳的石壁上最大限度的还原出书写的原貌,功力之神让后辈人望尘莫及。他刀承笔意、字随石势,很多地方单刀刻成,形成不规则的边缘,却更显天然随性,成就了《石门颂》第二次创造。最后,大自然开始漫长的第三次创作,2000年的风雨增添了他的沧桑,让他更有味道,却又像个老顽童。

品味《石门颂》的正确姿势 《石门颂》融汇了篆书的线条、隶书的体势和草书的笔意,所以很难写,以至于清代以前学成《石门颂》的人几乎没有。等到清代的金石学风靡以后,汉碑都快被清末民初的人玩坏了。《石门颂》这座宝矿也慢慢被挖掘起来,很多书家都展现了自己的理解和创见。《石门颂》也许就是这样一个家伙,他越老越新,不断变化,层次丰富,让人揣摩。他不是固定模板,更像是一种思路,一种态度。

品味《石门颂》的正确姿势

品味《石门颂》的正确姿势

《石门颂》拓本反白

品味《石门颂》的正确姿势

品味《石门颂》的正确姿势何绍基(1799-1873)临《石门颂》

品味《石门颂》的正确姿势

品味《石门颂》的正确姿势

萧娴(1902—1997)临《石门颂》

品味《石门颂》的正确姿势

品味《石门颂》的正确姿势

龚望(1914-2001)临《石门颂》

品味《石门颂》的正确姿势《辞海》封面标题集字于《石门颂》

(原创作者:崇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