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门颂》考
王太学
我素喜《石门颂》,一本武汉古籍书店影印的《碑联集拓. 汉石门颂》相伴十余载,那奇纵恣肆、天真烂漫的书风令我着迷,我心摹手追,获益良多。但因未见原作,总觉有若干问题不明,如:此刻石是否在露天?表面有无脱落?书丹者何人等,故不能全面理解、认识这一隶书杰作。今年春末,特亲往陕西汉中博物馆,蒙馆方支持,我有幸零距离仔细观看、揣摩、测量、拍照《石门颂》刻石。此行使多少存疑迎刃而解,也为日后的研习找到了方向和方法。
一、《石门颂》刻石的位置及现状
大凡喜《石门颂》者皆知其由来和内容,但未必都知到其具体情况。一般人多以为刻在露天的石壁上,且经近两千年的风吹日晒、雨淋人拓,必表面脱落斑驳,字迹变形;甚至还有人据此认为原作初时笔画深厚饱满,而不是如今这样瘦劲飘逸。其实,此字刻在洞壁之上,此洞谓“石门”,是汉时褒斜道的隧道。该隧道南北向,长15米,高3.5米左右,宽4米余,马车可互行。《石门颂》刻在西壁,总高2 .61米、宽2.05米。题额两行,文22行,行3至37字不等,计617字,每字5 x 7厘米。此刻石因刻在洞壁上故从侧剖面看为弧形,又因其距南洞口约3米,故未受到雨淋日晒水浸,表面无风化、脱落,字迹完好如新。观看时我将影印本《碑联集拓.汉石门颂》与刻石对照,发现两者章法不合,前者不能体现《石门颂》原貌和神采,原来是编者将拓片重新剪接编排的二度创作。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当地在褒河修水库,因石门临河,政府为洞中刻石免被水淹,1970年将其全部切割下来,藏于汉中博物馆。而《石门颂》篇幅较大分11块切下,后粘合复原,使这一国之瑰宝能永远保存。
二、天真烂漫、瘦劲飘逸是汉代书风的主流
《石门颂》刻于公元148年,即汉桓帝建和二年,虽经近两千年沧桑,完好如初。那扁平的字体,完全暗合今天世界公认的黄金分割比率;那率真畅快、瘦劲起伏的线条,舒展开阔、奇纵恣肆的字势,疏密自然的章法,体现了书丹者娴熟的书写水平。更令人叫绝的是,刻字的工匠那精湛的技艺,他在被当地人称为石英石,而经我请教中国地质研究所的专家,实为硅质岩,硬度为7级,可耐一千度高温的坚硬洞壁上,用冲刀法完美刻出书丹者书写的意趣盎然的线条。清末民初的学者杨守敬评《石门颂》“其行笔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或如大戟长枪,挺劲飞动。”我们能欣赏到这样高水平的作品,既要感谢书者也要感谢刻工。
从《石门颂》清楚的字迹中,我断定天真烂漫、瘦劲飘逸是汉代书风的主流。文中“书佐西城王戎字文宝”句,也能找到佐证。“书佐”是当时专门从事书写记录的职员,他写的字必然要体现官方要求的体貌,故官方使用和社会流行的字体仍为隶书。隶书是由篆书演变而来,这种演变是渐进的,篆书瘦而挺,隶书笔画则也如此,不可能突然变得丰腴浑厚,只是字形由纵变横,笔法由中锋平移加了提按轻重变化,写来更便捷罢了。从地域上看,汉中与“西城”(即安康),都是楚国故地,楚虽亡,但其美学思想和由屈原所开之浪漫主义的艺术创作风格还长期影响各种艺术创作,包括书法艺术创作。楚国的美学思想就是崇尚瘦劲,追求浪漫,从“楚王好腰细”,从高高的官帽,从新出土的楚简,均能看出楚人唯瘦为美的思想。久居汉中的汉高祖刘邦及他的重臣们多为楚人,建汉以后,他们推行的文化自然是以楚文化为基础,刘邦的《大风歌》亦为楚音。而作为安康人的书佐王戎,他的书法必然是清瘦劲拔。虽然在《石门颂》17年后和38年后与《石门颂》迥异的《鲜于璜碑》与《张迁碑》问世,但两碑均在北方。只有由《石门颂》所代表的瘦劲飘逸、天真烂漫的书风才是东汉书法的主流。
三、善于抒情与创新是《石门颂》的可贵之处
《石门颂》虽刻于东汉晚期,但就文字量而言却是最早出现的、文字量最多的作品。由此可见隶书经三百多年的演变,已成为成熟、独立的字体,其在点画、字形、章法上都形成定势,如波磔的运用,撇捺的左舒右展,章法上的字疏行密等。但书写者王戎却不为成法所囿,把书法作为抒情的手段,进行着大胆地创新。当你站在原作面前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那一个个凝固在坚石上的字,笔笔显露出内在的生机、力量和神采,让人感觉它在飞动、在述说、在展示一种文明。从艺术角度看,每字的点画安排,俯仰欹正,字大小不等,字与字的衔接呼应,行与行的排列照应,处理得十分和谐。当你仔细端详品味时,你会发现作品的雄健中含柔媚,朴拙中藏乖巧,沉稳中露奔放,坚韧中蕴奋发。你还会发现有的笔画该短却长,有的该长却短;有的该密却疏,有的该疏却密;有的该正却斜,有的该斜却正等等。这一切都流露出一种求变、求新、求美的创新精神。正是这种追求,作品的面貌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法度之中,体现了辩证的法则。看原作仿佛能感受到古人的情感世界,能和古人作近距离的交流,能聆听古人对你的诉说。尤其是书者王戎有意将“命”等三字的竖拉长,是在表达三种情感。拉长“命”的竖,下部又空出两字的位置,是祈祷大汉王朝绵延无尽。这种计白当黑、善于造虚的处理,正达到所追求的效果。拉长“升”的竖,是表达对撰文者、太守王升的敬意。拉长“诵”的竖,既是对带领百姓开凿石门的前贤杨孟文功德的赞颂,有提示人们要发扬光大这种功德。书者王戎对这些字处理时的情感,今天的观者完全能领会、接收到。
善于抒情和创新正是《石门颂》的可贵之处,书法学习者们应从中得到这种启示,即在临摹古人碑帖的基础上,应善于创新,不复制前人,不做书奴。只有创新才会使书法艺术这一国粹不断地发展和繁荣。
此文写于2005年5月,原载2005年7月1日《中国艺术报》书法版
![[转载]《 <wbr>石门颂》考 [转载]《 <wbr>石门颂》考](http://image64.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9/1813/35290105_2)
![[转载]《 <wbr>石门颂》考 [转载]《 <wbr>石门颂》考](http://image64.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9/1813/35290105_3)
![[转载]《 <wbr>石门颂》考 [转载]《 <wbr>石门颂》考](http://image64.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9/1813/35290105_4)
题图是我6年前用石门颂风格书写的《岳阳
楼记》(610CMx70CM),被收进《当代华夏两
岸三地百家岳阳楼记墨迹精选》一书(在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