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读1103】司马光思维

 禅茶书斋 2016-11-14

昨天的【早读】研读了“上帝思维”:“关爱别人,受益自己”。“长勺喝汤”的哲理典故,令人记忆犹新。 今天研读“司马光思维”。

司马光(1019~1086),河南省光山县人,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王安石变法后被贬。 司马光最让人耳熟能详的是:由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和列入小学教科书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思维”就来自于“司马光砸缸”。 一、司马光思维 司马光思维的精髓:打破,才能得生机。只有打破旧思维的桎梏,思路才会见光明。即“不破不立”,“先破后立”。

二、 司马光思维的产生 司马光思维产生于“逆向思维”,即不安套路出牌。 应该怎么救出落入水缸的小孩?一般思维是: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想到的却是让水离开人。即“逆向思维”。 详细故事看下图。 司马光砸缸,虽然是七岁时的神话,但也包含了大道理。

三、司马光思维的应用 司马光思维告诉我们,我们不能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 我们要转变看待问题的视野、改变审视问 题的角度、变换思考问题的方向,让思维 打破传统的枷锁、让思维冲破条件的桎 梏、让思维自由的在天空中遨游,迸发出激情的火花。 主要应用有三:

(一)不破不立 在议论文的写作,特别是辩论赛的立论中,少不了“司马光思维”:不破不立、先破后立。无论正面如何立论,都要把对方“立论”破坏掉,才能树立起自己的论点。 赵本山小品:《卖拐》、《卖轮椅》、《卖担架》,就是先“破”“范伟”的观点,“他自己就去找了”。

(二)不革不新 “创新”、“革新”、“鼎固革新”,都是变革老做法,创新新思维,变革老制度,建立新制度,变革老方法,开创新局面。 核心就是要摒弃经验主义,“以前都是这样子做的”。

(三)不舍不得 “舍得”、“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佛教中,舍即是得,得即是舍。 道教中,舍是无为,得是有为。 儒家中,舍恶以得仁,舍欲以得圣。 现代人,舍是付出,得是收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