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0年医龄儿科王:论小儿体质学说学术争鸣

 江山寻梦 2016-11-14

40年医龄儿科王:论小儿体质学说学术争鸣

朱锦善

主任医师,教授

全国中医儿科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评审专家,《中国中医药学术年鉴》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评审委员,广东省卫生技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广东省及深圳市医药科技评审专家、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卫生局中医药专家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专家委员会成员等。

从事中医儿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长期任职于高校,且为首批中青年中医学科带头人,1997年调入深圳市儿童医院创建中医科。

荣获'深圳市政府科技创新奖'及全国'儿科发展突出贡献奖'。被业界称为深圳中医儿科第一人,群众呼为'深圳小儿王'。

40年医龄儿科王:论小儿体质学说学术争鸣

小儿体质学说的学术争鸣由来已久,主要的学术观点有:“纯阳”说、“阳有余阴不足”说、“稚阴稚阳”说和“少阳”说,其中以“纯阳”说与“稚阴稚阳”说的学术争鸣最为突出。

“纯阳”说

刘完素认为,大凡疾病多因火热,治则注重寒凉。所以他在《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小儿门》中说:“大概小儿病纯阳,热多冷少。”这种观点与钱乙主张“小儿纯阳,无烦益火”说是一脉相承的。张子和私塾刘完素,论小儿致病之源也多从火热立论,用药力主寒凉。

“纯阳”说在明清时期也得到发展,认识更为客观,认识到“纯阳”并不是说小儿纯阳无阴,主要从小儿的生长发育旺盛,发病之后容易化热化火,以及治疗宜清凉,来阐述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如明·方贤《奇效良方·小儿门》云:“古云男子七岁曰髻,生其原阳之气,女子八岁曰龀,其阴阳方成,故未满髻龀之年呼为纯阳。”

明·虞抟《医学正传·小儿科》云:“夫小儿八岁以前纯阳,盖其真水未旺,心火已炎。”其含义也是阳有余、阴不足。

明·万全《育婴秘诀·鞠养以慎其疾》云:“小儿纯阳之气,嫌于无阴,故下体要露,使近地气,以养其阴也。”

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治法》云:“小儿纯阳之体,最宜清凉。”清·叶天士《幼科要略》云:“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

“纯阳”说的含义中有阳气旺盛的内容,这就导致后世有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清·冯楚瞻《冯氏锦囊秘诀》根据小儿肾气未充、天癸未至的生理特点,指出:“天癸,阴气也,阴气未至也,故曰纯阳,原非谓阳气有余之论。”认为“纯阳”是指小儿肾气不足、天癸未至,也即《颅囟经》所谓“元气未散”之义。

“阳有余阴不足”说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首先由朱丹溪提出。他认为:“小儿十六岁以前,禀纯阳气,为热多也。”“人生十六岁以前,血气俱盛,如日方升,如月将圆,惟阴长不足,肠胃尚脆且窄。”

朱丹溪认为,小儿阴常不足,常多湿热,食积、痰热、伤乳、大概肝与脾病多,即提出了“肝只是有余,肾只是不足”以及“脾只是不足”的小儿生理病理观。

明代著名儿科医家万全在朱丹溪理论的基础上,把朱氏理论应用于小儿生理特点的阐述上,提出著名的小儿五脏有余不足论,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从阴阳而言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阳有余阴不足”说,往往作为对“纯阳”说的一种注解,也就是说阳气偏胜,而阴未充足。

明代虞抟《医学正传·小儿科》提出:“夫小儿八岁以前曰纯阳,盖其真水未旺,心火已炎正。故肺金受制而无以平木,故肝木常有余,而脾土常不足也。”其含义也是阳有余阴不足。

清代喻嘉言《寓意草·辨袁仲卿小男死症再生奇验并详诲门人》云:“盖小儿初生,已经童幼,肌肉、筋骨、脏腑、血脉俱未充长,阳则有余,阴则不足。”

叶天士在《幼科要略》中也说:“再论幼稚,阳气有余,阴未充长。”

“稚阴稚阳”说

“稚阴稚阳”说是说小儿时期无论脏腑气血、筋脉骨肉均处于幼小的状态,成而未全,全而未壮,也就是说“阴”和“阳”均幼稚,即“稚阴稚阳”,是小儿体质生理的基本方面。而“稚阴”“稚阳”概念的提出,则是长期以来对“纯阳”不同认识进行争鸣的产物。

“稚阴稚阳”说,源于《内经》。元·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说:“小儿初生之时,肠胃绵脆,易饥易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稚阴稚阳学说已见雏形。另外,元·曾世荣指出,小儿发病的特点,肠胃脆弱,容易积食停滞,神怯气弱,很易发生惊恐。

明清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医家,如张景岳、冯楚瞻、余梦塘等,更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小儿“稚阴稚阳”说。

明·张景岳认为,“小儿之阴气未至,故曰纯阳,原非阳气有余之谓,特稚阳耳。”不赞成小儿“纯阳之体”的观点。

清·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亦言,小儿幼稚,质薄神怯,五脏六腑气弱。

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首次对“稚阴稚阳”的认识进行了归纳和解说,小儿稚阴稚阳说最终确立。

“稚阴稚阳”一词首先出现于《温病条辨·解儿难》一文,吴鞠通指出:“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耳,非盛阳之谓。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

陈修园《医学三字经》也认为,小儿“稚阳体,邪易干”。

清·余梦塘《保赤存真》说:“真阴有虚,真阳岂有无虚……此又不可徒执纯阳论也。”又说:“阴之滋生,赖阳之濡化也。……阳可统阴,阴不能统阳?”“稚阴稚阳”说高度概括了小儿时期机体各器官组织的形态发育和生理功能是幼稚的、不成熟和不完善的,五脏六腑的形气都是相对不足的。稚阴稚阳理论的提出,为指导临床用药,奠定了基础。

清·石寿棠《医原·儿科论》则对稚阴稚阳做了进一步的分析,提出稚阴稚阳化燥之说,从燥湿论述小儿生理特点。

“少阳”说

“少阳”说,在明清时期也得到发展。持“少阳”之论者认为,小儿生机旺盛,如草木之方萌,旭日之东升,合于少阳。

如明·万全《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云:“儿之初生曰芽儿,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未已,故曰肝常有余。”这与肝胆主生发是一致的。由上可知,小儿“少阳”说,既包含生机萌发,其气方长的生理特点,又包含易患热病,易致肝火的病理特点。

40年医龄儿科王:论小儿体质学说学术争鸣

综上所述,小儿体质学说的争鸣由来已久,而且由生理特点的讨论而引起致病理特点的讨论。从中医理论而言,生理病理是相互为用的,因此,体质学说的学术争鸣,实质上是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争鸣。

从上述所引历代医家的认识来看,看似互相矛盾互相冲突,实则是互为补充。小儿体质学说的学术争鸣推动了整个中医儿学术的发展。

40年医龄儿科王:论小儿体质学说学术争鸣

40年医龄儿科王:论小儿体质学说学术争鸣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微信关注“快问”来和儿科王聊一聊

本文由快问中医平台.名中医专栏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