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啥是“二元配方”?

 lionkk 2016-11-14

啥是“二元配方”?

笑迎天下雅士,敬候收藏知音。

给赝品备好一个垃圾桶。给远古艺术一次穿越的机会。

鉴定真伪,了你夙愿。


每当我们见到描述景德镇元代陶瓷史和有关元代瓷器的文章;几乎都会有“二元配方”这一名词出现,都是说景德镇在元代发明了“二元配方”,“二元配方”的发明改变了中国陶瓷的历史进程,因为有了“二元配方”技术,元代才有可能生产大件器型的元青花瓷,--------。“二元配方”学说已经被学术界认可,广大收藏爱好者也对这一说法深信不疑,这种说法准确吗?科学吗?没有准确答案。

  因此现在许多古陶瓷研究者对“二元配方”的学说提出来许多质疑,首先是“元代以前有没有“二元配方”?是否是景德镇发明了“二元配方”?“二元配方”是否是元青花大件器皿烧造成功的主要因素?元青花的鉴定是否与“二元配方”有关系?--------等等。

  二元配方如此轰轰烈烈,说到元青花必说,说到元代景德镇也是必说“二元配方”究竟什么是二元配方?从字面上讲两种不同化学成分的制作瓷器坯体的泥料混合在一起使用,以便弥补一种泥料中的某些元素短缺而造成瓷器在制作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质量问题,简单说就是两种不同产地,在自然条件下形质不同的制瓷泥料混合在一起,就称之为“二元配方”三种不同的泥料混合使用则称之为“三元配方”以此类推还有四元、多元。

  为什么要使用“二元配方”道理很简单主要为了改变制胎泥料的耐火度和可塑性,使得制坯时便于成型,烧成时减少变形,传说景德镇在元代以前一直单独使用一种名叫“磁石”的泥料制作瓷器,到了元代由于优质磁石采掘殆尽,国际市场又需要大件瓷器,继续使用原有的磁石无法制作大件瓷器,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景德镇工匠发挥了工人阶级的聪明智慧发明创造了一种新的泥料——“麻仓土加磁石”二元配方由此诞生,改变了制瓷业一直使用单一磁石的千年历史,为生产大件瓷器提供了原料保证,为利用劣质瓷土生产瓷器开辟了新路。

提出这种“二元配方”始自元代的科学依据是;根据现代科学分析景德镇元代瓷器氧化铝含量高达百分之20以上,钠的含量也高于%4,均高于元代以前瓷器胎体中的含量,而景德镇地区基本没有这种含量的矿石,因此说明从元代开始景德镇瓷器在原有单一磁石原料中添加了含铝量较高的粘土,形成“二元配方”原料,提高了坯胎的耐火度,由于在磁石中掺入高岭土,瓷胎中的玻璃相相应减少,莫来石增加,瓷器的烧成温度范围加宽,通俗说在1200度左右融化的一些物质减少,这些物质形成的新的物质称之为玻璃质,也就是玻璃相,熔融于1400度以上的物质增多,也就是莫来石增多。如此一来瓷器的烧成温度不再是必须控制在1240度以下,因为在1220度以下瓷器不能完全玻化,所以烧成温度上下空间很窄,而莫来石增加后烧成温度可以提高到1340度,其温度控制范围大大加宽。变形率大为降低,热稳定性随之提高,过去用来制胎的磁石变成助熔剂,景德镇形象的把磁石当成瓷器的肉,把高岭土称为瓷器的骨,通过两种原料配比不同调整瓷器的烧成温度和瓷器的种类,控制瓷质的质地,景德镇瓷器从此开始由低火度的软质瓷逐渐变为高火度的硬质瓷,同时降低了成本,开始可以生产大件瓷器,也改变了制坯泥料的工艺性能,便于切削加工,减少坯体在干燥收缩过程中的破损率。

  从科学角度讲“二元配方”的根本意义是让景德镇原来生产的低火度软质瓷变成接近现代瓷器的高火度硬质瓷,两种技术生产的瓷器不是一类,在硅酸盐专业中一类称之为软质瓷,一类称之为硬质瓷,不仅仅是简单的提高了瓷器质量,

  我们知道了“二元配方”这一观念的来源和科学道理,新的问题出现了,定窑在五代和宋代生产的瓷器由于使用煤柴混烧,烧成温度已经达到高火度水平,从出土的瓷片看其烧结程度和耐火度都已经达到近代瓷器的水平,按照“二元配方”的理论依据;早在五代宋代时期定窑已经在使用“二元配方”生产瓷器?如此一来景德镇在元代发明了“二元配方”这一观点就值得质疑了,第二个问题;从明清两代瓷器科学检测看,已经熟练掌握“二元配方”的景德镇在各个不同时期制作的瓷器中氧化铝的含量差距也十分大,瓷器质量最差的嘉靖到万历时期景德镇瓷器氧化铝含量只有%7,因此胎体厚、足低,以保证胎体在烧成过程中不会倒塌和严重变形,雍正时质量最好胎釉白度极高,玻化程度最好烧成温度可达1300度,其胎体中氧化铝含量高达0,这种普遍性如此之大的差异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二元配方”并不是解决坯胎耐火度的唯一方法,是否就否定了“二元配方”解决了瓷器耐火度这一观点?由于这两个问题而产生的第三个问题,究竟“二元配方”是从外地传入景德镇?还是矿土因为地层不同而使氧化铝含量发生了变化?

资料介绍,磁石是我国一种典型的粘土类陶瓷原料,南方诸省分布较广,磁石具有单独成瓷的基本成分和生产工艺条件,古代称之为“磁石”、“碗石”“泥”、“土”现代景德镇混称为“瓷土”,在我国南方瓷器生产中是传统的矿物原料,不是单一的矿物岩石,它是由石英、白云母组成并含有若干高岭土、长石等,类似于日本的陶,英国的料泥什石,外观通常为白色、灰白色、米黄色、淡绿色,大部分需要粉碎加工后使用,表层也有风化成土的,地表、地下均有开采,宋代时景德镇生产瓷器大多使用上层矿床磁石,由于靠近地表,处于风化壳内,风化程度好,在风化过程中碱金属氧化物流失,氧化铝相应富集,矿石品位较好,上层矿床磁石氧化铝含量一般高达——,钾、钠氧化物(在高温下是较强的助熔剂)含量较低一般在%3左右,在1200度左右烧成温度下不易变形,烧成瓷器质量好,南宋以前景德镇瓷器生产主要使用上层矿石,产品质量远远好于南宋以后产品,这种靠近地表风化程度好、烧结温度较高的矿石专业称之为“高温磁石”或“硬质磁石”;中下层矿床的磁石氧化铝含量只有——,而钾、钠氧化物高达%5——%7,也就是说耐火成分降低的同时助熔剂却成倍增加因此瓷器容易变形,南宋以后上层矿土枯竭,是造成景德镇瓷器质量大幅下降的根本原因。

从景德镇湖田窑碗足的变化可以看出制瓷原料的变化,五代时碗足最矮,此时是由于设计观念和制瓷技术所形成的,随后碗足逐渐加高,(加高碗足主要目的是使用碗时便于手持和避免烫手)到宋中期碗足的高度达到顶点,随后逐渐降低,南宋末年最终改用覆烧工艺,这一发展过程说明景德镇制瓷原料的变化,也说明瓷器造型和制作工艺的变化与原料变化有着根本的因果关系。

高岭土的成分由于产地、矿床等等因素的影响差别极大,其矿物学标准主要以氧化硅和氧化铝的含量为标准,由于氧化铝含量高耐火性好,是现代瓷器胎体的主要原料,在自然界以岩石和粘土形态存在,仰韶文化时期高岭土已经开始作为陶器的原料使用,河南出土的白陶器就是用高岭土为原料制作,说明中国人使用高岭土制作陶瓷产品的历史已经有五千多年,瓷是从陶进化而来,使用高岭土作为瓷器原料的历史绝不会从元代开始。高岭土在古代窑炉技术落后的状况下窑温较低,无法单独使用制作达到烧结标准要求的瓷器,某些瓷器产区肯定在使用几种泥料配合的方法,或许自然存在一些天然适合制作瓷器的泥料。

综上所述“二元配方”始于元代景德镇,这一写入教科书的结论是根据景德镇宋、元两代窑址出土瓷片成分检验结果不同而推测出来的,但是做出这样的推测结果的前提是;景德镇元代时开始生产大件青花瓷器,在此之前没有制作过大件瓷器,加入高岭土的原因是高岭土氧化铝含量高,目的是提高耐火度,客观上使得景德镇原来生产的“软质瓷”变为“硬质瓷”,因此在瓷器鉴定中其化学成分是否是“二元配方”是确认元青花的一个重要标准。

但是真正的实际情况是到目前为止景德镇还没有发现元代制作大件瓷器的窑址,没有历史文献清楚准确的记载景德镇元代制作大件青花瓷,相反却有资料记载景德镇不是“官控瓷生产地”和“只生产白、黄、黑三种单色釉瓷器”,如果历史和文献记载相同,“景德镇元代时开始生产大件青花瓷器”的推测只是推测而已,那么以此推测为前提继续推测出来的“二元配方”始创于元代景德镇等等研究结果就失去了意义,在元青花鉴定中不仅没有益处,相反会形成巨大的误区,把鉴定引入歧途。

高岭土早在五千年前已经开始使用制作白陶器,宋代定窑已经能够生产高火度“硬质瓷”说明早在元代以前高岭土已经成为瓷器原料,具体是否是天然生成的复方瓷土,还是人为配制还没有准确的研究结果,但仅凭宋元窑址出土瓷片化学成分不同就确定“二元配方”始于元代景德镇的结果实在令人不解。景德镇瓷器在元代的确发生了质的变化,但仅仅因此为依据胎体的化学成分不同就断定“二元配方”创始于元代景德镇,未免过于武断,就是因为有了这一“疑似结果”也是造成元青花鉴定研究混乱的一个重要因素,深入研究探讨“二元配方”真正的历史由来很有必要,也许短时期内没有准确真实的结果,但收藏元青花应该知道并注意这一观念的是否可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