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军:农民要物质的乡村市民要精神的乡村

 唯诚尚虚 2016-11-14

如何建设可持续的乡村

秘境文旅联盟



1.不一样的城乡需求

(农民要物质的乡村、市民要精神的乡村)       

2.乡建重在系统

第一,乡村组织系统;

第二,乡村教育

第三,乡村PPP与金融

第四,乡村信仰

第五,农人主业及副业

第六,地域规划设计                                            

3.村镇功能应互补



前言 

乡建是时下各方关注的热点,而当今的乡建正面临着种种问题与挑战。如何解决城乡发展的困境,化解城乡在各自发展中产生的种种矛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摆脱城乡二元观、汇通和重塑传统文化,是不少人对此达成的一项共识。面对乡村凋敝现状,从这一认识中,启迪我们思考乡村建设最适合的道路。




1.不一样的城乡需求 农民要物质的乡村、市民要精神的乡村。       

 

乡村在乡建中,存在着城乡需求不一样的问题。农民需要的物质形态与城市居民需要的精神状态不一致,如何化解这种矛盾,是需要探讨的。


城市经历过了现代化,多数农村是没有经历的,所以说农村的需求是现代化的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

而我们城市人更多的想过乡村的田园度假生活,农民对自己的建筑环境并不自信,因为多年以来并没有人关注这个领域,农村建筑与环境是停而没有前进的

需要把它调整成既符合农民现代的生活方式又留下传统的元素,农民才能喜爱
怎么能让城乡这个价值观一致。也就是说。怎么激发原住民的建设家乡的热情,乡建中最重要的是乡民为主体,以村民共建,专家协助,政府引导的方式寻找可持续性。村镇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系统,双方的需求不同,需要找到方法去打通。

 

2.乡建重在系统


乡建重在系统,技术手段不是问题,而系统是重要问题。整个的村镇建设如何有系统性,不论是由上自下或由下至上,还是内生的,重要是可持续。土成木寸大致归纳了五个方面的思考方向

第一,村镇组织系统;

 

乡村组织建设最早大致源与秦商鞅令仕民为伍,五户为一,逐步形成聚落。聚落形成以后,自然形成了一个信仰的组织,形成血缘的组织。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不断自我完善发展而来。

今天的乡村组织仍需完善,尚缺好的协作经济组织与民间产业协会。由协作经济引入政治,成立农村产业组织也就形成一个经济的自治与反哺,协作与合作才可持续发展。

梁涑溟先生当年也提到三个乡村政治环境,第一类:好的政治,文化进步,多数人受益而不是少数人受益。

第二类:有好有坏的政治,有村长但集体不团结,消极不作为。

第三类:坏处较大政治,剥削弱者,尚有管理和次序。

第四类:为害最大的政治,没有管理与次续,各顾自己,乡村无序。


第二,乡村教育

 

乡村教育首先是对原住民教育的系统,通过教育引导村民来进行乡村建设,产业复兴,以此种种的向前推进。

乡村教育

第一个是生计教育。生计教育的就是产业教育。不但要教会农民怎么赚钱,更应教会他要尊敬科学知识,合理耕作,合理做好多种经营。

要传授他们经济知识,比如说他们过去世代采用的生态农耕,如何用现代的方法提升价值,怎么来做好副业的服务业,如农家乐与民宿等。解决生计问题与生产生活设施,环境提升是让年轻人返乡的重要因素。

一定要推行合作制度,因为农民现在是一个分散状态,怎么进入合作制度这是比较重要的。锻练互助能力,现在的乡村的因为都是老人和留守儿童,需要通过一些好的方式来培养他的互助能力,举行一些社会活动,注意引导,逐渐培养
第二是环保教育,要普及环保知识,现在处理的垃圾与污水有很多种方式,这点还要根据地区与环境的不同因地制宜,垃圾资源化,粪水堆肥回田化。

引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但家庭整洁更要村庄整洁,乡村社会也是一体之情的社会。
把环保建设加入村规民约,乡村在有些时候用法律的方式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而约定俗成和信仰反而更有效能。
四是心灵教育,重要的是如何启发心灵自觉。自愿很重要。

 

第三,乡村PPP与金融

乡村的PPP是源于城镇PPP的概念,贫困乡村的有资源而无资本。靠政府输血或乡村精英返乡输血,农村资源,政府资本,社会资本要历清关系,政府作那些,社会资本做那些,村民做那些,只有把这三种力量结合起来才是形成一个乡村建设的合力。找到好的经济活力才能建设好自己的家乡
乡村金融是什么?其实乡村的金融就像井田制,八份私田共耕一份公田,这是个是反哺的,在古代传统中国耕读的乡村社会中,公田是帮扶私塾师生,孤寡老人及弱者的。现代乡村在各方面上也应该是一个反哺的,应是循环的社会系统,他不是一个消耗系统。

乡村金融一定是在乡村的养老 教青 育幼上反哺,比如说我的盈利部分怎么去反哺扶弱啊,互助,这种金融模式,其实城镇化PPP比较难落实,但是乡村其实是可以去实践的。

那么ppp最重要的一点就o的问题o什么?o就是运营,所以在乡村经济也是特别重要的。

 

第四,乡村信仰

农民有多种信仰,并不是单一信仰。



农民有社会信仰和家庭信仰,那么它的社会信仰的有可能是不同宗教,但还有家庭信仰,就是他崇祖敬天

一般在传统中国乡村的家庭单位都有堂屋,这是就是他的家庭信仰,这个信仰贯穿他的家庭。而他的社会信仰随着个时代的发展逐步也在变化,这个信仰应该有更多的专家学者进行系统研究。

 
传统乡村信仰和乡寸生活生活方式都是相互连接的。比如说营造法式,其实这个营造法式我们大多看的是官派的法式,而在传统乡村他怎么建设的呢?第一个是风水,第二个就营造法式,山,田,林,舍,水全部是按法式建设的。所以他可以连续传承。比如耕地有讲究的。旱庄稼和水庄稼的间作,比如田埂河塘家庙宗祠,怎么建园造溪均有法式,而这个法又是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之法,一个循环的生态之法。


第五,农人主业及副业

农人的主业和辅业,农忙与农闲,农忙种养,农闲多进行副业经营。农民是向大自然学习的

现在的农村副业过重影响了主业,主业也受进口粮食的价格冲击,山区人工耕作的成本过高等系列因素,产生了就业危机,农民只有进城打工。而随着城市未来就业机会的减少,如何解决农民的第三次新的就业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因为农民的就业不解决,农民的养老,教青,育幼政府不做好配套,原住民年轻人就是回不去的,农村就会缺少活力,一些农村就会面临消亡。

 

第六,规划设计强调地域的设计

过去的村庄没有专门规划设计的,而是通过风水的规划和法式的营造。

 

河南的陕县地坑院乡村提升案例(梁军 霍承显 扶凡)



位于河南陕县的地坑院在平整的黄土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窑洞,其中一孔窑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砖青瓦檐,用于排雨水,房檐上砌高30~50厘米的拦马墙。地坑院内各个窑洞分为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茅厕、门洞窑等功用,按照主窑所处方位不同称之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就是按风水与法式建造的,冬暖夏凉,自然通风,生产生活中窑顶维护与农作是同步完成的。

北方雨水少地坑院也就有了最早的雨水收集-地下水滘,信仰融入环境,水井有井龙,进窑有土地,厨房有灶神等等,是完全的场所精神。但多数本地年轻人不愿意居住,阴暗潮湿生活不便,在 改造中留下传统的优势利用现在技术进行了提升

最好保护应该是原住民的保护,自觉的保护,而不是说被动的一种保护。通过建筑的提升让原住民重视价值,带来就业形成一种自我的保护。


通过八个月的改造,创造地坑院生命力,让当地人有自信保护当地传统建筑。
中国北方由于气候寒冷多数是炕文化。很多设计中北方乡村炕文化表达都不足,炕也是物尽其用,做饭与制暖同步完成,现在可以用一些现代方式来创造一个新的有机生活方式。



地坑院的农作与果树都是地域的,动物植物都是当地的生态关系,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不要用外来植物进形生态破坏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地区民居改造案例




这是北方山西的传统的抬梁结构的民居改造方案,距佛光寺很近,佛光寺的塑像。壁画建筑举世闻名。而周边村落也应是一个整体的保护和利用,这样才是一个完整性,也只有原住民的参与才是最好的保护。

羊圈改造案例(孙君,梁军,李开良)


以传统工匠为主,专家协助进行的乡村改造

改造这些建筑,修复当地人自信,重拾乡村自信,本地居民珍视乡土建筑,使农民和市民需求逐步达到一致,城乡等值。

乡村的聚落和城市的社区,其实只要打通也就解决了

乡建一种是景观型乡村,有特点,有文化遗存,有漂亮的风景;一种是普通乡村,普通乡村共性更强是社会型乡建,两种乡村同样也需要两种方法,而后者更有意义。

要给当地人留下记忆,只有当地人的记忆才是乡愁,他们才会回家,通过建设加培训留下当地的匠人,当地的乡建人才,才是可续的基础。



3.城镇化与村镇化(村镇功能需互补重拾农民自信


城镇化多数是资本下乡,农民进城,村镇化是文化进城,功能互补。村是生活单位,镇是生产单位,城是需求单位,应该着力发展联接者。让基础活起来,德国与意大利的工匠精神也都是集中在小城镇的家族企业产生的。
镇乡的功能性很重要。镇乡要解决乡村的不足,弥补不足来联通城市。过去的镇乡的形成第一个是他是交通要道或有行政功能,第二个有寺庙或道观的信仰中心后来逐步形成集市。现在的乡镇应该探索新的功能,应先解决功能在来提特色。


当地农村教育现在是缺失的,中国传统乡村是耕读社会,是循环的,而现代社会中的,乡村的读需要其它手段,需要资本去解决。所以,中国的现代乡村的老年留守儿童是诸多社会因素造成的,不能只是规划设计和建造,也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
一县之示范在一镇,一镇之示范在一村,一村之示范在一户,一户之示范在一人,人才是主因!


实践可以多样性,我们可以多方实践。我觉得乡村的首先要做细,做小而美的。我们能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要强求。
方法呢,就是用农村营造,农民合作,农业培训的方式来做乡建。为什么说一定是农村营造?农村以前是没有建设的,他是营造,运营在前而不是先造后营,比如你是个祠堂或是个布店还是个民居,先有营而后才造。
如何与农民合作这事更值得我们去探讨。

农业培训:现代农业他其实是已经是化学农业了,农民的生态农业的能力失去了。包括副业经营能力都是很弱的需要综合进行培训。




结语

乡村发展应该顺应人缘、地缘,强调保护、再生,乡建在方式上更像古代的“营造”,是要“把家乡建设得更像家乡”。而城市也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逐渐消除城乡需求的矛盾,在建设的过程中使农民重拾自信,这样才能使现代农村回归中国乡土的脉络,以及华夏农耕文明绵延四五千年的持续发展。

 



互动交流部分:



梁军:农民是以农业为主业,农业首先能不能传承这是最重要的问题。水是田的命脉,山是水的命脉,土是山的命脉,命脉如果没有了,可持续的建设与发展就没有了。

民宿现在非常热门,但是中国现在其实没有农民的民宿,因为民宿的主人非常重要。民宿的主人应该用东方传统的待客之道来教育城市人,如果民宿的主人他都没有这个自信,那么这就不叫民宿,而是一个乡村的别墅。

民宿60% 到70%左右都是不盈利的,因为淡旺季的原因。一个成功的民宿,用商业去衡量是不盈利的,而他的模式是盈利的。京都的民宿就是这样,农民在农闲的时候经营,并不是追求商业利润,而是追求辅业,不让辅业闲着。而中国的农民,他的辅业都是在打麻将,传统的辅业,手工业等都丢失得比较厉害。而景区的辅业,通常是辅业越好,主业就丢失得更厉害,所以辅业和主业需要平衡。



梁军:村民教育我觉得应该归纳三个层面,一是环境教育,也就是村庄环境形成的教育环境,也包括国家教育国家引导。二是家庭教育。三是在生产生活中得到的教育,比如在耕地时中,会根据二十四节气来耕种,这就是大自然在教育农民,而农民也这样向大自然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