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前大学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高校中层干部专题研修班工作交流第一组讨论综述

 waikatolabrary 2016-11-14

  一、如何更有效地分配资源?

  办学资源对学校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各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资源短缺,而不同层次高校在资源获取上也存在着巨大差异,当前不同地区之间对高校的投入也存在差异。例如,浙江省遴选5所省属高校作为省重点建设大学,每个学校每年给予1个亿的支持,连续支持5年,力度空前。在此背景下,如何把有限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成为各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

  为优化学科建设经费配置,发挥资源投入的更大效益,天津大学通过实施顶尖学科计划(“TOPS”计划)、加强学科交叉平台建设等进行探索。学科建设应投入基础性、共性、长期性的平台,而非分散或单项建设。该校将学科分成顶尖(Top)学科、优势(Outstanding)学科、潜力(Potential)学科、支撑(Supporting)平台四个类别进行分类建设,促进学科交叉,力争产生更多顶尖(Top)学科。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通过“学科特区”制度,将原本分散在人事、科技、教学等各个口子的经费集中到学科上,由学科统筹使用,增强学科的自由支配权,通过“做实”学科的方式优化学科资源配置。

  在资源紧缺且学科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还存在如何用钱的问题。目前政府加强预算管理,以浙江省为例,该省要求当年经费结余比例不得超过9%,否则下一年经费将核减10%。在此背景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专门明确了经费的执行期限和责任,提高经费执行率。部分部属高校,上级主管部门对年中、年底等每个阶段的预算执行率有明确的要求,如6月底要达到50%,但很多经费3月份才拨下来,给高校的预算执行带来一定困难,而且在执行过程中的预算调整也会使学校承担一定风险。

  当前,在高校资源管理方面,大家还关注以下问题:1.资产配置的标准不太合理,设备效益不受重视;2.高校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希望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3.推进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提升财务管理效率;4.在申请预算经费时,部门间存在互相攀比现象;5.如何考核经费使用的绩效,建立什么样的机制把经费的效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如何有效促进事业发展规划的执行?

  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高校应更重视战略规划的作用。当前高校普遍重视规划编制,但对规划执行不够重视或手段不够有效。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有效的教育规划执行理论的指导。当前关于高校战略规划的研究,大多是援引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未能体现教育规律和特色。研究界应该关注构建基于教育规律,结合企业战略规划执行相关理论的教育规划执行理论,给予高校规划执行工作以更好的指导。

  有同志认为,解决规划与执行的脱节问题,要做好把规划分解到每年的学校工作计划的工作。湖北工业大学建立了基于规划执行的目标管理机制,在编制事业发展规划时,就将总体规划的目标、任务和指标按年度分解到每个职能部门和学院,然后进行考核和奖惩。北京交通大学将“十三五”规划指标分解,从纵向落实到年度,从横向落实到各部处、各学院、各重点学科,形成学校总体规划、部处专项指标、学院指标和学科指标等四级体系,并且专门举行“十三五”目标责任书签署仪式,与各学院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签订“十三五”目标责任书,将干部任期考核与规划及综改任务的落实紧密结合。南京师范大学专门成立评估处,与发展规划处合署,专门针对各单位的规划、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估,促进规划的执行和落实。

  有同志强调,提高规划编制质量是确保规划有效执行的重要前提,当前,要更加关注和重视规划编制的质量。在“双一流”建设新形势下,要清醒认识自身的优劣势,科学研判竞争格局及发展态势,凝聚发展共识,凝练主攻方向,持续创新,久久为功,从而以高质量的规划编制确保高效能的规划实施。

  三、如何优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进入深水区。高校作为学术共同体,完善内部治理的关键是“还权”于学术,真正实现教授治学乃至教授治校。如何更好地厘清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边界,平衡好这两种权力的关系,更好地发挥两种权力的作用?如何建立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权”互制互动的治理体系?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坚持“学术主导、行政推动”。学校发展特别是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学术活动及相应资源配置,其主导权或话语权应主要掌握在教授群体手中,职能部门重在构建公共管理平台,主要发挥纽带作用,以管理协同促进协同创新。因此,教授治学或教授治校,不等于教授“当官”,而在于通过制度安排(如校学术委员会、学院教授委员会等),充分表达、维护和实现教授群体的重要诉求。进而言之,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进一步强化学校党委总揽全局的领导力、教授群体学术主导的影响力、行政管理协同推进的执行力,建立健全决策权与行政权适度分离、有机衔接的体制机制。

  有同志认为,在高校办学自主权落实不足或不到位、外部干扰较多的情况下,通过改善自身内部治理结构,可在有限的资源和有限的空间内发挥出治理体系的更大作用。在优化院校二级治理结构方面,重点是如何下放自主权,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大家均十分关注学校权力下放后二级单位的执行力问题,包括学校向各单位分配目标和任务后,如何督促二级单位的执行情况?二级单位的绩效考核如何有效进行?对二级学院的监督如何建立抓手?与此同时,当前部分高校存在着学校权力下放不彻底或不匹配的问题,即仅下放事权,而未下放财权和用人权等。

  有同志认为,高校内部建立什么样的治理结构或者组织结构,无论是校院两级结构、还是金字塔结构,还是网状结构,应根据高校自身的实际确定,不应盲目跟风。还有同志认为,在院系未形成规范办学能力和责任担当能力之前,不宜下放权力。南京师范大学在全校各二级学院建立了实体性的“学院教授委员会”,形成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教授委员会、教代会“三驾马车”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的治理体系,并在探索学院目标责任制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基础上,推进学校管理重心下移。大连海事大学把建立包括财务管理在内的校院两级管理机制,纳入综合改革项目予以推进。

  四、如何创新科研管理?

  各高校普遍重视科研工作,尤其关注“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等科研目标如何落实和承接。西安交通大学通过创新基层科研组织建设,调动院系的积极性。该校在教学体系方面,实行校—院—系三级体制,而在科研体系方面,则实行校—院—所三级体制,大力加强有组织的科研所建设,变单兵作战为集团作战,通过研究所来支撑更大的研究平台。给研究所负责人更多自主权,由他安排哪些人负责基础研究、哪些人负责应用研究、哪些人负责成果转化,鼓励单项冠军,而不苛求全能冠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推进科研管理转向扁平网络化,建立专门的科研平台,与学院并列,目前已搭建好相应的平台框架。

  在当前科研经费管理新规定下,如何调动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也是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福州大学创新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将横向项目的外延扩展为非财政性资金来源、非计划性财政资金、政府购买服务等。在合理合规的前提下,努力增强横向经费管理的效益。

  在科研管理方面,大家还关注以下问题:1.如何合理的改革和做好科技评价工作,量化评价的惯性难以扭转,质量和贡献的导向就无法真正落实。长春中医药大学正在研究二级学院的科技评价管理工作,涉及到人的问题、部门沟通的问题,要实现教学、科研等考核的平衡;2.高校知识产权如何作价入股?谁来持股?公办高校知识产权属于国有资产,如何转化为企业资产?这些都有待相关政策的明确。

  五、人事制度如何改革?

  人才队伍建设和人事制度改革,是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很多高校将其纳入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同志认为,人事制度改革其中难点是体制与机制、规范化与人性化、公平与效率三个方面。此外,高校奖励性绩效如何实施?教师的科研绩效的考核有无必要?教师如何考核尤其是管理岗的职员如何考核绩效?如何引进和留住人才?这些也是受到关注的热点问题。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实施了“竞聘上岗,能上能下,低职高聘和高职低聘”机制,实行岗薪挂钩、强化绩效激励,“双肩挑”人员双聘双考制度等系列改革;强化人岗匹配,岗位流动率达到23%;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激活校院两级管理活力;在岗位聘任时,学校通过压力传导,任务向下分解,做到“人人肩上有指标”;在浙江省将教师(正高)职称评审权下放到高校的情况下,通过建立学校—学部—学院三级职称评审机制,来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学部按照1:1的名额上报学校;拓展服务岗位出路,工勤一级岗(高级技师)按照退一补一,二级岗(技师)按照退二补一。长春中医药大学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和出国研修,教师出国研修其间,正常发放基本工资、生活补贴和岗位津贴;利用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等人才项目,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

  六、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本科教学最重要的是内涵建设问题,一系列的质量工程和教改项目并不能完全代表人才培养的质量。河南省针对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客观存在的问题,借鉴过去教研室的经验,强化新时期的基层教研室建设。教研室如果还像过去一样只研究教学、关注教学,可能无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一定要发挥老教师在科研和教学两个方面的“传帮带”作用,不仅在教学上帮助青年博士教师提高能力,而且也在科研上提升青年教师水平。目前河南省注重基层教研室建设,将纳入专门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将教研室主任工作列为工作量,改变教研室无场所、无经费、无权力的问题,真正发挥教研室的作用,把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都带动起来。西安医学院建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就包括对教研室的评估,每两年一轮,做得好的教研室推为全校典范。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如何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也是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增加专业容易,取消专业很难。其中最大的难题在于,专业停止招生的话,这个专业的教师怎么办?但是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必须建立,以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有同志认为,这项工作必须学校层面来抓,结合专业的第一志愿率、就业率和专业评估的结果进行调整,教师可以调整到相近专业。长江大学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办法,把评估结果差、就业率、教育部预警的一些专业停止招生。大连海洋大学针对辽宁省省属高校70%的专业向应用型转型的要求,结合辽宁省公布的专业负面清单,加快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专业调整不仅包括取消或停招,也包括根据社会需求等因素新增专业,有些医学类专业虽然地方需求大,但是属于国家特批专业,比较难以获批。教育部去年规定不允许以专业带方向招生的情况下,给高校一些专业的招生带来影响。

  教学改革进入深水区,很多问题如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学信息化,等等,不是教务部门一个部门能解决的,需要综合改革和校内外的支持。一些地方高校结合实际,针对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全校举行人才培养教育思想大讨论,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出台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加强课程尤其是网络课程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探索地方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改革路径。一些注重临床的医学专业,学校的附属医院无法完全满足实习需求,需要与合作医院进行合作。西安医学院针对如何调动合作单位积极性的难题,在对合作医院进行质量评估的基础上,对合作单位进行教学投入,加强合作共建。

  此外,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高校还普遍关注:1.如何建立一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2.教学队伍的建设问题、平台问题、经费问题;3.重科研轻教学、重申报轻建设等问题。

  七、如何强化学科建设和特色发展?

  有同志认为,在学科建设方面,应该由学校行政权力来负责学科建设布局,如果由学院或学科等基层的学术权力负责布局,每个教授都有其自己的学科背景,很难避免其从自身学科的利益出发而难以顾大局。在国家实施“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而全的学科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凝练学科特色,明确办学定位,是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随着高校转型工作的不断推进,地方高校更应该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特色对于一个高校来说就是生命,所以学科特色将是高校建设贯穿始终的核心要素。

  还有同志提出了学校发展的规模和差异化的困惑。在当前的评价体系下,没有一定的规模体量,例如科研总量小,很难入选“双一流”。应当鼓励高校只要作出某一领域重大贡献也能入选双一流,才能有利于高校的差异化发展。针对如何看待评价与学校发展的统一和矛盾,有同志以四大国际大学排行榜进行分析,进入排行榜前列的高校的发展水平确实是比较高的,而教育、科研工作又有其客观的规律,通过指标性的评估就能提高其水平吗?这些也是大家需要思考的问题。(记录整理:南京师范大学胡友志,长春中医药大学 李银清;审定:总班主任 刘亚荣) 

(转自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网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