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止而后有定

 风过竹笑 2016-11-15

愛問:「‘知止而後有定’,朱子以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與先生之說相戾。」

先生曰:「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至善是心之本體,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然亦未嘗離卻事物。本註所謂‘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慾之私’者得之。」

徐愛問:「‘知止而後有定’,朱子由此認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乎與先生的學說不一致。」

那麼什麼是「知」,什麼是「止」,什麼又是「定」呢?究竟是「知」了以後「止」,還是「止」了以後「知」?「知止」跟「定」又是什麼關係呢?

知止而后有定

「知」事實上包含「內明」、「外用」兩層意思。「內明」、「外用」簡單來說就是「知行合一」的意思。這裡舉個簡單的例子:當你駕駛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時候,「內明」高速你不要超過120km,反應到「外用」上,你會始終保持車速在120km以下,這個時候「知」為先,「止」為後。同時,你知道在高速之下,如果發生碰撞,後果很嚴重,所以在「外用」上你會盡量控制車速,保持車距,而在「內明」上你可以想見車禍的慘像,這個時候是「止」為先,「知」為後。車禍並沒有發生,你也不需要發生一次車禍來獲得這個「外用」的「知」,因為「內明」的「知」已經告訴你了。因為有了這個「知」和「止」的相互作用,你才能夠「定」下來,平安地開車到家。

朱子認為的「事事物物皆有定理」,我們來舉個最為淺顯得例子,把這個「定理」看做高速公路上「60-120km」的限速規定。那麼高速公路上的車,是不是都是車速60-120km呢,肯定不是。那為什麼將限速定在60-120km呢?因為這是人、車、路三者在「知」和「止」的相互作用下,得出來的「定理」。假如有一天,隨著人、車、路這三者的變化,那我們的「知」和「止」一定也會相應變化,這個時候又會變為另一個限速「定理」,或許是200-300km也未可知。

再舉個例子,將「事事物物」視為宇宙,「定理」即為宇宙規律。宇宙間的規律肯定是客觀存在的,這點誰也不會否認,但是可惜創造宇宙的那個人或那個東西,他(她、它)並沒有寫下來,或者他(她、它)寫下來了,但是並沒有給到人類。那麼問題來了,是不是我們高喊「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的口號這個,宇宙的規律就自己送上門了呢?肯定不是,人類的足跡還到不了宇宙,聲音當然更去不了了。那我們怎麼去找到宇宙的這些規律呢?只有透過「心之本體」來探看宇宙,通過「知行合一」,將「明明德」做到「至精至一」,似此才能找到真正的定理。

个人原创,欢迎转载,欢迎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