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楷模标杆,吾辈努力方向

 刘军的菩提树常 2016-11-15

——国学共读《论语》子罕(上)梳理

标杆:孔子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2016.11.14

“子罕”是《论语》的第九篇 ,共包括31章。以孔夫子为主角,从精神的层面综述了儒家在生命价值追求方面的标杆和楷模,展现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生命状态,以及拥有的活泼灵动、有个性,强调自我、尊重生命的特有气质。不管在什么样的时代和境遇,君子都要理性地追求内在精神世界的丰富,灵活地处理与世间万物的关系,力争把控生命的方向、坚守自己的信念,不断超越自我、传承人类文明,达成生命的理想境界,走出自己的圣贤之道。

【名句摘录】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一、人生价值的理想体现——我与社会、我与自然、我与自我(01章)

(9·01 原文)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译文)孔子慎重地对待功利、命运和仁德。

(读解)本章乃全篇总论,言虽简,含义尤为深刻,可以上升到儒家哲学思辨的高度。现代人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总结生命面对的基本境遇,这一章也可理解为儒家对生命面临的基本境遇的总结:从“华夷之辨”的立场看,主要阐述生命个体在人世间、天地间各种关系的处理原则,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处理好物质的使用价值(利),二是自然应对个体的命运形态(命),三是理性选择自我的内在精神(仁)。这些抽象但重要的原则,需要反复思考、理解和把握,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去努力实践。

二、生命理想境界的追求方向(02~09章)

(一)尝试把控生命,坚持变通并行(02~03章)

博学多才是为了更理性地把控生命——

(9·02 原文)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译文)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析:有人赞扬孔子的博学多才。孔子却认为知识的博学是人生的基础,但学习不是为了外在的目标,而是追求对人生生命内在的把控,即要做“华”不做“夷”。此意由“射箭”尽管有内在的修养,但却是奔着外在目标而去;驾车完全靠自己的驾驭操作,任何偏废都可能引来灾锅所引伸。可见,尝试着把控自己的生命尤为重要。)

【拓展】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生命有坚持,生命也应有变通——

(9·03 原文)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译文)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礼帽,符合传统礼的规定;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省俭些,我赞成大家的做法。(臣见国君)先要在堂下磕头,然后升堂又磕头,这也是符合传统礼的。今天大家都免除了堂下的磕头,只升堂后磕头,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违反了大家,我仍然主张要先在堂下磕头。”
(析:从字面上看意思为: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的做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磕头的做法,表明他并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因跪拜问题涉及“君主之防”的大问题,与戴帽子有根本的区别。 从深层次意义看,儒家认为君子对生命的把控,可以通过礼乐的灵活实践来实现,不是死板的僵化,可以坚持原则,也可以随时势有所变通。)

(二)“绝四”修养道德,尽心传承文明(04~05章)

内在追求“绝四”修养——

(9·04 原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臆测,没有绝对肯定,没有拘泥固执,没有唯我独是。 (??析:“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从向内的方向看,一个人对生命的修养要追求“绝四”的高度,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

向外尽心传承文明——

(9·05原文)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译文)孔子被匡地的人们围困时,说:“周文王死了以后,一切文化遗产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会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析: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就是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结合上一章,可理解为君子文明的修养、人生的追求,向内要达到“绝四”高度,竭力把握自己的命运;向外要追求对整个人类文明继往开来地传承,强调君子追求的生命方向,既要达到最高,也要力求全面。)

【拓展】 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三)脚踏实地努力,不断超越自我(06~07章)

人生修养全在自我努力——

(9·06原文)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译文)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又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真正的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是不会多的。” (??析:圣人并不是天生就多才多艺的,起点并不高、甚至卑贱至谷底的孔子,能够达到修养的至尊高度和全面性,全在于他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

生存际遇无碍自我超越——

(9·07 原文)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译文) 子牢说:“孔子说过,我不曾被国家所用(做官),所以学得一些技艺’。” (??析:这一章与上一章内容相关联,同样用来说明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孔子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也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他说他的多才多艺是由于年轻时没有去做官,生活比较清贫,所以掌握了许多的谋生技艺。 可见,人生高度的建设不决定于际遇,而决定于自己的努力。不管处于何种生存状态,都要努力去学习,不断超越自我,才是人生的方向。)

(四)智慧精研方法,力达圣贤境界(08~09章)

用“中庸”之法处理难题——

(9·08 原文)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有一个庄稼汉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首尾两头去盘问,[才得到很多意思,]这样对此问题才全部搞清楚。” (??析:孔子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实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强调生命的正向进步状态,根本在自己的不断智慧地努力(中庸)。

用圣贤之道规划人生——

(9·09 原文)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译文) 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 (??析: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礼的恢复似乎已经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以上的哀叹。尽管如此,他仍向往生命理想的境界,追求“凤鸟至、河图出”的圣贤之道。)

【拓展】“ 凤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传说“凤鸟”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出现过,它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河不出图”: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它的出现也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注:部分译文参考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第98~102页)

闺女的妈咪

评论

  • 菩提树

    7分钟前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谢谢你的分享!

  • 踏雪寻梅

    3小时前

    但还能欣赏它

  • DLEE

    7小时前

    不错??

  • 青云

    8小时前

    好棒,收藏

  • 静秋

    8小时前

    收藏了

  • 名字

    10小时前

  • 思绪沙丘

    13小时前

    一直想把心心念的论语好好学习一番,可总是事与愿违!

  • 梅兰竹菊

    14小时前

    棒棒滴

  • 管姐(樵夫)

    14小时前

    真的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