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丰人文】龙江古寺

 海陆丰文化遗产 2016-11-15

【陆丰人文】龙江古寺

注:转载请注明出处


龙江古寺坐落于博美镇东畔北郊的佛祖山,是我省粤东一带较早的一处佛教古迹之一,山中有寺,寺中有佛,衣钵代代相传,香火不断。


龙江古寺原叫观音庵,后称龙江院。始建于北宋崇宁年代(即公元1002年),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龙江古寺同韶关南华寺、潮州开元寺并列为广东省三大古寺,它不仅是博美八景之一,也是南粤一大古迹,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龙江古寺居山麓而建,坐北朝南,蜿蜒的八万河绕寺而过。一千多年来,龙江古寺吮天气之灵气,吸地上之精华,天地交相汇融,神佛相辉,相得益彰。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龙江古寺,分前后两殿,前殿为大雄宝殿,修建于1992年,建筑面积达170平方米。大雄宝殿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殿堂,因释迦牟尼的德号叫“大雄”,而称“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的正殿。步入宝殿,坐立着三尊庄严的佛像,代表中、东、西三方不同世界的佛。正中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在他头顶背光之上的大殿天花,有一大型精雕藻井,是古建宫殿的最高装饰;左边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结跏趺坐,左手持钵,表示甘露;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双手叠置足上,掌中有一莲台,表示接引众生的意思。佛教称这三尊佛为“横三世佛”。 在大殿东西两侧的通体须弥座上,坐落着贴金彩绘的十八罗汉,据悉,十八罗汉是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是释迦牟尼的十八大弟子。在正殿佛像背后,则是坐南向北的观音菩萨像。观音菩萨是中国是四大菩萨之一。传说中观音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后殿为天王殿,面积近200平方米,高7.2米,仿造古式建筑风格,采用上等的石、泥、土、灰、木等建筑材料建成,雕梁画栋,瓷贴彩绘,金碧辉煌,巧夺天工。走近天王殿,“龙江古寺”四大金字,辉耀夺目,正殿门前,有两支石柱,柱壁上镶嵌着两条石龙,蛟龙盘旋而上,栩栩如生,仿佛就要腾空而起,飞向苍穹。步入殿内,迎面坐着的是一尊笑逐颜开,慈容善貌的弥勒佛像,高1.72米、宽1.69米,重5000公斤。环顾殿内左右两则站立着四大金刚,神态各异,惟妙惟肖。四大金刚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手握各种不同的法宝,象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其精巧、高超的工艺,可见匠心之独特。跨出殿槛,往后一看,石佛背后摆放一尊韦驮菩萨,高达2.2米,头戴盔甲,身披胄衣,手持降魔杵,面向大雄宝殿,威风凛凛,是佛教道场的护法神。龙江古寺天王殿左侧原有一株千年古榕树,但经历千年岁月栉风沐雨,已不复存在。庆幸的是古榕树上寄生的一株草本植物仍保存完好,该植物叶状如麒麟,人称麒麟树。麒麟树的枝杆绿叶都可以入药,其特性是利湿解毒,可治疗心火过盛,温热,咽喉病等,又被当地群众称之为“药树”、“救命树”。


穿过寺庵,沿后山拾级而上,往东侧望去,便是“和尚潭”,传说在清朝时候,清政府毁除道观,兴起佛教,有一进士领旨路过龙江院,看到院内香火旺盛,令清兵放火烧毁龙江院,还四处捉拿追杀手无寸铁的和尚,一和尚不甘于死在清兵手里,逃到寺后一口水潭,跳潭自尽,“和尚潭”因此而得名。一代先师—释传月,龙江古寺—释慧光、洗马溪的“仙水”。历史渊源的龙江古寺,记载着这里的风土人情、传说轶闻、名胜古迹和革命事迹。


在大革命时期,龙江古寺是共产党人进行活动的场所,彭湃领导的革命队伍当时就是在这里活动。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为了陆丰的解放事业,许多共产党人潜伏在古寺进行地下活动,立下永不磨灭的功勋,其中就有东南片情报站、“南路司令”、“赤卫队长”等革命事迹。新中国成立后,该寺作为公产使用。1986年古寺重修,在地下发掘了一套瓷器。经有关部门考证,是宋代的陶瓷品,这给考研古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实物佐证。


为了保护陆丰龙江古寺的自然景物,研究古迹千年历史,经陆丰市民政部门批准,2000年11月22日,成立陆丰龙江古寺古迹研究会。2003年4月,龙江古寺经陆丰市人民政府宗教部门正式批准为佛教活动场所,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七至二十九举行普度众生法会。2007年9月古寺重修。2009年11月龙江古寺大雄宝殿竣工。


光阴荏苒,岁月流逝,古老的寺宇,近年来,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几多沧桑,古寺得到复修,犹如枯木逢春,残破的古寺添辉增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